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ngguohao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阅读教学应关注文本价值与学生独特体验的平衡;语文课既要“读”又要“阅”;既要“书声朗朗”,又须“静思默想”,教师应关注阅读教学中的读;教师应注重阅读教学中语文实践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 文本价值;学生独特体验;语文实践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2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25-0-01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课程标准认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而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其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为了达成阅读教学的目标,把阅读课程的新理念运用于教学实践,应运用相应的教学策略。就目前阅读教学的现状而言,笔者认为阅读教学中需关注以下几点:
  一、应关注文本价值与学生独特体验的平衡
  首先,文本有其独立的意义,具有能动性,必须从它的实际情况出发,实事求是地加以解释。获得文本意义与学生体验之间不是两个孤立的极端,而是有着一个互相联系的宽阔的“中间地带”,虽然“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林黛玉”,但毕竟还是林黛玉,而不可能是薛宝钗。所以教师不应只重视阅读体验和感悟的差异性、独特性,还应重视学生对文本意义的共识。教材中,有的课文有较强的科学性,有的课文有较强的文学性,尽管读者见仁见智,“成岭成峰”各有所见,但仍存在一个“共同的视域”。阅读教学的重点应该落在指导学生潜心阅读文章、领悟与句的含义、把握文本的主要内容、体会文本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和揣摩文本表达方法这些基本要求上。
  其次,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所以,阅读又是读者充满乐趣的一种创造性精神活动,可以超越文本读出新意,读出文本中没有的东西,赋予文本新鲜的生命。阅读教学不仅要让学生解读文本,而且要让学生实现自我建构,在受到情感熏陶、思想启迪、审美乐趣、文化积淀、语言发展的同时,实现对文本的超越,在历史与现实的沟通中,在文本立意和内容的视角转换中读出新意,读出有创见的感悟。但由于学生与文本往往存在较大的世界差距,有时学生的文本体验还带着“时尚的生活经验”。例如:在教学《景阳冈》时,当学生读到武松打死了老虎时教师问:“你们有什么感受?”有学生说:“我是店家,武松打死了老虎立了功,她所得到的赏银一半该分给我,因为我的十八碗老酒功不可没。”面对这样的“独特体验”,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回归文本,细读文本有关店家的描写,正确感受文本的意义。教师对学生所表现的早期智慧,及他们对文本意义有创见的体验表示惊喜与支持的同时,也要对他们的偏颇与不足进行指导和帮助,不能偏离文本意义。
  笔者认为,学生在阅读中既要领悟文本的价值所在,又能读出自己独特的体验,这才是阅读的正确轨道。因此,阅读教学要避免“多元价值观”和“多元标准”两种倾向,既要注重其文本意义,又要注意读者的感悟体验。其实两者是统一的,是互相依存的。文本意义是前提,感悟体验是枝叶,文本的意义因读者的感悟体验而彰显其价值,读者的感悟体验只有根植于文本才能超越文本。从教师来说,就是维护文本价值取向与尊重学生独特体验的平衡。
  二、关注课内阅读教学中的读
  新课标对于阅读教学,第一学段“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二学段“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三学段“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不难看出,第一学段是“学习”,第二学段是“用”,第三学段是“能”,是一个从“学”到“用”再到“会”的过程,体现了各个学段相互联系、螺旋上升的特点,是一个逐步提升的过程。而目前的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无论什么样的课文,千篇一律“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由此可见,每个教师把目标都定为“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不科学的。教师应该把握好读的方法,什么时候该范读,什么时候该默读,什么时候该速度……应适时而定。另外,并非每篇课文都要“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例如科普性的文章,如《新型玻璃》;富有哲理性的说理性文章,如《惊弓之鸟》《画杨桃》,这些文章只需读得“正确、流利”即可。另外,有些比较长的课文,例如《凡卡》《穷人》等课文,无需从头到尾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只需选择几处最有价值的“读点”来落实这一目标即可。
  新课标明确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让学生逐步学会阅读、略读和浏览”。这就是说,语文课既要“读”又要“阅”;既要“书声朗朗”,又须“静思默想”。而现在的课堂教师让学生一会儿自由读、开火车读,一会儿表情读、分角色读,一会儿轮读、对读、齐读……一节课用了十几种读法,读书声不断,课堂成了“朗读”的舞台。阅读是一种复杂的语言和心智活动,只有“读得进”,学生才能亲近文本,接纳文本语言。重“读”轻“阅”,甚至只“读”不“阅”,用“书声朗朗”,代替“静思默想”,学生能发现疑问吗?能咀嚼品味吗?能自读自悟吗?能综合归纳吗?古人云:“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只有宁静才能保持冷静的头脑,避免浮躁与热闹;只有宁静,才能静下心来,潜心读书,还语文课程以生命原态。所以,就阅读教学而言,朗读与默读,犹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必须同等训练,比翼双飞。
  三、注重阅读教学中语文实践能力的培养
