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初中语文课程改革的实行,涌现出了很多好的教学案例和优秀的教学成果。但是与此同时,有部分教师对课改的理解出现了误差,以至于教学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基于此,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也会出现低效甚至无效的现象。
【关键词】课程改革 语文 课堂教学 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8-0131-01
前言
课堂教学在学校的教学形式中,是最基本最重要的形式。课程改革在带来巨大成功的同时,其产生的误区也必然应该引起重视。为使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达到最高,我们一定要走出误区,使中学语文的课堂教学焕发出旺盛的生命力。
一、初中语文课文改存在的误区
1.1 过于重视形式而忽略内容
课改的重要内容之一,当然包括多媒体的使用。但是很多教师太过于重视多媒体的作用,认为课程改革就是多多使用多媒体。有的教师甚至不惜花大量的时间去做一个精美的ppt。在讲课过程中,过于重视ppt的展示,忽略了课文本身的讲解。虽然ppt的华丽使得学生得到了感官上的享受,但是一节课结束后,学生能真正学到的东西却很少。
现在的新课标提倡“自主、合作、探究”。于是,课堂教学中,这样的学习方式就变成了“自主预习——不懂之处提问——学生进行讨论——老师讲述”的模式。这种模式本身把学生被动学习变成了主动学习的状态,就这一点来说是积极向上的。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在讨论的过程中,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比如,一、教师组织学生之间讨论的问题并不重要,没有必要浪费时间进行讨论,只是在为讨论而讨论。二、学生之间的合作讨论不够主动积极,学生的参与度也不够均衡。三、有写需要讨论的问题没有给出充裕的时间。
在授课时,教师过于重视形式的情况也时有发生。新课改中课堂的评价标准之一包括“学生的参与程度和课堂的活跃程度。”为符合这个标准,许多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多重视讲课的方式,花样也是非常之多。虽然形式的多样性使学生上课的积极性提高了,但是如此流于形式的课堂真的能够使学生学到多少语文知识呢?就语文来说,必须要立足于文本,一旦与文本脱节,只是一味的重视授课的形式,那么无异于丢小失大。
1.2 过于倡导个性而忽视引导
“一千个观众眼中,则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人是独特的个体,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对同一篇文章的理解肯定会有所不同。对此我们要给予尊重和理解。新课改也要求要充分张扬学生的个性。因此,许多教师便任由学生的个性发展,在课堂上学生可随意发言,氛围轻松融洽,渐渐地连较内向的学生也开始畅所欲言。对此,教师们自然是喜闻乐见,导致教师们忽略了自己的职责。对于学生的不靠谱的答案也予以肯定。这样的做法反而导致学生无法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不利于其语文学习的进步。
1.3 讨论过多致使忽略知识的记忆
讨论在一堂语文课中,占据的时间太多,甚至超过了课堂近三分之二的时间。由于这种授课方式,学生们误以为学习语文只要多多讨论便可,认为分析分析课文存在的问题就可以了。一旦陷入这样的误区,他们便会自动忽略掉背诵积累的重要性。尤其是一些古诗文的记忆,更是至关重要。若想提高语文的素养,绝不可能短时间内就能做到,这是一个需要长期积累的、逐步形成的过程。不积跬步,何以至千里?所以,老师们和学生们都应当重视背诵积累。
二、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课堂教学的根本就是其有效性。余文森教授说过,有效的课堂教学是指教师能够在相对短的时间,让学生获得更多、更深的知识和能力。
为使课改后语文课堂教学更加有效,达到预期的效果,应当做到以下几点:
2.1 强调自主讨论学习,同时重视教师的引导作用
课堂教学的主体便是教师和学生。按照新课改的要求,应当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但是教师应当扮演者“主导者”的角色。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握住大的方向,在大方向上不能放任自流,任由学生随意发挥。在教学过程中及时给与学生点拨,无用的问题绝不浪费时间,引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学习和发展。利用多媒体的同时,不能流于课件形式,要重视文章的内容和重点的讲述。教师必须认识到,多媒体只是教学时的辅助手段,绝不能使其喧宾夺主。
2.2 语文教学要重视其基础的训练
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后,各种各样的授课形式,可说是热火朝天。但是却听不到学生背诵课文的声音,也不见学生默写生字的情形,对精美课文的欣赏和精彩语句的揣摩也鲜有耳闻。形式太过,却忽略了学习语文所必须的基础练习,生字连篇又如何妄想能学好语文?所以语文课堂万万不能本末倒置,仍然要重视对基础知识的积累和基本技能的练习,让学生把语文的基础打牢,才能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逐渐使语文课堂有效性实现最大化。
2.3 小组讨论的同时也要独立思考
学生分组讨论有利有弊。好处是可以鼓励学生积极发言,提高上课积极性。但是因为分组讨论,常常会出现参与度不均衡的情况,有的学生非常活跃,不断地提出自己的想法,有的学生则比较被动,只是处于听别人讨论的状态。如此一来必然不利于每一个学生单独思考问题。教师对此应当注意,多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独自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总结
语文课程改革的目标就是使语文课堂教学实现其有效性,教师在重视课程改革的同时,一定要避免走入误区,使学生在学业上能够有收获、有进步。
参考文献:
[1]刘淼.当代语文教育学[J].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03):16-25
[2]叶澜.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J]. 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11):47-48
