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教师承担着学生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培养的双重任务。“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是保证职业教育质量的关键。文章在对“双师型”教师的内涵、能力与素质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措施。
[关键词] 双师型 教师队伍 建设
引言
教师是立校之本,高职院校的教师承担着培养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任。高职教育质量的成败,取决于是否有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建立和培养一支人员精干、素质优良、结构合理、专兼结合、富有创新精神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保证高职教育质量的关键,也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根本保证。教育部成教司司长黄尧在《努力造就一支高素质的职教师资队伍》中指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成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关键。建设一支能适应高职教育的以就业为导向,并强化技能性和实践性教学要求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培养社会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关键,也是高职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主要方向[1]。
一、“双师型”教师的内涵
(一)“双师型”概念的提出
中国职教学会师资委员会主任王宪成教授认为,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的概念是随着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而提出的[2]。我国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职教师资队伍很多是从传统的学科教育体系的教师中转化而来,这部分师资偏重于理论水平,实践能力不足。为了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突出学生职业能力的提高,职业教育提出了“双师型”教师的概念。
目前,在高职院校的师资队伍建设中,“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已经成为高职师资队伍建设的方向,这已基本形成共识。“双师型”教师是高职教师队伍建设的着力点和方向,是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3]。近几年来,理论界在“双师型”教师的内涵、制度、培养、标准等方面进行了很多开创性的探讨,但在理论深度和具体操作上还十分欠缺[4]。在对“双师型”教师内涵的理解以及建设的方法与途径上还没有形成较为完整的思路与建设体系。因此很多学者围绕“双师型”教师的定义内涵,教师队伍建设的目标与途径,评估理论及评价体系进行讨论。
(二)“双师型”教师的内涵
由于目前理论界尚未对“双师型”教师的内涵有一个明确的界定,许多学者对“双师型”教师的概念提出了多种解释,归纳起来共有四种观点:(1) “双证”说,有的学者认为,凡是持有“双证”(教师资格证和职业技能证)的教师就是“双师型”教师[5]。(2) “双能(双素质)”说。持此观点的学者认为,既具有作为教师的职业素质和能力,又具有技师的职业素质和能力的专业教师是“双师型”教师[6]。(3)“双职称”说,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既要求“双师型”教师具有讲师职称,又具有工程师的职称,从形式上强调了“双师型”教师应具有“两栖”功能[4]。(4)“多条件”说,王旭善等认为,一个合格的“双师型”教师应达到四个基本条件:具有本科及其以上学历的专业理论知识与学习能力;具有传授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实践技能的教育教学能力;具有从事专业实际工作经历和经验;具有与社会经济、技术更新同步的专业实践能力[2]。
笔者认为,以上对“双师型”教师概念的不同界定的目的都在于给“双师型”教师的评定找到一种可操作、最基本的社会权威标准。对“双师型”教师内涵把握的多样性,促进了“双师型”教师理论的发展,但同时也成为“双师型”师资队伍培养的阻碍因素,因此笔者认为,“双师型”是指具有良好的师德修养、较强的教育教学能力,具有从事该专业实际工作经历和经验,并且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和较强的实际操作技能的专业教师。
二、“双师型”教师的能力与素质
“双师型”教师是职业教育的一种特殊群体,要求其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实践操作技能;有较强的教学、科研能力,能适应现代企业管理的能力;善于接受新知识,新观念,分析并解决新问题;不断更新自身的知识体系和能力结构;具有良好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善于组织、指导学生开展实践活动并对学生进行创新意识及创业培养;熟悉行业工作流程的知识、素质与技能;具有较强的行业、职业道德素质等。
三、“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面临的问题
高職教育就是要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而要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则必须具有高水平的“双师型”教师队伍。目前,“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中表现出了诸多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 “双师型”师资队伍数量相对不足
