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桂飘香 童心飞扬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juhui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秋天到了,可以安排写有关秋天的习作了。今年的秋天并没有凉意,再加上学生单调的生活,学生对秋天的感受更多的可能来自书本,而书本上的一些妙词佳句可能会禁锢学生的思维,我一直在犹豫着。
  这两天,校园里的桂花开了,走进校园,时时感受着袭人的香气,学生也显得很兴奋,不时跑到桂花树下摸摸、看看、闻闻,就连排队都挨着桂花树。我不由想到:这不是一个很好的话题吗?
  走进课堂,我故意卖了个关子:“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写一个这两天大家都比较感兴趣的话题。你们知道是什么吗?”学生顿时议论纷纷、兴致勃勃。我提示:“这两天走在校园里,你们闻到了什么?”“桂花香!”学生异口同声。“对啊,秋天到了,丹桂——”“飘香!”学生又大声回答。“今天,我们就来写一写校园里的桂花,有信心写好吗?”“有!”学生的声音异常响亮。显然,对于身边的事物,他们有着浓厚的兴趣。
  为了避免学生只是一时的好奇,我和他们约法三章:小眼睛仔细看,小鼻子尽情嗅,小脑筋认真想,最有想法的奖励一串桂花。领着学生急匆匆下楼,带他们仔细观察桂花的颜色、形状、味道并且作了简单的指导之后,我们便开始交流:
  师: 小朋友们,我们一起来说说你们都看到了什么?
  生: 叶子的中间密密麻麻长满了淡黄色的桂花,好像天上的星星,真好看!
  师: 你眼中的桂花仙子好美啊!你还想到了什么?
  生: 这棵桂花树是和月宫里嫦娥姐姐栽的桂花树一样吗?
  师: 既写看到的,又写想到的,是写话的好方法。
  生: 桂花树的叶子碧绿碧绿的,像一把撑开的绿伞,微风吹过,叶子相互轻轻摩擦,沙沙作响。
  师:你们观察得很仔细。桂花最迷人的是她醉人的香味,谁来说说?
  生:这小小的花儿竟能散发出这么浓郁的香味,仿佛能把人熏醉了。我想,一定是天上的仙女不小心打破了香水瓶,洒落在桂花上的吧!
  生:凉爽的秋风不时会送来一缕缕甜甜的香味,仿佛老师讲的知识也变成甜的了!
  生:桂花虽然不是最最好看的,几乎看不到她的花开在哪里,却以满园清香获得了我们的喜欢!
  师: 老师相信你们能把刚才看到的、闻到的 、想到的有条有理地写下来。
  动笔了,大部分学生都写得很认真,但也有一部分学生写了几个字便开始东张西望、三心二意了,我想,可能是书面表达的难度使他们退缩了吧!于是,我也拿起笔,对学生说:“今天老师和你们一起写,写好后再读给你们听一听,和大家比一比,看谁写得又快又好!”学生一听来劲了,一个个奋笔疾书,就连下课都忙着写。
  20分钟后,已经有学生把写好的习作给我看,比起平时的磨磨蹭蹭真是进步多了。我把自己的下水文读给学生听,并且向他们讲解自己的写作思路。看得出来,学生对老师写的文章有极大的兴趣,在他们后来交上来的习作中,也看到很多学生模仿了我文中的句子。看来,教师的以身示范绝不是一句空话。
  读着那一篇篇流畅、优美的文章,我感到由衷的欣喜:谁说我们的学生不会观察,谁说我们的学生语句贫乏?只是我们应该多思考:描写的内容是否切合学生的生活?学生是否感兴趣?老师的指导是否有效、到位?由此看来,只要我们教师引导得法,完全可以让学生捕捉到喜爱的、美妙的镜头,并将切身感受跃然纸上。不由得想起叶圣陶先生的一句话:“生活如源泉,文章就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泼地流个不歇。”
  学生习作一:
  一走进校园,就闻到一股沁人心脾的香味,我忍不住多呼吸了几口。哦,桂花开了!
  我情不自禁地走近细看,叶子的中间密密麻麻长满了淡黄色的桂花,好像天上的星星,真好看!桂花由四个像米粒一般大小的花瓣组成,中间还有细细的花蕊呢,靠近一闻,好香啊!真不敢相信,这小小的花儿竟能散发出这么浓郁的香味,仿佛能把人熏醉了。我想,一定是天上的仙女不小心打破了香水瓶,洒落在桂花上的吧!
