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优秀传统思想文化于高职礼仪教育的教学实践

来源 :广西教育·C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rx2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基于高职礼仪教学的现状,分析融中华优秀传统思想文化于高职礼仪教育中的意义,提出在教学中通过把优秀传统文化学习纳入师资培训、融经典国学于教学内容、融寓言典故于教学案例、融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于教学目标等策略,将中华优秀传统思想文化融入高职礼仪教育中。
  【关键词】高职 优秀传统思想文化 礼仪教学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7C-0041-02
  一直以来,中华民族以积极进取、谦逊热情的民族品质和谦恭礼让、彬彬有礼的精神风貌著称于世,中华儿女以勤劳智慧、自强不息、敢于创新的民族精神创造了色彩斑斓、辉煌灿烂的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事实上,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既有精华,也有糟粕。我们要用辩证的思维和科学的方法去挖掘、借鉴、传承和发扬传统思想文化,弃其糟粕,取其精华即优秀传统思想文化为现代社会服务。当前,众多高职院校开设礼仪课程,礼仪教学的内容和形式呈现了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很多院校礼仪课程教学质量并不理想,没有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和效果,存在着很多不足的地方,如学校不重视,课程形同虚设;教师照本宣科,形式化明显;学生被动施礼,教学效果不理想,等等。本文提出把中华优秀传统思想文化融入于礼仪教学当中,提高礼仪教学质量。
  一、融中华优秀传统思想文化于高职礼仪教育中的意义
  古代传统礼仪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很多礼仪礼节都是从中华优秀传统思想文化延伸而来,并深受其影响。把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精华融于礼仪课程教学当中,主要有以下方面的意义。
  (一)有助于改变学生对传统思想文化的偏见,提高学生学习礼仪的意识。礼仪教学,不可避免会涉及礼文化。礼文化,是以礼治为核心,集礼仪、礼制、礼教、礼器、礼学等多方面内容为一体的文化集合体。古代中国,大到国家的典章制度,小到百姓的衣食住行和行为方式,“礼”的精神文化无不贯穿于其中,它对于中国古代社会的治理和调控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和不可替代的作用。把优秀传统思想文化融入礼仪教学当中,让学生知道,礼文化只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礼文化中包含的古代礼仪仅仅是传统文化长河中的一条小小支流,浩瀚大海中的一朵小浪花。对于源远流长、思想资源丰富的中华优秀传统思想文化来说,还有更多值得青少年学习、探索的思想精华,如“天人合一”、中庸之道、以人为本、仁民爱物、自强不息、刚健有为、厚德载物、开放包容等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精神思想。不断引导学生本着寻根认祖的虔诚态度,不忘初心,重新拾取和审视传统思想文化,充分领略先辈们非凡的智慧结晶,惊叹传统思想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浩瀚无比,慢慢改变对传统思想文化的偏见,借鉴和吸收优秀传统思想文化,积极传承和弘扬其思想精华,坚定民族信念,从而有效激发学生的民族自爱感和爱国热情。
  (二)有助于学生更好地了解礼仪的本质和内涵,提高学生学习礼仪的兴趣。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在漫长的发展历程和长期的演变过程中,一直扮演着社会主流意识的角色,渗透于中国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方方面面,对中国的社会制度、社会伦理及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起着指导和规范作用。传统文化中不乏积极意义的优秀闪光思想,如民贵君轻、仁民爱物、体恤民情的政治文化思想,强调主观与客观统一的“天人合一”观,主张不偏不倚的中庸人际关系思维,超越自我、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尊老爱幼、孝敬长辈的家庭伦理主张,等等。结合以上优秀传统思想文化的丰富内涵来进行礼仪教学,可让学生更加容易理解:礼仪的本质和内涵,从根本上来说就是尊重他人,谅解宽容,与人为善,谦恭礼让等。了解优秀传统文化中庸之道的人际关系,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处理与他人的相处之道,明白与同学和谐相处的方法和技巧;掌握海纳百川的巨大包容,让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容易宽容和谅解,取长补短,与同学共同成长和进步;学习“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念,让学生知道保护环境,按时作息、强身健体;认识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让学生深刻理解自强进取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明白少年强则中国强的道理。通过礼仪课程学习,学生渐渐明白做人的道理,并解决学习生活当中遇到的难题和困惑,知道自身肩负的学习重任和神圣的历史使命,进而提高学习礼仪课程的兴趣。