近年来,高职教育飞速发展,职业教育学校数量和学生人数已占整个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与办学规模的快速发展相比较,“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相对滞后,“双师型”教师数量严重不足。高职教师中按传统教学模式,从书本到书本的“理论型”教师占多数,而“双师型”教师的比例偏少[7]。据调查,我国高职院校中“双师型”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比例为27%,与国家要求规定的80%比例还有较大的差距。同时很多高职院校的师资主要来自于其他高校,从企业中来的实训师资数量相对较少,因此导致具有较强实践工作经验的教师数量相对较少。
(二)“双师型”教师建设机制不完善
因上述“双师型”教师队伍的相对不足,很多学校的师生比为1:20,部分学生还超过了师生比1:30,致使教师的工作负荷很重,每天忙于日常教学工作,很难有时间进行提高实践能力的学习,这在客观上造成了“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无时间保障的问题。其次,各种制度机制不健全。很多高职院校的教师利用寒暑假时间出去学习,因时间短,任务重,学习效果不佳,并且企业和学校的考核机制流于形式,经常是以学习报告,企业盖章作为考核手段等。在“双师型”教师建设的实施上无具体建设措施、无“双师型”教师培养年度计划、无“双师型”教师培养考核机制和“双师型”教师激励措施等。
(三)校企之间无“双师型”教师流动管理平台
首先,因企业与高职院校之间因是独立的经营实体,价值利益取向不同,所以造成企业与高职院校这间的合作主要是在培养学生方面,而对“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则处于次要的地位。其次,因知识更新周期短,企业工艺流程时时变换,各种新技术层出不穷,就造成学校的所谓“双师型”教师的知识老化。再次,没有建立校企之间的教师流动管理平台,致使很多教师不熟悉企业的工作流程和日益更新的知识和技能。最后,从企业中引进的高技能的工程师,因缺乏教学理论背景,无教学管理经验,导致其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技能不足等问题。
(四)“双师型”教师整体素质不高
首先,职称结构不合理,目前很多高职院的教师职称结构整体表现学历偏低,双师型的副教授以上的职称较少。其次,教学水平整体偏低,因自身的实践经验不丰富,很难教出和打造出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再次,一些教师过分看着待遇问题,部分具有较强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在企业的高薪诱惑下注重眼前利益,容易导致跳槽的情况发生。
四“双师型”教师建设措施
(一)建立建全“双师型”教师的政策保障体系
目前,要改变我国高职院校技能教育的现状,政府必须大力支持职业教育,要在舆论上、政策和经济上加大对“双师型”教师的扶持力度。全社会要充分认识到“双师型”教师在高职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政府大力宣传,营造争当和崇尚“双师型”教师的良好氛围。通过政策扶持,制定并完善“双师型”教师的评审标准,加大对高职院校办学质量评审中“双师型”教师所占比例的评审权重,加大专任教师企业实习经历权重等,以此来促进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和发展。同时当地教育主管部门设置专门的“双师型”奖励制度,职业院校设置专门的双师型津贴,以此改善“双师型”教师的待遇,提高“双师型”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二)高职院校重视“双师型”教师培养
高职院校的“双师型”建设是高职院校办学质量的关键,必须建立一套可行的方案对现有教师进行“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加大对“双师型”建设经费的投入,制定“双师型”教师的年度培养计划、“双师型”教师培养考核机制、“双师型”教师激励机制等一系列措施。遵循校内与校外培训相结合、短期与长期相结合的原则。可以采取如下途径:定期安排教师到企业、科研单位进行实践,了解自己所从事的专业的现状及发展趋势,以及所出现的新工艺、新技术等;通过真实项目进行实践,加强教师实践操作能力与实践教学技能,提高教师本身的设计开发能力;通过聘请企业技术骨干,对现有教师实践能力进行培训;通过到教育部举办的高职高专骨干教师进行培训,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通过组织教师参加国家认证的职业/行业资格认证考试;通过与企业进行产学研合作,开发项目等途径来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与实践教学能力。
(三)建立校企“双师型”教师流动平台
通过建立校企“双师型”教师流动平台,促进“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整体建设。建立双师型教师定期与企业技术骨干进行轮岗制。学校每年定期组织教师到对口企业进行挂职段炼,企业技术骨干定期到学校进行授课,建立一套完善的福利保障体系,解决教师和企业技术骨干的后顾之忧。通过合作提高教师“双师型”能力与素质。积累实训教学需要的技能和实践经验,提高实践教学能力。从而使教师从单一教学型向产学研一体化的“一专多能”型人才转变[8]。
(四)专兼结合,优化“双师型”教师队伍结构
随着高职教育的大发展,教师队伍数量相对不足已经成为制约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突出问题。积极引进相关企、事业单位中有丰富实践经验和教学能力的工程技术人员来校做兼职教师, 他们可以给学校带来生产、科研第一线的新技术、新工艺及社会对从业人员素质的新要求。他们在和学校教师共同进行教学科研活动中, 可以促进学校教师向“双师型”转化。同时设立特聘教授岗位,解决“双师型”高层次人才的问题[8]。
五、总结
“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是适应高职教育,保证高职教育质量的关键,在认识了“双师型”教师的内涵,能力与素质基础之上,通过一系列措施,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才能让职业教育有强大的师资保障,我国的职业教育才会有灿烂的明天。
参考文献:
[1]黃尧.努力造就一支高素质的职教师资队伍[J],职教论坛,2000.(10):98-100.
