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课堂教学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应抓课堂导入环节,在上课第一分钟教师就应该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语文课堂导入做得好可以起到先声夺人的作用,形成“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效果,使整个教学活动进行得生动、活泼、自然。
[关键词]课堂 激发兴趣 导语 艺术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了一半。一堂课有了引人入胜的开头,就为这堂课的成功奠定了坚实基础。适当得体的“导语”能激起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兴趣,紧紧地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还能唤起学生浓烈的求知欲望,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活泼愉快的学习。因此,教师很有必要设计一下“导语”。那么如何才能设计好导语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种方式进行:
一、悬念式:制造悬念,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悬念,即暂时悬而未决的问题。悬念总是能够引起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兴趣,使学生产生刨根问底的急切心情,在探究的心理状态下,接受教师发出的信息。例如讲授鲁迅的小说《药》,可以这样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听过用人血馒头治病的事吗?今天学习的课文《药》,就是写用人血馒头治病的故事,这“药”说明了什么呢?
“中国”古老的名称除了“赤县”、“神州”外,也被称作“华夏”。华夏本是一家,现在分成两家,而且华家吃夏家的血,这又说明了什么呢?
开讲设计的这几个问题,撞击着学生的心灵,形成他们心理上的悬念,吸引着他们的注意力,学生产生急于要弄清问题的迫切心情,驱使他们认真学习课文。
总的来说,悬念的设计“新、精、奇”,可以一下子击中学生的兴奋点,并能留有余味,引人入胜。
二、比较式:由此及彼,或由彼及此,通过比较,引出教学主旨
如教学《杜十娘怒沉百宝箱》这课,我是这样导入的:
在文学的殿堂里一路走来,我们目睹了中国女性太多的爱情悲剧,你能说出哪些例子呢?(学生回答)归纳:刘兰芝举身赴清池,祝英台泪洒黄泉路,林黛玉魂归离恨天,琵琶女独自守空船,就连容貌一般的祥林嫂也逃脱不了被卖改嫁的命运……中国义明史上,女人是从来没有好下场的,她们未嫁要贞,夫死要节,遇暴要烈,要温良,要谦让,要三从四德。几千年下来,作惯了奴婢,便低眉顺目,心安理得了。带有反叛精神的娜拉出走后却又被鲁迅一语道破天机,她“钱包没有准备”,养不活自己,于是尽管很多女性就算挣出了鸟笼,也没有翅膀高飞——她们没有钱。但是杜十娘是个特例,她财貌双全,聪慧绝伦而且怀有百宝箱,那么她为什么没有让百宝箱发挥它的作用,反而怀抱百宝之匣,奋身投入了那滔滔江水中呢?她一定得死吗?带着这些疑问我们来学习这篇课文。
三、故事式:用讲故事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故事像磁铁一样,能吸引住学生,激起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使之尽快地进入课义所设计的某种境界之中。比如讲《赤壁之战》,针对文言义难,课义篇幅又长,人物关系复杂,事件头绪纷繁的特点,可先给学生讲一个“诸葛亮借东风”的故事。然后说:
“诸葛亮借东风”的事故出自古典文学名著《三国演义》。《三国演义》是一部历史小说,尽管它取材于历史,但毕竟不同于历史。那么,历史上的真实情况又如何呢?那就先看司马光主编的历史名著《资治通鉴》的《赤壁之战》一课。
四、引用式:可以引用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名言、警句、诗词、成语、对联成典故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兴致
青少年一般喜欢诗词、格言、警句等,有的学生还专门备有笔记本,广泛收集。诗词、格言、警句,对联或典故,语言精练,含义丰富,表现力强,富有深刻的哲理,对学生学习语文不无启迪意义,同时还能提高他们的素养,陶冶他们的情操。所以,由诗词、格言、警句等导入瓣课,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开阔他们的视野,激发他们的兴趣,创造与之相应的课堂气氛,使他们对新课产生必趣。
如教蒲松龄《促织》,我是这样设计导语的:“画鬼画狐高人一筹,刺贪虐入骨三分。”亲爱的同学,你知道这副对联写的是谁吗?你知道他的代表作吗?这副对联写的是清代文学家蒲松龄,他的代表作是《聊斋志异》。
除以上几种外,我们还可以选择的导入方式还有很多。比如,背景式:通过介绍课文的时代背景开讲,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抒情式:运用充满激情或哲理的语言感染学生;表演式:或唱一首歌,或根据课义内容编排一个节目,设置情景,使学生进入角色。此外,还有切题式、提问式、配乐式、看图式等很多导入方式。
我们在进行导入设计时,导入语的设置方法并不是单一的,有时候我们可以把多种方式可以综合运用,同时参透在一节课的导入中,使语义教学在开始的四、五分钟的方寸天地里创造出一个多彩艺术景观,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李福灼,陈玉秋.语文课程理念与实施[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5).
[2]张鸿苓.语文教育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2).
[3]王显槐,王晓霞,樊海清.语文教育创新导论[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8).
[4]张武升.创新教育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5]韦志成.现代阅读教学论[M].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
[6]林崇德,申继亮.中学语文教育心理学[M].北京教育出版社.2001.