[3]顾德希.实现语文教学的科学化[J]. 中学语文教学,2011(12):57-58
【关键词】课程改革 语文 课堂教学 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8-0131-01
前言
课堂教学在学校的教学形式中,是最基本最重要的形式。课程改革在带来巨大成功的同时,其产生的误区也必然应该引起重视。为使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达到最高,我们一定要走出误区,使中学语文的课堂教学焕发出旺盛的生命力。
一、初中语文课文改存在的误区
1.1 过于重视形式而忽略内容
课改的重要内容之一,当然包括多媒体的使用。但是很多教师太过于重视多媒体的作用,认为课程改革就是多多使用多媒体。有的教师甚至不惜花大量的时间去做一个精美的ppt。在讲课过程中,过于重视ppt的展示,忽略了课文本身的讲解。虽然ppt的华丽使得学生得到了感官上的享受,但是一节课结束后,学生能真正学到的东西却很少。
现在的新课标提倡“自主、合作、探究”。于是,课堂教学中,这样的学习方式就变成了“自主预习——不懂之处提问——学生进行讨论——老师讲述”的模式。这种模式本身把学生被动学习变成了主动学习的状态,就这一点来说是积极向上的。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在讨论的过程中,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比如,一、教师组织学生之间讨论的问题并不重要,没有必要浪费时间进行讨论,只是在为讨论而讨论。二、学生之间的合作讨论不够主动积极,学生的参与度也不够均衡。三、有写需要讨论的问题没有给出充裕的时间。
在授课时,教师过于重视形式的情况也时有发生。新课改中课堂的评价标准之一包括“学生的参与程度和课堂的活跃程度。”为符合这个标准,许多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多重视讲课的方式,花样也是非常之多。虽然形式的多样性使学生上课的积极性提高了,但是如此流于形式的课堂真的能够使学生学到多少语文知识呢?就语文来说,必须要立足于文本,一旦与文本脱节,只是一味的重视授课的形式,那么无异于丢小失大。
1.2 过于倡导个性而忽视引导
“一千个观众眼中,则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人是独特的个体,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对同一篇文章的理解肯定会有所不同。对此我们要给予尊重和理解。新课改也要求要充分张扬学生的个性。因此,许多教师便任由学生的个性发展,在课堂上学生可随意发言,氛围轻松融洽,渐渐地连较内向的学生也开始畅所欲言。对此,教师们自然是喜闻乐见,导致教师们忽略了自己的职责。对于学生的不靠谱的答案也予以肯定。这样的做法反而导致学生无法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不利于其语文学习的进步。
1.3 讨论过多致使忽略知识的记忆
讨论在一堂语文课中,占据的时间太多,甚至超过了课堂近三分之二的时间。由于这种授课方式,学生们误以为学习语文只要多多讨论便可,认为分析分析课文存在的问题就可以了。一旦陷入这样的误区,他们便会自动忽略掉背诵积累的重要性。尤其是一些古诗文的记忆,更是至关重要。若想提高语文的素养,绝不可能短时间内就能做到,这是一个需要长期积累的、逐步形成的过程。不积跬步,何以至千里?所以,老师们和学生们都应当重视背诵积累。
二、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课堂教学的根本就是其有效性。余文森教授说过,有效的课堂教学是指教师能够在相对短的时间,让学生获得更多、更深的知识和能力。
为使课改后语文课堂教学更加有效,达到预期的效果,应当做到以下几点:
2.1 强调自主讨论学习,同时重视教师的引导作用
课堂教学的主体便是教师和学生。按照新课改的要求,应当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但是教师应当扮演者“主导者”的角色。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握住大的方向,在大方向上不能放任自流,任由学生随意发挥。在教学过程中及时给与学生点拨,无用的问题绝不浪费时间,引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学习和发展。利用多媒体的同时,不能流于课件形式,要重视文章的内容和重点的讲述。教师必须认识到,多媒体只是教学时的辅助手段,绝不能使其喧宾夺主。
2.2 语文教学要重视其基础的训练
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后,各种各样的授课形式,可说是热火朝天。但是却听不到学生背诵课文的声音,也不见学生默写生字的情形,对精美课文的欣赏和精彩语句的揣摩也鲜有耳闻。形式太过,却忽略了学习语文所必须的基础练习,生字连篇又如何妄想能学好语文?所以语文课堂万万不能本末倒置,仍然要重视对基础知识的积累和基本技能的练习,让学生把语文的基础打牢,才能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逐渐使语文课堂有效性实现最大化。
2.3 小组讨论的同时也要独立思考
学生分组讨论有利有弊。好处是可以鼓励学生积极发言,提高上课积极性。但是因为分组讨论,常常会出现参与度不均衡的情况,有的学生非常活跃,不断地提出自己的想法,有的学生则比较被动,只是处于听别人讨论的状态。如此一来必然不利于每一个学生单独思考问题。教师对此应当注意,多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独自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总结
语文课程改革的目标就是使语文课堂教学实现其有效性,教师在重视课程改革的同时,一定要避免走入误区,使学生在学业上能够有收获、有进步。
参考文献:
[1]刘淼.当代语文教育学[J].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03):16-25
[2]叶澜.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J]. 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11):47-48
[3]顾德希.实现语文教学的科学化[J]. 中学语文教学,2011(12):57-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