  (三)有助于丰富礼仪教学的内容,扩大学生礼仪学习的知识面。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历史悠久,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包含丰富多彩的内容,如政治思想、伦理道德和民俗文化等。政治思想文化中,儒家的“仁政”“德治”思想,认为行“仁政”者得天下,失“仁政”者失天下,大力提倡以德治国,以“仁爱”的手段来治国安邦。道家主要因势利导,“无为而治”。伦理道德中的“仁、义、礼、智、信、温、良、恭、让”等思想,明确了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应该遵循的规范和原则。孟子提倡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大爱精神,直到今天还被广为传扬。北宋张载主张“有象斯有对,对必反其为;有反斯有仇,仇必和而解”,形象地说明了“中庸之道”的人际相处关系。还有各类丰富的民俗风情文化,传统节日及衣食住行的礼仪,丰富多彩、种类繁多,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勤劳智慧、孝顺仁爱、礼仪周全的积极人生态度。不难看出,传统思想文化中有很多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观点和主张,可以当之无愧地称之为优秀的传统思想文化,我们可以借鉴和吸纳以上优秀传统思想文化融入礼仪教学当中,多方面、多层次地挖掘和展示礼仪的精华,不断充实和丰富礼仪教学内容,开阔学生学习视野,扩大学生学习知识面。
  二、融优秀传统思想文化于礼仪教育中的教学策略
  (一)把优秀传统文化学习纳入教师培训计划中。教师是教学工作中的主体,课堂教学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专业知识和综合能力。由于学校不重视等原因,大部分院校的礼仪教师都是从管理、艺术等专业转行过来,没有经过系统的专业培训,缺乏实践经验;专业知识不扎实,尤其是对优秀传统思想文化了解不深,常常是对着课本机械照搬,课堂教学乏味无聊,导致学生对课程学习没兴趣。要想很好地把优秀传统文化思想融入教学当中,教师自身要对优秀传统思想文化有全面的学习和深刻的了解。学校可以采取“走出去”和“请进来”的方法,给授课教师多提供外出培训学习传统思想文化的机会,多创造条件到其他相关院校交流学习。同时,定期或不定期邀请相关知名专家、学者到学校开展专题讲座,不断丰富教师的传统思想文化知识,提高教师对优秀传统思想文化的认知水平。教师自身也可以通过网络媒体等途径,收集和观看与传统思想文化相关的书籍、视频和录像等,不断增强对优秀传统思想文化的理解,丰富自身的综合知识内容和提高自身的教學水平。   (二)把经典国学融入礼仪教学内容当中。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有很多关于礼貌礼节、待人接物、言行举止等方面的知识内容。今天,作为优秀传统思想文化典范的国学,被国家大力提倡进入校园。从另一个层面来说,礼仪亦是国学内容的不同体现,与经典国学一样,都是引导教育青少年孝敬长辈、尊重他人、宽容忍让、知恩图报等,培养其自强不息、爱国敬业、文明友善的精神品格。可以说,经典国学与礼仪之间两者是相通的。在教学过程当中,不同的章节可以找出与之相对应的国学内容,巧妙地融入教学内容当中,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新鲜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家庭礼仪的章节中,可以结合大家熟知的《弟子规》进行教学。开始讲授新课前,让学生一起大声诵读《弟子规》,然后通过课堂提问的方法,找出与家庭成员礼节相关的文字,让学生翻译与之相关的内容,让学生了解在古代日常生活中,先辈们是怎么与父母、兄弟姐妹、亲戚朋友等成员相处的。再通过开展小组讨论的方法,让学生找出哪些礼节和内容在今天仍然值得我们学习和发扬,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相关的礼仪洗礼。
