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餐后血糖预防糖尿病并发症

来源 :求医问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nrgw9192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随着糖尿病知识的普及和人们对糖尿病认识的加深,糖尿病急性并发症的发生率和致死率有了明显的下降,而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已成为糖尿病患者死亡和残疾的主要原因。研究表明,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大多都患有糖尿病。而晚期糖尿病患者又往往会出现截肢和失明等严重后果。糖尿病患者患心血管疾病的危险极大,一旦患上此类疾病则预后较差。发生大血管并发症是糖尿病患者死亡的最常见原因。随着2型糖尿病发病率的日益增高,如何预防和延缓糖尿病患者出现慢性并发症已成为当今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
  英国糖尿病前瞻性研究结果显示,良好地控制血糖是预防糖尿病微血管和大血管并发症的关键措施。糖尿病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HbA1C)越高,其出现并发症的几率就越高。为此,国际糖尿病联盟(IDF)和我国糖尿病治疗指南都建议,无论经济情况如何,所有的2型糖尿病患者都应将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6.5%以下,以确保最大限度地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现已公认,糖化血红蛋白的水平是糖尿病患者血糖的标志性水平。糖化血红蛋白的水平会受到糖尿病患者的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的共同影响。一般来讲,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的明显增高主要是受其空腹血糖的影响;而其糖化血红蛋白的轻度增高则主要是受其餐后血糖的影响。因此,全面地控制血糖应包括控制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过去对糖尿病患者实施临床监测时只检测其空腹血糖和三餐前的血糖,而忽略了其餐后的血糖。这也是导致许多糖尿病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不能达标的原因之一。
  大量的临床研究证实,糖尿病患者的餐后高血糖与其发生心血管疾病的危险性密切相关。研究表明,糖尿病患者的餐后高血糖是导致其发生心血管危险事件和死亡的独立因素,其血管内膜的中层厚度会随其餐后2小时的血糖升高而增加。2型糖尿病患者的餐后血糖对心血管事件的预测作用强于空腹血糖。餐后血糖对糖尿病患者死亡率的预测价值也优于空腹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
  餐后的高血糖之所以对糖尿病患者的心血管系统有如此大的危害性其原因可能在于,餐后血糖的增高较空腹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的增高对患者血糖的波动影响更大。研究表明,与稳定性高血糖相比,波动性高血糖对大血管和微血管的损害更严重。波动性高血糖更能增强蛋白激酶C的活性,从而可激活氧化应激反应,促进血管内皮细胞的凋亡,并最终可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因此,波动性高血糖可显著地增加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微血管病变的危险。
  尽管临床上对糖尿病患者控制血糖的要求日益严格,但当前各个国家的糖尿病患者对血糖的控制状况并不理想。2003年对中国30家三级甲等医院的糖尿病诊疗情况进行的调查结果显示,仅有11.5%的糖尿病患者对血糖的控制比较理想,其糖化血红蛋白的平均水平为7.5%(糖化血红蛋白的理想水平应在6.5%以下)。虽然接受胰岛素治疗的糖尿病患者已占所有糖尿病患者的37%,,较5年前增加了15%,但糖尿病患者接受胰岛素治疗并不意味着其血糖就可以达标。据统计,在使用胰岛素的糖尿病患者中仍有3/4的人血糖未达标。如何更好地提高使用胰岛素患者的血糖达标率是人们应仔细思考的问题。早期使用胰岛素、早期进行强化治疗及合理地搭配使用多种口服降糖药可能有助于糖尿病患者更好地控制血糖。近年来的一些大型研究都表明,糖尿病患者应用胰岛素类似物进行治疗比应用常规胰岛素能更好地控制血糖,尤其是餐后血糖。
  胰岛素类似物有长效胰岛素类似物(甘精胰岛素)和速效胰岛素类似物(门冬胰岛素和赖脯胰岛素)两种。与常规胰岛素相比,速效胰岛素类似物具有起效快、达峰早的特点。该药能更好地模拟人体生理性胰岛素的分泌,尤其是能模拟生理性早期时相胰岛素的分泌,从而更有利于糖尿病患者控制餐后血糖和减少低血糖的发生。双时相门冬胰岛素(预混胰岛素类似物)的结构类似于人胰岛素30R,其中的30%是门冬胰岛素,另外的70%是与鱼精蛋白结合的结晶门冬胰岛素。该药可同时起到基础胰岛素分泌和餐时胰岛素分泌的作用。研究证实,与使用人预混胰岛素相比,糖尿病患者每天注射两次预混胰岛素类似物不仅能更有效地降低糖化血红蛋白和控制餐后血糖,而且还可以降低发生严重低血糖事件的几率。
  一直以来,如何让那些服用降糖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糖尿病患者改用胰岛素进行治疗,并使其血糖达标是临床上的一大难题。临床实践证实,大部分服用降糖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糖尿病患者应用预混胰岛素类似物进行治疗都可使血糖达标,这种控制方法既简单又灵活。预混胰岛素类似物可每日注射一次(晚餐前),血糖不达标时可增至每日注射两次(分别于早餐和晚餐前)或每日注射三次(分别于三餐前)。而且增加该胰岛素的注射次数并不会增加患者发生低血糖的几率。
  综上所述,糖尿病患者应严格地控制血糖尤其是餐后血糖,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服用降糖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糖尿病患者应尽早使用胰岛素进行治疗。而糖尿病患者应用胰岛素类似物如预混胰岛素类似物可有效地控制餐后血糖,并能减少发生低血糖的危险。■
  
