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顿于机遇迷宫3Com遭遇思科反超

来源 :中国计算机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yunlongal11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不起,史蒂夫,我不能接受你的盛情邀请。”1979年,被称为“以太网(Ethernet)之父”的鲍勃·梅特卡夫(Bob Metcalfe)拒绝了史蒂夫·乔布斯邀请他到苹果公司主持网络开发的工作。
  那段时间,乔布斯狂挖施乐公司的人才。但梅特卡夫却没有被乔布斯的魅力所征服,他准备创办自己的公司,亲自改变这个世界。
  
  混乱而又兴奋的肇始
  
  “我的上帝,是我创办了3Com公司,组成董事会,可最终他们却将我一脚踢开。那真是一段不堪回首的痛苦经历。”梅特卡夫曾这样回忆说。
  1979年的一天,梅特卡夫和DEC公司的技术灵魂人物戈登·贝尔(Gordon Bell)聊天,讨论如何实现电脑之间顺畅沟通的问题。梅特卡夫写下了电脑(computer)、沟通(communication)和兼容性(compatibility)这三个单词,然后在头三个字母“com”下划了道线,问道:“能不能把这三个字组合起来,作为公司的名字?”
  1979年6月4日,3Com公司诞生。
  梅特卡夫说:“为了创办自己的公司,我足足花了两年的时间和风险投资商周旋,并听取他们的各种意见。他们要求我创办的公司必须要在5年内将资产提升到5000万美元。”
  在梅特卡夫夜以继日地工作时,3Com公司董事会却在谋划逼梅特卡夫“让贤”。1980年11月,惠普公司PC部门总经理比尔·克劳斯(Bill Krause)被3Com公司董事会看中。克劳斯认为自己已学到了惠普之道,他总结说:“公司要有基本的、可操作的计划和执行战略,公司内部要有共同的价值体系和原则。”他想把这些用到一个像纸一样白的新公司上。
  克劳斯答应去当3Com公司的CEO。当他回家把此事说给妻子听时,妻子哭了,她说:“惠普公司这样重用你,为什么要离开?”
  为了慰藉公司创始人梅特卡夫,董事会安排他担任公司董事会主席,同时兼任公司市场和销售部副总裁。“我想,这是他们为了避免我和比尔·克劳斯之间发生权力斗争而采取的一个小阴谋。”
  成为3Com公司CEO的克劳斯则认为他化解了与梅特卡夫的心结,他说有两个因素帮助化解了这一切:“首先,公司内部必须规划出非常明确、清晰的公司愿景,确定共同的价值观、工作任务和战略目标。我们称之为‘MOST’:Motion(动机)、Objective(目标)、Strategy(战略)、Tactics(策略)。其次,我们制定了简明的年度计划,让全公司的人都能够理解,并参与其中。”
  克劳斯夸梅特卡夫很聪明,有很强的沟通能力,善于与人打交道,能将整个3Com的成功置于个人的利益之上,也许这让梅特卡夫隐忍了自己的不满。
  当时市场上已有包括MCA、ARCnet、Omninet等在内的数十种局域网技术,以太网是其中的一种。作为以太网技术的奠基人,梅特卡夫成功地说服了DEC、英特尔和施乐,将以太网技术作为网络领域的标准,从而占领了产业的制高点。1980年,3Com公司交付了全球首款TCP/IP for Unix的商用版本,并且在1982年交付了PC以太网。
  3Com公司随后跑马圈地,在网络适配器、网络服务器到网络操作系统等领域,圈下一块又一块领地,大把的机遇撒在3Com前进的路上。梅特卡夫与克劳斯那时候都还没有小孩,除工作之外几无牵挂,两人勤奋工作,他们是每天晚上最后关灯离开办公室的人。
  3Com公司飞奔在高速行驶的快车道上,直到遇到一个奇特的搭车者。
  
