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目标】
(1)训练学生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2)通过课堂训练,提高学生初步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过程】
1体验高考
【2011安徽卷】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琅琊溪
【宋】欧阳修
空山雪消溪水涨,游客渡溪横古槎。
不知溪源来远近,但见流出山中花。
这首诗围绕溪水描绘了哪几幅画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4分)
(2012山东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吴松道中二首(其二)
晁补之
晓路雨萧萧, 江乡叶正飘。
天寒雁声急, 岁晚客程遥。
鸟避征帆却, 鱼惊荡桨跳。
孤舟宿何许? 霜月系枫桥。
(1)开头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景色? 营造了怎样的氛围?(3分)
(2012湖南卷)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题目。
度破讷沙①
李益
破讷沙头雁正飞,?鹈泉②上战初归。
平明日出东南地,满碛寒光生铁衣。
请从意境营造的角度,赏析全诗。
2考点呈现
描述意境类的试题:
(1)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感?
(2)这首诗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在表达感情上有什么作用?
(3)这首诗营造了怎样的氛围?与诗歌所表达的感情有什么关系?
(4)从意境营造的角度赏析这首诗。
3经典例题
3.1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梦 回
林景熙
梦回荒馆月笼秋,何处砧声唤客愁。
深夜无风莲叶响,水寒更有未眠鸥。
注释:梦回,梦醒。
本诗的景物描写营造了怎样的氛围?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2常见病例诊断:
(1)营造了夜晚冷清宁静的氛围,表达了作者的忧愁感伤之情。
笼统概括,缺少分析
(2)作者写了旅馆、明月、砧声、莲叶、鸥鸟等景物,营造了凄冷静谧的氛围,表达了伤心的感情。
形象罗列,表达不准确
(3)梦醒以后,旅馆上空,有明月笼罩;不知什么地方传来砧的声音,唤起了客人的愁绪。夜里无风,莲叶仍发出了响声,水很寒冷,沙鸥不能入睡。气氛凄冷,感情忧伤。
生硬翻译,缺少诗意
(4)作者写莲叶的沙沙声,以声衬静,营造静寂的氛围;用拟人修辞写鸥鸟未眠,表达自己忧愁难以入睡的心情。
审题粗糙,答非所问
(5)写了旅馆、明月、砧声、莲叶、鸥鸟等景物,烘托了凄冷的氛围,渲染了作者愁苦的心情。(营造了悲怆、寂寞、忧愁的氛围)
错用术语,表达偏颇
3.3规范答案示例:
作者通过描写惨淡的秋月、荒凉的驿馆、杂乱的砧声、晃动的莲叶、未眠的鸥鸟等意象,营造了秋夜幽寂、荒凉、凄清的氛围,抒发了异乡漂泊的孤独、忧伤和悲怆之情。
3.4总结同学们解答中存在的常见问题:
(1)笼统概括,缺少分析
(2)形象罗列,表达不准确
(3)生硬翻译,缺少诗意
(4)审题粗糙,答非所问
(5)错用术语,表达偏颇
(6)意境不合,主观猜想
(7)思路混乱,语序颠倒
3.5答题思路梳理:
第一步,抓住诗中的主要意象,借助其特征合理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诗中描写了“荒馆”、“月”、“砧声”、“莲叶”、“鸥”等景物。诗人在一个秋天的月夜,借宿在荒凉的驿馆之中,捣衣的砧声撩起了诗人思乡的情绪,夜深却无法入眠,“深夜无风”,未眠的水鸥也辗转反侧,弄得枯荷沙沙作响,使人听了倍感孤独伤感。
第二步,用一两个词语(双音节词)概括这些景物所营造的情境的氛围特点。景物的特点可概括为:幽寂、荒凉、冷清。氛围特点可概括为:凄清悲凉。
第三步,根据意境氛围的特点来品味作者的心境感情。在此种环境中的人应是愁肠百结、乡思无限,应是孤独、寂寞、伤感。
第四步,紧扣要求,整理思路,形成答案,规范表达。
3.6规范表达格式示范:
(1)①诗歌描写了……意象;组成一幅……________________的画面,②营造……的意境;③表达了诗人……的心境。(或揭示了……的道理。)
(2) ①这首诗选取了……等意象, ② 描绘了一幅……的画面,渲染了……的氛围; ③ 抒发了……的情感。
4课堂即时反馈
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绝句
杜甫
迟日①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释:迟日,春日。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这首诗描绘了 山水秀丽、春风和煦、花草芬芳,泥融土湿,燕子繁忙,鸳鸯安闲的景象,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表现了作者愉悦闲适的心境。
5高效作业,巩固提高
阅读下列这首写景抒情词,请你以命题老师的身份,从意象、意境的角度拟定一道“诗词鉴赏”考题,并设置出答案,备学校命题中心选用。
《采桑子》
欧阳修
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
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
(1)训练学生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2)通过课堂训练,提高学生初步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过程】
1体验高考
【2011安徽卷】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琅琊溪
【宋】欧阳修
空山雪消溪水涨,游客渡溪横古槎。
不知溪源来远近,但见流出山中花。
这首诗围绕溪水描绘了哪几幅画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4分)
(2012山东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吴松道中二首(其二)
晁补之
晓路雨萧萧, 江乡叶正飘。
天寒雁声急, 岁晚客程遥。
鸟避征帆却, 鱼惊荡桨跳。
孤舟宿何许? 霜月系枫桥。
(1)开头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景色? 营造了怎样的氛围?(3分)
(2012湖南卷)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题目。
度破讷沙①
李益
破讷沙头雁正飞,?鹈泉②上战初归。
平明日出东南地,满碛寒光生铁衣。
请从意境营造的角度,赏析全诗。
2考点呈现
描述意境类的试题:
(1)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感?