  坐在教室里上课,凉爽的秋风不时会送来一缕缕甜甜的香味,仿佛老师讲的知识也变成甜的了!课间,同学们围着桂花树跳啊、笑啊……多幸福啊!(严卓君)
  学生习作二:
  星期一,我刚走到教室门口,就闻到一阵阵沁人心脾的香味。我很奇怪,这是什么香味?我停住了脚步,东闻闻,西瞧瞧,原来是从桂花树那儿飘来的清香。它的叶子碧绿碧绿的,像一把撑开的绿伞,微风吹过,叶子相互轻轻摩擦,沙沙作响。风中的枝条摇摆着,似乎在向我敬礼,又似乎在向我微笑。伞间挂着一簇簇米粒一样的桂花,散出缕缕清香。我想:“这棵桂花树是和月宫里嫦娥姐姐栽的桂花树一样吗?”(钱响)
其他文献
情境的创设是数学教学中常见的一种策略,它有利于解决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学生思维的具体性之间的矛盾。但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我们常常发现一些教师在创设情境时,蕴含其中的有效性却不是很高,出现了教学情境脱离实际,偏离教学内容和缺少数学思考价值。    一、常见的问题    1.目标不明,创设情境与教学内容无关  如在教学“角的认识”时,教师这样创设情境:“小朋友们,你们都很喜欢纸飞机,我们一起来折叠好吗?”学
最近听了不少老师的写作指导课,引发了我的反思:我们的写作指导课怎样才能有效呢?教给学生一些概念性的写作指导知识,学生就能够运用概念性知识写作了吗?  就说我最近听的一节展示课,教的是刘成章写的散文(苏教版六年级上册)《安塞腰鼓》,这是一篇描写场景的散文,执教者引导学生分析了文章的结构后,就将文章作为指导写作的材料来组织教学。应该说,这样的教材处理是大胆而合理的。执教者的教学思路也很清晰,她把教学步
在新课改精神的指导下,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要求阅读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以自学为主,以读书为主”,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学习中提出疑难。那么,怎样让学生产生问题意识,学会提问题呢?  一、激发质疑的兴趣  “疑问”的产生,能激起学生追根究源的兴趣,推动着学生去探求知识,发现一个新天地,解疑的过程又给予他们丰富的情绪体验。随着这些情绪体验的深化,就会使学生的学习成为
一、问题的提出  我在给学生上《色彩的和谐》、《美丽的纹样》、《近大远小》等课时,学生所画的作品内容空洞,无物可画,一味模仿别人的作品。分析原因,是学生平时不注意观察生活,教师在上课时没有提供更多的生活中的典型例子,致使学生没有创作题材,作品内容空洞。《美术课程标准》指出:“应将美术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在一起,强调知识和技能在帮助学生美化生活方面的作用,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领悟美术的独特
有效地进行读写结合训练,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好办法。但是,就一篇课文来说,所学到的词语,接触到的句式、经典段落很多,教师如何在阅读教学中找到读写结合点呢?  一、抓精妙的关键性的词语  语文阅读教学就是引导学生品味语言,感受文中语言文字的魅力。课文里有许多精妙的关键性词语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概括力,教师就可以抓住这些词语来解读教材,进行语言训练。  如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触摸春天》一课中,有这样一句话
本文从公共产品本质特征入手,着重阐明了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尤其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恰当的作文评语,不仅能使学生从中悟出习作的成功和不足,还能明确改进方向。激励学生乐于习作,提高作文的水平。然而。传统的作文评语往往不够细致,没有针对性,全是程式化,呈现出一副冷冰冰的说教面孔,毫无感情。久而久之。学生对作文会产生厌倦、反感的情绪。近年来,笔者着力尝试以激励引导为原则,运用亲切柔美的语言给学生作文写“和谐评语”,学生非常乐于接受,效果颇佳,做法如下。    一、以“谈心式”的语言寄语
宗族又称家族,是一种以父系血缘为纽带的利益群体。村落里的宗族势力一直以来是中国农村生活的重要部分,也是我国社会的一个基本特质,作为乡村中的一个重要变量,是不容忽视的,也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