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数学课程的讲授中,如何仅仅是单纯的讲授很难使学生掌握教学内容,而辅之以适当的课堂活动却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但是课堂活动的开展不能过于盲目,为此,我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简要地提出几点教学改进意见,望对小学数学教师的教学有所帮助。
【关键词】小学数学 课堂活动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3.12.020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学生的数学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也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推理、计算、证明等活动过程。教师在教学中只有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年龄特点等因素精心设计、有效实施学生喜闻乐见的数学活动,提高活动的有效性,才能真正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收到良好的教学效益。下面,我就小学数学课堂活动的实施策略谈一些自身的看法。
一、有效确定活动目的
开展数学课堂活动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获取知识、发展能力。每一个活动,要达到什么目的,要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什么知识,发展什么能力,教师都要了然于胸。我们开展活动,要有的放矢,绝不能为热闹而活动,为活动而活动,那样的活动只是讲形式、走过程、搭花架子,那就失去了活动的真正意义。开展数学活动之前,教师应向学生提出一些能够提示数学活动的任务和操作方法的富有启发性的话题,让学生明确即将进行的数学活动将围绕什么主题进行,应该怎样正确操作,最后要达到什么样的学习目标等问题,以便为后面的数学活动作出正确的的目标导向,保证数学活动的有效性。实践证明,让学生明确活动的主题和任务并掌握正确操作方法,让学生有一个明确的目标指向,是提高数学活动质量的关键。
二、有效选择活动内容
趣味性是数学活动课的灵魂,趣味性原则就是要求数学活动课要根据各年级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来选取活动内容,这些活动内容的要求是形象、具体、生动、活泼、新颖、有趣,能引发学生的兴趣。教师可以为数学知识的讲授提供一些学生所熟知的情境,使学生真正理解教学内容,明确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如通过收集学生喜欢的课外读物、活动项目、电视节目等数据并对之进行整理、分析,让学生体会统计的意义和作用。操作性很强的内容可设计观察、实验等活动,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如学习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课堂上可让孩子剪一剪、量一量、拼一拼、议一议,引导他们在动手操作与合作交流中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巧妙地将教学内容融入学生喜闻乐见的游戏之中。这样则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游戏活动中,并在游戏获取知识,获得发展。如二年级的“炒豆子”游戏,方法是:每2人为一组,每人准备9颗豆子。活动时,各自手握若干颗,两人同时口喊“炒豆子”后展开手掌,根据各人手中的颗数,立即相乘,报出乘法口诀及积是几,准时、快者得胜。这样反复数次或调换对象再进行,既提高了运算能力,又发展了智力,又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在快乐的情境中学习,令他们越学越想学,越学越会学,并从中领悟到数学知识的奥秘。
三、有效利用活动材料
既然花了时间让学生去活动,教师就要好好利用学生活动的资料,关键是会用,否则会降低学生进行活动的积极性和质量。有的教师在教学小数加法时,把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起来,从价格的计算引出小数加法的计算法則,活动设计巧妙:教师课前布置学生搜集商品的同时挑出自己最想买的两件列出算式试算价格,课堂上以其中两个学生收集的资料作为例题引入,大家共同计算,其余的小组交流。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算理,使其明白相同的单位才能相加,即“元和元”相加,“角和角”相加,“分和分”相加,让学生真正理解为什么要把小数点对齐。数学活动不能偏离本节课数学学习的主要内容,要根据主题有效地组织材料。在活动中,有些学生或小组活动失败了(我们把它称做错误资源),这些资源也可以有效利用,化谬为“宝”,引导学生深入分析、思考。如在制作长方体和立方体的活动中有些组没有制作成功,大家就一起帮助寻找原因,或自己进行反思,并重新修改制作,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对它们的特征探究得就更深入了。
四、有效组织活动过程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学生的数学活动是否有效,同教师的组织与引导是分不开的。在活动中,教师应该以“合作者”的身份参与到学生的数学活动中去,对学生的数学的活动进行观察与引导——适时调控、巧妙点拨、热情激励,以保证数学活动的有效开展,顺利完成。在活动结束后,要对学生的活动开展情况进行总结并作出积极的评价,让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享受成功的喜悦。例如制作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活动,制作正方体和掌握它的特征比较容易,难点在长方体的制作上。所以,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制作正方体,讨论特征;然后再制作长方体,讨论成功的小组的制作方法,分析失败小组的原因,加以修正。学生是活动的主体,数学活动课要坚持以学生为本,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这就要求数学活动的目标、内容、形式均要按学生的意愿确定,给学生充分的自主权,活动过程由学生主动参与,让学生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人。
五、有效发展学生能力
数学活动中的许多问题均来自我们生活的现实世界,因此数学知识相比较其他学科知识而言更加真实。同时,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和途径能为学生发挥自身的思维想象力、逻辑能力、创新能力提供广阔的空间,因此,数学课堂活动的开展应当是开放性的过程。正是由于数学活动的开放性特征,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收获数学知识的同时,还能够加深自身对知识深层次的理解,这样的知识就具有了生命力。教师要巧妙地设计数学课堂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发展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新课程先进理念的指导下,我们应结合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学生实际、年龄特点精心设计融知识性、趣味性、科学性一体的、学生喜闻乐见的数学课堂活动,并进行有效实施,努力提高课堂活动的有效性,让学生在活动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发展学生能力,从而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