(2)这首诗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在表达感情上有什么作用?
(3)这首诗营造了怎样的氛围?与诗歌所表达的感情有什么关系?
(4)从意境营造的角度赏析这首诗。
3经典例题
3.1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梦 回
林景熙
梦回荒馆月笼秋,何处砧声唤客愁。
深夜无风莲叶响,水寒更有未眠鸥。
注释:梦回,梦醒。
本诗的景物描写营造了怎样的氛围?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2常见病例诊断:
(1)营造了夜晚冷清宁静的氛围,表达了作者的忧愁感伤之情。
笼统概括,缺少分析
(2)作者写了旅馆、明月、砧声、莲叶、鸥鸟等景物,营造了凄冷静谧的氛围,表达了伤心的感情。
形象罗列,表达不准确
(3)梦醒以后,旅馆上空,有明月笼罩;不知什么地方传来砧的声音,唤起了客人的愁绪。夜里无风,莲叶仍发出了响声,水很寒冷,沙鸥不能入睡。气氛凄冷,感情忧伤。
生硬翻译,缺少诗意
(4)作者写莲叶的沙沙声,以声衬静,营造静寂的氛围;用拟人修辞写鸥鸟未眠,表达自己忧愁难以入睡的心情。
审题粗糙,答非所问
(5)写了旅馆、明月、砧声、莲叶、鸥鸟等景物,烘托了凄冷的氛围,渲染了作者愁苦的心情。(营造了悲怆、寂寞、忧愁的氛围)
错用术语,表达偏颇
3.3规范答案示例:
作者通过描写惨淡的秋月、荒凉的驿馆、杂乱的砧声、晃动的莲叶、未眠的鸥鸟等意象,营造了秋夜幽寂、荒凉、凄清的氛围,抒发了异乡漂泊的孤独、忧伤和悲怆之情。
3.4总结同学们解答中存在的常见问题:
(1)笼统概括,缺少分析
(2)形象罗列,表达不准确
(3)生硬翻译,缺少诗意
(4)审题粗糙,答非所问
(5)错用术语,表达偏颇
(6)意境不合,主观猜想
(7)思路混乱,语序颠倒
3.5答题思路梳理:
第一步,抓住诗中的主要意象,借助其特征合理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诗中描写了“荒馆”、“月”、“砧声”、“莲叶”、“鸥”等景物。诗人在一个秋天的月夜,借宿在荒凉的驿馆之中,捣衣的砧声撩起了诗人思乡的情绪,夜深却无法入眠,“深夜无风”,未眠的水鸥也辗转反侧,弄得枯荷沙沙作响,使人听了倍感孤独伤感。
第二步,用一两个词语(双音节词)概括这些景物所营造的情境的氛围特点。景物的特点可概括为:幽寂、荒凉、冷清。氛围特点可概括为:凄清悲凉。
第三步,根据意境氛围的特点来品味作者的心境感情。在此种环境中的人应是愁肠百结、乡思无限,应是孤独、寂寞、伤感。
第四步,紧扣要求,整理思路,形成答案,规范表达。
3.6规范表达格式示范:
(1)①诗歌描写了……意象;组成一幅……________________的画面,②营造……的意境;③表达了诗人……的心境。(或揭示了……的道理。)
(2) ①这首诗选取了……等意象, ② 描绘了一幅……的画面,渲染了……的氛围; ③ 抒发了……的情感。
4课堂即时反馈
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绝句
杜甫
迟日①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释:迟日,春日。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这首诗描绘了 山水秀丽、春风和煦、花草芬芳,泥融土湿,燕子繁忙,鸳鸯安闲的景象,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表现了作者愉悦闲适的心境。
5高效作业,巩固提高
阅读下列这首写景抒情词,请你以命题老师的身份,从意象、意境的角度拟定一道“诗词鉴赏”考题,并设置出答案,备学校命题中心选用。
《采桑子》
欧阳修
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
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