  (三)把寓言典故作为案例应用于礼仪教学。在优秀传统思想文化中,有着许许多多的寓言故事和精彩典故,它们所散发出来的正能量和积极意义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长。在礼仪教学过程当中,我们可以把一些经典的寓言典故穿插到案例当中,让学生在温习典故的过程中,不但心灵得到熏陶,还增强了对课程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学校礼仪的课程中,在讲授与老师之间应如何相处、怎么尊重老师的时候,可以引用“程门立雪”的典故,让学生了解古人对恩师的崇敬之情的同时,明白尊敬师长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我们应该大力传承和发扬的。在社交礼仪当中,可以穿插“六尺之巷”的佳话,让学生明白要想同事邻里和朋友之间和谐相处,换位思考、学会忍让、相互尊重是应有的一种修养。通过大量的典故和寓言学习,学生学到优秀传统思想文化所蕴含的尊敬师长、宽容大度等积极向上的思想内涵,在外正其容的同时,内正其心,不断提高自身修养和综合素质。
  (四)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列入教学目标当中。在设定礼仪课程教学目标的时候,要充分考虑优秀传统思想文化对礼仪教学的积极意义和作用,本着互惠共赢的原则,在既要完成把学生培养成为真正的知书达礼之人的教学目标的同时,亦要对优秀传统思想文化进行宣传和发扬。只有二者都兼顾并做到了,才算是真真正正地量提高教学质量,达到较好的效果。所以,要真正完成教学目标,在礼仪教学过程当中,就要不断加强学生对传统思想文化的认识,对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精华进行传承和发扬,让更多的年轻人认识和了解传统思想中那些闪闪发光的积极思想对中华民族的积极影响。例如,“中庸之道”不偏不倚的辩证思维,深刻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思想观念,铸造了中华民族适可而止、宽容大度、稳健平和的民族品格;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深入人心,被广为传颂,影响深远,使华夏儿女锻造了百折不挠、不畏艰辛、迎难而上、执着进取的民族坚强意志和独立人格,不断激励着中华民族积极进取、努力奋斗、不断前进;中华文明的巨大包容,滋养了中华民族宽广博大的胸襟,让中华民族在不忘国耻、牢记历史使命的同时,不断加强与世界各民族的交流与合作,才有了今天国力强大、百姓安居的繁荣景象等。通过教学过程中微风细声般的滋润和融合,不断提高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度,引发学生学习礼仪课程的兴趣,达到预期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杨丹.中华传统礼仪与构建和谐社会之关系辨析[J].武汉大学学报,2013(5)
  [2]王夫之.张子正蒙注[M].北京:中华书局,1975
  [3]王琳.关于高职开展职业礼仪教育的思考[J].广西教育,2014(11)
  【基金项目】广西壮族自治区2015年高校科研课题“汉语运用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传承研究”(KY2015YB559)
  【作者简介】黎群芳(1975— ),女,广西浦北人,广西英华国际职业学院讲师,经济师,研究方向:人文教育与管理。
  (责编 盧 雯)
其他文献
【摘 要】本文分析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学发展的现状,以就业导向为视角,对现行的教学模式进行阐述,并提出相关的改善措施。  【关键词】就业导向视角 高职院校 计算机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1C-0154-02  高职院校主要的教学目标,就是将具有专业性技能的学生培养出来,以便能够为学生日后的就业提供良好保障。因此,将以就业为导向的新型
宣传思想工作是党的建设工作的重要部分,贯穿于党的一切建设的中心环节。党的基层组织是开展党的活动、落实党的工作的基本单位。宣传思想工作能统一思想、鼓舞人心、凝聚力
【摘 要】本文提出以归因理论为指导,从学业成绩优秀者、学业失败者两个角度分析中职学生学习归因现状,并基于积极归因和消极归因两方面探讨改善中职学生的消极学习心理的策略,以期帮助学生健康成长。  【关键词】归因理论 中职学生 学习心理 积极归因 消极归因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5B-0071-02  一、归因理论及其启示  所谓归因就是人们
【摘 要】本文从预算编制、资产管理、会计档案管理和现有会计人员素质等方面分析中职学校财务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应科学合理编制预算,建立健全资产管理制度,重视会计档案管理制度建设,提升财务人员素质,强化内部控制,从而不断优化中职学校的财务管理。  【关键词】中职学校 财务管理 优化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6B-0064-02  伴随着
"两保一孤"大病保险试点和"三户一孤"大病保险全覆盖项目,是天水市精准脱贫工作中的一项创新性举措。该项目为特困群体提供了兜底式医疗保障,有效填补了新农合政策前期保障资
“这次主题班会后,我明白了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要好好珍惜!”桂林市全州县才湾镇水月岩初中(以下简称水月岩初中)初三学生王琴琴在一次主题为“感恩·珍惜”的班会课后感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