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酸戊乙奎醚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的研究

来源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chaoli8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比较不同剂量盐酸戊乙奎醚(PHC)预处理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I/R)损伤的保护作用。

方法

健康雄性Wistar大鼠48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空白对照组(Sham)、空白+1.0 mg/kg PHC对照组(Sham+H-PHC组)、I/R组、I/R+0.1 mg/kg PHC预处理组(I/R+L-PHC组)、I/R+0.3 mg/kg PHC预处理组(I/R+M-PHC组)及I/R+1.0 mg/kg PHC预处理组(I/R+H-PHC组)6组,每组8只。采用冠状动脉结扎制备心肌I/R损伤模型,于制模前30 min给予相应剂量PHC进行预处理。再灌注3 h后记录左室舒张期末压(LVEDP)、左室收缩期末压(LVESP)、射血分数(EF)和短轴缩短率(FS);测定血清天冬氨酸转氨酶(AST)、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乳酸脱氢酶(LDH)含量。处死大鼠取心脏,测定心肌缺血面积(AAR)及梗死面积(AI),计算AI/AAR比值;电镜下观察心肌纤维超微结构改变。

结果

与Sham组和Sham+H-PHC组比较,I/R后各组大鼠均表现为LVEDP增高,LVESP、EF及FS降低,AST、CK-MB、LDH含量升高,AI/AAR增加。与I/R组比较,不同剂量PHC预处理组LVEDP下降,LVESP、EF、FS升高,AST、CK-MB、LDH含量及AI/AAR比值下降,以中、大剂量PHC组改善最明显〔LVEDP(mmHg,1 mmHg=0.133 kPa):11.33±1.17、9.85±1.09比15.82±1.79,LVESP(mmHg):98.9±10.6、112.8±10.0比87.8±9.2,EF:0.681±0.074、0.741±0.070比0.569±0.072,FS:(42.4±4.6)%、(46.0±5.1)%比(36.8±3.9)%,AST(U/L):386.97±80.65、298.31±54.88比603.47±173.66,CK-MB(U/L):3.12±0.84、2.88±0.72比7.14±1.54,LDH(U/L):1 784.23±488.49、1 629.37±436.34比2 489.14±460.80,AI/AAR比值:0.284±0.014、0.223±0.008比0.377±0.011,均P<0.05〕;中、大剂量PHC组比较,仅LVEDP、LVESP和AI/AAR比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其余指标比较均P>0.05。电镜下观察可见:I/R损伤后线粒体明显肿胀,被膜不完整,线粒体嵴消失,结构不完整;中、大剂量PHC预处理组线粒体肿胀减轻,被膜逐渐完整,线粒体嵴可见,结构完整,以大剂量PHC预处理组效果最好,基本接近正常。

结论

PHC预处理对心肌I/R损伤有明显的保护作用。中剂量PHC(0.3 mg/kg)和大剂量PHC(1.0 mg/kg)对心肌I/R损伤的保护作用明显优于小剂量PHC(0.1 mg/kg),大剂量PHC的保护作用优于中剂量PHC。

其他文献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简称慢粒或CML)是起源于异常多能干细胞的骨髓增殖性疾病,常表现为外周血粒细胞增高和出现各阶段幼稚粒细胞,嗜酸、嗜碱粒细胞增高,是慢性髓细胞白血病中最多见的一种类型,占95%左右,其中不典型慢粒占4%~5%[1].笔者从事血液病检验工作以来,总结本院诊断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病例的细胞学形态特征及血液学改变分析如下。
目的 探讨超声内镜检查在消化道隆起性病变诊治中的价值.方法 对331例常规内镜诊断为消化道隆起性病变的患者行超声内镜检查,部分病例行内镜下治疗或外科手术.结果 331例患者中间质瘤165例,其中良性间质瘤147例,恶性间质瘤18例;脂肪瘤5例,息肉66例,异位胰腺46例,囊肿24例,直肠脓肿1例,类癌3例,胃癌7例,结肠癌1例,静脉瘤3例,正常结构5例,管腔外压5例;治疗159例,病理检查110例
期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