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失去的“安全依恋”

来源 :现代家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anghu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所谓“依恋”,心理学上是指儿童寻求与某人的亲密,并当其在场时感觉安全的心理倾向。儿童依恋抚育者(主要是母亲),与其形成的强烈的情感关系,是儿童寻求安全感的本能。越来越多的科学研究表明,如果儿童从小缺乏稳定的依恋关系,会出现一系列反常行为,甚至会影响其未来的人际交往模式和亲密关系的建立。
  母女分离,两下悲伤
  唐女士的家乡在安徽芜湖,和丈夫一起来上海打工已5年有余。唐女士和丈夫都在医院做护工,很辛苦,几乎没有休息日。其实,他们是不愿意休息,因为加班有加班费,他们想多挣些钱,等经济条件好了,就接女儿颖颖来上海上学。这是他们的梦想,牺牲自己改变孩子命运的梦想。
  当年离开家乡时,颖颖刚满周岁,刚学会叫妈妈。唐女士舍不得孩子,但外出打工哪里顾得上,只好忍痛把颖颖寄养在颖颖的姥姥家。刚到上海的时候,唐女士想女儿,夜夜失眠,好不容易睡着了,又在梦中哭醒,说听到颖颖闹着找妈妈。但是没过多久,唐女士就睡得踏实了,因为工作太累,有时,她顾不上吃饭就呼呼睡去。
  颖颖的姥姥在电话里说,颖颖很乖,不怎么闹人,也没说想妈妈。放下电话,唐女士伤心难过,她知道这是妈妈在善意地撒谎,怕她太想孩子伤身体。后来,唐女士给妈妈的电话越打越少,她太累,又不想浪费电话费。想女儿时,她就宽慰自己: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现在自己狠狠心,多赚些钱,将来接女儿来上海团聚,再好好补偿女儿。
  春节放假,唐女士只休息3天,回家还没有跟颖颖混熟,就打点行装踏上了回沪的火车。她总是趁颖颖没醒的时候离开家,她不想看到颖颖哭泣的小脸。
  唐女士听老家的邻居说,她刚去上海那会儿,颖颖彻夜哭闹,大老远就能听到,“妈妈,我要找妈妈”的哭喊声有时持续到后半夜,让人听了撕心裂肺的。因为不吃不喝,颖颖还住过两天医院。后来,颖颖变得很乖,只是过于腼腆,见生人就哭,成天躲在姥姥身后,怯生生地张望。唐女士可怜孩子,却也没在意,心想,女孩子嘛,胆子小很正常,长大了就好了。
  就这样,5年来唐女士和丈夫一直过着背井离乡的生活,每年与女儿相聚不超过5天。前不久,眼看颖颖该上学了,唐女士和丈夫决定把她接来上海上小学。尽管房子是租来的,尽管学校是专门接收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的民办小学,唐女士还是兴奋异常,因为她的梦想总算实现了,一家人终于团聚了。
  妈妈的家,如此陌生
  2013年8月,颖颖跟随父母来到上海,准备一个月后入学。刚来上海那一天,颖颖在车上看傻了眼。大都市的繁华让她感到又新奇又恐惧,小手紧紧攥住妈妈的衣角,寸步不离。
  一进家门,颖颖再次惊呆了。光可鉴人的地板,高高的落地窗帘,洁白的墙面,华丽的灯具,尽管都是市场上最便宜的货色,但足以让第一次进城的颖颖震惊。
  唐女士不无得意地问颖颖:“这个家好不好?像不像童话里的皇宫?”
  颖颖紧闭双唇,一言不发。
  唐女士推了推颖颖,嗔怪道:“怎么不说话?妈妈忙了两个月装修,都是为了你呀!”
  颖颖半信半疑地看看妈妈,小心地问:“这是你们的家?”
  唐女士马上大惊小怪地纠正:“这是咱们的家!这孩子,怎么对爸妈说你们?”看女儿一路上出了一身汗,唐女士马上开热水器,准备给女儿好好洗个澡。这是颖颖第一次洗淋浴。
  洗完澡,唐女士拿出早早买好的新衣服让颖颖换上。看到漂亮的新衣服,颖颖面露喜色,因为长期以来她对家乡的小伙伴经常有新衣服穿羡慕不已。但是,当看到唐女士打算把旧衣服扔进垃圾桶的时候,颖颖突然暴发了。她冲上前去撕扯唐女士,哭喊道:“不许扔!不许扔!你坏,你是坏人!让警察把你抓走!”