  相关链接
  
  糖尿病患者运动时须注意:
  1.做好运动前的准备活动:在正式进行运动之前,应先活动一下四肢,如伸伸腿、扭扭胯等,以增强全身的柔韧性,使心率有所增快,为进行较强的运动做好准备。
  2.运动的强度要适度:糖尿病患者进行过于激烈的运动会导致血糖难以控制,而运动量过小又达不到运动的效果。正常人运动时的最大安全心率等于220减去年龄。糖尿病患者在运动时可将心率控制在正常人运动时最大安全心率的60%~70%(即170-年龄)。如果身体能够耐受且无不适症状,可逐渐增加运动的强度。
  3.运动的频率要合适:糖尿病患者每周进行运动不能少于3次,每次可运动半个小时左右,否则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若能每周运动5次以上,效果则会更加理想。那种仅在周末进行突击运动的方式对糖尿病患者来说是非常有害的。
  4.运动后要做好整理活动:糖尿病患者尤其是伴有神经病变的糖尿病患者在运动后应做放松整理的活动,以使心率和血压慢慢地降下来,避免因突然停止运动引起血压的急剧下降而出现头晕甚至晕厥的症状。
其他文献
客家文化源远流长,独具内涵,中原本土文化与山区畲、瑶文化融合并存共生,体现出了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可以说客家民俗文化是客家文化的表象,透过民俗文化来深入探究客家文化
预设是句子传递的重要语义信息。动词的预设研究可增进对动词语义或句法特征的认识。纵观国内外相关汉语动词预设触发语的研究,大多是在提及预设触发语时例举几个动词,专注于
<正> 如何把握新时期岭南文学的趋向?首先要从近10年来广东在改革开放走在全国前列这一时代特点来考虑。对外开放所带来的现代工业文明及西方文化的冲击,商品经济迅速发展带来的城乡经济生活的大调整和新建构,体制改革中“市带县”的社会区域的结构方式的重新组合等等,使自然经济开始解体,田园式生活急剧向城市化转变,思想文化也由封闭转向开放更新。岭南文学在反映这一历史变革进程时,也实现着自身的蜕变。它集中体现在反映的生活对象上,是把视点愈来愈集中到“城市”。不论是写乡村题材还是其它题材,岭南文学都有一种“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创新,信息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中。尤其是近年来在农业发展过程中,互联网技术的应用有效改善了当前农业中存在的问题,推动了农业的发展。我国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人们对于蔬菜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大棚蔬菜种植是一种比较普遍的蔬菜种植方式,在提高产量的同时也提高了蔬菜的质量,满足了人们的实际需要。但是病虫害和
自默片时代电影就开始进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随着电影技术的革新与拍摄手法的进步,电影这一年轻的艺术载体已堪比美术与音乐,成为了一种社会层面上的无法替代的消费品,而动
麦茬大豆是黄淮海地区的传统耕作模式,但在近年来的耕作过程中由于气候、土壤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麦茬大豆逐渐出现了减产现象,导致广大农户的积极性逐渐降低。为了有效解决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