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寓审美教育于语文课堂中

来源 :成才之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iyang20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于现行学校教育质量评价体系主要看学生最终取得的成绩,所以从小学开始,语文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就侧重于让学生掌握语言文字本身,忽视了对学生进行整体美的熏陶,学生只是简单地理解字、词、句、段,而忽略了整体美的感知。其实,语文教材充满着文字美、意境美、内涵美,语文课堂是流淌美的绝佳之地。语文老师应利用时机,努力培养学生辨别是非、善恶、美丑诸方面的能力,让他们在学习中逐步养成审美感受能力、鉴赏和创造能力,从“美育”角度对学生作好引领。有人说“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等同”,确实,社会生活的丰富直接影响了语文本身的内涵,而文章本身也大多是文质兼美的典范,我们可以在体会领略中感受美、追求美、创造美,在审美中接受情感陶冶,促进知识的吸收接纳。蔡元培曾说“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冶性情为目的者也”。可见,语文教育应该自始至终使学生徜徉于美的氛围,从而达到“其情也泄泄,其乐也融融”的审美境界。
  
  一、读文感受美
  
  人是感性的也是理智的,感性是理性的判断基础,而理性又须借助感性形象来积淀。在培养美育活动中要有意识地重视学生感性心理结构的秩序,在文句的欣赏中由直感到情感,由具象到抽象的思维方式。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通过最直接、有力的感知材料——语言文字,带领学生理解文章的字词和语言,在感知物质表象上分析对象的外在形式和内在精神,然后进入审美的具体思维领域,培养学生感受美的能力。
  语文教材是用形象化的手段反映社会生活的语言艺术,是一种间接形象,学生只有把教材中的情景结合自己现实生活感知的直觉对象相统一才能进入审美体验,所以,如何让学生有这样的意识,把外在感知的栩栩如生的形象和脑中的身心感受结合,成了教师审美教学的首要任务。具体感受方式可以是师生共同声情并茂的诵读课文内容,把握感情基调及节奏,在诵读中把文章涉及的语言幻化为头脑中具体可感的形象,使学生进入审美状态,叶圣陶称之为“语感”。
  这在古诗教学中尤为常见。苏教版语文第九册教材练习1中“诵读与欣赏” 部分编排了一首清代王士祯的小诗《题秋江独钓图》,诗中描写道:一蓑一笠一扁舟,一丈丝纶一寸钩。一曲高歌一樽酒,一人独钓一江秋。这首诗诗中有画,这时老师指导学生诵读时,应抓住诗句里的九个“一”,充分领会诗题中的“独”字,领会到诗人逍遥自得而又有点孤独、寂寞的心态。继而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去感受文章的语言美、图画美,加深语感体验,从而领悟到作者创设的“秋江独钓”这种美的意境。
  阅读教学也一样,可以通过指导学生充分朗读,体会在特定氛围下的思想、情感,形神兼备地再现教材塑造的艺术形象,从而激发想象,进入艺术创造的审美境界。《林冲棒打洪教头》这篇课文根据施耐庵《水浒传》有关回目改写,表现了林冲的谦逊有礼、武艺高强和洪教头的傲慢无礼、嚣张跋扈。人物的这些特点是通过各自的语言、动作等表现出来的。教学中,应充分让学生朗读,指导学生想象人物的心理活动,模仿出人物说话的表情和语气,人物形象就会栩栩如生地在学生的脑海中再现,那荡气回肠的文字必然会让学生心驰神往,回味无穷。
  
  二、创设获得美
  
  文学鉴赏是一个情理交融的心理过程,要让学生入情入理,获得美感体验,教师必须善于创设情景,渲染氛围。而情感既是审美的动力、中介,又是审美的体验效应,没有情感,审美就只是一种被动的活动,而不会成为深刻的体验和鲜活的创造。
  作为导演和演员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全身心的教材感受,进入情感世界,使他们体会到深层的审美意蕴,获得审美意识。语文课是由美丽的语言文字生成的,所以语文课也应该是灵动的。课始,要按照课文的具体语言和不同体裁设计导入语。教学《变色龙》这类科学小品文,导语是诙谐幽默的;教学《黄果树瀑布》这类富有韵味的文章,导语是优美抒情的;教学《厄运打不垮的信念》这类励志文章,导语是富有哲理的;教学《诺贝尔》这类人物传记类型文章,导语是平淡中有意味的。正是有了这些不同特色的导语,课堂才充满了诱惑力,学生才能洋溢起全身的热情去关注文章,自觉地去对文本进行审美感悟。教师身临其境的渲染,能把学生带进美好的描绘境界,让学生在真切感受中体会文章的主旨。
  动情是审美鉴赏的基础,只有动情才能入理,才能获得更深的审美体验,因此在文章分析讲解中可以适时地穿插绘声绘色的描述,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并贯之始终,无疑会加深教学审美效果。曾听到一位六年级老师上的教研课《船长》,她用富有激情的语言描述了轮船遇险时人们乱成一团的场面,这种描述以特有的氛围强化了学生的情感体验,使他们在设身处地中了解了船长哈尔威在这千钧一发之际镇定自若的指挥对本次救援所起的至关重要的作用,也为审美意义的揭示作了铺垫。
  