  唐女士惊呆了,她不明白颖颖为什么发这么大的脾气。但她不想由着女儿胡闹,硬把颖颖可能带有跳蚤的旧衣服处理掉了。为抗议唐女士的粗暴,颖颖把新衣服上的扣子全揪掉了,并拒绝跟唐女士说话。好在爸爸及时出面,哄了两个小时,颖颖的情绪才算平复。
  为了让颖颖尽快适应上海的生活,唐女士觉得需要抓紧时间教给颖颖一些生活常识。她教颖颖吃饭的规矩、进门换鞋的规矩、随手关门关灯的规矩、上厕所冲水的规矩、见人问好的规矩、道歉的规矩……颖颖刚6岁,哪能一下子消化这么多新知识,于是有了抵触情绪,甚至故意犯错,逼唐女士放弃。
  唐女士被颖颖折腾累了,只好暂停,但她没有失去信心和耐心,临睡时还对颖颖说:“那就先睡吧,明天还有很多知识要学呢。明天妈妈要教你说普通话!以后咱在上海生活,就算是上海人了,在上海上学,都要说普通话的,不能再说咱家乡的方言了,不然会让人看不起的。”
  颖颖知道,普通话就是广播里的话,她会几句,但感觉别扭,很可笑,听唐女士让自己以后说这种话,她想起远在家乡的姥姥,忍不住抽泣起来。
  晚上,颖颖不肯睡觉,闹着要找姥姥,因为她从小到大都是跟姥姥睡一张床,听姥姥哼家乡的小调,而现在,她要一个人睡在黑漆漆的小房间里,窗外还时不时有汽车飞驰而过的声音。那种家乡小调,唐女士也会哼唱,但她拒绝哼唱给颖颖听。她的理由是,来上海上学,就是为了脱去“穷根儿”,变成城市人,过时尚的新生活,怎么能有怀旧思想呢?最让她难过的是,女儿来到身边,还想着别人,明摆着跟自己不亲。自己为女儿吃了那么多的苦,却换不来女儿的一张笑脸,连声“妈妈”都不肯叫,她觉得很亏。
  两周下来,颖颖还没有喜欢上新家,而且有了许多异常表现,比如长时间地玩从家乡带来的东西,对父母态度冷漠,邻居一来做客她马上跑到里屋藏起来。有一天,唐女士发现颖颖为躲客人居然藏到床底下。
  唐女士感觉颖颖怪怪的,而且怪异症状有不断加重的趋势,于是慌了神,找到心理咨询中心求助。
  安全依恋,必不可少
  要解开颖颖的心结,需从母女的依恋关系说起。
  所谓“依恋”,是指儿童寻求与某人的亲密,并当其在场时感觉安全的心理倾向。儿童依恋抚育者(主要是母亲),与其形成的强烈的情感关系,是儿童寻求安全感的本能。越来越多的科学研究表明,如果儿童从小缺乏稳定的依恋关系,会出现一系列反常行为,甚至会影响其未来的人际交往模式和亲密关系的建立。   儿童与抚育者的依恋关系有四种类型:安全型依恋、抵抗型依恋、回避型依恋和紊乱型依恋。其中,安全型依恋是唯一健康的依恋类型。属于这种类型的儿童能更多地把时间用于探索环境,而不是用于查看抚育者是否在场,语言能力发展得较快,能够顺利地与同龄伙伴玩耍,获得更多的交际经验,在小学低年级阶段能较快地适应学习生活,并成为游戏高手。其余三种都是不健康的依恋类型,如果没有得到及时的干预,孩子有可能形成心理疾患,即“反应性依恋障碍”。
  在颖颖眼里,妈妈既是最亲的人,也是抛弃自己的人,既是自己最爱的人,也是最恨的人,既想亲近,又感到陌生,既给自己新生活,又强制自己服从,所以,她的依恋类型属于紊乱型,即最严重的不健康类型。
  唐女士问:“您所说的依恋类型,是孩子天生的吗?怎样才能使孩子获得健康的依恋呢?”
  我告诉唐女士,孩子属于哪种依恋类型,有一定的先天因素,但更重要的因素是后天成长环境,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抚养方式。抚育者能否提供给孩子合适、积极、温柔、细致的照顾至关重要。抚育者既要对孩子专心致志,及时响应孩子的要求,还要经常与其身体接触,用话语和物质激励巩固亲子关系。早期失去妈妈照顾,或经常被忽略的孩子,可能形成依恋问题。
  第二,抚养者的稳定性。有些孩子并不缺亲密的抚育者,照顾方式也比较合适、积极,但因为各种原因经常调换照顾者,也会给孩子造成依恋障碍。所以照顾者的稳定性与照顾的性质是同样重要的。
  第三,家庭因素。上幼儿园之前,家庭是孩子最重要的生活场所和心理力量来源,所以家庭的各种问题——比如父母失业、婚姻问题、经济困难、弟弟妹妹的出生等会间接地影响孩子的依恋关系,不可小视。
  第四,孩子的先天性情。不论外界环境怎么变化,或者父母的行为如何,有些孩子就是天生随和好相处,而有些就是喜欢发脾气,有些永远精力充沛,有些就是安静小心、动作缓慢,这就是性情。性情是孩子先天具有的稳定的情绪反应及调节方式。父母要根据孩子的性情及时调整自己的养育风格。
  第五,父母的依恋类型。父母也曾是妈妈怀里的孩子,所以在养育孩子的同时,父母要清楚自己属于什么依恋类型,因为它必然会在抚养过程中发挥作用,影响孩子的依恋类型。研究发现,安全型的父母容易养育出安全型的孩子,回避型的父母往往会对孩子的要求回应不足,抵抗型的父母则在遇到困难时表现出焦虑、不知所措,对孩子的照顾没有足够的稳定性,这些都会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用以上五个方面对照颖颖的成长经历,唐女士黯然神伤。她说:“看来,我对不起女儿。我原本想给她创造更高的起点,更美好的未来,没想到给她制造了那么大的伤害,我所做的一切还有什么意义?”
