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领学生走入古诗的意境

来源 :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p130872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问题的提出
  古诗是我国历史长河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泱泱大国的诗风词韵陶冶了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儿女。从《诗经》到《楚辞》,从唐诗到宋词,诗歌像一股清泉,传承着几千年的文化精髓。诗歌的特点是短小精悍,字字珠玑,常常是一字惊人,一字道破天机。锤炼的语句包含着丰富的内容,一首好诗本身就是一幅优美的图画,一段精彩的叙述。读者在诵读过程中,大可以展开丰富的想象,心骛八极,神游万仞。学习积极健康的古诗,不仅能够提高个人的文学素养,而且对于人类的高尚情操的培养也大有裨益。
  古诗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它体现着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是小学生接触、了解祖国优秀文化遗产的好教材。对小学生进行经典诗词的教学,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也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但由于古诗的形式体制、遣词造句等方面与现在的语言习惯差别很大,因此,古诗的学习对于学生来说也是个难点。教师往往在教学古诗时,介绍讲解,强调字词,逐句解释。学生埋头笔记,学会的标准就以会背、会解释来衡量。学生究竟从诗中领会了多少美的意境,无从谈起;究竟得到多少语文基本能力的训练,也无从落实。笔者以为,古诗的教学也应该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积极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发展他们的思维,锻炼他们的能力,让古诗教学的课堂具有实效性。
  教学古诗的过程中,把古诗读正确,根据注释了解古诗的意思,是很多学生都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的。教学的重难点就在于体会古诗的意境,从而进一步感悟诗人的情感,读出古诗的韵味。叶圣陶先生曾说:“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古诗教学,关键在于引导学生进入意境,体会意境,进而在头脑中重建意境。那么如何引导小学生进入诗歌的意境呢?对此笔者进行了教学研究。
  概念的界定
  什么是诗的意境呢?粗浅地说,诗歌中的“意”就是情意,就是诗人对生活的认识、感受和评价,包含着诗人的思想感情;“境”就是境界,是經过诗人提炼概括而描绘出来的一幅情景交融、形神结合的有立体感的艺术图画。
  所谓使儿童领会古诗的意境,就是要使儿童感知诗人所描绘的鲜明的画面,然后通过想象,体会到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受到感染。也就是说,使之如临其境,如遇其事,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从而扣动心弦,引起共鸣,达到潜移默化、陶冶性情的目的。
  主要做法
  怎样在课堂有效的时间里引领学生品味古诗的意境,提高古诗教学的课堂实效性呢?笔者尝试运用了以下手段、方法,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景物观察 课本中入选的古诗,描写景色的较多。这些诗并不是纯客观的景物描绘,而是都饱含了诗人的感情。课文在编排上,大都与季节时令扣得较紧。因此,适时组织学生去实地观察相类似的景物,观察之后再上课,就比较容易引入诗境。我国古代著名教育家荀况提出教学要以“见闻”为基础,“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也就是这个道理。
