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观察自拟瑞雪饮治疗乙脑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40例乙脑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70例,均治疗20d,对照组采用常规西医药疗法(包括亚冬眠、吸氧、吸痰等基础疗法),治疗组除用常规西医药治疗外,加用瑞雪饮,每天1剂,(3煎分4次饮用或鼻饲或灌肠),治疗前后定期检测脑电图(EEG)、脑脊液(CSF),并密切观察病情记录瞳孔、神志、抽搐、体温等生命体征及呼衰等病情变化。结果:治疗组症状、体征、CSF、EEG,改善恢复作用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瑞雪饮疗效确切,合并常规西医药疗法,用于乙脑急危重症的抢救,可提高疗效,改善预后。
关键词:瑞雪饮;乙型脑炎;预后;中医疗法;急危重症
中图分类号:R28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349(2010)06-0016-02
乙脑是一种虫媒病毒性脑炎,脑内病毒增殖是发病和死亡的重要原因。本市常年发病在每年6月26日~7月25日之间,其中前10天发病住院人次占该病全年的60%以上,重型、极重型构成比大,国内近年病死率在15%左右,并发症发生率为9%~10%,后遗症为7%~20%,其救治以综合治疗为主,高热、抽搐、呼衰是治疗成败之关键,为提高疗效,笔者屡在实践中探索中药治疗,遂创瑞雪饮治乙脑,疗效确切,现介绍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取1998~2000年住院患者140例,年龄在1~10岁,平均(4.88±2.63)岁;男104例,女36例。用随机表法,将140例乙脑患者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各70例。其中治疗组轻型12例,中型26例,重型19例,极重型13例。对照组轻型11例,中型24例,重型21例,极重型14例。2组轻、中、重、极重型分别相当于中医辨证重犯气,气营两燔,热陷营血,正气外脱。2组患者在各观察指标、年龄、性别、血象、血生化、CSF、EFG、疾病严重度分型构成比等方面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及纳入标准 符合王季午《传染病学》(1979年)乙脑诊断标准。
1,3 排除标准 (1)小于1岁或大于10岁因不便配合和有明显偏倚的。(2)合并有严重的心,脑,血管,肝,肾,血液,精神病等原发性疾病者。(3)对治疗药物有严重过敏或其他严重不良反应不能坚持配合者。(4)不配合诊治及资料不全者。
1,4 剔除标准 治疗中出院、转院、转科、中止治疗等原因脱落失访,或死亡而不能将本治疗与观察进行下去者,或使用过特殊施加因素不利客观分析与评价者。

1,5 治疗方法 2组患者均治疗20d,对照组单用常规西医药疗法(包括亚冬眠、吸氧、吸痰等基础疗法),治疗组除用常规西医药治疗外,加用自拟瑞雪饮(基本方为:石膏100g,生地、赤芍各50g,黄芪30g,僵蚕、大黄各30g,五味子、酸枣仁各15g,知母、菖蒲、钩藤、猪苓各10g,黄连、甘草各6g,西洋参3g,水牛角50g。阳气衰微者加附片、干姜、枳实;恢复期去石膏、大黄、黄连,加山茱萸、枸杞、当归等。每日1剂,3煎共250mL,分4次饮用或鼻饲或灌肠。
1,6 观察指标 治疗前及治疗开始后,每5日检测1次脑电图(EEG)、脑脊液(CSF)、周围血象,血生化指标,密切观察记录神志、瞳孔、重要神经反射抽搐、体温等生命体征及呼衰等病情变化。
1,7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1.5软件,计量资料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卡方检验。数值转换:脑电报告之界限性、轻度异常、中度异常分别为1、2、3转换成计量资料。P<0.05为差异显著,P<0.01为差异非常显著。A68,B64分别代表2组治疗后经剔除后实际的分组及病例数。
2 疗效标准与治疗结果
2,1 疗效标准 痊愈:患者进入恢复期,生命体征稳定,症状基本消失,血象、血生化指标,CSF、EEG基本正常;显效;患者苏醒,生命体征稳定,症状显著改善,但有精神、行为障碍,血象、血生化指标CSF、EEG显著改善;有效:患者苏醒,生命体征稳定,症状有所改善,血象、血生化指标,CSF、EEG均有不同程度恢复,但有精神、行为障碍;无效:除上述以外的情况:患者进人恢复期,生命体征稳定,但有严重合并症或继发癫痫,失明,瘫痪,弱智等严重后遗症或死亡。
2,2 治疗结果