【关键词】小学数学 课堂活动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3.12.020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学生的数学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也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推理、计算、证明等活动过程。教师在教学中只有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年龄特点等因素精心设计、有效实施学生喜闻乐见的数学活动,提高活动的有效性,才能真正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收到良好的教学效益。下面,我就小学数学课堂活动的实施策略谈一些自身的看法。
一、有效确定活动目的
开展数学课堂活动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获取知识、发展能力。每一个活动,要达到什么目的,要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什么知识,发展什么能力,教师都要了然于胸。我们开展活动,要有的放矢,绝不能为热闹而活动,为活动而活动,那样的活动只是讲形式、走过程、搭花架子,那就失去了活动的真正意义。开展数学活动之前,教师应向学生提出一些能够提示数学活动的任务和操作方法的富有启发性的话题,让学生明确即将进行的数学活动将围绕什么主题进行,应该怎样正确操作,最后要达到什么样的学习目标等问题,以便为后面的数学活动作出正确的的目标导向,保证数学活动的有效性。实践证明,让学生明确活动的主题和任务并掌握正确操作方法,让学生有一个明确的目标指向,是提高数学活动质量的关键。
二、有效选择活动内容
趣味性是数学活动课的灵魂,趣味性原则就是要求数学活动课要根据各年级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来选取活动内容,这些活动内容的要求是形象、具体、生动、活泼、新颖、有趣,能引发学生的兴趣。教师可以为数学知识的讲授提供一些学生所熟知的情境,使学生真正理解教学内容,明确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如通过收集学生喜欢的课外读物、活动项目、电视节目等数据并对之进行整理、分析,让学生体会统计的意义和作用。操作性很强的内容可设计观察、实验等活动,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如学习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课堂上可让孩子剪一剪、量一量、拼一拼、议一议,引导他们在动手操作与合作交流中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巧妙地将教学内容融入学生喜闻乐见的游戏之中。这样则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游戏活动中,并在游戏获取知识,获得发展。如二年级的“炒豆子”游戏,方法是:每2人为一组,每人准备9颗豆子。活动时,各自手握若干颗,两人同时口喊“炒豆子”后展开手掌,根据各人手中的颗数,立即相乘,报出乘法口诀及积是几,准时、快者得胜。这样反复数次或调换对象再进行,既提高了运算能力,又发展了智力,又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在快乐的情境中学习,令他们越学越想学,越学越会学,并从中领悟到数学知识的奥秘。
三、有效利用活动材料
既然花了时间让学生去活动,教师就要好好利用学生活动的资料,关键是会用,否则会降低学生进行活动的积极性和质量。有的教师在教学小数加法时,把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起来,从价格的计算引出小数加法的计算法則,活动设计巧妙:教师课前布置学生搜集商品的同时挑出自己最想买的两件列出算式试算价格,课堂上以其中两个学生收集的资料作为例题引入,大家共同计算,其余的小组交流。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算理,使其明白相同的单位才能相加,即“元和元”相加,“角和角”相加,“分和分”相加,让学生真正理解为什么要把小数点对齐。数学活动不能偏离本节课数学学习的主要内容,要根据主题有效地组织材料。在活动中,有些学生或小组活动失败了(我们把它称做错误资源),这些资源也可以有效利用,化谬为“宝”,引导学生深入分析、思考。如在制作长方体和立方体的活动中有些组没有制作成功,大家就一起帮助寻找原因,或自己进行反思,并重新修改制作,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对它们的特征探究得就更深入了。
四、有效组织活动过程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学生的数学活动是否有效,同教师的组织与引导是分不开的。在活动中,教师应该以“合作者”的身份参与到学生的数学活动中去,对学生的数学的活动进行观察与引导——适时调控、巧妙点拨、热情激励,以保证数学活动的有效开展,顺利完成。在活动结束后,要对学生的活动开展情况进行总结并作出积极的评价,让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享受成功的喜悦。例如制作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活动,制作正方体和掌握它的特征比较容易,难点在长方体的制作上。所以,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制作正方体,讨论特征;然后再制作长方体,讨论成功的小组的制作方法,分析失败小组的原因,加以修正。学生是活动的主体,数学活动课要坚持以学生为本,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这就要求数学活动的目标、内容、形式均要按学生的意愿确定,给学生充分的自主权,活动过程由学生主动参与,让学生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人。
五、有效发展学生能力
数学活动中的许多问题均来自我们生活的现实世界,因此数学知识相比较其他学科知识而言更加真实。同时,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和途径能为学生发挥自身的思维想象力、逻辑能力、创新能力提供广阔的空间,因此,数学课堂活动的开展应当是开放性的过程。正是由于数学活动的开放性特征,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收获数学知识的同时,还能够加深自身对知识深层次的理解,这样的知识就具有了生命力。教师要巧妙地设计数学课堂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发展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新课程先进理念的指导下,我们应结合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学生实际、年龄特点精心设计融知识性、趣味性、科学性一体的、学生喜闻乐见的数学课堂活动,并进行有效实施,努力提高课堂活动的有效性,让学生在活动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发展学生能力,从而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