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對于山推的郑鸿亮记者早有耳闻,不是因为他的“泰山学者”名头,也不是因为他是六西格玛黑带。而是山推曾为了他的加盟上演了一部现代版的“三顾茅庐”。偶然一次机会,在联想集团大客户部行业经理艾文的帮助下,记者采访了这位“诸葛亮”。
郑鸿亮,1974年11月生,毕业于美国UIUC大学商学院,获硕士学位。曾任美国福特汽车公司IT总部高级经济师、全球采购部项目组财务主管,美国卡特彼勒公司高级工程师、六西格玛黑带、精益生产及成本管理项目经理。现为美国底特律工程师协会、卡特彼勒工程师协会会员。于2010年10月回国加入山推股份,于2011年被评为山东省“海外高层次创新人才”,被授予“泰山学者海外特聘专家”称号,现任山推股份副总经理兼财务总监、信息总监。
缘分
對于流传的“三顾茅庐”的佳话,郑鸿亮一笑置之,“媒体朋友夸大其辞了”。他说:“当时已经有回国打拼的想法。为什么呢?中国正处于复兴时期,这是大潮流,充满机遇和挑战,也是个人实现自我价值和梦想的理想之地。在一次国际会议上,我遇到了来自山东重工集团的领导,经过一番交流,彼此印象都很好。所以便有了后来加盟山推的经历,用我们中国人的话说就是缘分吧。”
郑鸿亮身边的朋友不乏回国创业和打拼者,但失败者多成功者少。在對山推和山东重工集团考察了一圈后,他依然义无反顾地带着爱人和两个孩子回到了祖国,来到了“孔盂之乡”山东济宁。
山东重工旗下的山推工程机械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国生产、销售铲土运输机械、压实机械、路面机械、建筑机械、工程起重机械等主机及工程机械关键零部件的国家大型一类骨干企业。全球建设机械制造商50强、中国企业500强。2011年山推实现营业收入147.02亿元,同比增长9.72%。这样一个平台對于刚刚回国的郑鸿亮可以说是英雄有了用武之地。
山推是山东省制造业信息化示范企业,连续被评为山东省机械工业信息技术应用示范企业,山东省机械工业信息化100强,中国企业信息化500强。山推早期信息化投资超过3000万元,包括:對网络基础设施进行升级改造、升级了OA协同办公管理系统、面向全国代理和专卖店部署了视频会议系统。
但是,山推的信息化也面临同样的问题,那就是信息孤岛,各个系统之间的数据无法共享,信息化的价值大打折扣。因此,2011年5月,山推ERP提升项目“1268”工程启动,希望通过ERP软件平台的实施,建立山推统一研发平台、统一采购平台、统一营销平台、统一财务管理平台和精益生产制造平台这五大信息化管理平台,构筑山推整机、零部件和项目型3种业务模式。
正是这个项目让郑鸿亮第一次真正触电IT,虽然他有着福特IT,总部任职的经历,但他“跨界”了。
“异能量”
“如果谈业务,谈管理我还算是擅长,但對于信息化,我的确是一个外行,需要不断地学习和提高。”郑鸿亮今年被某媒体授予年度CIO的称呼,他觉得这个荣誉属于自己的IT团队。
但是,仔细想一下,信息化的目的是什么?那就是为企业管理和业务发展服务,因此信息化的真正需求也来自管理和业务。因此,山推让一个业务和管理的专家来负责统筹信息化的建设是一个非常好的思路。经过一段时间的工作和努力,郑鸿亮對此也颇有感触,他说自己也没想到作为一个外行人的他居然能够带给山推信息化建设一些崭新的思路和理念,他会以管理的视角来审视信息化的建设,而且他懂得如何同IT团队沟通,如何凝聚团队的力量。
郑鸿亮的工作观是:工作是产品,个人是品牌,把产品做好了,你的品牌也就出来了。他会把这种工作观传递给自己的团队成员。同时,他还把一些年轻的员工、一线员工推到项目最前沿,让他们去当项目经理。“我们有一个规定,所有的项目经理不允许由副部长以上的人员来担任,基本上都是让一些年轻的员工、一线员工去担任。没有经验没有关系,领导就是资源,你可以充分利用”。这是一种倒挂,郑鸿亮通过这种方式把工作任务完成过程变成一个创造过程。之前,山推的IT工程师们很“宅”,整体把头埋在电脑前,团队成员之间很少交流,更不要说同业务部门的沟通。而现在,沟通、讨论、辩论已经成为IT部门的常态,甚至一些业务部门的相关人员也会参与其中,他们也觉得很开心,因此他们在交流中学到了很多东西。