  “有所得必有所失。”我安慰道,“您是有梦想有献身精神的妈妈,现在需要您勇敢面对现实,积极行动起来,重建母女关系。”
  亡羊补牢,未为迟也
  “现在补救,还来得及吗?”唐女士用企盼的眼神盯着我。
  “亡羊补牢,未为迟也。”我说,“父母与孩子长期分离的现象很普遍,与很多留守儿童相比,颖颖算是幸运的。”我告诉唐女士,儿童的心理需求的满足可以因为环境而延迟或阶段性潜抑,只要母亲给孩子无条件的接纳和欣赏,并适当地增加与孩子身体的接触,比如温暖的拥抱、轻柔的抚慰,细心地照顾孩子,孩子就可以重新获得与母亲的依恋。唯一不同的是,孩子对亲人的依恋可能维持得比普通孩子更长一些,表现得比较黏人。
  我提醒唐女士,由于和颖颖分离过久,现在重新在一起生活,会有一些不习惯,所以要注意自己的以下言行,不要刺激颖颖。
  第一,如果发现颖颖的某些行为和习惯不好,不要急急忙忙地纠正,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否则会让颖颖感觉自己不受欢迎,从而失去安全感。
  第二,不要急于向颖颖表达亲密感,给她适应的时间,否则她可能拒绝妈妈的亲近,引发妈妈产生挫败感,反过来又让颖颖焦虑、害怕。
  第三,颖颖刚到新环境,想念姥姥是正常的,也是可以理解的,妈妈不应嫉妒,否则容易让颖颖对亲人之间的关系产生混乱的感觉。
  第四,不要随意扔掉颖颖从老家带来的东西,比如衣服、玩具、图书、文具等,这些物品对稳定颖颖的情绪很重要,因为这些东西是老家生活的“物证”,投射了她对姥姥的依恋。要暂时保留它们,耐心地等待孩子自己失去兴趣。
  唐女士疑惑地问:“这也不行,那也不行,那我以后怎么跟颖颖相处呢?”
  我回答:“总的原则是:要用没有诱惑的深情和没有敌意的坚决去引导孩子,营造平和、坚定、温暖的家庭气氛,融化孩子的心,使她慢慢投入你的怀抱。”具体做法,我提出以下建议:
  首先,要优化抚养方式。平时要更加关心、关注颖颖,经常陪她玩游戏,多拥抱、抚摩她,多与她交谈,多给她买些小礼物,对颖颖的情绪表达,如哭叫、郁闷、高兴、惊奇等,要有及时的反应,让孩子感觉自己在父母眼里是重要的,而非可有可无。
  其次,可以通过游戏的方式磨合母女关系。可以每天选择一个固定时间(半小时)为游戏时间,游戏内容让孩子选择。玩游戏时,要全身心投入,通过行为和语言,暗示颖颖你正在关注着她感兴趣的内容。要多用“当你……时,我很喜欢”的句式,向她表达你玩得很开心。如果她在游戏中表现出色,要用语言、微笑、拥抱和拍摸来表扬她。游戏结束,要和颖颖一起总结,并表达你对这种游戏的喜爱。尽量不要用命令、指导、教育的口吻,如:“你应该那么玩!”“不对,你又错了!”“我告诉你这个游戏的意义……”总之,让孩子成为游戏中的主角和控制者,在愉快的相处中加强母女的依恋关系。
  【编辑:陈彤】
其他文献
去年,在春暖花开的季节里,我许了一个愿,希望未来能得到一盒像春天一样美丽缤纷的彩色铅笔。没想到,期末考试结束时,老师居然送给我一盒这样的彩色铅笔。我惊喜地问:“这是给我的?”老师笑着点了点头说:“这是奖励给遵守课堂纪律的好孩子的!”我开心极了,每晚睡前都把它放在枕头旁。  新学期开始了,老师让我们用图画描绘出一种情感或愿望。我画了一幅课堂上小朋友抱臂而坐的图画。老师笑盈盈地问:“这是谁?”我大声回
[摘 要] 数学“新课标”提出:“思想品德教育是小学数学必须完成的一项重要任务,要贯穿于各年级的教学中”,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必须要兼顾教书和育人两个方面,既要向学生传授数学知识和技能,又要寓德于教,重视对学生的道德教育,培养有道德、有文化、有理想的人才。  [关键词]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道德教育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德育为先,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德育也越来越重要,我国著名教育家徐特
