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遗址形成过程研究

来源 :南方文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kang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许多史前遗址中,我们会将与文化遗存共存的大量其他遗物和遗迹看作是人类行为所致,比如将动物骨骼看作是人类狩猎或食用的庖厨垃圾。就像用静态方法分析器物工具一样,其实这种看法是有问题的。考古遗址也一样,它们在发现时也早已处于被弃置状态,从被古人类栖居到被发掘出来的漫长岁月中,饱经地质、气候、生物和人类的种种动力作用,沧海桑田,早已是面目全非了。因此,单凭发掘过程中所获得的表面印象而做的结论,难免与遗址本来的面目有很大的出入。埋藏学和遗址形成过程研究,就是要把影响遗址和文化遗存堆积的各种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区分开来,从而能比较客观和全面地了解古人类的活动与行为方式。本文作者是最早提出遗址形成过程概念的美国考古学家,他认为一处考古遗址是由人类文化的和自然动力过程共同塑造的。自遗址形成阶段开始,文化动力和自然动力就无时不刻地对文化材料产生影响,它们决定了文化遗存保存下来的条件和机会,并直接影响到考古学家对它们的解读和古人行为复原。遗址形成过程,特别是遗址废弃后的扰动会导致考古记录呈现一种被扭曲的人类行为和社会活动图像,造成我们了解和重建过去的偏差。由于考古遗址的改造和扰动不存在有没有问题,而是程度大小的问题,所以,绝大部分的考古记录向我们展示的并非是一种凝固的远古社会形态,而是受到破坏后的扰动状态。在本文中,作者对如何研究形成过程,分辨自然动力和文化动力提出了一些理论方法的经验之谈,对于我们在考古发掘中分辨遗址形成过程有相当的参考价值。美国考古学家伍德和约翰逊指出,对于考古学家来说,对文化遗存和遗迹的关系以及它们和遗址自然迹象关系的准确辨认和判别,是我们这门学科的基础。如果我们误读了这些关系或对这些关系做出了错误的解释,那么我们就无法得出可信的考古学结论。
其他文献
实验研究了电光相位调制中剩余幅度调制以及它的变化引起的碘稳频532 nm光频标的频率漂移。观测了电光晶体温度与剩余幅度调制和光频标锁定后激光频率之间的变化关系。研究了
根据地域教育文化生态现状,北京开放大学、天津广播电视大学、河北广播电视大学需要协同努力。一是围绕"四区地域建设文化布局",建设具有针对性和适用性的京津冀区域远程教育
哮喘是小儿时期常见的一种病证,在我国东北地区发病率尤高.由于痰饮久伏,气机不畅,一触即发,且反复不已,病程较长,根治殊难.古今凡治哮喘发作,多以止哮、平喘、宣肺、除痰之
我国推行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制度变迁,引起社会资源配置方式的转变,相应引起财政支出结构的调整、转变。财政支出结构的调整虽已取得了多方面的进展,但
随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和市场化进程的显著加快,社会弱势群体问题浮出水面,而且逐渐形成了规模庞大的群体。就弱势群体而言,他们的人力资本偏低,主要表现为劳动能力和就
"90后"大学生的性格特点、手机网络的发展等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以系统论指导牵手教育运行模式构建,在构建牵手教育利益驱动机制、心理推动机制、政令推
<正>"您好!欢迎参观虚拟考古体验。虚拟考古体验馆是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筹建,自2013年12月1日正式面向公众开放,是国内首家虚拟考古体验馆。展馆面积280平米,馆内由9个展项
目的:评估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病情活动性与血清胆红素和血脂水平的关系。方法:按SLEDAI将311例SLE患者分为活动期组和非活动期组,对照组为357例健康志愿者,分别检测空腹
以甜樱桃(PrunusaviumL.)嫩梢芽为外植体进行了茎尖组培脱毒研究,筛选出的增殖培养基为MS+6-BA1.0mg/L+NAA0.2mg/L+GA30.5mg/L+AgNO35.0~10.0mg/L+蔗糖30g/L+琼脂7g/L,丛生芽
<正> 二次世界大战以来,随着日本经济迅速发展和人均收入的增加,日本人的食物消费水平日益提高,食物消费的结构和方式有了很大变化,成为推动农业生产结构和农村产业结构变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