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各种利益诱惑面前,使得中国证监会要求基金公司理性报价的通知难以奏效,2月份基金的高报价似乎再次证明了这一点。
而询价制度的不完善及部分基金管理人“崽卖爷田不心疼”的心态,注定了新股泡泡还将继续上演。
克服询价制度缺陷
目前来看,自2005年启动的网下询价配售及网上申购相结合的方式,在实际的操作中表现得越来越不合时宜。在成熟资本市场中,网下配售往往占据新股发行量的较大比例,香港市场的网下配售比例高达80%-90%,而目前A股市场的网下配售比例仅20%(发行4亿股以下的普通IPO情况)。
按照这一制度,股票的发行价是在询价过程中产生,但询价过程与申购过程是分离的,参与询价的机构可以不参与申购。而在询价过程中报价低于最终发行价的机构则可能失去新股申购的资格。
其直接后果是,发行方寻找一些机构,在询价时报出较高的价格,但这些机构可以不参与发行,不必为自己的报价埋单。但同时,一些真正想参与申购的理性购买者为了防止自己因报价过低失去申购资格,不得不被动抬高自己的报价,机构间的博弈直接推高了新股发行价。
南方基金首席策略师杨德龙向本刊记者表示,只有让高报价的机构能获得更高的配售资格,它们才会谨慎参与新股的报价,这应该是未来询价制度改革的方向。此前,基金公司也曾建议监管层建议这一制度,但并未得以推进。
询价制度的另一弊端则是,由于网下申购机制的作用,泡沫由此而生,二级市场沦为泡沫的挤压场所,基金也难以独善其身。
比如,众多公募基金经理看好的碧水源(300070.SZ),作为一家专门从事废水处理的公司,具有其独特的壁垒,但发行市盈率为94.52倍。
据了解,监管层有意提出新询价制度,按照投标人所报买价自高向低的顺序全额中标,直至满足预定发行额为止,中标的机构以相同的价格(所有中标价格中的最低价格)认购中标的股票数额。
按照这一制度,报价更高的机构投资者,将面临更多的配售额,这必将促使其提高报价的专业性和保持谨慎,将大大压缩新股的泡沫,有利于二级市场理性投资理念的树立。
杜绝“崽卖爷田”
当然,除了询价制度之外,公募基金自身的专业素质、信托意识也备受质疑,避免“崽卖爷田”的做法。
由于目前公募基金是委托理财机构,其责任意识淡薄,“人情票”、“关系票”左右着基金经理的询价过程,持有人利益被抛在脑后。
至今,令基金业内津津乐道的是苏宁电器(002024.SZ)的低价发行,让长期持有的基金获得了分享成长的机会。
2004年7月,苏宁电器以11.26倍的低市盈率发行,引发公募基金在二级市场大量买入,易方达基金就是其中一家。据一位知情人士透露,易方达旗下的一只基金,在开盘首日以接近最高价买入,但此后一直持有近五年,苏宁电器为其带来了至少10倍以上的投资收益。
如今,A股市场还能寻找到第二个低估值上市的苏宁电器吗?
现行询价制度,自IPO开闸以来已接近三年了,创业板、中小板很少股票能表现出苏宁电器那样的潜质,而低估值更是罕见。令基金经理揪心的是,具有发展前景、治理良好的股票都太贵了。目前的询价制度,新股股价从网下申购开始就被严重透支。
而且,由于中国2010年底开始的较高通胀,及此后的宏观调控,令这些新上市公司备受考验。劳动力成本上升及原材料价格上涨,吞噬上市公司的净利润;调控所引发的流动性紧张,也令这些公司的估值难以支撑。
2011年,以成长股投资为代表的基金经理,均被中小板、创业板上市公司的业绩大变脸及估值重心的下移,击得体无完肤。
在创业板、中小板中如何保持定价权,并以合理的价格买入,是公募基金专业投研能力需要补齐的一课。
而询价制度的不完善及部分基金管理人“崽卖爷田不心疼”的心态,注定了新股泡泡还将继续上演。
克服询价制度缺陷
目前来看,自2005年启动的网下询价配售及网上申购相结合的方式,在实际的操作中表现得越来越不合时宜。在成熟资本市场中,网下配售往往占据新股发行量的较大比例,香港市场的网下配售比例高达80%-90%,而目前A股市场的网下配售比例仅20%(发行4亿股以下的普通IPO情况)。
按照这一制度,股票的发行价是在询价过程中产生,但询价过程与申购过程是分离的,参与询价的机构可以不参与申购。而在询价过程中报价低于最终发行价的机构则可能失去新股申购的资格。
其直接后果是,发行方寻找一些机构,在询价时报出较高的价格,但这些机构可以不参与发行,不必为自己的报价埋单。但同时,一些真正想参与申购的理性购买者为了防止自己因报价过低失去申购资格,不得不被动抬高自己的报价,机构间的博弈直接推高了新股发行价。
南方基金首席策略师杨德龙向本刊记者表示,只有让高报价的机构能获得更高的配售资格,它们才会谨慎参与新股的报价,这应该是未来询价制度改革的方向。此前,基金公司也曾建议监管层建议这一制度,但并未得以推进。
询价制度的另一弊端则是,由于网下申购机制的作用,泡沫由此而生,二级市场沦为泡沫的挤压场所,基金也难以独善其身。
比如,众多公募基金经理看好的碧水源(300070.SZ),作为一家专门从事废水处理的公司,具有其独特的壁垒,但发行市盈率为94.52倍。
据了解,监管层有意提出新询价制度,按照投标人所报买价自高向低的顺序全额中标,直至满足预定发行额为止,中标的机构以相同的价格(所有中标价格中的最低价格)认购中标的股票数额。
按照这一制度,报价更高的机构投资者,将面临更多的配售额,这必将促使其提高报价的专业性和保持谨慎,将大大压缩新股的泡沫,有利于二级市场理性投资理念的树立。
杜绝“崽卖爷田”
当然,除了询价制度之外,公募基金自身的专业素质、信托意识也备受质疑,避免“崽卖爷田”的做法。
由于目前公募基金是委托理财机构,其责任意识淡薄,“人情票”、“关系票”左右着基金经理的询价过程,持有人利益被抛在脑后。
至今,令基金业内津津乐道的是苏宁电器(002024.SZ)的低价发行,让长期持有的基金获得了分享成长的机会。
2004年7月,苏宁电器以11.26倍的低市盈率发行,引发公募基金在二级市场大量买入,易方达基金就是其中一家。据一位知情人士透露,易方达旗下的一只基金,在开盘首日以接近最高价买入,但此后一直持有近五年,苏宁电器为其带来了至少10倍以上的投资收益。
如今,A股市场还能寻找到第二个低估值上市的苏宁电器吗?
现行询价制度,自IPO开闸以来已接近三年了,创业板、中小板很少股票能表现出苏宁电器那样的潜质,而低估值更是罕见。令基金经理揪心的是,具有发展前景、治理良好的股票都太贵了。目前的询价制度,新股股价从网下申购开始就被严重透支。
而且,由于中国2010年底开始的较高通胀,及此后的宏观调控,令这些新上市公司备受考验。劳动力成本上升及原材料价格上涨,吞噬上市公司的净利润;调控所引发的流动性紧张,也令这些公司的估值难以支撑。
2011年,以成长股投资为代表的基金经理,均被中小板、创业板上市公司的业绩大变脸及估值重心的下移,击得体无完肤。
在创业板、中小板中如何保持定价权,并以合理的价格买入,是公募基金专业投研能力需要补齐的一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