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词语作为语文教学中最活跃的元素,抓好词语教学,让学生学会用多种方法理解词语,准确地运用词语,是小学各年级语文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训练项目,教师在教学中应予以足够的重视。
一、润物细无声——在语境中理解
若想在教学中扎实进行词语教学,生成精彩,必须使词语融入文章的理解之中,在具体的语境中引导学生理解词语,体会词语的丰富内涵。
1.创设情境,理解词语的含义
词语是文本构建的基本单位,离开词语探究文本,语文阅读教学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传统的查字典释义式或教师直接告诉词义的词语教学,不但调动不起学生学习词语的兴趣,而且实效性很差,无法在学生头脑中留下印象。教师在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创设特定的语境,让学生在这个语境中,通过角色体验,在生动的言语实践中真正进入文本世界。词语所表达的内在意思只需稍加点拨,便能储存于学生的大脑中。学生不但能轻松理解词语的意思,还能正确地运用,可谓一举多得。
2.链接生活,丰盈词语的内涵
《语文课程标准》也提出:“要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词语和句子,并在实际生活中加以运用。”在引导学生对词语的理解、感悟时,我们应关注词语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激活他们头脑中与词语相关的表象,将词语内涵逐渐内化为真切的感受。
二、一枝一叶总关情——在品味中体验
1.涵咏回味,触摸词语的温度
当词语单独存在时,它是静止的、僵硬的、孤立的,但当它被作者赋予了感情后,冷冰冰的词语也会变得鲜活、富有生气。教学中,应抓住对理解课文内容起重要作用的关键词语展开教学,涵咏回味,引领学生用心灵去触摸词语的温度,体会文本蕴涵的情感。
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说过:“语文阅读教学就是引导学生在语言文字中走上几个来回。” 教学中,王老师先让“震耳欲聋”从文章中走下来,走到学生的心灵深处,然后再从心灵中走出来,走入母亲的工作环境。
2.品读想象,点染词语的亮度
品读是学生获取文本信息的基本途径。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有的教师在教学字词时,常常将教参或词典上的解释一厢情愿地灌输给学生,要学生死记硬背。这样做不仅加重了学生的负担,而且实际效果也不好。“字词也是有情物”, 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在理解了词语的本义后,通过想象,进一步感悟词语的意思。这样的理解,把机械解词与形象画面融为一体,学生在想象画面的过程中丰富了对词语的理解。通过品读、想象,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感性体验,使他们在感同身受中不知不觉地走进词语的意境当中,有滋有味地品,全神贯注地体验。这样探究出来的词语是充满灵性、血肉丰满的。
三、映日荷花别样红——在内化中运用
1.依托文本,拓展词语的广度
语文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运用语言,提高语文能力。词语是组成句子的基本单位,学习词语是为了更好地运用词语。课堂上应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睛,自己的心灵去阅读文本,感悟、探究词语,学生对词语的理解才会由肤浅走向深刻,由片面走向全面,运用才能得心应手。这样,既激发了学生学习词语的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语文能力,从多方面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在教学中,笔者对词语的教学并未停留在简单的词面上,而是在学生初步感受词语的基础之上创设一定的语境,联系学生的生活,引领学生从词语的表层走向词语的深层,从浅入深、由此及彼,将思维步步推向纵深,将词语的广度延伸。最后,又把对“婉转”一词的理解回归到课文的语境中,通过列宁婉转地让小男孩认识并改正错误这件事,强化对这个词的理解,感悟列宁伟大的胸襟。最后,再运用词语写话就水到渠成了。这里,我把对词语的教学过渡到了句子教学上,层层深入、步步为营,扎扎实实。如此教学,词语在学生脑中的印象可以说是根深蒂固的。
2.内化语言,彰显词语的活力
词语教学的最高境界是“表现”。因此,教学词语,要结合课文内容,创设“语用”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写话说话,在说和写的训练中,让学生大脑中的“消极词汇”能很快地转化为“积极词汇”。薛法根老师的语文课堂就没有因高年级学生已具备自主学习生字词的能力而偏废词语教学,而是注重扎扎实实的语文学习。他独具匠心的设计,智慧而巧妙的引导鼓励,让学生在积累语言的同时通过表达来内化语言。文章中的词语经过了学生的大脑,进行重新组合,变得那么丰富、那么富有生命力。
词语是贯穿于阅读教学过程中的一个支点,我们通过揣摩探究,有时甚至是咬文嚼字,展开联想和想象,做到与文本有机结合,与生活链接,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从而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只有让词语教学真正生动有效起来,我们的语文教学才能呈现实效,语文教学的步伐才能迈得更沉稳,更充实!