2,2,2 2组治疗后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指标比较 见表1。
2组各观察指标比较:2组治疗后均优于治疗前,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说明2组的治疗都非常有效。2组治疗后组间比较:各指标改善明显优于B64。对EEG,颈项强直的改善,控制有显著差异(P<0.05),对高热、抽搐症的控制,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对意识障碍、CSF异常的疗效,则无显著性差异(P>0.05)。
2,2,2 2组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组:治愈24例(34,29%),显效29例(41,43%),有效12例(17,14%),无效5例(7,14%),其中死亡2例(2,86%)。对照组:治愈18例(25,71%),显效24例(34,29%),有效19例(27,14%),无效11例(15,71%),其中死亡6例(8,57%)。治疗组总有效率(92,86%)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84,39%),治疗组死亡率2例(2,8%)低于对照组死亡率6例(8,75%),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 2,2,3 不良反应 经全程观察未发现患者服用瑞雪饮有明显不良反应。
3 讨论
乙脑相当于中医之暑温,是暑热疫毒为患,火热炽盛为主要病机,常发自阳明,传变迅速,闭窍动风,正气外脱是常见之危象。“小儿肤薄,神怯,经络脏腑嫩小”,故为主要患病群体。病之极,有认为是火、风、痰、喘、脱、厥交错出现。笔者认为:火邪炽盛,或内扰窍机,或炼痰闭窍,或灼津动风,或竭阳脱气,为万恶之源,势如奔马,急如挚电。是治则诸象回转,于是治疗首克火毒为务,用甘寒咸寒之大剂为主,兼顾其它诸症,如同瑞雪降临,火热之势必遏,随之万物复苏,因而风熄痰绝,阴存气固,邪去正复。近代药理研究提示:大黄、黄连能抗菌,抗病毒;石膏、水牛角、赤芍、生地、酸枣仁均能退热,适于“火”症。水牛角、钩藤、僵蚕、酸枣仁、菖蒲、黄连均能镇静,抗惊厥,适于“风”症。石膏、黄连等抗炎,抗组胺等,适于“痰”与“喘”症。人参对中枢之双向调节,兴奋呼吸循环中枢,抗疲劳增强抗体适应性;附子强心、升压,抗炎、抗寒、镇痛、镇静,均适于“脱”与“厥”症。生地之利尿、抗炎,大黄之利尿、降压;赤芍之抗炎、降压,均有利于脑之炎症,脑水肿及脑功能恢复。以上诸药合用使脑、身诸功能正常。观察结果表明:瑞雪饮对高热、抽搐症的控制疗效确切,从而能有效把握住该病治疗成败之关键,继而提高治疗脑膜刺激征,脑电图,脑功能,异常,提高有效率降低死亡率。说明该方能有效治疗乙脑,改善预后。
关键词:瑞雪饮;乙型脑炎;预后;中医疗法;急危重症
中图分类号:R28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349(2010)06-0016-02
乙脑是一种虫媒病毒性脑炎,脑内病毒增殖是发病和死亡的重要原因。本市常年发病在每年6月26日~7月25日之间,其中前10天发病住院人次占该病全年的60%以上,重型、极重型构成比大,国内近年病死率在15%左右,并发症发生率为9%~10%,后遗症为7%~20%,其救治以综合治疗为主,高热、抽搐、呼衰是治疗成败之关键,为提高疗效,笔者屡在实践中探索中药治疗,遂创瑞雪饮治乙脑,疗效确切,现介绍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取1998~2000年住院患者140例,年龄在1~10岁,平均(4.88±2.63)岁;男104例,女36例。用随机表法,将140例乙脑患者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各70例。其中治疗组轻型12例,中型26例,重型19例,极重型13例。对照组轻型11例,中型24例,重型21例,极重型14例。2组轻、中、重、极重型分别相当于中医辨证重犯气,气营两燔,热陷营血,正气外脱。2组患者在各观察指标、年龄、性别、血象、血生化、CSF、EFG、疾病严重度分型构成比等方面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及纳入标准 符合王季午《传染病学》(1979年)乙脑诊断标准。
1,3 排除标准 (1)小于1岁或大于10岁因不便配合和有明显偏倚的。(2)合并有严重的心,脑,血管,肝,肾,血液,精神病等原发性疾病者。(3)对治疗药物有严重过敏或其他严重不良反应不能坚持配合者。(4)不配合诊治及资料不全者。
