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化学教学活动中培养和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可促进学生化学能力的提高,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和开发学生的智力因素,对提高学生的能力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
一、非智力因素对学生发展的作用
智力因素,是指人在认识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心理过程,它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等。非智力因素,是指人心理过程中的情感、意志和个性心理特征的兴趣、动机、气质、性格以及理想、信念等智力因素以外的一切心理因素。在教学过程中,人的心理活动系统可以看成由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这两个协同作用的子系统构成。前者以感觉一思维一创造等认知过程为主,在学习中负责对各种知识进行加工和处理,具有操作性,称为学习的操作系统;后者以兴趣一情感一意志等意向活动为主,在人的学习和创造过程中往往以动机为核心,调节着认知过程的正常进行,其作用是动力性的,称为学习的动力系统。这两个子系统共同作用,相互促进,互相制约。非智力因素只有与智力因素融为一体时才能发挥它在智力活动中的作用,具体表现为如下四个方面:
1 动力和定向作用
良好的非智力因素能促使学生积极感知,有目的地观察并展开思维和想象,在艰苦紧张的学习中保持较高的情绪,对教学内容怀有浓厚兴趣,不受外界干扰,坚定目标,专注于学习和研究。
2 引导和强化作用
欲达到既定的学习目标,除教师积极创设各种教学情境外,还需要学生内部动机的配合,始终如一地积极投入学习,驱使学生的智力活动朝着预定目标发展。一旦学习过程中遇到各种障碍,主观上可能产生退却的念头时,非智力因素将使之振奋精神,坚定意志,正确地对待困难和受挫,扬长避短,最终克服困难,达到既定目标。
3 控制和调节作用
通过学习过程中获得的反馈信息,学生不断调节自己的情感和意志,发展某一方面的兴趣,提出新的需求,选择最佳的学习方法,合理安排学习时间,调整学习进程等,都与非智力因素的调控作用有关。
4 激发和感粢作用
学生强烈的成就动机、浓厚的兴趣、热烈的情感、坚强的意志和坚定的信念,使智力上的某些欠缺得到一定程度的弥补,使智力的发展达到更高的水平。
无数事实证明,一个智力因素较高,非智力因素较低的学生,很难在学习上获得和其智力相当的成功。因此,如何通过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同样是化学教学的一项重要而且紧迫的任务。
二、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与发展方法
1 培养兴趣
教学活动中的各种非智力因素的主要因素是动机和意志,而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是兴趣。兴趣是人们积极认识某种事物或关心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具有內在的趋向性和选择性。兴趣可以直接转化为内在动机,成为推动、引导、维持和调节人们进行活动的一种内在力量。
(1)语言激趣
“言为心声”,有声语言的传播是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而语言也是最有利于表达情感的媒介。用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轻松活泼、妙趣横生、有“形”有情的语言揭示较为深奥的科学道理,能增强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言语激趣不仅能调节学生的情绪和课堂气氛,陶冶情操,而且有助于学生理解教学内容。化学教学中,部分内容要求教师讲解,这就要求语言上有吸引力,语言要丰富、准确、精练、逻辑性强,而且表达要清晰、形象,讲课声音大小、速度快慢都要讲究,做到抑扬顿挫,富有幽默感和戏剧性,富有感染力和吸引力,融科学性和趣味性于一体。这就要求教师要有渊博的知识。比如讲解一些科学家的故事,如居里夫人发现放射元素镭的忘我精神和爱国精神;我国化学家侯德榜发明的侯氏制碱法的故事。还有一些与生活紧密相连的化学事例,比如,用白磷自燃的事实讲二次大战中英雄的故事等。通过自己丰富的知识,向学生描述一个又一个有趣的事实。让他们感受化学就在我们身边,体会到学化学不是简单枯燥地记忆元素符号、化学式、物质分类等概念。