  杜牧的《山行》中“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这两句,是诗人思想感情的直接抒发。可以让学生看一看经霜枫叶,然后通过联想,与二月花作比较,就可以得知诗人这个“红于”的含意。这个“红于”不仅赞美枫叶色彩的鲜艳胜过春花,还歌颂了它的坚强性格。因为春天的红花经不起风吹雨打,而秋天的枫叶却不怕寒冷的风霜。
  有的景物诗,除了观察本体之外,还要设法使儿童了解诗人所用的喻体。在诗人所在的时代,当时是极普遍的,人们所熟悉的东西,但现在的学生却不大熟悉,甚至没有见过。如贺知章的《咏柳》,用“碧玉”比柳叶,用“绿丝绦”比柳枝。柳树随处可见,而碧玉和丝绦却不是今天儿童所熟悉的。可诗人喜爱之情正是从这些词语中流露出来,而诗人诗句中所含的赞美之意也要从这些词语中去探索。教学中引导学生观察这些事物就很有必要了。观察不到实物,看看图片也是可以的,目的是帮助学生感受到柳条的轻柔,随风飘动的体态,从而更好地进入意境。
  图像显示 课本中有不少插图,既可以培养儿童的观察能力,又便于导入诗境,应充分运用。教《锄禾》一课时,可先让学生仔细观察插图,然后进行交流,在谈话的过程中边看边谈。这样就在不知不觉之中培养了观图能力,发展了思维,进行了词句教学和思想教育。学生自然而然地补出了锄禾的主语是“农民伯伯”,了解了“日当午”的意思,明白了“汗滴禾下土”的情况,懂得了劳动人民的辛苦,认识到“盘中餐”是饱含着农民伯伯的艰辛的。
  又如《江雪》,可借助插图,让学生很快地搞清楚“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的句意,同时借助图片将学生带入到了冰天雪地的寒江边,进入了诗中所描写的意境之中,为更好地体会诗人孤寂的心情做好了铺垫。
  《望庐山瀑布》写的是诗人远望瀑布时所见的壮丽景象,歌颂了祖国的河山,把美好的想象与现实的景物极其自然地交融在一起。教学时,引导同学观看录像,瀑布在山顶上飞流而下,水珠迸溅,水雾蒸腾,阳光一照,呈现出一派迷迷蒙蒙的紫色。陡峭的山崖,长垂的瀑布,飞溅的水珠,庐山瀑布的全貌便呈现在学生的眼前。至此学生对“紫烟、挂、飞”等词的意思有了感性的理解,从而深深地体会到诗句虽短,但诗人却把瀑布的气势写到了极致,真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学生自然而然走进了诗所表达的意境之中,更好地激发学生热爱古诗,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思想感情。
  当然,课本中(京版)的插图,有的也还没有画到尽善尽美。如《登颧鹊楼》中的楼,很难看出它是三层的,《鹿柴》也不易看出当时的时间。像这种地方,在利用时应加以注意。除了书中现有的插图外,有条件的也可以自己绘制,还可以利用多媒体的画面,这样效果当会更好。
  朗读入境 朗读入境,即借助朗读想象悟情入境。这是在古诗教学中最常见的一种引导学生入境的方法。要在理解了诗意的基础上,进一步体会诗的语言美与意境美,在这种美的熏陶下,产生发自内心的美的朗诵,让人陶醉的朗诵,学生会沉醉在诗的意境之中。
  在教学王维的《鹿柴》这首诗时,要让学生体会王维“诗中有画”的特点,充分想象林中宁静幽暗的美景,让学生感受到这短短二十个字却能描述出一幅“空山人语,深林夕照”的画面。边想象边朗诵,学生自然能把那份宁静、美好,在语言中体现出来。   再如在教学杨万里的《小池》时,诗中后两句“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描写了蜻蜓立在新出的荷叶尖上,使小池充满生机,妙趣横生。而学生在读诗时没有体会到其中的趣味,自然读不好。笔者让学生想象当时小蜻蜓的心情怎样?它会对小荷叶说什么?学生经过自己的想象,体会到了小蜻蜓急切与荷叶一起欢聚嬉戏的心情,抓住了“才”与“早”,再读时也就水到渠成地让人感受到了美妙的生活情趣。
  音乐渲染 音乐和文学有着不解之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古诗中的意境,有时的确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在课堂上适当采用音乐,既能给学生带来美感,使之心驰神往,又能为再现意境创设氛围,为情感交流架设起一座桥梁。声情并茂的古诗朗诵配以格调一致的乐曲,能很好地再现意境,且能相得益彰,相映成趣。