  与微软不欢而散的合作
  
  “这个世界将是他的,只要还有任何东西不在他的控制之下,他将不遗余力……”梅特卡夫曾这样评价与3Com合作的微软盖茨。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微软起初是以合作者的形象出现在3Com公司面前,因为他们面临一个共同的对手:Novell 公司。
  当时的Novell公司进入3Com公司把持的网络领域后,采取了重点突破的策略,主攻网络操作系统,它采用和微软MS—DOS同源的DR—DOS,因此它的网络操作系统可以完全独立于微软的软件运行,同时又和微软的DOS兼容。这对视操作系统为生命线的微软形成威胁,但也波及到3Com公司。Novell公司买了几家网络硬件公司,生产网络硬件,以低价冲击3Com公司利润丰厚的硬件产品线。于是,3Com公司准备与微软联手对付Novell,双方联手开发网络操作系统,它基于OS/2操作系统。而OS/2操作系统则是由微软与IBM联合开发的、准备取代DOS操作系统的产品。
  不过微软没有告诉3Com,微软在与IBM联合开发OS/2的同时,在精心筹备自己的Windows3.0操作系统。随着Windows3.0的精彩亮相,OS/2成了鸡肋,依托它开发的网络操作系统也成了无源之水。而微软则在合作中学到了自己想要学到的东西,开始全面进军网络操作系统市场。
  与微软不愉快的合作没有影响3Com公司前进的脚步,在公司发展的同时,3Com公司创始人梅特卡夫在网络界扮演着先知的角色,他曾提出著名的、与摩尔定律相媲美的梅特卡夫定律:“网络的价值与联网的用户数的平方成正比。”
  梅特卡夫似乎对外界给予的“预言家”身份很喜欢,他开始更多地置喙产业趋势的发展,他曾断定互联网将在1996年崩溃:“我预计互联网会在很短时间内成为一颗耀眼的新星,然后又在1996年遭遇灾难性的崩溃。”
  为了显示对自己预测的信心,梅特卡夫曾放出话来,说如果他的预测不准确,他就吃下自己的文章。后来的结果是他在众目睽睽下,将刊登自己预言杂志的那页纸真的吃了下去。阻止糟糕的事蔓延
  “你有过这种感觉吗?一些糟糕的事就要发生,而你却没有能力阻止它。”80年代末任3Com公司CEO的埃里克·本哈默曾这样说。
  年轻时,埃里克作为难民从阿尔及利亚移居到法国,并随后通过了语言关,进入美国公司。
  “埃里克的英语很好,但很明显他不是一个美国人。”70年代读研究生时的同学Howard Edelstein曾回忆说:“埃里克开着一辆美国大轿车,却不知道闪着警灯的警车正叫他停车。”
  1981年,埃里克与伙伴共同创建了Bridge Communications公司,并担任副总裁,负责工程。1987年,3Com公司收购了Bridge公司,埃里克也随之进入3Com,掌管公司的工作站业务。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市场趋势的发展,埃里克对工作站业务持悲观态度,他认为:“3Com公司应放弃眼前的工作站市场,整合为一家完全的网络公司,成为一个生产研发包括集线器、路由器和交换机等产品在内的统一结构。”而此时在3Com 3 网络操作系统引导下的工作站是公司重要的利润来源。
  埃里克的建议在3Com公司无疑是平地一声雷,克劳斯表示强烈反对,他认为3Com公司应继续在工作站领域发展,从而成为像Sun公司那样的计算机公司。有些出人意料的是,作为“以太网之父”的公司创始人梅特卡夫也同意克劳斯的意见。
  3Com公司董事会经过慎重考虑之后,最终采纳了埃里克的建议,并聘请他出任公司CEO,同时将梅特卡夫赶出了3Com。梅特卡夫愤愤不平:“这家伙太一般了,端不上台面。他虽不令人讨厌,但也没有出众的魅力。”
  埃里克上任后,对公司进行了彻底的重组,他借3Com网卡产品强劲的销售势头,开拓集线器市场。他果断地收购了当时英国不起眼的BICC数据网络公司,以挑战凯创(Cabletron)公司。许多人认为他头脑发热,这家小的英国公司怎么能够与当时该领域的领先企业凯创较量。但在他的领导下,3Com公司很快成为令牌环和以太网集线器市场的主力。
  埃里克随后看上了路由器的发展潜力,全力进入并获成功。埃里克随后开展了系列收购,快速扩展公司的势力,让3Com公司的年营业额达到了60亿美元。
  在整合被并购企业时,埃里克展现出很强的组织能力,这些被收购公司的原高管没有树倒猢狲散,许多留在3Com公司担任要职。埃里克说:“由于被收购,公司创业者原有的梦想破灭了。为了让他们振作起来,惟一的办法就是给他们送去另一个更大、更美好的梦想,一个实实在在的但更有吸引力的愿景。”
  埃里克提出了“无所不在的网络”的理念,成为那个时代标杆性的语言。
  看着埃里克的成就,漂泊在外的公司创始人梅特卡夫也不得不承认:“从他身上,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一人并不需要能力也能成为一名出色的CEO。直到今天,他身上还没有长出一根有魅力的骨头。”
  在埃里克引导3Com快步向前的同时,一个他看不上的对手在迅速崛起,这就是思科。
  1994年夏天,埃里克曾傲慢、直接地表示:“思科的时日已经不多。”他表示,如果需要,3Com可以并购任何一家科技公司,暗示可随时吃掉思科。
  