[2]王宪成.实施“双证书”制,培养“一体化”职教师资[J],中国培训,1997,(9):38-39.
[3]王旭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M].北京:中国建设工业出版社,2004:135-140.
[4]唐林伟,周明星.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研究综述[J],河南职业技术参考文献师范学院学报,2005,(4):76-77.
[5]朱雪梅.高职师资队伍建设研究现状与特点分析[J],职业技术教育,2006,(4):106-107.
[6]周山雪.关于“双师型”教师的若干问题[J],职业技术教育,1998,(17):60-62.
[7]贺应根,夏金星.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现状及发展对策[J],职业技术教育,2003,(28):87-88.
[8]王国荣.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思考,科技教育,2008 ,(02):96-98.
课题基金:
本文系2010年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高职软件服务外包专业校企教育资源整合共赢模式的研究”阶段性成果之一。项目编号:103477。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 2011年教育科学研究规划课题“高职校企教育资源整合人才培养模式共赢研究”阶段性成果之一。项目编号:2011GZZX013
作者简介:
李学国(1975-)男,四川资中,重庆科创职业学院计算机系讲师,工程师,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数据挖掘。
冯刚(1975-)男,山东肥城,重庆科创职业学院副院长,博士,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嵌入式软件开发。
沈应兰(1973-)女,重庆永川,重庆科创职业学院教师,研究方向为高校人才培养。
[关键词] 双师型 教师队伍 建设
引言
教师是立校之本,高职院校的教师承担着培养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任。高职教育质量的成败,取决于是否有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建立和培养一支人员精干、素质优良、结构合理、专兼结合、富有创新精神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保证高职教育质量的关键,也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根本保证。教育部成教司司长黄尧在《努力造就一支高素质的职教师资队伍》中指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成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关键。建设一支能适应高职教育的以就业为导向,并强化技能性和实践性教学要求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培养社会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关键,也是高职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主要方向[1]。
一、“双师型”教师的内涵
(一)“双师型”概念的提出
中国职教学会师资委员会主任王宪成教授认为,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的概念是随着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而提出的[2]。我国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职教师资队伍很多是从传统的学科教育体系的教师中转化而来,这部分师资偏重于理论水平,实践能力不足。为了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突出学生职业能力的提高,职业教育提出了“双师型”教师的概念。
目前,在高职院校的师资队伍建设中,“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已经成为高职师资队伍建设的方向,这已基本形成共识。“双师型”教师是高职教师队伍建设的着力点和方向,是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3]。近几年来,理论界在“双师型”教师的内涵、制度、培养、标准等方面进行了很多开创性的探讨,但在理论深度和具体操作上还十分欠缺[4]。在对“双师型”教师内涵的理解以及建设的方法与途径上还没有形成较为完整的思路与建设体系。因此很多学者围绕“双师型”教师的定义内涵,教师队伍建设的目标与途径,评估理论及评价体系进行讨论。
(二)“双师型”教师的内涵
