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不起新药可能是福气

来源 :特别健康·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iguanghu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进口抗癌药在国内十分昂贵,一片规格为250毫克的艾瑞莎在美国售价为10.3美元,可到了国内,这种药竟达到了500元人民币每片的高价。“格列卫”一盒120粒,可以吃一个月,但要开销2.4万元。治疗头颈部鳞癌、大肠癌的“爱必妥”,一个月要6万到8万元,也很贵。
  那些刚研发出来的“新药”,已炒成“天价”。对于老百姓而言,新药或许只是一个“买不起”的希望。
  有位结肠癌患者,确诊时并无转移,却因身份特殊,身价过亿,8个多月时间用去200多万元,最后多脏器受损,来我这里求救,但为时已晚,拖了1个多月去世。他的死,让人扼腕!此人遍请良医,用尽世上最贵的西药,每日2500元,照用不误;中药也吃,起初是吃每日近400元一剂的“好药”,用时配合用一种奇贵无比的所谓抗癌之物,又是每日几百元,最后却是多脏器受损衰竭、死于肝腎衰竭之恶果!这也许是个典型,然而类似的1年半载用掉50万~60万元,最后保不住命的经常可见,其原因很值得深思。
  癌症治疗与康复中,存在着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经济条件好,社会地位高的,大部分治疗效果很差,花尽巨款,遍寻名医,最终常早早撒手人寰;经济条件差,社会地位低的,一般无钱也没有特别的求治欲望,这一阶层中除部分中老年人可长期带癌生存外,其生存期也大多短于一般人群。
  活得相对最长,康复相对最好的是中间一段。经济条件一般可以,文化层次与社会地位均属中等的,他们既能接受一般需花费偏高的治疗,又不可能无休止地到处寻觅良医和“好药”。不能说心理没有波动,但也不像达官贵人、商界巨贾那样失落感巨大。
  不得不说,对于新药,有时候“买不起”也是种“福气”。一方面,新药的疗效有待临床考证,未必那么保险;另一方面,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人们对于治疗用药会再三思量,理性分析,谨慎决定,不易出现“过度治疗”的情况,无意间避免了不必要的耗损。
  对于肿瘤治疗,除了手术、放化疗、抗癌药就没其它了?当然不是。
  有的患者逃离大医院,回归自然,康复得很好;有的患者,回到工作岗位,融入社会群体,病灶缩小了;有的患者,放松心情,享受当下,活得很好。人的身心是一体的,我们可以先让自己的心情愉悦起来,精神气就会好很多,身体也会跟着好起来。加之适度的运动、饮食和生活方式上的调整,配合适当的治疗,就能更好地康复。
  须谨记,药不是万能的,更遑论是一种新药,肿瘤的康复绝对不单单是因为药物,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身和适度的治疗。
其他文献
一天上午,我正在清理卫生间,忽听老伴儿“哎哟”一声。我扔掉手中的工具,快步走到老伴儿待的房间门口。只见老伴儿趴在地上,头在门外,身体主要部分在门里,把门基本堵住了。她见我赶到,停止了呻吟,缓缓抬起头,满脸的惊恐、痛楚和无奈。  老伴儿刚过完八十岁生日。她身材高大,曾是校女子篮球队主力后卫。她是往前跌倒,属于站起身的最佳姿态。社区医务人员说过,老人摔倒后,首先要让其尽力调整到面朝地板趴着的姿势,这样
期刊
有一个很常见的说法,认为西医“治标不治本”,中医能治本。这到底对不对呢?  什么叫“标”和“本”  一般俗称的“标”,指的是外在的,病人和医生可以直接感受和观察到的症状。比如头痛,是病人直观的感受,就是一种症状。  “本”,是具体的病因。拿头痛来说,可能导致头痛的病因有很多,比如脑袋被外物撞击,头部的外伤,就会造成头痛;缺乏睡眠,空气过冷,感冒发烧也会造成头痛。这些都可能成为头痛病人的“本”。  
期刊
父母都过了70岁,上午下午雷打不动去小区活动室,乒乓球、打牌是固定的项目。这天出了事,母亲这样描述:听到一声响,回头一看,乒乓球台那里有人摔倒,起不来了,后来救护车把人拉走了。第二天下班,我一进门,母亲就说:“那老头死了。”  针对这件事仔细分析,我提出几条老年人的健身原则。  热身非常有必要  以我家小区为例,活动室仅有的几个乒乓球台供不应求,经常有人排队打球,这样一来,轮到上场了就挥拍上阵,极
期刊
不管是曾经的兰州拉面用“食用胶”使面条筋道的报道,还是关于“吃一碗面等于吃掉一只塑料袋”的恐吓,都成功地煽起了大众对食品添加剂的恐慌。这也凸显,我们急需加强基本的科学素养。  水胶体是天然产物  我们平常谈及的食物中加的“胶”是“食用胶”,是一大类食品原料。在食品技术上,称为“hydrocolloid”,一般翻译成“水胶体”。对它们不熟悉,公众往往想当然地认为是“化学工业产物”而本能地排斥。  常
期刊
四川成都102岁的朱志成和90岁的老伴甘仲伯,结婚70年,至今仍旧相伴相依。他们有着共同的目标———活到120岁。  1977年,朱志成退休前一年生了场大病,从此便注重起养生。那时流行跳交誼舞,他每天的“必修课”就是和一群舞友切磋舞技,偶尔也打打太极拳。朱志成热衷于养生,甘仲伯是他坚定的支持者。直到现在,两人的午餐桌上都少不了红酒,或是一人一杯对饮,或是用同一个酒杯你一口我一口。  好的家风,需要
期刊
自己的身体自己最了解  为什么癌症患者要参与治疗?为什么癌症患者不能像其他疾病的患者一样仅遵医嘱就好?为什么癌症患者在面对死亡的时候还要让自己如此冷静,与医生一道设计自己的治疗方案?是不是太累了?有这个必要吗?  以我的经验,这个累要受,这个心要操。因为,癌症与其他疾病不同。  往大里说,癌症仍是一个人类尚未解开的谜。我们至今也不能确切地说它到底因何而生,如何能治。尽管数十年来无数医学志士前仆后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