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语文学习兴趣 拓宽语文学习的外延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ung5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兴趣爱好对于求知者来讲,有着非凡的意义。兴趣使个人的潜在智商得以大大开发与展现,兴趣是推动人类寻找知识和从事工作的一种内驱力。教师课堂上要善于找到学生感兴趣的兴奋点,以学生发展为本,设计一些教学双边活动,碰触学生的兴奋点,从而带动整堂课积极主动地推进,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兴趣 智商 内驱力 双边活动 兴奋点 事半功倍
  
  伟大教育家孔子曾经说过:“知知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可见,浓厚的兴趣爱好对于求知者来讲,有着非凡的意义。
  古今中外许多实例告诉我们:兴趣能使个人的潜在智商得以大大开发与展现,牛顿、张衡、爱因斯坦、陈景润正是从小对科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最终成为伟大的科学家。兴趣是推动人类寻找知识和从事工作的一种内驱力。
  罗兰有句名言: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我想:对于我们的学生,不是缺少智商,而是缺少积极兴趣的引导与培养。
  且不谈其他方面,就语文课堂教学来说,两种体验留给我颇多思考:一种是沉闷的,几十双眼睛冷漠而无神地望着你,亦或是齐刷刷的头顶着你,在做笔记;另一种是活跃的,那跳动着的闪亮的眼睛,此起彼伏的讨论声、迫不及待而呈不规则状的举手姿势。这两种截然不同的体验,来自于教师课堂上是否找到了学生感兴趣的兴奋点,是否立足于学生,以学生发展为本,设计一些教学双边活动,碰触学生的兴奋点,从而带动整堂课积极主动地推进,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知道我所上的班级语文课的课堂表现情况,若泛泛而上,易造成沉闷无味的课堂气氛。如何从兴趣入手,使他们不讨厌语文课,甚至乐于上语文课,为此我在班内开展了“每日一话题”兴趣活动,实际情况如下:
  星期一,定为“信息报道日”。度过了一个愉快的双休日之后,心里总有些话要告诉同学们,这些话可能是自己身边的新鲜事、有趣事,也可能是家里、街上、电视里获取的最新消息,都可以串结成一条条小消息,向全班同学发布。
  星期二,定为“开心一刻日”。只要稍关注一下学生心理的老师就会发现,厌学的学生最喜欢星期五,不喜欢星期一、星期二,这两天他们苦恼的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为此,课堂上给他们2—3分钟,来一则富有哲理性的,带着睿智的幽默或笑话作为整堂课的开始,未尝不是一种轻松小插曲。
  星期三,则是“自我充电日”。“自我充电”即教师这一天不布置语文作业,学生这一天可以到图书馆借阅各类书籍,增加阅读量,拓宽视野,并为接下来的“演讲口才日”寻找一个大家都感兴趣的话题(注:这个话题是有意义的,特别欢迎提出一些带有思辩性、社会性、普遍性的问题)。
  星期四,是“演讲口才日”。在“自我充电日”基础上,引出一个主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其他同学可以发言补充,丰富这个主题。
  星期五,则是“成功露一手日”。我告诉同学们,每一个人都应该练就或培养自己的一技之长,一技之长范围很广,包括音乐、绘画、书法、手工等等。没有一技之长,对个人发展不能不说是一个缺陷。于是,星期五的语文课显得格外异彩纷呈,也产生了同学们眼中的绘画大王、幽默大师……在会心一笑的欣赏中步入我们的语文学习天地。
  如此一星期,两星期,我们师生共同坚持,渐渐地同学们对于我的语文课显得格外喜欢,兴致也越来越浓。在语文学习兴趣得到培养的同时,也锻炼了同学们的听、说、读、写能力,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小自身边之事,大至国家大事,“自我充电日”更是让学生走出课本,在知识的海洋中尽情遨游,拓宽了语文学习的视野和外延,大大增加了知识的底蕴。
  除了抓住学生心理特征,进行语文课堂学习形式变通外,在语文学习中融入一些竞赛性活动,也可以培养兴趣。因为从人的心理来看,对于那些能够比高低、评优劣、论先后的事情或活动,容易激发人的上进心,引起人的兴趣,对于小学生来说尤其如此。为进一步激勵学生主动参与“每日一话题”活动,我还为每一位学生用10分制进行打分,并最后算出总分,用不同评语反馈至“学生手册”上。将课堂情况和学生的每一点进步通报给家长。于是几乎所有同学都积极行动起来了,连平时一些作业拖拉的同学也加入到了这项活动中。由此,对于每一堂语文课,作为教师,教而自信;作为学生,学而乐学,再次验证了爱因斯坦的一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总之,语文学习的兴趣是可以培养的,只要我们找到了途径,并注意积极培养,就可以逐渐形成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
其他文献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了“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成为学生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的课改目标,并进一步强调了“教学过程同时也是德育过程”的理念。语文课堂是如何实现“道德教育”的目标而成为“道德课堂”呢?如何让师生过有道德的语文课堂生活呢?    一、 什么是“道德课堂”    什么是“道德课堂”?首先要弄清什么是“道德教育”。中央教科所所长朱小蔓教授对“道德教育”作过
二十一世纪的教育是全面创新的教育,创新已是时代的要求,社会的必需,学校工作的核心。所谓创新就是在原有的基础上加以革新,或是创出前人所不曾创出过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成为我们这个时代对教师提出的更高、更新的要求。创新教育需要渗透到各科教学中,语文学科应是一马当先。那么怎样才能更好更完善更快捷地将创新教育渗透到语文教学中呢?在长期的语文教学中,我有这样几点认识:    一、激发学生兴趣,为创新开启大
心理健康是是一种心理各方面活动过程的良好或正常的体现,一般情况下认知正确、情感适当、意志合理、态度积极、行为恰当都是心理健康的理想状态,在社交、生成、生活中,心理
目的:研究蒺藜皂苷(STT)对肺癌A549细胞周期和凋亡的影响和机制.方法:肺癌A549细胞分成Control、STT、STT+si-NC、STT+si-PDCD4组,使用噻唑蓝(MTT)方法测定细胞增殖,平板克隆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现代阅读观认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教师作为文本与学生的中介,可以起到向导的作用,但绝不能取代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地位。基于这种理念,究竟如何来进行阅读教学呢?参加工作多年来,我尝試性地进行了阅读教学的探讨。我认为:我们的阅读教学应该全面铺开,人人参与,摒弃糟粕,树立语文教师的创
苏教版第七册第六单元包括3篇课文(《诚实和信任》、《珍珠鸟》、《九色鹿》)和一个练习。《诚实和信任》叙述了两位车主妥善处理反光镜被碰碎这起小事故的过程,揭示了人与人之间“诚实和信任比金钱更重要”的道理。《珍珠鸟》描写了人鸟相亲的动人历程,告诉人们“信赖就能创造出美好境界”。《九色鹿》是一篇童话故事,讲的是调达背信弃义,结果受到惩罚的故事。“单元练习”设计了“读读小故事”——《两兄弟卖酒》;积累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