由于目前理论界尚未对“双师型”教师的内涵有一个明确的界定,许多学者对“双师型”教师的概念提出了多种解释,归纳起来共有四种观点:(1) “双证”说,有的学者认为,凡是持有“双证”(教师资格证和职业技能证)的教师就是“双师型”教师[5]。(2) “双能(双素质)”说。持此观点的学者认为,既具有作为教师的职业素质和能力,又具有技师的职业素质和能力的专业教师是“双师型”教师[6]。(3)“双职称”说,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既要求“双师型”教师具有讲师职称,又具有工程师的职称,从形式上强调了“双师型”教师应具有“两栖”功能[4]。(4)“多条件”说,王旭善等认为,一个合格的“双师型”教师应达到四个基本条件:具有本科及其以上学历的专业理论知识与学习能力;具有传授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实践技能的教育教学能力;具有从事专业实际工作经历和经验;具有与社会经济、技术更新同步的专业实践能力[2]。
笔者认为,以上对“双师型”教师概念的不同界定的目的都在于给“双师型”教师的评定找到一种可操作、最基本的社会权威标准。对“双师型”教师内涵把握的多样性,促进了“双师型”教师理论的发展,但同时也成为“双师型”师资队伍培养的阻碍因素,因此笔者认为,“双师型”是指具有良好的师德修养、较强的教育教学能力,具有从事该专业实际工作经历和经验,并且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和较强的实际操作技能的专业教师。
二、“双师型”教师的能力与素质
“双师型”教师是职业教育的一种特殊群体,要求其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实践操作技能;有较强的教学、科研能力,能适应现代企业管理的能力;善于接受新知识,新观念,分析并解决新问题;不断更新自身的知识体系和能力结构;具有良好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善于组织、指导学生开展实践活动并对学生进行创新意识及创业培养;熟悉行业工作流程的知识、素质与技能;具有较强的行业、职业道德素质等。
三、“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面临的问题
高職教育就是要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而要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则必须具有高水平的“双师型”教师队伍。目前,“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中表现出了诸多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 “双师型”师资队伍数量相对不足
近年来,高职教育飞速发展,职业教育学校数量和学生人数已占整个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与办学规模的快速发展相比较,“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相对滞后,“双师型”教师数量严重不足。高职教师中按传统教学模式,从书本到书本的“理论型”教师占多数,而“双师型”教师的比例偏少[7]。据调查,我国高职院校中“双师型”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比例为27%,与国家要求规定的80%比例还有较大的差距。同时很多高职院校的师资主要来自于其他高校,从企业中来的实训师资数量相对较少,因此导致具有较强实践工作经验的教师数量相对较少。
(二)“双师型”教师建设机制不完善
因上述“双师型”教师队伍的相对不足,很多学校的师生比为1:20,部分学生还超过了师生比1:30,致使教师的工作负荷很重,每天忙于日常教学工作,很难有时间进行提高实践能力的学习,这在客观上造成了“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无时间保障的问题。其次,各种制度机制不健全。很多高职院校的教师利用寒暑假时间出去学习,因时间短,任务重,学习效果不佳,并且企业和学校的考核机制流于形式,经常是以学习报告,企业盖章作为考核手段等。在“双师型”教师建设的实施上无具体建设措施、无“双师型”教师培养年度计划、无“双师型”教师培养考核机制和“双师型”教师激励措施等。
(三)校企之间无“双师型”教师流动管理平台
首先,因企业与高职院校之间因是独立的经营实体,价值利益取向不同,所以造成企业与高职院校这间的合作主要是在培养学生方面,而对“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则处于次要的地位。其次,因知识更新周期短,企业工艺流程时时变换,各种新技术层出不穷,就造成学校的所谓“双师型”教师的知识老化。再次,没有建立校企之间的教师流动管理平台,致使很多教师不熟悉企业的工作流程和日益更新的知识和技能。最后,从企业中引进的高技能的工程师,因缺乏教学理论背景,无教学管理经验,导致其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技能不足等问题。
(四)“双师型”教师整体素质不高
首先,职称结构不合理,目前很多高职院的教师职称结构整体表现学历偏低,双师型的副教授以上的职称较少。其次,教学水平整体偏低,因自身的实践经验不丰富,很难教出和打造出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再次,一些教师过分看着待遇问题,部分具有较强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在企业的高薪诱惑下注重眼前利益,容易导致跳槽的情况发生。
四“双师型”教师建设措施
(一)建立建全“双师型”教师的政策保障体系
