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钙素原和脂多糖结合蛋白水平在肝硬化患者中的临床意义

来源 :中国现代医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bugdoo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肝硬化患者降钙素原和脂多糖结合蛋白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 随机选取浙江省台州医院2019年5月至2020年4月收治的60例肝硬化患者,按照有无合并腹水感染分为感染组38例和非感染组22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脂多糖结合蛋白,采用双抗夹心免疫化学发光法测定降钙素原,并将各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肝硬化患者的血清降钙素原和脂多糖结合蛋白水平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其中感染组患者的血清降钙素原和脂多糖结合蛋白显著高于非感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抗生素对症治疗48 h后,感染组患者血清降钙素原相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感染组死亡13例,存活25例,死亡者血清降钙素原和脂多糖结合蛋白浓度显著高于存活者(P<0.001).结论 血清降钙素原和脂多糖结合蛋白对肝硬化腹水感染的早期诊断、疗效观察和判断预后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其他文献
皮肌炎是一种以皮肤和肌肉慢性炎症为特征的特发性炎症性肌病.其主要表现为对称性四肢近端肌无力、肌痛和特征性皮损,多伴有血清肌酸激酶升高,可出现特异性自身抗体.肌电图表现为肌源性损害,MRI可见肌肉炎症水肿,束周萎缩是皮肌炎肌肉病理的特征性表现[1].目前皮肌炎没有根治的办法,西医治疗仍以糖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为主,长期使用出现较多的不良反应[2].中医中药在皮肌炎的治疗中独具优势,与西药联合使用能更有效地改善病情,并减轻西药的毒副作用.但是目前中医药治疗皮肌炎多以个人经验为主,组方用药参差不齐.因此,本文通
抽动障碍是一种起病于儿童时期、以抽动为主要表现的神经精神疾病.其抽动表现为一种不自主、无目的、快速、刻板的肌肉收缩[1],本病以5~10岁儿童最多见,10~12岁表现最严重[2].其临床表现多样,可伴多种共患病,部分患儿表现为难治性,其患病率为0.05%~3%,近年来有显著上升的趋势,已成为危害儿童健康的常见严重慢性疾病之一.大量文献证实中医药治疗抽动障碍有较好的疗效,能有效缓解小儿抽动症状.但由于中医药治疗抽动障碍证型多样、用药复杂,故笔者对近20年中医药治疗脾虚肝旺型抽动障碍的文献进行筛选、整理,借助
脊柱结核是肺外结核,约占骨结核的 70%.“HRZE”[异烟肼(H)、利福平(R)、乙胺丁醇(E)、丙嗪酰胺(Z)]化疗方案是治疗脊柱结核最重要的治疗方法,副反应白细胞减少发生率约为11%,利福平引起的占其87%[1].近期文献数据表明,长期及联用抗结核药物是加剧白细胞减少的重要因素[2-3].脊柱结核化疗后白细胞减少症常予骨髓生长因子 [(常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伴有肌痛、关节痛不良反应[4],且此法诱导增殖的白细胞其免疫力多低于正常白细胞[5].中医治疗脊柱结核化疗后白细胞减少症,侧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