  一匹来自硅谷的狼
  
  “他们只是一对生意人,只想借思科来赚钱获利,而我们之所以引进外部资金,原是希望研发更好的网络技术,提供使用者更先进的网络产品。我与他们的理念,南辕北辙。”思科公司创始人之一的桑迪·勒纳曾这样评价公司大股东唐·瓦伦丁和CEO约翰·莫里奇。
  1984年,斯坦福的一对教师夫妇列昂纳德·波萨克和桑迪·勒纳创办了思科公司,Cisco的名字取自San Francisco,那里有座闻名于世界的金门大桥。风险投资商唐·瓦伦丁认为这将是网络间畅通无阻的“金桥”,于是投入种子资金。
  唐·瓦伦丁认为创始人波萨克夫妇不善经营,因此推荐约翰·莫里奇(John Morgridge)任公司CEO。在莫里奇的带领下,思科于1990年成功上市。
  在此期间,波萨克夫妇与瓦伦丁、莫里奇分歧加大,在几次激烈冲突后,夫妇二人变卖了自己三分之二的股票,带着1.7亿美元离开了一手创办的公司。
  然而瓦伦丁、莫里奇并不是桑迪所说的那样把思科仅仅当作摇钱树,他们想让思科进一步发展壮大。莫里奇大度地准备让贤,为思科找一个能驾驭它并能乘风破浪的新舵手。让人大跌眼镜的是,他们选了一名“败军之将”,这就是约翰·钱伯斯,他曾是没落的王安公司的高级副总裁。
  瓦伦丁、莫里奇的想法很有意思,他们认为只有经历过失败的经理人未来才能更好地应对危机,避开陷阱。经历过失业洗礼的钱伯斯曾深有感触地说:“我深知业界竞争的残酷,在高科技领域,如果你不处在技术潮流的最巅峰,你的对手就会把你创造的东西砸得粉碎,让你的员工流浪街头……”
  钱伯斯接手思科时已是90年代初,IT领域的机遇空间已比公司创业时狭窄了很多,但还不少,钱伯斯执着地为思科选定了网络硬件设备市场这一清晰的目标,开始经营。
  围绕这个核心,他开始了系列并购,第一次收购是1993年8月以9000万美元收购Crescendo 公司。后来钱伯斯回忆起参加董事会前的忐忑:“我们不知道董事们将有什么反应,因为按常理,高科技企业兼并的效果往往并不理想”。结果董事会开了绿灯,这是思科历史上一次成功的决策,因为几年后Crescendo的集线器收入就达5亿美元。尝到甜头的钱伯斯说:“我们将设法获得我们所需的产品,一旦发现我们喜欢的东西,我们就会不惜一切代价得到它。”
  他还说:“当时间以‘互联网年’来衡量时,即时光飞逝,根本无法去消除竞争。我们需要做的就是为自己买些时间。”
  钱伯斯购并的思路很有意思,他的策略是只吃“窝边草”。公司不收购硅谷以外的公司,这样可省却员工及家属举家迁移的麻烦,减少整合阻力。在循序渐进的并购过程中,钱伯斯的收购水平日益成熟,公司经营也渐渐上了台阶,追上了早自己5年诞生的3Com公司。1994年7月,3Com和思科的市值均为90亿美元。
  此时网络设备市场由当初的四雄争霸赛变为3Com和思科两个选手的决一雌雄,双方加快了收购的步伐。至1996年底,钱伯斯又收购了13家公司,其中包括第一个大手笔,花40亿美元并购Stratacom。有人因此形容钱伯斯“像一匹来自硅谷的狼,不断地搜寻适合兼并的猎物”。
  钱伯斯的大手笔可能刺激了3Com的CEO埃里克,1997年5月,3Com公司以85亿美元收购了U.S.Robotics公司,这家公司的主要产品是调制解调器(Modem),当时业界对此次并购争议颇多,批评声浪成为了主流,大家认为Modem市场好景不长。
  3Com首任CEO克劳斯曾评价埃里克。“他错过了从10MB到100MB速度的以太网转型期。3Com曾经是以太网的先驱,因为埃里克一直关注于3Com和Edge技术的竞争,1997年收购了U.S.Robotics,因而错过了这次转型浪潮。我觉得这是埃里克的失误,他应该为此负责。”
  “购并成功的关键在于选择,就像结婚一样,如果只约会一次就结婚,婚姻就不太可能美满。如果你知道择偶条件,并花很多时间研究和追求,成功率就会提高。”钱伯斯这样说。
  
