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azi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效课堂势在必行,而预习、导入、教学环节的设计、学生主体性的发挥等各方面的因素都会对课堂效率的提高产生重大的影响。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1 -0185-02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效课堂已成为一种必然。那么,如何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呢?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尝试。
  一、科学有效地预习
  预习的成效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的课堂效率。古人也曾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也充分说明了预习的重要性,所以打造高效课堂的第一步应该是科学有效地预习。那么,什么样的预习才是最有效的呢?
  我认为,预习的兴趣占首位,教师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充满渴望的去预习。
  初中语文教材中,每篇课文都有自身的内容、体裁、主旨、写法等不同的特点,教师在设计导学案时,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兴趣所在,善于找准兴趣的激发点,精心设计,引导学生自己动脑,自己理解,让学生对预习充满兴趣,让预习不成为形式和负担。课堂上,留给学生充分展示预习成果的时间和机会,让学生感受到有效预习给他们带来的成功和喜悦,长此以往,学生一定会养成有效预习的好习惯。
  其次,预习是一项自主学习的活动,我们教师一定要让学生学会调动自己已有的知识储备,充分利用工具书、课外书籍、网络及家长等各种学习途径,通过观察、识记、辨析、比较、想象、综合等一系列智力活动,感知文本,为课堂教学的高效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恰当简明的导入
  教学是一门艺术,导入新课是整个教学环节中的一个重要部分,是展示课堂教学魅力的一个开幕式,好的导入定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1.以诗文导入
  诗歌语言优美、凝练,是古代文人墨客智慧的结晶,是他们思维之精华体现。以诗文作为导语,在丰富课堂内容的同时,还能激发学生探索新知的欲望,效果甚佳。
  2.以故事导入
  中国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自古以来,产生了许多美丽动人的故事。有的体现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有的歌颂尊老爱幼的美德,有的颂扬助人为乐的精神,有的赞扬保家卫国的节操……以故事导入,必能吸引学生注意力,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以问题导入
  有针对性地设置一些恰当的问题导入,这是教学中常用的一种导入法。心理学家认为:思维过程通常是从需要应付某种困难,解决某个问题开始。根据这个原理,新课的导入,教师要有意识的设置一些既体现教学重点又饶有趣味的问题,诱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创设逐疑探秘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思维。
  除以上几种外,还可以采取歌曲导入,影视导入等等,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三、教学环节的精心设计
  1.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身临其境
  这是课堂上常用的一种方式,具体来说,包括用实物、图片创设情境,用多媒体创设情境,用教师的语言创设情境等等。例如,学习朱自清先生《背影》一文时,十一二岁的学生对父爱的理解还很抽象,教师如果适时地通过多媒体播放“望父买橘”一段的视频,相信大多数学生还是能被那个“肥胖的”、“步履蹒跚的”背影深深打动。
  2.立足课堂,引导学生参与活动
  这里的活动可以是动手的、动口的、表演的,也可以是某种探究活动,学生通过参与从而获得知识能力和情感体验。
  (1)多种形式的诵读活动。 语言诉之于听觉,反复吟诵可唤起读者共鸣,产生潜意识的想象、分析、概括。比如师读生应,分组对读,分角色朗读,主读和伴读结合,男女生诵读等等。
  (2)小组辩论。辩论往往使模糊的意象逐步清晰,课堂上如果充分让学生辩论,可以产生更深远的认识,想象出更丰满的人物形象。不过主题性辩论往往需要教师综合正反两面的观点,达到辩证的统一。
  (3)学生表演。 表演最能显示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它是集体研究之后的结果,特别能检验学生对情节中细节的品味。既是检验学生对课文语言,情节的理解,又是品味,想象之后的创造性体现。
  3.走出课堂,引导学生调查实践
  这要求教师在教学的实践过程中,结合教学内容,充分利用校内外的教学资源,不断充实自己的教学过程,使学生在亲身经历一些考察,参观,调查,访问等活动后,有新的认识和感受,从而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
  四、 学生主体性的充分发挥
  学生不是一种容器,不能只是一味地接受。每个学生都有自己潜在的才能,他们是有思想,有灵性的。焕发学生的灵性,挖掘学生的潜能是打造高效课堂的关键。实施“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就是发挥学生主体性的一种好方法。
  所谓“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就是强调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实践能力,让学生自主学习,最大限度地发展自己的潜能。教师应该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呢?
  首先,改变原有的教学模式。教师讲、学生听,这是原有的教学模式,新课标倡导的“自主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就是让师生位置发生根本改变,教师和学生一样都是教学活动的参与者,课堂上,可以是学生讲,教师听,可以是师生对话,,共同讨论,可以是生生对话,教师评点。总之,教师不再是过去主宰课堂教学的权威者,而只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引导者,探究问题的合作伙伴,学生的思维也不再被教师所束缚,学生一改原来的那种机械地抄笔记和被动的思考状态,而成为学习的主动者和实践者,成了学习的主人。
  其次,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罗杰斯曾说:“有利于创造的一般条件是心理安全和心理的自由。”要使学生积极主动的探求知识,必须营造自由平等、轻松愉快的课堂学习环境,只有在这种宽松的环境中学生才会各抒己见,最大限度的释放自己。同时,教师还要注意营造引趣激思的情趣,初中生毕竟年龄还小,他们的生活阅历、知识水平、领悟能力、审美情趣,甚至看问题的角度都局限了他们的思维,此时,教师就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创设引趣激思的情境,强化好奇心,激活求知欲,使学生心情愉悦,注意力集中,从而思维活跃,寓于想象,灵活自主地学习知识、增长水平。
其他文献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1 -0176-02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由于认识水平和学习能力的局限,在学习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一些偏差或错误。面对这些偏差,教师既不能操之过急,也不能置之不理、放任自流,而是要敏锐地发现问题,善于抓住“纠偏”的时机,适时地引导,动态地生成,让学生的学习沿着正确的方向继续进行,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一、在
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数学学科的特点和特殊功能,决定了它在开发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担负着更多的任务。因此,在知识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数学教学素质化和现代化的标志之一,是教师是否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是否将数学创新能力作为重要的数学能力对学生加以培养,即教师是否创新性地“教”和让学生创造性地“学”,亦即是否将创造型人才的培养作为数学教学的最终目标。那么,怎样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摘要】 现在的的中学生,有很大一部分都在喊数学太枯燥、内容抽象,概念难记,公式难背,计算易错,与现实生活联系不大。所以大家在学数学时提不起兴趣,体会不到乐趣甚至认为学数学没有用,导致数学学不好。那么,中学阶段,作为教师的我们应该怎样教好初中数学呢?下面我从两方面来阐述一下,第一,如何培养学生的兴趣;第二,如何培养学生的习惯;第三,数学运用于生活。  【关键词】 初中数学 学习兴趣 学习习惯 联系
【摘要】生物被称为“理科中的文科”,书本上的知识点很杂碎,考察的也很细,这就使得在高中生物的总复习方面有异于其他学科。复习是对课上的内容进行巩固的一个过程,在学习中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就如何使高中生物总复习教学有效开展进行分析。  【关键词】高中生物 总复习教学 有效开展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1 -0183-02  在高中学习
随着残疾、中风、运动性损伤等的人数越来越多,康复训练医师的需求也急速增加。在传统的康复训练中,康复训练医师所做的工作已经较为饱和,在现代康复训练需求增多的背景下,康复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