目前,要改变我国高职院校技能教育的现状,政府必须大力支持职业教育,要在舆论上、政策和经济上加大对“双师型”教师的扶持力度。全社会要充分认识到“双师型”教师在高职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政府大力宣传,营造争当和崇尚“双师型”教师的良好氛围。通过政策扶持,制定并完善“双师型”教师的评审标准,加大对高职院校办学质量评审中“双师型”教师所占比例的评审权重,加大专任教师企业实习经历权重等,以此来促进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和发展。同时当地教育主管部门设置专门的“双师型”奖励制度,职业院校设置专门的双师型津贴,以此改善“双师型”教师的待遇,提高“双师型”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二)高职院校重视“双师型”教师培养
高职院校的“双师型”建设是高职院校办学质量的关键,必须建立一套可行的方案对现有教师进行“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加大对“双师型”建设经费的投入,制定“双师型”教师的年度培养计划、“双师型”教师培养考核机制、“双师型”教师激励机制等一系列措施。遵循校内与校外培训相结合、短期与长期相结合的原则。可以采取如下途径:定期安排教师到企业、科研单位进行实践,了解自己所从事的专业的现状及发展趋势,以及所出现的新工艺、新技术等;通过真实项目进行实践,加强教师实践操作能力与实践教学技能,提高教师本身的设计开发能力;通过聘请企业技术骨干,对现有教师实践能力进行培训;通过到教育部举办的高职高专骨干教师进行培训,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通过组织教师参加国家认证的职业/行业资格认证考试;通过与企业进行产学研合作,开发项目等途径来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与实践教学能力。
(三)建立校企“双师型”教师流动平台
通过建立校企“双师型”教师流动平台,促进“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整体建设。建立双师型教师定期与企业技术骨干进行轮岗制。学校每年定期组织教师到对口企业进行挂职段炼,企业技术骨干定期到学校进行授课,建立一套完善的福利保障体系,解决教师和企业技术骨干的后顾之忧。通过合作提高教师“双师型”能力与素质。积累实训教学需要的技能和实践经验,提高实践教学能力。从而使教师从单一教学型向产学研一体化的“一专多能”型人才转变[8]。
(四)专兼结合,优化“双师型”教师队伍结构
随着高职教育的大发展,教师队伍数量相对不足已经成为制约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突出问题。积极引进相关企、事业单位中有丰富实践经验和教学能力的工程技术人员来校做兼职教师, 他们可以给学校带来生产、科研第一线的新技术、新工艺及社会对从业人员素质的新要求。他们在和学校教师共同进行教学科研活动中, 可以促进学校教师向“双师型”转化。同时设立特聘教授岗位,解决“双师型”高层次人才的问题[8]。
五、总结
“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是适应高职教育,保证高职教育质量的关键,在认识了“双师型”教师的内涵,能力与素质基础之上,通过一系列措施,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才能让职业教育有强大的师资保障,我国的职业教育才会有灿烂的明天。
参考文献:
[1]黃尧.努力造就一支高素质的职教师资队伍[J],职教论坛,2000.(10):98-100.
[2]王宪成.实施“双证书”制,培养“一体化”职教师资[J],中国培训,1997,(9):38-39.
[3]王旭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M].北京:中国建设工业出版社,2004:135-140.
[4]唐林伟,周明星.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研究综述[J],河南职业技术参考文献师范学院学报,2005,(4):76-77.
[5]朱雪梅.高职师资队伍建设研究现状与特点分析[J],职业技术教育,2006,(4):106-107.
[6]周山雪.关于“双师型”教师的若干问题[J],职业技术教育,1998,(17):60-62.
[7]贺应根,夏金星.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现状及发展对策[J],职业技术教育,2003,(28):87-88.
[8]王国荣.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思考,科技教育,2008 ,(02):96-98.
课题基金:
本文系2010年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高职软件服务外包专业校企教育资源整合共赢模式的研究”阶段性成果之一。项目编号:103477。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 2011年教育科学研究规划课题“高职校企教育资源整合人才培养模式共赢研究”阶段性成果之一。项目编号:2011GZZX013
作者简介:
李学国(1975-)男,四川资中,重庆科创职业学院计算机系讲师,工程师,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数据挖掘。
冯刚(1975-)男,山东肥城,重庆科创职业学院副院长,博士,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嵌入式软件开发。
沈应兰(1973-)女,重庆永川,重庆科创职业学院教师,研究方向为高校人才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