  音乐的选择至关重要,调动学生的听觉器官更容易拨动学生的心弦,更容易引起他们对文本、对诗人的共鸣。如学习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配上轻快活泼的琵琶曲,能更深切地让学生感受到春天百花盛开、莺歌蝶舞的美丽景色。学习张继的《枫桥夜泊》,配以哀婉悠长的古琴曲,那种旅途寂寞、悲凉萧索的心境更能打动学生的心灵。学习王之涣的《凉州词》,配以雄浑悲壮的古筝曲,“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的悲凉壮美呈现分明……
  在教学王维的《鹿柴》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会诗中所蕴含的寂静幽暗的美,教师让学生自主选择配乐,教师则提前准备了《将军令》和《空山鸟语》两首古筝曲。在让学生选择时,学生毫不犹豫地选择了《空山鸟语》,并说:“这首曲子很有幽静,让人听了很美,符合诗中描写情景。”这时,再进行配乐朗读自然就毫不费力地让学生感受到了诗中的意境。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没有把曲子直接作为配乐出现,而是给学生辨别的机会,进一步使学生对诗的意境有了更加明确的认识。学生在这种氛围中“目视其文,耳悦其声”,自然能够“心醉其美”。古诗的学习就成了一种享受。
  巧用资料 这里所说的资料,包括时代背景、风俗习惯、作者身世以及逸闻趣事等。有些古诗如果不提供一定的資料,小学生是无法理解诗意体会诗境的。只有帮助学生获取更多有关诗歌的背景资料,才可能引领学生进入诗人的内心世界,感受到诗的意境。
  如《绝句》是唐代诗人杜甫写的一首七言绝句,诗中描绘了他住所前明媚秀丽的景色,一直以来被后人当作一首描写春天景色的诗来诵读。其实末尾一句“门泊东吴万里船”藏有很深的含义。表面上看只是写作者看到的景色,但只有当了解了这首诗的写作背景之后才能体会杜甫当时的复杂心情。此时,安史之乱刚刚平定,杜甫多年来飘泊不定,没有着落,在严武向朝廷推荐他之前,他刚刚结束流亡的生活,对朝廷虽有所望,但却又极感希望渺茫。这时,战乱之后交通恢复,诗人睹物生情,想念故乡。表面上表现的是生机盎然的画面,而在欢快明亮的景象内,却寄托着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叹,对家乡的思念之意,更写出了诗人在重有一线希望之时的复杂心绪。以清新轻快的景色寄托诗人内心复杂的情绪,正是这首诗的主旨所在。如果没有查阅资料,对诗人情感的体会就只能停留到表面了。
  又如《题临安邸》和《示儿》,不扼要介绍一下北宋灭亡,南宋偏安一角的史实,就无法体会在“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句中诗人所抒发的激愤之情。若不了解陆游的生平简况,也不易体会到《示儿》中所表达的那炽烈的爱国之情。《回乡偶书》一诗,不知道贺知章是“少小离家”,直到晚年才得以返回家乡,怎能体会到几十年岁月流逝,人世变迁,晚年回乡的百感交集。正是通过查阅资料了解了李白中途遇赦的事,在《早发白帝城》中更好地体会到了“千里江陵一日还”的轻松愉快的心情。
  可以说,在古诗中利用资料是必不可少的,但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对于与诗文本身无太大关系的资料则可不在课堂上进行交流。而且,在运用资料的过程中,也应该注意资料运用的时机,使之更加有效地促进学生对古诗诗境的体会。
  借助想象 想象是诗歌的翅膀,没有丰富想象的诗歌是苍白无味的。鉴赏诗歌同样是想象的过程。借助想象,是诗歌教学最常用的进入情境的手段。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在想象中“看到”和“听到”诗人所描绘的情景,体验诗人所表达的强烈感情,感受诗歌中的艺术形象。