(2)悬念激趣
通过悬而未决的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对问题解决的关切心情,从而刺激学生的求知欲望。悬念维持的时间长短不同,但都要求有始有终,充分体现其“引新”和“启下”的作用。例如,在学习浓硫酸氧化性时,教师发问:“大家都知道,铜片放入稀硫酸中不起反应,但加热稀硫酸较长时间后再加入铜片,却有反应现象产生。这是为什么?”学生用已有知识无法解释形成悬念,从而激起探求的欲望,对新的课题内容更感兴趣。他们寄希望于教师的讲解和演示实验,全神贯注,当观察到浓硫酸加热条件下能溶解铜片并放出二氧化硫气体时,他们终于明白浓硫酸与稀硫酸在化学性质上有质的不同。释悬不仅使学生加深了对“浓硫酸强氧化性”的认识,更重要的是从中感受到学习化学的乐趣。
(3)实验激趣
化学实验以其生动、直观、鲜明的特点,极易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不少学生往往停留在由实验现象本身引起的感知兴趣上,教师在保护这种兴趣的同时,应将学生看热闹的好奇心理和强烈的期待愿望逐步引导到规范操作和重点观察的目标上,捕捉反映本质属性的特征现象,结合现象启迪学生科学思维,引导学生理解化学概念,掌握化学规律。例如,演示氨气溶解性实验时,要求学生将注意力指向烧瓶。当滴管挤出少量水进入烧瓶时。美丽的红色“喷泉”即刻形成,学生欢呼雀跃,情绪高涨,教师不失时机设问:“红色的‘喷泉’是什么?”“它是怎样形成的?”“将氨气换成氯气行不行?”“产生‘喷泉’有哪些条件?”等等,将学生的思维推向深入。
除精心设计演示实验激趣外,鼓励学生参与设计和动手操作实验,能收到更好的效果。事实也证明通过亲自动手实验,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极大地提高了。
(4)精心护趣
中学生的学习活动正处于依赖性和独立性错综复杂的过渡时期。在学习上越来越要求独立,并且总是对自己能够胜任的任务感兴趣,还能在不断的成功中发展这种兴趣。为了发展这种兴趣,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创造条件,使每一个学生都有获得成功的机会,享受到成功的快乐。例如,在作业布置上注意不同层次的学生,学有余力的学生的作业难度要大些,给学习困难的学生布置难度小的题目,让每个人都体验到成功。
2 提升品质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与学习品质可以帮助学生由被动受知向主动学习转变,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逐步做到“使学生能逐渐自求得之,卒底于不待教师教授。”(叶圣陶语),为学生将来的发展打下坚定的基础。
(1)关系保证品质
教学活动是师生共同参与来完成的,是师生心理交往的过程,而心理交往的基础是情感交流,而兴趣是后天形成的,它需要在一定的基础上建立。由于建立兴趣的基础、目的不同,所以兴趣的持续程度也不同。化学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并使之稳定地得到发展就必须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首先,要求教师对化学要有浓厚的兴趣、对化学工 作的满腔热情,才能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言传身教的作用。同时还要有扎实的基本功、较高的教学水平、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上课风趣幽默,宽容大度,严教善导,使学生佩服你,喜欢你,他才会喜欢你教的化学。其次,要求教师要热爱学生,对学生既严格要求又体贴人微,让热爱学生的情感通过对他们亲切的关怀、爱护、帮助和期待,默默地传递给他们,为他们所感动,使他们产生一种推动化学学习的强大动力,促使他们努力学习,不断进取。
(2)教材渗透品质