  三、启发鉴赏美
  
  文本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它总把无限丰富、广阔深刻的生活内涵高度凝练地熔铸于有限的个别艺术形象中,从而收到以少胜多,寓显于隐的效果。反过来,作为鉴赏者就必须在审美活动中以自己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借助联想和想象,使自己感悟到作品的言外之意,物外之相,形成一个有灵有肉的形象。叶圣陶说“要鉴赏文艺,必须驱使我们的想象。”如果简单地机械诵读杜甫的《春夜喜雨》,硬译诗句,所得一定相当有限。教师要带领学生深情朗读,充分想象,让学生耳边仿佛听到润物的淅沥细雨,眼前仿佛看到雨后“花丛”的动人景象。假如再辅以声音,则更能促使学生在悠扬曲调里形成感官的迁移、交织,整合成图景辐射,达到鉴赏的意境。
  利用想象力再现形象,对于理解课文、培养鉴赏能力是十分重要的。《变色龙》一课,介绍了变色龙变色的特点。文中写了豆藤上的变色龙,它全身翠绿。教师可让学生想象:如果变色龙来到了我们的教室里,趴在黑板上,它会变成什么颜色?如果它伏在我们的课桌上,又会变成什么颜色?学生通过想象沉浸在审美的再创造天地
  里,体味玩赏着,静止的语言符号幻化为活生生的变色龙形象,从而感悟到变色龙果然是名副其实!
  
  四、挖掘培养美
  
  毛泽东说:“感觉到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地感觉到。”从感知表象到再现形象还没有完成审美再教育的全过程,这时我们还必须精研课文挖掘内涵,达到对语言本质意义的理解和把握,从而培养学生评价美的能力。
  作品的语言既是认识的符号,也是情感的符号。教学中既要掌握用文学语言固定下来的外在事物和形态,更要体验和理解作者内在的情感生活的结构和活动规律。为此,要像叶圣陶说的那样,把学生带到课文情境中去熟读、精研、深思,让学生随时发现一些晶莹的宝石,这些晶莹的宝石不但会给他们带来欣赏美的兴趣,还将扩大他们的视野,充实他们的体验,使他们的思想、情感、意志往更深更高的方向发展。《黄果树瀑布》可引导学生赏析黄果树瀑布:宽大的巨幅白练,轰然作响的声响,如雨雾般腾空而上,漫天浮游的激起的水花……让学生从视觉、听觉等方面去感受原文的意境美,和作者一起享受这气势非凡、雄伟壮观的黄果树瀑布。这可以帮助学生学习有序写景,运用拟人、比喻、叠音等修辞手法,品评作品的语言美、形象美,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接受了构建美的启示和情感美的熏陶,培养了评价美的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对美育的培养应该是贯穿我们整个教学过程的。只有把握了文章的美,重视了审美教育,才能使学生在学习感知中、体味分析中逐步建立起一种健康的审美观,美化心灵,这样的语文学习才不至于味同嚼蜡,才不会索然无味,这样的语文教学才能着眼长远,培养出真正意义上语文高素质的人才。
  (江苏省通州市三余小学)
其他文献
在物理教学中.要注重物理实验,特别是要注重学生的自主实验,要鼓励、培养学生养成“自主实验”的习惯,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动手进行自主实验。在自主实验中,验证和探究物理规律,对提
著名教育实践活动家和教育理论家马卡连柯指出:如果有五个能力较弱的教师团结在一个集体里,受着一种思想、一种原则、一种作风的鼓舞,能齐心工作的话,那就比十个各随己愿地单独行动的优秀教师要好得多。毫无疑问,教师之间的合作势必创造出新的教学效能。众所周知,在整个教育实践的环节中,教师是最基本、最关键的。所有的教育理论和思想、所有的教育改革举措,主要通过教师落实到学生身上,最终看到结果。因此,在教学过程中,
近几年,马坡镇先后获得“国家卫生镇”、“国家级环境优美镇”、“全国文明乡镇”等项荣誉称号。这些称号的取得离不开马坡镇干部群众的努力。这些努力凝结为三大法宝:
中学作文教学过程中长期只注重审题和评讲指导,而忽视了取材指导的重要性。实际上,取材指导才是解决学生作文难的关键所在。教师应指导学生从生活和阅读中选取合适的材料,按
当今社会,阅读已成为人们精神生活的必需,而且,时代的发展.尤其是信息时代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对人的阅读能力提出了更高、更全面的要求,要求语文教学要树立阅读本体思想,注重阅读
苏黎世是瑞士最大的城市,也是欧洲最富裕的城市,被誉为“湖上的花园城”,漫步城中,隨处可见鲜花绿草和别致的建筑。  苏黎世交通便利发达。市区交通以有轨电车为主,14条线路覆盖城市主要街道,作为有轨电车的补充,公交车涵盖了有轨电车开不到的地区,平均不超过300米就设有一个车站。  最近两年,苏黎世在世界最佳居住城市评选中高居全球首位。  1982年2月17日与中国云南昆明市结为友好城市。  2017年
写作是体现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一种重要表现方式,它是学生用语言文字表达自己的认知、情感的具体体现。可以说,衡量一个学生的语文水平和能力的主要标志就是他的写作水平。然而,从学生写作的实际情况来看,状况却不容乐观:平时,只要一提起写作文,很多同学都流露出“愁眉苦脸”“唉声叹气”“不知所措”……最终只能是硬着头皮“敷衍了事”,有的甚至“抄袭充数”,他们毫无作文的积极性可言,一切都处在教师的“强逼硬迫”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