  可以从诗文中的字、词、句上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和联想,在头脑中一一浮现诗中描写的形象和景象,再现逼真的情景,从而进入诗的意境,享受古诗词的艺术之美。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这首诗用凝练的笔墨,描绘了一组以旅客日暮投宿、山家风雪人归为素材的寒山夜宿图。前两句,写诗人投宿山村时的所见所感。首句“日暮苍山远”,“日暮”点明时间,正是傍晚。“苍山远”,是诗人风雪途中所见所感。青山遥远迷蒙,暗示跋涉的艰辛,急于投宿的心情。但是这种心情,学生很难理解,需要老师精心创设情境,帮助学生想象当时的情景,只有身在其中,才能更好地理解诗意,体会作者的心情。
  所以在教学这一句时,教师首先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日暮”体会天气的寒冷、恶劣。出示两张图片,一张是红彤彤的太阳,一张是惨白的太阳,让学生体会哪张图片和本诗所描绘的日暮是一致的,同学们都选择了惨白的太阳。接着笔者引导学生想象此时是一个什么样的傍晚?就在这寒冬的傍晚,天马上就要黑了,阴沉沉的,一场暴风雪就要到来。如果你就是诗人,这时候,你的心情是什么样的?看着这样的插图,再配上北风呼啸的音效,学生一下子就体会到了当时的寒冷、凄苦。最后抓“远”字想象,在这么寒冷的天气里,作者独自一人已经走了很远的路了,他翻过了一座山又一座山,走了很长的时间。如果是你,那么此时,你的心情会怎样呢?疲惫、寒冷、饥渴、焦急这些感受已经深入学生内心世界,学生自然对作者的情感理解较深入了。
  学生受阅读能力、知识面、人生体验的限制,对古诗画面的理解往往是笼统的、模糊的。为缩短远事物的时空距离,增加形象的真实感,教师可创设情境,引发学生关注诗文中的人、事、物、景,把自己置身于诗所描述的语言环境中,进而在诗的意境中遨游。如《寻隐者不遇》,语言精练,寻隐者来去过程一字未提,与童子的问话也很简短。教学中,要首先指导学生弄清诗的大概意思和人物,让学生分角色当堂进行对话表演,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诗人在松树下问些什么,诗中有没有写?你能补充出来吗?假如你是书童,你会怎么回答?”表演时学生思维活跃,想象丰富,还伴有生动、有趣的动作,把寻访的场面生动地再现出来了。古诗中的想象不是凭空而来,必须依托文本,不要漫无目的、漫无边际,要善于帮助开拓思路,关注整体。总之,诗是想象的语言,想象是诗的翅膀,没有想象就没有诗。   诗眼锤击 “诗句以一字为工,自然颖异不凡,如灵丹一粒,点石成金也。”这点石成金的灵丹,自然指古诗中的点睛之笔——诗眼。诗眼是一首诗的精神,能传神写照。教学时抓住诗眼,重锤敲击,唤起学生的想象、联想,使学生进入古诗的意境。
  如《枫桥夜泊》中“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把握一个“愁”字让学生品味,点出夜深人静,诗人越感凄凉的忧伤;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中两个“异”字点出了寄居外乡之苦,一个“倍”字突出了节日思亲之深;贺知章的《回乡偶书》“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中一个“笑”字突出了诗人久离家乡的感慨,笑中浸泪;还有《泊船瓜洲》中的“绿”字,将形容词改为使动用法,春风使江南岸绿了,春风和江南岸发生了有机联系。一个绿字蕴含着江南岸无限春色。对这些重点字词的反复品味,重点敲击,也就不断地内化了诗词意境。
  比较拓展 有比较,才有鉴别;有对照,更添秀色。钻石很漂亮,但它本身并不发光,在暗处与普通玻璃相差无几,在光线的照射或映衬下,才璀璨夺目,熠熠生辉……诗歌也是这样。有些诗从表面上看并不很美,通过细心品味,并与其它相关诗作对照赏读,诗性解析,才能显出更多的美妙……教学《墨梅》时,通过与其它咏梅诗的对比解读,既能使学生增长知识、开阔视野,又能更具体地领会诗的内涵美,充分领略诗中优美的意境,并使课堂上更加诗意盎然。
  诗僧齐己的《早梅》、王安石的《梅花》、陆游的《卜算子·咏梅》等一些咏梅的经典之作,都可以作为与墨梅相比较阅读的资源。教学时可选择一二首,引导学生与本课所学的《墨梅》一诗对比欣赏,进行更具诗意的解读,特别是抓住每首诗的特点,品味诗中的妙处。再找出与《墨梅》诗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更加仔细地鉴赏和体会。然后,引导学生闭上眼睛,在《梅花三弄》那优美的古筝乐曲声中,欣赏老师的诵读,充分地领略诗中意境的美妙,加深对该诗的理解和感受,让学生在诗情洋溢的氛围中,进一步得到心灵的净化和情感的熏陶……