与文史科不同,化学科教材本身蕴含的情感因素不多,需要教师精心设计,赋予教学内容情感色彩,从而诱发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积极情感,内心产生强烈的反响、同情、激励、喜悦、惊奇等。由于个人深刻的内心感受,使得所注意的化学现象和记忆、理解的化学知识在这种状态下变得丰富,学习的效率更高。例如,当涉及质量守恒定律、元素周期表等凝聚着前人智慧的知识结晶时,介绍科学家执著追求真理,在困难面前百折不挠的精神和爱祖国、爱人民的高尚情感,从而使学生产生敬佩感,起到良好的激励效果。又如,讲到石灰石的性质时,将石灰石的一系列化学变化与明代爱国将领于谦的《石灰吟》融为一体,教师动情地背诵这首古诗,让学生根据诗句写出化学反应方程式,同时穿插介紹各地溶洞的秀丽景色,能使学生在学习化学知识的过程中受到生动的爱国主义情感教育。总之,教师有意识地“植入”情感因素,并通过课堂教学恰到好处地表现出来,经过无数次熏陶,能使学生逐步形成爱祖国、爱科学、敬佩科学家、充满幻想、热爱学习的积极情感。
(3)意志提升品质
学习意志是指学生根据学习的目标,在学习过程中自觉地实施、调节和控制自己的学习行为,不断排除干扰,克服困难,以完成预定的学习任务的心理过程。无论对谁来说,学习都是一个艰苦、细致、耐心的脑力活动过程,要求有坚强的意志和顽强毅力。可以说,学习意志是一个人实现学习目标的重要的主观条件。学习意志的培养是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学生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良好的意志品质,使以后的学习能够更加顺利进行。具体地说,就是培养学生意志的目的性和坚持性,进而提高意志对学习活动的促进作用。进入高中阶段不仅是化学知识的总量增加、知识的系统性与逻辑性明显增强、理论性知识和高科技信息的比重增大,对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表达能力、实验能力、计算能力、记忆能力及知识迁移能力的要求都大大提高。在学习过程中一定会遇到一个又一个的困难,如隐含条件未能发现、知识间的相互干扰、解题思路的曲折、题目类型的多变等都将给学习带来较大的困难。有的学生意志坚强,在苦战攻关征途中以顽强的毅力克服种种困难,获得胜利,相应的智力得到提高,学习信心得到增强,非智力因素得到培养。从心理特点讲,教材中的重难点正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交汇点。解决它,常需要学生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配合。非智力因素中意志是关键,在对学生意志的培养中,可以讲一些化学家刻苦攻关的事迹,可讲一些在各行各业建设中的英雄人物知难而进、克服困难而取得胜利的例子来教育学生,当他们有一点进步时,应抓住时机表扬他们,以培养他们的自信心。
(责任编辑 罗 艳)
一、非智力因素对学生发展的作用
智力因素,是指人在认识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心理过程,它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等。非智力因素,是指人心理过程中的情感、意志和个性心理特征的兴趣、动机、气质、性格以及理想、信念等智力因素以外的一切心理因素。在教学过程中,人的心理活动系统可以看成由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这两个协同作用的子系统构成。前者以感觉一思维一创造等认知过程为主,在学习中负责对各种知识进行加工和处理,具有操作性,称为学习的操作系统;后者以兴趣一情感一意志等意向活动为主,在人的学习和创造过程中往往以动机为核心,调节着认知过程的正常进行,其作用是动力性的,称为学习的动力系统。这两个子系统共同作用,相互促进,互相制约。非智力因素只有与智力因素融为一体时才能发挥它在智力活动中的作用,具体表现为如下四个方面:
1 动力和定向作用
良好的非智力因素能促使学生积极感知,有目的地观察并展开思维和想象,在艰苦紧张的学习中保持较高的情绪,对教学内容怀有浓厚兴趣,不受外界干扰,坚定目标,专注于学习和研究。
2 引导和强化作用
欲达到既定的学习目标,除教师积极创设各种教学情境外,还需要学生内部动机的配合,始终如一地积极投入学习,驱使学生的智力活动朝着预定目标发展。一旦学习过程中遇到各种障碍,主观上可能产生退却的念头时,非智力因素将使之振奋精神,坚定意志,正确地对待困难和受挫,扬长避短,最终克服困难,达到既定目标。
3 控制和调节作用
通过学习过程中获得的反馈信息,学生不断调节自己的情感和意志,发展某一方面的兴趣,提出新的需求,选择最佳的学习方法,合理安排学习时间,调整学习进程等,都与非智力因素的调控作用有关。
4 激发和感粢作用
学生强烈的成就动机、浓厚的兴趣、热烈的情感、坚强的意志和坚定的信念,使智力上的某些欠缺得到一定程度的弥补,使智力的发展达到更高的水平。
