蔺相如智勇特点的归因分析

来源 :阅读与鉴赏(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shumin8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蔺相如在历史上以智勇著称。在《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司马迁对蔺相如的生平着重叙述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和廉蔺交欢三个故事,从而突出蔺相如智勇双全的形象特点,而传后的论赞“其处智勇,可谓兼之矣”,则成为对蔺相如最具权威的评定。那么,蔺相如在奉行使命、维护国家尊严与利益中,又是何以表现出如此出色的智勇行为的呢?我认为其根本原因在于他能审时度势,据理执要。以审时度势来确认利害关系,以据理执要来解除困难处境,在蔺相如身上很好地演绎了战国时代那些智能之士的处事风范。下面就这三个故事作一下具体的分析。
  完璧归赵是第一个故事,这是个隐伏着凶险的故事。秦国是虎狼之国,秦王是暴厉之君,在秦人以城易璧、贪求使诈的形势下,蔺相如要携“天下之共传宝”入秦,既不能有辱使命、有损国家尊严,又要保证璧的安全和自身性命。这是件非常危难的事情。而蔺相如兼之智勇,“一奋其气,威信敌国”,出色地完成了任务。出使前,相如是明于时势,“秦强而赵弱,不可不许”,据其理要,“宁许以负秦曲”,表现出明断之智,于是有任使之勇。就当时而言,战国时代,礼崩乐坏,群雄竞起,战争频仍。七国之中,势力最强盛的莫过于秦国,与秦为敌,等于引祸上身,正如赵王与诸大臣所忧虑:“即患秦兵之来。”在这样的时势下,蔺相如的决断就是据理执要。以诚信为理,以主动为要。诚信是千百年来君民教化、邦国交往所共同遵循的道理,而事在占住理边,掌握主动也是处事最重要的原则,于是蔺相如作出了正确的决策:出使秦国。
  蔺相如来到秦国,其智勇表现得更是淋漓尽致,可以说是生死相依,履险化夷,令人感佩之至,而这也正是他审时度势,据理执要的结果。在这一段中,相如明辨时势,“视秦王无意偿赵城”,“观大王无意偿赵城邑”,“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三句始终写出相如对秦王的观察和对事态的辨识。而这一主意也正是从开头一、三句的情景审时度势而来。“秦王坐章台见相如”,“传以示美人及左右”,从秦王当时的作为可见其对赵国的不敬,礼节傲慢,处璧随意。“秦王大喜”,“左右皆呼万岁”,从形势上可见秦王对约定的不诚,其绝口不提以城换璧之事,反而表现出胜利者的得意与欢呼。如果作为邦交,以国书相请当以国礼相见,而秦王却如此轻慢。如果作为交换,要以自己十五城之重价来换此一璧,心情绝然是不能轻松如无物的,而秦王君臣却如此失度。虽然秦王后来“辞谢固请,召有司案图”,“遂许斋五日”,但在相如“奉璧奏秦王”的当初,秦王内心对这事的态度是最真实的,在不受形势胁迫的情况下是最没有矫饰之状的,所以相如认定了当时这样的态势,便有了后来的步步主动。然而毕竟是在秦廷,面对秦国的强大凌压,相如要求得生存的机会,只有据理执要一途。相如之理要只是一种,便是尊人重己。重要的是尊人,不要激怒对方,根本的是重己,存天下之正道,不使对方生侥幸之心。因此,相如在取璧之后说道:“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国不相欺,这是道理,“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敬重对方,这很重要。案图之后说道:“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赵王送璧时,斋戒五日,今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信需要诚,这是道理,“赵王恐,不敢不献”,秦强赵弱,这很重要。归璧之后说道:“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忠于君命,这是道理,“今以秦之强而先割十五都予赵,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约定依旧,这很重要。相如正是据其理,执其要,才步步出现转机。如此维护国体的诚信之士,最终得到了秦王的廷见,“毕礼而归之”。也正因为蔺相如尊敬大国,使秦王有了“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的体面,不再为难相如,这就是相如据理执要得到的最好的结果。当然相如获得这样的结果也是和与秦王双方在审时度势,据理执要上的互通性分不开的。“今杀相如,终不能得璧也,而绝秦赵之欢,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这是秦王当时对此事的想法。“终不能得璧”是对此事已然结果的认定,“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是对秦强赵弱形势的认定,不可“绝秦赵之欢”是对当时两国关系的认定,“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是对此事利害权衡的认定。当然最重要的原因还是:秦国当时还不能与赵交恶。