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跃村的领头人

来源 :农村实用科技信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yiwenab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黑龙江省肇东市德昌乡新跃村位于肇东西南部,现有人口3041人,806户,辖区总面积17000余亩,人均耕地面积5.6亩。
  孙德斌同志自2005年任新跃村书记以来以创新的思维,锐意进取的精神,带领着村党支部班子实践着“三个代表”的要求,围绕以“建设新村屯、发展新产业、培育新农民、组建新经济、优化新环境,加强勤廉双述”为工作目标,确定了新跃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工作思路,开始了新农村建设的新步伐。
  面对改革开放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基层工作难做,村支部书记难当的事实面前。曾历任小队队长、连长、村长出身的孙德斌书记上任以来,深知要抓好经济建设必须从抓班子,建队伍做起,扭转党员干部的精神面貌和工作作风。在结合按照市委、市纪委领导干部“勤廉双述”的基本要求,坚持把勤政廉洁建设工作当作一项大事来抓,上任的一年多,村支部在他的建议下,就建立完善“三会一课”,村干部廉洁自律,民主评议党员、村干部,村务公开及财务管理等制度,坚持以制度加强对党员干部的教育管理,规范各项工作开展。在制度的执行上,孙书记决不打折扣,每周一次的村干部思想政治学习,每季度一次的党员思想政治学习成为雷打不动的规定,通过学习,许多党员干部深有感触地说,学习与不学习就是不一样啊,大家现在思想明了,思路宽了,信心足了,劲头大了。长期的基层工作实践,孙书记认识到基层班子不团结往往源于财务管理上的不到位,导致相互之间猜忌怨恨。因此,从担任书记之日起,村每一笔财务支出都严格按财务报销制度执行,每季度财务收支情况都要张榜公布,干部的气顺了,心齐了。在班子建设上,村支部做到既责任到人,又分工不分家,相互补台。要求班子成员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要求党员群众做到的,班子成员首先做到,逐步改变了村干部在群众中的不良形象。
  群众不富我心不安,怎么办在制度建立后,有多年经验的孙书记认为,农民只靠种十几亩地是富不起来的,要想富必须找出路,经与支委班子成员认真研究后,决定充分发挥党员的模范作用,把有经济头脑和致富能力强的党员组织起来成立服务区,每名党员都以己之长联系帮农户共同致富,新跃村趟出了以党员服务区为载体,以产业示范服务区为龙头引导农民走以调整产业结构,走产业共同致富的路子,新跃党支部充分发挥党组织和党员的示范引导作用,其中该村的于连池,孙春涛带头带领40余户以种植万寿菊、大西瓜、白菜等作物,调整了产业结构,多产业共同致富的路子,使这些农民获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由支委委员常井学同志带头带领村民奶牛业、养羊业、养猪业,特别是今年奶价上调、羊价上涨、猪行情较好,使养殖户尝到了甜头,收入成倍递增。
  新党支部扎扎实实为群众办实事,谋利益,很快赢得了群众的高度信任,村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也真正显现出来。孙德斌激动地告诉笔者:现在,村民们大事小事都愿意找村党支部解决,支部准备为村里干一件什么事,只要讲出来,村民们就愿意听,愿意干。自从担任了村支书,虽然孙书记每天忙得不可开交,但他对充实满足有了新理解:只有带领全村人共同致富奔小康,才一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充实满足。
  我们看到孙书记曾先后获得“先进村干部”、“跨世纪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工程”等荣誉证书,孙书记的心里很清楚,他说”领导给我颁发的这些荣誉,是让我把头带得更好,把自己的工作做得更好,只有这样才能不辜负领导和群众对我的信赖和重托。“致富思源,富而思进”,新跃村正在漫漫崛起,是党的富民政策好,是党领导得好。我们村虽然有所起色了,但和本市的先进村相比,
  还有很大差距。与“三个代表”的要求和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要求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我不能辜负党组织和父老乡亲的信任,一定要团结带领党委一班人,继续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进一步抓好我村的党的建设、经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廉正建设,努力把新跃村建成一个富裕、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为新跃村腾飞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龚澎)
其他文献
开展撤村建居和社区股份制改革,是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逐步理顺城郊接合部的管理体制,维护集体经济和村民的合法权益,改变以往“脏、乱、散、差”的面貌,逐步实现了农民向
在党的富民政策的指引下,近年来,我们北京市怀柔区大中富乐村集体经济发展迅速,村民也大踏步地走上了致富的道路.2004年前三个季度,全村实现农村经济总收人11.3亿元,上缴税金
一个有趣的教育现象:有的教师温文尔雅,却能叫那些顽皮不驯的学生听话;有的老师批评学生却引发学生的逆反心理。这就说明了思想教育工作不仅要注意方式之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位置。这是一种相互理解的新型师生关糸,体现着心理上的相互沟通。也就是师生之间在心理上互相容纳,理解对方,接受对方,能互相信任、互相尊重。具体讲,就是学生能理解教师对他教育要求的合理性和正确性,并且化为行动;教师能理解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