这就是管理的博大精深和奇妙之处,也是郑鸿亮带给山推IT部门的“异能量”。他说:“我会告诉团队成员,做信息化工作肯定会遇到阻力,所以我非常欢迎你们来找我,让我帮忙协调资源,解决问题。不要怕麻烦我,因为这说明你们在认真地工作。”
专注,再专注
郑鸿亮眼中的信息化是一种固化并优化企业科学管理方法的工具。“信息化就如同给企业管理打上绷带,刚一开始可能会不舒服,但一段时间后,企业的管理将会到达预期的目标,并惯性化”。
那么如何把一个企业的信息化做好呢?他的回答则是专注,重视质量和效果,不要盲目追求数量。“我们要求每个项目,尤其是关键基础性的项目一定要做到极致,并严格执行,只有这样才能体现项目的价值,从而大家接受并认同信息化建设。”这一点在山推ERP项目中有很好的体现。
“三分技术,七分管理,十二分数据”被封为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圭臬,郑鸿亮非常认同这一点。“数据质量的好坏直接决定了信息化项目的成败。数据是企业最大的资产,是企业战略决策的依据。你的系统,你的流程也许不是最好,但数据的质量必须保证。”因此,山推在实施ERP过程中非常重视数据的质量,包括每个零部件,每个生产的工位,每个工位的工序,物料的种类和数量都要求非常高。
现在的山推正在享用“数据”所带来的价值。过去三年,山推在市场上卖过的推土机产品有2000多种,而制造推土机的物料达8万多种。然而通过数据的梳理和分析发现,占有销售额95%以上的不到500种推土机,所涉及的物料只有1万多种。基于这一结果,山推對推土机产品进行了整合,物料采购也进行了调整,生产效率在提高的同时也节省了大量成本。
“只有专注才能做得最好”已经成为郑鸿亮的工作态度。
“这一点我感触很深,我现在既负责信息化也负责财务,有公司的工作也有集团的事务,要为投资者负责也要兼顾证监会,一大堆的事情,怎么办?我不是超人,我必须专注重要而又紧迫的事情。我会跟领导沟通,这个事情我不能干,因为我需要把更多的时间放到另一件事情上。如果所有事情都去亲力亲为,很难会有一件事情做到极致。专注,再专注是我们的做事特点也是成功的经验之一。我也会刻意培养团队成员勇于说No,但说No不是懒惰,而是首先要干更重要的工作。”
采访时间很短暂,但對郑鸿亮的印象是深刻的。虽然大部分时间都生活和工作在美国,但深处儒家文化的发源地,厚德、仁爱、谦逊、好学的思想已经开始影响到他,他已经习惯称别人为“老师”。
郑鸿亮,1974年11月生,毕业于美国UIUC大学商学院,获硕士学位。曾任美国福特汽车公司IT总部高级经济师、全球采购部项目组财务主管,美国卡特彼勒公司高级工程师、六西格玛黑带、精益生产及成本管理项目经理。现为美国底特律工程师协会、卡特彼勒工程师协会会员。于2010年10月回国加入山推股份,于2011年被评为山东省“海外高层次创新人才”,被授予“泰山学者海外特聘专家”称号,现任山推股份副总经理兼财务总监、信息总监。
缘分
對于流传的“三顾茅庐”的佳话,郑鸿亮一笑置之,“媒体朋友夸大其辞了”。他说:“当时已经有回国打拼的想法。为什么呢?中国正处于复兴时期,这是大潮流,充满机遇和挑战,也是个人实现自我价值和梦想的理想之地。在一次国际会议上,我遇到了来自山东重工集团的领导,经过一番交流,彼此印象都很好。所以便有了后来加盟山推的经历,用我们中国人的话说就是缘分吧。”
郑鸿亮身边的朋友不乏回国创业和打拼者,但失败者多成功者少。在對山推和山东重工集团考察了一圈后,他依然义无反顾地带着爱人和两个孩子回到了祖国,来到了“孔盂之乡”山东济宁。
山东重工旗下的山推工程机械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国生产、销售铲土运输机械、压实机械、路面机械、建筑机械、工程起重机械等主机及工程机械关键零部件的国家大型一类骨干企业。全球建设机械制造商50强、中国企业500强。2011年山推实现营业收入147.02亿元,同比增长9.72%。这样一个平台對于刚刚回国的郑鸿亮可以说是英雄有了用武之地。
山推是山东省制造业信息化示范企业,连续被评为山东省机械工业信息技术应用示范企业,山东省机械工业信息化100强,中国企业信息化500强。山推早期信息化投资超过3000万元,包括:對网络基础设施进行升级改造、升级了OA协同办公管理系统、面向全国代理和专卖店部署了视频会议系统。