这一方面是秦国正忙于跟楚国作战,而赵国距离秦国较远,秦国难以用兵,一时还不成为其主攻的目标。另一方面是赵国对齐国的连连攻伐很大程度上打击了齐国的力量,秦国需要结交赵国,来抑制和自己没有共同边界的齐国,从而均衡齐赵的力量,以免成为秦国今后兼并战争中的强大阻碍。因此,此时交恶赵国,不是秦国想要采取的外交政策,蔺相如也因此获得了更大可能的生存空间和回旋余地。当然审时度势、据理执要,相如对事态的把握与努力对完成这次出使任务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在渑池会一段,相如的智勇越发表现得有声有色,严厉有节,也同样在时势上审度,在理要上据执。秦人攻打赵国,拔城杀人,又约告赵王,与会为好,秦人恃强凌弱仍是当时赵国所面临的不利时势。然而秦国是以“为好”的名义来约定这次盟会的,赵国应如何应对呢?“于是蔺相如与廉颇合计之”,赵国受秦“为好”的约定则理应参与这次盟会,尊重秦王的意思赴会,以免落下口实,是其要务。“王不行,示赵弱且怯也”既是理所不当,也非息事宁人的做法。决定此行,这是明智的选择。由于赵国所处的时势,相如从行,廉颇伏兵待秦,做好充分的准备。这样在与会之前,赵国造出了制衡秦国的新的有利时势,化势、齐势、擅势、任势,“因势而为资,据时而为画”。于是当赵国君臣面临秦人骄横跋扈的凌辱时,相如得以据理力争,寸步不让。“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相如亦曰:‘请以秦之咸阳为赵王寿’”,这是道理。事关国家尊严安危,不能让秦人小瞧了赵国。“相如前进缶,跪请秦王”于“五步之内”,“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蔺相如亦曰”,细节量度,方式方法,以达到目的,这是对敌斗争中很重要的地方,相如做得抑扬顿挫,有理有礼有节,堪称绝妙之举。正因为相如能审时度势,据理执要,才得以张扬其智勇,维护了国家的尊严。
  而廉蔺交欢一段,蔺相如的智勇则表现到了极致,然而其智勇仍不离审时度势,据理执要这八个字。秦强赵弱,秦王虎视眈眈,拔城杀人,日益骄固,威震六国。随着秦国兼并战争的深入,对赵国的战争也已拉开了序幕,赵国面临的形势非常严峻。如何在秦国雄视之下保全国家不受侵犯,不遭兼并,这是摆在作为智士谋臣的蔺相如面前的重大课题。然而就在这时,大将廉颇,国之柱石,却在自己身边搞摩擦,正应了张仪说秦王时说到赵国的问题,就是“上下不相亲合,贵贱不相信”(《战国策·卷三》)。面对廉颇的张狂恶言,相如是一忍再忍,因为他懂得一个最基本的道理:“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也懂得这样一个关于时局的道理:“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更懂得一个为臣的道理,就是应该“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将相的关系对一个国家来说非常重大,赵国的安危确系于二人之身,赵国最后的灭亡,李牧无援于内,因间被杀于郭开金,就足以证明蔺相如见事之明,据理之确。因而当时最重要的是维护安定,以求团结,因此蔺相如表现出忍辱负重,不计个人得失的高贵品格,可以说他是真正能够托付国家的最具智勇的国士。审时度势,据理执要,造就了蔺相如的智勇形象,足以使其彪炳史册,千古传诵。
  (作者单位:江苏省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
其他文献
每年长沙市中考成绩公布的当天,在依稀晨光中,长沙财经学校校门外人流涌动,排起了长龙,构成了长沙职业教育一道独特的风景线.“一位难求”的长沙财经学校是如何从优秀走向卓
抗战时期,四川公路建设有了较快的发展,不仅省内干线相继建成通车,而且还建成了联络周边省份的公路干线.这一时期四川公路建设的发展,保证了抗战军事运输,促进了四川经济发展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数据存储不断膨胀的需要,数据库技术应用到各行各业,对数据库技术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我们需要不断对已经存在的数据库技术进行改进,特别是提高Web数据库系
俗话说'严师出高徒',但当下由于老师管学生引发家校矛盾的事件时有发生。近日,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2002名受访者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77.9%的受访
期刊
无论外界如何纷扰,曹飞跃始终在这所与杜甫息息相关的校园里,用"家国情怀,儒雅风范"的理念传承着诗圣精神,用贴近文化的真诚态度和情怀,让教育变得大气,让生命学会担当。"教育,
进入新时代,湖南的中职教育发展也进入了“特别关键期”:一方面,在纷繁复杂的诱惑面前,需要我们每一位中职校长和管理者保持足够的定力,不忘初心,推动中职教育规范、有序、健
第四节下课铃响了,我与同事一起朝食堂走去。经过二楼走廊时,眼前一幕让我们怔住了:几个男孩子围着一株怒放的茶树,嘴里念念有词,同时,几双手不自觉地摘着树叶。我与同事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