无数事实证明,一个智力因素较高,非智力因素较低的学生,很难在学习上获得和其智力相当的成功。因此,如何通过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同样是化学教学的一项重要而且紧迫的任务。
二、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与发展方法
1 培养兴趣
教学活动中的各种非智力因素的主要因素是动机和意志,而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是兴趣。兴趣是人们积极认识某种事物或关心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具有內在的趋向性和选择性。兴趣可以直接转化为内在动机,成为推动、引导、维持和调节人们进行活动的一种内在力量。
(1)语言激趣
“言为心声”,有声语言的传播是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而语言也是最有利于表达情感的媒介。用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轻松活泼、妙趣横生、有“形”有情的语言揭示较为深奥的科学道理,能增强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言语激趣不仅能调节学生的情绪和课堂气氛,陶冶情操,而且有助于学生理解教学内容。化学教学中,部分内容要求教师讲解,这就要求语言上有吸引力,语言要丰富、准确、精练、逻辑性强,而且表达要清晰、形象,讲课声音大小、速度快慢都要讲究,做到抑扬顿挫,富有幽默感和戏剧性,富有感染力和吸引力,融科学性和趣味性于一体。这就要求教师要有渊博的知识。比如讲解一些科学家的故事,如居里夫人发现放射元素镭的忘我精神和爱国精神;我国化学家侯德榜发明的侯氏制碱法的故事。还有一些与生活紧密相连的化学事例,比如,用白磷自燃的事实讲二次大战中英雄的故事等。通过自己丰富的知识,向学生描述一个又一个有趣的事实。让他们感受化学就在我们身边,体会到学化学不是简单枯燥地记忆元素符号、化学式、物质分类等概念。
(2)悬念激趣
通过悬而未决的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对问题解决的关切心情,从而刺激学生的求知欲望。悬念维持的时间长短不同,但都要求有始有终,充分体现其“引新”和“启下”的作用。例如,在学习浓硫酸氧化性时,教师发问:“大家都知道,铜片放入稀硫酸中不起反应,但加热稀硫酸较长时间后再加入铜片,却有反应现象产生。这是为什么?”学生用已有知识无法解释形成悬念,从而激起探求的欲望,对新的课题内容更感兴趣。他们寄希望于教师的讲解和演示实验,全神贯注,当观察到浓硫酸加热条件下能溶解铜片并放出二氧化硫气体时,他们终于明白浓硫酸与稀硫酸在化学性质上有质的不同。释悬不仅使学生加深了对“浓硫酸强氧化性”的认识,更重要的是从中感受到学习化学的乐趣。
(3)实验激趣
化学实验以其生动、直观、鲜明的特点,极易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不少学生往往停留在由实验现象本身引起的感知兴趣上,教师在保护这种兴趣的同时,应将学生看热闹的好奇心理和强烈的期待愿望逐步引导到规范操作和重点观察的目标上,捕捉反映本质属性的特征现象,结合现象启迪学生科学思维,引导学生理解化学概念,掌握化学规律。例如,演示氨气溶解性实验时,要求学生将注意力指向烧瓶。当滴管挤出少量水进入烧瓶时。美丽的红色“喷泉”即刻形成,学生欢呼雀跃,情绪高涨,教师不失时机设问:“红色的‘喷泉’是什么?”“它是怎样形成的?”“将氨气换成氯气行不行?”“产生‘喷泉’有哪些条件?”等等,将学生的思维推向深入。
除精心设计演示实验激趣外,鼓励学生参与设计和动手操作实验,能收到更好的效果。事实也证明通过亲自动手实验,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极大地提高了。
(4)精心护趣
中学生的学习活动正处于依赖性和独立性错综复杂的过渡时期。在学习上越来越要求独立,并且总是对自己能够胜任的任务感兴趣,还能在不断的成功中发展这种兴趣。为了发展这种兴趣,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创造条件,使每一个学生都有获得成功的机会,享受到成功的快乐。例如,在作业布置上注意不同层次的学生,学有余力的学生的作业难度要大些,给学习困难的学生布置难度小的题目,让每个人都体验到成功。