但是,山推的信息化也面临同样的问题,那就是信息孤岛,各个系统之间的数据无法共享,信息化的价值大打折扣。因此,2011年5月,山推ERP提升项目“1268”工程启动,希望通过ERP软件平台的实施,建立山推统一研发平台、统一采购平台、统一营销平台、统一财务管理平台和精益生产制造平台这五大信息化管理平台,构筑山推整机、零部件和项目型3种业务模式。
正是这个项目让郑鸿亮第一次真正触电IT,虽然他有着福特IT,总部任职的经历,但他“跨界”了。
“异能量”
“如果谈业务,谈管理我还算是擅长,但對于信息化,我的确是一个外行,需要不断地学习和提高。”郑鸿亮今年被某媒体授予年度CIO的称呼,他觉得这个荣誉属于自己的IT团队。
但是,仔细想一下,信息化的目的是什么?那就是为企业管理和业务发展服务,因此信息化的真正需求也来自管理和业务。因此,山推让一个业务和管理的专家来负责统筹信息化的建设是一个非常好的思路。经过一段时间的工作和努力,郑鸿亮對此也颇有感触,他说自己也没想到作为一个外行人的他居然能够带给山推信息化建设一些崭新的思路和理念,他会以管理的视角来审视信息化的建设,而且他懂得如何同IT团队沟通,如何凝聚团队的力量。
郑鸿亮的工作观是:工作是产品,个人是品牌,把产品做好了,你的品牌也就出来了。他会把这种工作观传递给自己的团队成员。同时,他还把一些年轻的员工、一线员工推到项目最前沿,让他们去当项目经理。“我们有一个规定,所有的项目经理不允许由副部长以上的人员来担任,基本上都是让一些年轻的员工、一线员工去担任。没有经验没有关系,领导就是资源,你可以充分利用”。这是一种倒挂,郑鸿亮通过这种方式把工作任务完成过程变成一个创造过程。之前,山推的IT工程师们很“宅”,整体把头埋在电脑前,团队成员之间很少交流,更不要说同业务部门的沟通。而现在,沟通、讨论、辩论已经成为IT部门的常态,甚至一些业务部门的相关人员也会参与其中,他们也觉得很开心,因此他们在交流中学到了很多东西。
这就是管理的博大精深和奇妙之处,也是郑鸿亮带给山推IT部门的“异能量”。他说:“我会告诉团队成员,做信息化工作肯定会遇到阻力,所以我非常欢迎你们来找我,让我帮忙协调资源,解决问题。不要怕麻烦我,因为这说明你们在认真地工作。”
专注,再专注
郑鸿亮眼中的信息化是一种固化并优化企业科学管理方法的工具。“信息化就如同给企业管理打上绷带,刚一开始可能会不舒服,但一段时间后,企业的管理将会到达预期的目标,并惯性化”。
那么如何把一个企业的信息化做好呢?他的回答则是专注,重视质量和效果,不要盲目追求数量。“我们要求每个项目,尤其是关键基础性的项目一定要做到极致,并严格执行,只有这样才能体现项目的价值,从而大家接受并认同信息化建设。”这一点在山推ERP项目中有很好的体现。
“三分技术,七分管理,十二分数据”被封为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圭臬,郑鸿亮非常认同这一点。“数据质量的好坏直接决定了信息化项目的成败。数据是企业最大的资产,是企业战略决策的依据。你的系统,你的流程也许不是最好,但数据的质量必须保证。”因此,山推在实施ERP过程中非常重视数据的质量,包括每个零部件,每个生产的工位,每个工位的工序,物料的种类和数量都要求非常高。
现在的山推正在享用“数据”所带来的价值。过去三年,山推在市场上卖过的推土机产品有2000多种,而制造推土机的物料达8万多种。然而通过数据的梳理和分析发现,占有销售额95%以上的不到500种推土机,所涉及的物料只有1万多种。基于这一结果,山推對推土机产品进行了整合,物料采购也进行了调整,生产效率在提高的同时也节省了大量成本。
“只有专注才能做得最好”已经成为郑鸿亮的工作态度。
“这一点我感触很深,我现在既负责信息化也负责财务,有公司的工作也有集团的事务,要为投资者负责也要兼顾证监会,一大堆的事情,怎么办?我不是超人,我必须专注重要而又紧迫的事情。我会跟领导沟通,这个事情我不能干,因为我需要把更多的时间放到另一件事情上。如果所有事情都去亲力亲为,很难会有一件事情做到极致。专注,再专注是我们的做事特点也是成功的经验之一。我也会刻意培养团队成员勇于说No,但说No不是懒惰,而是首先要干更重要的工作。”
采访时间很短暂,但對郑鸿亮的印象是深刻的。虽然大部分时间都生活和工作在美国,但深处儒家文化的发源地,厚德、仁爱、谦逊、好学的思想已经开始影响到他,他已经习惯称别人为“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