  又如《示儿》是陆游的绝笔,诗歌蕴含沉痛悲壮、充满爱国情怀的意境。学生在了解到诗歌的大意后能较容易地把握“悲”的原因是“九州未同”,如果僅仅学到这里就认为是理解了诗歌的意境,那只是浅尝辄止,学生还未能与诗人心同此理,情同此境,对“悲”的体验仅仅浮于表面。此时,如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南宋的疆域图,并与金兵入侵前的北宋版图进行对比,再辅以表现北宋人民安居乐业,首都汴梁一派繁荣的《清明上河图》,激发学生想象:被金兵侵占的地方是怎么样的情景?由于有了直观的感受,学生能较容易想象出国破家亡的情景,对陆游的“悲”才有了更深的理解。这时候再出示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和林升的《题临安邸》,前者“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与后者“西湖歌舞几时休?直把杭州作汴州”——一个表现金兵统治下百姓流离失所、苦难深重,盼望回归祖国;一个讽刺南宋统治者偏安一隅、醉生梦死,不顾百姓死活。两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陆游的“悲”的意境又得到了一步步的深化,陆游博大的爱国主义情怀深入学生心中。
  以上这些手段,既可以分别使用,也可以结合起来运用。往往在一节课中,在引领学生走进诗的意境时,使用到多种方法,效果会更好。
  实施中应注意的问题
  经过实验,可以感觉到,要引领学生更好地走入古诗的意境,还应注意以下事项:
  强化感受,淡化分析 在教学中,应尽量避免过多的解释、随意的问答、一味的串讲、文学赏析式的分析。
  要融诗情、教师的情感于一体 要将学生引入古诗意境,教师就要有饱满的热情,要舍得情感投入,融诗人之情、自身之情于一体,用饱满的情感去感染学生,使学生与诗人、教师产生共鸣。
  教师语言要力求准确 教师的教学艺术最终体现在教学语言中。这就对教学语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的语言要准确、简练、优美,既充满诗情画意,又易于学生理解。
  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接受能力 教学中还要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接受能力来选择适当的方法,否则有可能揠苗助长,影响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古诗教学应讲求意境的再现,不能只停留在浅显的文字上的理解,要有一定的浓度的教学,要运用多种方法才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达到知、情、意的统一,提高古诗课堂的实效性,并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教育,美的熏陶,从而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提高学生的学习古诗的能力。
  (作者单位:北京教育学院丰台分院、北京市丰台区铁路第十一小学)
其他文献
徐安琪,祖籍浙江,一名90后的北京女孩,曾经历三次跳级。2006年,15岁时以北大附中第一名考入北京大学元培学院。在校期间,曾任北京大学新闻网记者,采访过多位外斟领导人、学者、企业
我国的节能工作,从"六五"期间起步,经过了"扫浮财"和"小改小革",现在已进入系统节能阶段.而能源标准化工作则是能源工作发展到一定时期的必然产物,是系统节能的重要基础技术.
对于软件产业来说,盗版一直是一个沉重的话题.尽管反盗版的声音越来越高,但盗版仍确实存在于我们的前后左右,甚至就在你眼前的计算机中"隐身".反盗版是一个长期艰苦的过程,它
"吴江速度"引人瞩目"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杭中间有吴江."地处长三角黄金腹地的吴江,东临中国的经济中心上海,南接中国私营经济最活跃的浙江,是苏州大市范围内唯一同时与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