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滑坡三原因

来源 :当代工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GBAOLAOL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于东北经济,我说点新话。别人都说体制不行,观念不行,都是老生常谈。我觉得东北经济下行除了原来的老原因,还有几个新原因。
  一是1970年代时,国内其他地方的城市化水平非常低,辽宁、吉林的城市化水平相对高很多。城市化水平越高,生育率就越低;城市化水平越低,生育率就越高。加上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对象主要是国企职工,因此,一孩制在东北实施相对严厉,生育率受到的抑制比其他地方大。东北生育率低,人口又外流,市场就不活跃,需求不旺,房子自然卖不出去,经济就萧条,经济越萧条,人越往外流动,进一步加剧经济下滑。
  第二个原因是我先提出来的,全国重化工业的传统工业化阶段已经结束。东北工业就是重化工业、装备工业,重化工业阶段结束了,东北经济肯定往下跌。是什么引起的?就是经济主力人口减少,即22~44岁的人口减少,对房子、汽车的需求减少,导致全面过剩,比如钢铁、有色金属、造船、煤炭、水泥、石油化工、其他建材等全面过剩。过剩又是怎么引起的?如果不搞计划生育,大概会多2.7亿人口,是政策“计划掉”了2.7亿人。这2.7亿人如果正常生下来,那他们带来的需求,会使上述的产能继续发展一段时间,可能10~15年,但这段时间现在没有了。需求减少导致工业化很快结束,工业化产能全面過剩,对东北重化工业影响巨大。
  本来东北还有一些资源,比如石油,但由于中国大宗商品需求减少,工业化阶段结束,不要那么多油了,这些资源的价格就下降了。一桶石油的生产成本可能得60~70美元左右,但现在卖40美元一桶,东北的辽河油田、吉林油田,特别是大庆油田的油价,就失去了竞争力。
  第三个原因是东北国企比重较高,国企遇到新环境后没适应过来。这些国企的生存条件是什么?大规模制造、大资本、特大型企业、标准化生产。这便是重化工业的特点。为什么国企只能在大资本、大生产、标准化下,以特大型企业和大型企业生存?因为它体制成本太高,中小企业没办法消化,如果规模特别大,哪怕体制成本高一点,也可以用规模来消化。现在的问题是,规模化生产的重化工业大环境没了,大规模生产钢铁和煤炭,大规模生产装备制造业等,这些市场需求都没了,这些大规模企业现在的状态便大量集中银行坏账,大量集中冗员,大量集中无效资产。
  工业化结束后,仍以工业化特点存在的国企肯定遇到麻烦。它们现在遇到的问题主要有这么几个:一是互联网。对“互联网+”经济,国企适应性较差。二是分布式能源。分布式能源的出现和推广,意味着旧有能源的需求下降,比如风能、电能和其他能源价格越来越低,不单纯需要电网了;使用可再生能源不单纯需要煤了,这对一些国企的冲击很大。三是技术更新频率太高。国企自己缺乏创新动力,跟不上新技术变化的频率。四是现在讲个性化、定制式生产。以前是标准化、规模化生产,不管市场需要不需要,生产出来大家都能要。现在不同了,比如我现在需要一台红色空调,你得给我定制,那原来的大规模生产线可能就遇到问题。
  新经济对国企提出了很大挑战,但国企转型慢,决策慢,怎么适应新经济?搞老经济的条件没了,搞新经济又适应不了,这主要表现在上述3个问题上,我认为,这3个问题是东北经济下滑非常重要的原因。
其他文献
一头头奶牛在低头惬意地嚼着饲料,还有的奶牛闭着眼睛在享受机械臂的“按摩”。  铲料、清扫、巡视、挤奶……31岁的波兰小伙马里乌什·马尔恰克饲养了170头黑白花奶牛,这几年“一带一路”建设来到家门口,他的“牛路”也越走越宽广,生活越来越富裕,成为村里有名的奶牛养殖大户。  新華社记者近日来到波兰沃维奇县利普尼采村,与这位奶农聊起了他眼中的“一带一路”建设。  听到家门口大黄狗的叫声,马尔恰克父子急忙
长江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和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共同完成了地下核电厂示范性概念设计研究。在国内首次提出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地下核电厂CUP600设计方案,初步形成地下核电
鸡西矿业集团公司张辰煤矿西三采区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