1,4 剔除标准 治疗中出院、转院、转科、中止治疗等原因脱落失访,或死亡而不能将本治疗与观察进行下去者,或使用过特殊施加因素不利客观分析与评价者。

1,5 治疗方法 2组患者均治疗20d,对照组单用常规西医药疗法(包括亚冬眠、吸氧、吸痰等基础疗法),治疗组除用常规西医药治疗外,加用自拟瑞雪饮(基本方为:石膏100g,生地、赤芍各50g,黄芪30g,僵蚕、大黄各30g,五味子、酸枣仁各15g,知母、菖蒲、钩藤、猪苓各10g,黄连、甘草各6g,西洋参3g,水牛角50g。阳气衰微者加附片、干姜、枳实;恢复期去石膏、大黄、黄连,加山茱萸、枸杞、当归等。每日1剂,3煎共250mL,分4次饮用或鼻饲或灌肠。
1,6 观察指标 治疗前及治疗开始后,每5日检测1次脑电图(EEG)、脑脊液(CSF)、周围血象,血生化指标,密切观察记录神志、瞳孔、重要神经反射抽搐、体温等生命体征及呼衰等病情变化。
1,7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1.5软件,计量资料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卡方检验。数值转换:脑电报告之界限性、轻度异常、中度异常分别为1、2、3转换成计量资料。P<0.05为差异显著,P<0.01为差异非常显著。A68,B64分别代表2组治疗后经剔除后实际的分组及病例数。
2 疗效标准与治疗结果
2,1 疗效标准 痊愈:患者进入恢复期,生命体征稳定,症状基本消失,血象、血生化指标,CSF、EEG基本正常;显效;患者苏醒,生命体征稳定,症状显著改善,但有精神、行为障碍,血象、血生化指标CSF、EEG显著改善;有效:患者苏醒,生命体征稳定,症状有所改善,血象、血生化指标,CSF、EEG均有不同程度恢复,但有精神、行为障碍;无效:除上述以外的情况:患者进人恢复期,生命体征稳定,但有严重合并症或继发癫痫,失明,瘫痪,弱智等严重后遗症或死亡。
2,2 治疗结果
2,2,2 2组治疗后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指标比较 见表1。
2组各观察指标比较:2组治疗后均优于治疗前,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说明2组的治疗都非常有效。2组治疗后组间比较:各指标改善明显优于B64。对EEG,颈项强直的改善,控制有显著差异(P<0.05),对高热、抽搐症的控制,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对意识障碍、CSF异常的疗效,则无显著性差异(P>0.05)。
2,2,2 2组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组:治愈24例(34,29%),显效29例(41,43%),有效12例(17,14%),无效5例(7,14%),其中死亡2例(2,86%)。对照组:治愈18例(25,71%),显效24例(34,29%),有效19例(27,14%),无效11例(15,71%),其中死亡6例(8,57%)。治疗组总有效率(92,86%)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84,39%),治疗组死亡率2例(2,8%)低于对照组死亡率6例(8,75%),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
3 讨论
乙脑相当于中医之暑温,是暑热疫毒为患,火热炽盛为主要病机,常发自阳明,传变迅速,闭窍动风,正气外脱是常见之危象。“小儿肤薄,神怯,经络脏腑嫩小”,故为主要患病群体。病之极,有认为是火、风、痰、喘、脱、厥交错出现。笔者认为:火邪炽盛,或内扰窍机,或炼痰闭窍,或灼津动风,或竭阳脱气,为万恶之源,势如奔马,急如挚电。是治则诸象回转,于是治疗首克火毒为务,用甘寒咸寒之大剂为主,兼顾其它诸症,如同瑞雪降临,火热之势必遏,随之万物复苏,因而风熄痰绝,阴存气固,邪去正复。近代药理研究提示:大黄、黄连能抗菌,抗病毒;石膏、水牛角、赤芍、生地、酸枣仁均能退热,适于“火”症。水牛角、钩藤、僵蚕、酸枣仁、菖蒲、黄连均能镇静,抗惊厥,适于“风”症。石膏、黄连等抗炎,抗组胺等,适于“痰”与“喘”症。人参对中枢之双向调节,兴奋呼吸循环中枢,抗疲劳增强抗体适应性;附子强心、升压,抗炎、抗寒、镇痛、镇静,均适于“脱”与“厥”症。生地之利尿、抗炎,大黄之利尿、降压;赤芍之抗炎、降压,均有利于脑之炎症,脑水肿及脑功能恢复。以上诸药合用使脑、身诸功能正常。观察结果表明:瑞雪饮对高热、抽搐症的控制疗效确切,从而能有效把握住该病治疗成败之关键,继而提高治疗脑膜刺激征,脑电图,脑功能,异常,提高有效率降低死亡率。说明该方能有效治疗乙脑,改善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