编辑/李景华
[关键词]课堂 激发兴趣 导语 艺术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了一半。一堂课有了引人入胜的开头,就为这堂课的成功奠定了坚实基础。适当得体的“导语”能激起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兴趣,紧紧地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还能唤起学生浓烈的求知欲望,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活泼愉快的学习。因此,教师很有必要设计一下“导语”。那么如何才能设计好导语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种方式进行:
一、悬念式:制造悬念,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悬念,即暂时悬而未决的问题。悬念总是能够引起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兴趣,使学生产生刨根问底的急切心情,在探究的心理状态下,接受教师发出的信息。例如讲授鲁迅的小说《药》,可以这样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听过用人血馒头治病的事吗?今天学习的课文《药》,就是写用人血馒头治病的故事,这“药”说明了什么呢?
“中国”古老的名称除了“赤县”、“神州”外,也被称作“华夏”。华夏本是一家,现在分成两家,而且华家吃夏家的血,这又说明了什么呢?
开讲设计的这几个问题,撞击着学生的心灵,形成他们心理上的悬念,吸引着他们的注意力,学生产生急于要弄清问题的迫切心情,驱使他们认真学习课文。
总的来说,悬念的设计“新、精、奇”,可以一下子击中学生的兴奋点,并能留有余味,引人入胜。
二、比较式:由此及彼,或由彼及此,通过比较,引出教学主旨
如教学《杜十娘怒沉百宝箱》这课,我是这样导入的:
在文学的殿堂里一路走来,我们目睹了中国女性太多的爱情悲剧,你能说出哪些例子呢?(学生回答)归纳:刘兰芝举身赴清池,祝英台泪洒黄泉路,林黛玉魂归离恨天,琵琶女独自守空船,就连容貌一般的祥林嫂也逃脱不了被卖改嫁的命运……中国义明史上,女人是从来没有好下场的,她们未嫁要贞,夫死要节,遇暴要烈,要温良,要谦让,要三从四德。几千年下来,作惯了奴婢,便低眉顺目,心安理得了。带有反叛精神的娜拉出走后却又被鲁迅一语道破天机,她“钱包没有准备”,养不活自己,于是尽管很多女性就算挣出了鸟笼,也没有翅膀高飞——她们没有钱。但是杜十娘是个特例,她财貌双全,聪慧绝伦而且怀有百宝箱,那么她为什么没有让百宝箱发挥它的作用,反而怀抱百宝之匣,奋身投入了那滔滔江水中呢?她一定得死吗?带着这些疑问我们来学习这篇课文。
三、故事式:用讲故事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故事像磁铁一样,能吸引住学生,激起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使之尽快地进入课义所设计的某种境界之中。比如讲《赤壁之战》,针对文言义难,课义篇幅又长,人物关系复杂,事件头绪纷繁的特点,可先给学生讲一个“诸葛亮借东风”的故事。然后说:
“诸葛亮借东风”的事故出自古典文学名著《三国演义》。《三国演义》是一部历史小说,尽管它取材于历史,但毕竟不同于历史。那么,历史上的真实情况又如何呢?那就先看司马光主编的历史名著《资治通鉴》的《赤壁之战》一课。
四、引用式:可以引用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名言、警句、诗词、成语、对联成典故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兴致
青少年一般喜欢诗词、格言、警句等,有的学生还专门备有笔记本,广泛收集。诗词、格言、警句,对联或典故,语言精练,含义丰富,表现力强,富有深刻的哲理,对学生学习语文不无启迪意义,同时还能提高他们的素养,陶冶他们的情操。所以,由诗词、格言、警句等导入瓣课,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开阔他们的视野,激发他们的兴趣,创造与之相应的课堂气氛,使他们对新课产生必趣。
如教蒲松龄《促织》,我是这样设计导语的:“画鬼画狐高人一筹,刺贪虐入骨三分。”亲爱的同学,你知道这副对联写的是谁吗?你知道他的代表作吗?这副对联写的是清代文学家蒲松龄,他的代表作是《聊斋志异》。
除以上几种外,我们还可以选择的导入方式还有很多。比如,背景式:通过介绍课文的时代背景开讲,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抒情式:运用充满激情或哲理的语言感染学生;表演式:或唱一首歌,或根据课义内容编排一个节目,设置情景,使学生进入角色。此外,还有切题式、提问式、配乐式、看图式等很多导入方式。
我们在进行导入设计时,导入语的设置方法并不是单一的,有时候我们可以把多种方式可以综合运用,同时参透在一节课的导入中,使语义教学在开始的四、五分钟的方寸天地里创造出一个多彩艺术景观,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李福灼,陈玉秋.语文课程理念与实施[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5).
[2]张鸿苓.语文教育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2).
[3]王显槐,王晓霞,樊海清.语文教育创新导论[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8).
[4]张武升.创新教育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5]韦志成.现代阅读教学论[M].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
[6]林崇德,申继亮.中学语文教育心理学[M].北京教育出版社.2001.
编辑/李景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