  《语文课程标准》点明了语文教育的特点,“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就是语文实践。”培养小学生语文实践能力是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以学生的主体性实践为基础,以学生的整体素质发展为目标的开放性教学过程。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首先要充实教学内容,丰富教学形式,引导学生去实践,动手去做,去体验,在做中学,做中感悟,做中体验,从而乐学、善学。例如《捞铁牛》《曹冲称象》等课文,积极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实验,在操作实验中发展语言和思维。再如执教《燕子》一课,要求学生根据课文第一自然段对燕子外形的描述,用笔描绘燕子,在绘画的过程中,感受了燕子羽毛乌亮的色彩,剪刀似的尾巴,理解了“俊俏轻快”“活泼机灵”的姿态美。   其次,培养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21世纪信息时代学校教育的核心问题,而发展创新能力的关键是对信息的处理。《语文课程标准》谈到,本次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有“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要求学生用研究的方法去阅读课文,去收集、分析和处理与课文阅读专题相关的课文信息和生活信息,在增进思考力和创造力的同时,提高阅读能力和语文水平。如教学《听爷爷说汉字》,在学生学习了“日、水、山”,这些象形字后,让学生到黑板上画出课前找到的象形字,并学着爷爷介绍所画的字。有的学生指着“瓜”说:“这是最早的‘瓜’字,上边的三条线代表瓜藤,下边的小圆代表接出的瓜。”有的学生指着“病”说:“这是最早的‘病’字,像一个生病的人躺在床上休息。”教是为了不教,有了学习“象形字”的基础,接着学习“会意字”、“形声字”时,教师更加放手让学生自我收集材料,学生们有的请教家长,有的查阅关于汉字演变的书籍,有的参考教材中基础练习的例字,有的借助网络搜寻。之后利用课堂举行了一场“听我说汉字”小小研讨会,各小组根据不同的主题,包括汉字的演变、汉字的造字法、汉字的改革,展开热烈的讨论。会后,还评出了“见解独到组”、“眼界开阔组”、“最佳讲解组”等多个奖项。由此看出,课堂上给予学生时间交流收集的信息资料,让学生动口画、动手说,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兴趣盎然,提高了语文实践能力。
  《课程标准》中所说:“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学生的人格精神不是“教”出来的,而是在感染、熏陶中逐渐养成的,而语文阅读教学恰恰就具备引导、推动学生不断完善自身素质的作用。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有利于学生体验、感悟的内容,创设有利于学生主动体验的环境,能够参与对话,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加强学生对语言文字探究过程的体验。教学中,我们要珍惜学生的独特体验,尊重他们的多元理解,将学生引向自然、引向社会、引向生活,让学生真正爱上语文。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2]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7月
  [3]《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法》
  [4]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5月
  [5]《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解读》
  [6]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5月
其他文献
【中图分类号】G63.2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3)25-0-01  新课程标准强调,语文课堂应该是学生与教师、同伴、作者“思维碰撞、心灵沟通、情感融洽”的“动态”过程。叶澜教授也曾说过:“新的课堂需要我们教师不断捕捉、判断、重组课堂教学中从学生那里涌现出来的各种信息,推进教学过程在具体情境中的动态生成。”诚然,实施新课程以来,不少教师尝试打破以讲为主的灌输格局,学
【摘 要】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必须以学科的特点出发,遵循学生的年龄特别及心理发展规律,采取生动灵活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兴趣是孩子学习的动力,是乐学的关键,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使学生乐学,让学生有写作的愿望和浓厚的兴趣。  【关键词】 兴趣;真情实感  【中图分类号】G62.2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3)25-0-01 
【中图分类号】G63.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3)25-0-01  新课标下的思品课已经走出课本走出课堂走向社会走向实践。因此在教学中把时政教育引入教学实践中去是新课改的必然要求。虽然现在的教材是在新课标精神指导下编写了,在内容和形式上和老教材不可同日而语,但是任何教材既然编订完毕就已经成为过去式,和教学实践之间必然有个时间差,“死”是思品教材不可抗拒的宿命。如何
【摘 要】 大纲指出:“指导学生作文的过程,是提高学生认识能力的过程。”学生认识事物水平的高低,决定着作文水平的高低。老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引导学生由认识简单的事物到复杂的社会现象,利用一切机会组织学生对感兴趣的事物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样既对学生进行了语言表达的训练,又便于及时了解学生思维发展的动向,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事物。学生具备了正确认识事物的能力,才能写出思想健康、中心明确的文章。  【关键
【中图分类号】G62.2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3)25-0-01  《英语课程标准》中提及语言技能包括听、说、读、写技能及四种技能的综合运用。这四种技能是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它们的有效结合将会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有助于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对于小学生而言,听说读固然重要,但是随着学生英语学习程度的加深,写的意义会越来越大,对书写的关注
【摘 要】 阅读教学作为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是摆在每一位语文教师面前的重大课题,本文作者根据自身教学实践并结合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对语文教学的要求,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语文阅读教学方法,以飨读者。  【关键词】 阅读;选择;训练;文化积淀;文学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2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3)25-0-01  语文教学重文道统一,文之传授与道之体悟应为语文之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