[摘 要] 本文引名言、举事例、推结论,无可辩驳地论证了“成功源于勤奋”的道理,对立志求学的莘莘学子很有激励和鞭策作用。   [关键词] 成功;勤奋  “成功的花,人们只惊羡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冰心女士这段启人深思之语,提醒人们不要只羡慕成功者的荣誉,而应认识和感悟成功背后付出的艰辛与汗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没有人能随便成功。”“三分
现实生活中,很多家长都注重教孩子学习、生活,教孩子有一技之长,唯独没有教孩子学会休息。因为家长一直认为休息是人的本能,是孩子的天性,不用教,孩子也会。如果家长有这种认识的话,那真是大错特错了。我们先来看下面两个案例:  案例一:小丽是个普普通通的初中女生,她的成绩和校内活动都表现平平。为了提升成绩,小丽开始用功学习。她每天放学回家至少有5个小时花在学习上,将近12点睡觉,早上7点不到就起床,上课不
一个即将赴美留学的重点大学学生,竟被骗子通过电话进行精神控制,乖乖地将自己“囚禁”在小巷深处一个小旅馆里,任凭骗子摆布,甚至将银行卡号及密码告知对方,毫不设防地交上30万元留学用的验资费,连父母和警察的电话都不接……这起闻所未闻又匪夷所思的“遥控绑架案”,不禁引发人们对“好孩子”家教问题的深刻反思。  严防死守,  “好孩子”考上名牌大学  2015年12月5日上午10点多,西安市碑林区的冯君接到
唠叨孩子是许多家长的通病。为什么明明知道唠叨的危害,家长还是难以戒掉这个坏习惯呢?日前,一个名叫夏青的初中生,至少在他的家里巧妙地解决了这个难题,不仅堵住了父母的嘴,改善了家庭气氛,而且使自己的学习成绩突飞猛进。不信?让我们来听听这个聪明少年的故事。  和许多家长一样,夏青的父母也望子成龙,也整天唠叨个不停;像所有孩子一样,夏青也不胜其烦。在父母的唠叨声中,夏青越来越讨厌学习,成绩在班里中等偏下。
张典标撰文指出:最近,山西运城几名高中生在宿舍喊“你还相信光吗”等《奥特曼》台词,被学校劝退处理。学校还发布悬赏公告,鼓励大家举报其他有喊叫行为的同学。此事引发巨大争议,学校接受媒体采访时改口称,那三名学生未被劝退,悬赏公告意在警示其他学生。  媒体发布的悬赏公告显示,校方确实通报了对三名学生“劝退处理”的决定。现在回应说没有劝退,可能是迫于舆论压力改口了。这几名学生应该平安了,但无论是因为喊叫小
问:女儿有抠鼻孔的坏习惯,每次我都提醒她,但她总不改,有时还变本加厉。请问,这是怎么回事?我应该怎么办才好?  陈晓红  答:家长在发现孩子的不良习惯后,最好不要第一时间去强调和纠正。很多时候,孩子刚开始只是有一些不好的行为,但是随着家长的不断强调,慢慢变成了习惯。当家长意识到孩子已经形成坏习惯时,投入更多的关注来纠正和强调,结果孩子的坏行为不断得到强化,造成恶性循环。  此外,有时家长小题大做,
为了解小学生与家长在家庭共同活动方面的情况,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日前针对北京市的小学生展开抽样问卷调查。调查对象912人,其中三年级学生占22.6%,四年级学生占25%,五年级学生占27.7%,六年级学生占24.7%;其中有52.1%为男生,47.9%为女生。  小学生与家长共同活动,指小学生和家长自主选择、共同参与做作业、体育锻炼、娱乐休闲等,活动地点包括家庭、学校、社区等。  调查发现,周一到周
声音  我一直非常非常想说一句非常帅气的对白:这辈子我买过房子,也买过车子,但我买过最贵的东西是梦想。  台湾作家九把刀如是说。  不一定要浪漫,但一定要负责任;不一定要挣大钱,但一定要养家;不一定要事事听父母的,但一定要有孝心;不一定要三从四德,但一定要宠老婆;不一定要飞黄腾达,但一定要有时间陪家人;不一定要管孩子,但一定要爱孩子;不一定要大男子主义,但大事发生时一定要拿得了主意。  著名演员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