2 提升品质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与学习品质可以帮助学生由被动受知向主动学习转变,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逐步做到“使学生能逐渐自求得之,卒底于不待教师教授。”(叶圣陶语),为学生将来的发展打下坚定的基础。
(1)关系保证品质
教学活动是师生共同参与来完成的,是师生心理交往的过程,而心理交往的基础是情感交流,而兴趣是后天形成的,它需要在一定的基础上建立。由于建立兴趣的基础、目的不同,所以兴趣的持续程度也不同。化学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并使之稳定地得到发展就必须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首先,要求教师对化学要有浓厚的兴趣、对化学工 作的满腔热情,才能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言传身教的作用。同时还要有扎实的基本功、较高的教学水平、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上课风趣幽默,宽容大度,严教善导,使学生佩服你,喜欢你,他才会喜欢你教的化学。其次,要求教师要热爱学生,对学生既严格要求又体贴人微,让热爱学生的情感通过对他们亲切的关怀、爱护、帮助和期待,默默地传递给他们,为他们所感动,使他们产生一种推动化学学习的强大动力,促使他们努力学习,不断进取。
(2)教材渗透品质
与文史科不同,化学科教材本身蕴含的情感因素不多,需要教师精心设计,赋予教学内容情感色彩,从而诱发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积极情感,内心产生强烈的反响、同情、激励、喜悦、惊奇等。由于个人深刻的内心感受,使得所注意的化学现象和记忆、理解的化学知识在这种状态下变得丰富,学习的效率更高。例如,当涉及质量守恒定律、元素周期表等凝聚着前人智慧的知识结晶时,介绍科学家执著追求真理,在困难面前百折不挠的精神和爱祖国、爱人民的高尚情感,从而使学生产生敬佩感,起到良好的激励效果。又如,讲到石灰石的性质时,将石灰石的一系列化学变化与明代爱国将领于谦的《石灰吟》融为一体,教师动情地背诵这首古诗,让学生根据诗句写出化学反应方程式,同时穿插介紹各地溶洞的秀丽景色,能使学生在学习化学知识的过程中受到生动的爱国主义情感教育。总之,教师有意识地“植入”情感因素,并通过课堂教学恰到好处地表现出来,经过无数次熏陶,能使学生逐步形成爱祖国、爱科学、敬佩科学家、充满幻想、热爱学习的积极情感。
(3)意志提升品质
学习意志是指学生根据学习的目标,在学习过程中自觉地实施、调节和控制自己的学习行为,不断排除干扰,克服困难,以完成预定的学习任务的心理过程。无论对谁来说,学习都是一个艰苦、细致、耐心的脑力活动过程,要求有坚强的意志和顽强毅力。可以说,学习意志是一个人实现学习目标的重要的主观条件。学习意志的培养是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学生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良好的意志品质,使以后的学习能够更加顺利进行。具体地说,就是培养学生意志的目的性和坚持性,进而提高意志对学习活动的促进作用。进入高中阶段不仅是化学知识的总量增加、知识的系统性与逻辑性明显增强、理论性知识和高科技信息的比重增大,对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表达能力、实验能力、计算能力、记忆能力及知识迁移能力的要求都大大提高。在学习过程中一定会遇到一个又一个的困难,如隐含条件未能发现、知识间的相互干扰、解题思路的曲折、题目类型的多变等都将给学习带来较大的困难。有的学生意志坚强,在苦战攻关征途中以顽强的毅力克服种种困难,获得胜利,相应的智力得到提高,学习信心得到增强,非智力因素得到培养。从心理特点讲,教材中的重难点正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交汇点。解决它,常需要学生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配合。非智力因素中意志是关键,在对学生意志的培养中,可以讲一些化学家刻苦攻关的事迹,可讲一些在各行各业建设中的英雄人物知难而进、克服困难而取得胜利的例子来教育学生,当他们有一点进步时,应抓住时机表扬他们,以培养他们的自信心。
(责任编辑 罗 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