(作者单位:江苏省金湖县金北中心小学)
一、润物细无声——在语境中理解
若想在教学中扎实进行词语教学,生成精彩,必须使词语融入文章的理解之中,在具体的语境中引导学生理解词语,体会词语的丰富内涵。
1.创设情境,理解词语的含义
词语是文本构建的基本单位,离开词语探究文本,语文阅读教学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传统的查字典释义式或教师直接告诉词义的词语教学,不但调动不起学生学习词语的兴趣,而且实效性很差,无法在学生头脑中留下印象。教师在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创设特定的语境,让学生在这个语境中,通过角色体验,在生动的言语实践中真正进入文本世界。词语所表达的内在意思只需稍加点拨,便能储存于学生的大脑中。学生不但能轻松理解词语的意思,还能正确地运用,可谓一举多得。
2.链接生活,丰盈词语的内涵
《语文课程标准》也提出:“要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词语和句子,并在实际生活中加以运用。”在引导学生对词语的理解、感悟时,我们应关注词语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激活他们头脑中与词语相关的表象,将词语内涵逐渐内化为真切的感受。
二、一枝一叶总关情——在品味中体验
1.涵咏回味,触摸词语的温度
当词语单独存在时,它是静止的、僵硬的、孤立的,但当它被作者赋予了感情后,冷冰冰的词语也会变得鲜活、富有生气。教学中,应抓住对理解课文内容起重要作用的关键词语展开教学,涵咏回味,引领学生用心灵去触摸词语的温度,体会文本蕴涵的情感。
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说过:“语文阅读教学就是引导学生在语言文字中走上几个来回。” 教学中,王老师先让“震耳欲聋”从文章中走下来,走到学生的心灵深处,然后再从心灵中走出来,走入母亲的工作环境。
2.品读想象,点染词语的亮度
品读是学生获取文本信息的基本途径。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有的教师在教学字词时,常常将教参或词典上的解释一厢情愿地灌输给学生,要学生死记硬背。这样做不仅加重了学生的负担,而且实际效果也不好。“字词也是有情物”, 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在理解了词语的本义后,通过想象,进一步感悟词语的意思。这样的理解,把机械解词与形象画面融为一体,学生在想象画面的过程中丰富了对词语的理解。通过品读、想象,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感性体验,使他们在感同身受中不知不觉地走进词语的意境当中,有滋有味地品,全神贯注地体验。这样探究出来的词语是充满灵性、血肉丰满的。
三、映日荷花别样红——在内化中运用
1.依托文本,拓展词语的广度
语文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运用语言,提高语文能力。词语是组成句子的基本单位,学习词语是为了更好地运用词语。课堂上应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睛,自己的心灵去阅读文本,感悟、探究词语,学生对词语的理解才会由肤浅走向深刻,由片面走向全面,运用才能得心应手。这样,既激发了学生学习词语的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语文能力,从多方面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在教学中,笔者对词语的教学并未停留在简单的词面上,而是在学生初步感受词语的基础之上创设一定的语境,联系学生的生活,引领学生从词语的表层走向词语的深层,从浅入深、由此及彼,将思维步步推向纵深,将词语的广度延伸。最后,又把对“婉转”一词的理解回归到课文的语境中,通过列宁婉转地让小男孩认识并改正错误这件事,强化对这个词的理解,感悟列宁伟大的胸襟。最后,再运用词语写话就水到渠成了。这里,我把对词语的教学过渡到了句子教学上,层层深入、步步为营,扎扎实实。如此教学,词语在学生脑中的印象可以说是根深蒂固的。
2.内化语言,彰显词语的活力
词语教学的最高境界是“表现”。因此,教学词语,要结合课文内容,创设“语用”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写话说话,在说和写的训练中,让学生大脑中的“消极词汇”能很快地转化为“积极词汇”。薛法根老师的语文课堂就没有因高年级学生已具备自主学习生字词的能力而偏废词语教学,而是注重扎扎实实的语文学习。他独具匠心的设计,智慧而巧妙的引导鼓励,让学生在积累语言的同时通过表达来内化语言。文章中的词语经过了学生的大脑,进行重新组合,变得那么丰富、那么富有生命力。
词语是贯穿于阅读教学过程中的一个支点,我们通过揣摩探究,有时甚至是咬文嚼字,展开联想和想象,做到与文本有机结合,与生活链接,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从而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只有让词语教学真正生动有效起来,我们的语文教学才能呈现实效,语文教学的步伐才能迈得更沉稳,更充实!
(作者单位:江苏省金湖县金北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