  被惠普收入囊中
  
  “我们将用侵略性态度进入这一市场。”2009年的一天,思科CEO钱伯斯这样语气强硬地表示,他的目标是惠普的数据中心。
  1997年收购U.S.Robotics调制解调器公司、2000年分拆Palm智能手机公司、2004年收购网络安全公司Tipping Point——3Com后期的系列之举,在分析师眼里,其结果都属毁灭价值之举,一系列商业决策失误葬送了3Com曾经的辉煌。
  期间,有过一次亮点是2003年3Com与华为成立合资公司H3C。关于这次合资,华为曾表示:“2001年IT泡沫破灭时,华为也濒临崩溃边缘。为了继续生存下去,华为必须放弃不擅长的企业网业务。”华为后来出售H3C获得10亿美元回报。
  2009年11月,惠普为了抵御思科咄咄逼人的进攻,转守为攻,与3Com达成一份最终协议,以每股7.90美元的价格收购3Com,收购总值约27亿美元。
  30年前,3Com创始人梅特卡夫曾与公司CEO克劳斯确定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要将3Com打造成业内的领军企业,经受住时间的考验,超越IBM、惠普等公司。”
  时间逝去,誓言无声。
  
  记者手记
  心无旁骛与商业执着
  “3Com可能最后会以一事无成的案例被载入商业案例教程。”RBC咨询公司分析员马克苏的分析报告中如此写道。
  “以太网之父”开创的3Com公司在发展的整个历程中,就像被幸遇之神宠爱的任性小孩,机遇信手拈来,但随手抛掷,毫不珍惜,而且喜欢盯着别人手里的“玩具”,认为比自己的好。
  虽然历史不能假设,但不妨我们意念上穿越一下:如果1979年成立的3Com公司盯住网络操作系统不放手,它可以在巩固这个市场后,下探到桌面级操作系统,微软的历史都可能改写,因为当年微软还在卖BASIC语言程序,DOS尚初露端倪;如果3Com公司深耕工作站并完成后续转型,向服务器领域拓展,它可能成为惠普那样的公司,因为其创始人梅特卡夫创业不久就有这种成为计算机公司的想法,而当时计算机市场是群雄逐鹿的初期,深耕就能开花结果;如果3Com公司在错误收购U.S.Robotics公司后,剥去其污迹斑斑的外壳,擦亮其中Palm这颗掌上明珠,3Com公司在智能手机上所能取得的成就可能会让黑莓与苹果失色,因为乔布斯的iPhone是10年后才重装上阵,其前身牛顿掌上电脑曾被Palm打得一败涂地;如果3Com公司只是专注于其创始人最擅长的网络技术,聚集网络硬件设备的更新与升级,那钱伯斯的辉煌历史可能成为泡影,甚至在钱伯斯进入思科之前,思科就成为历史,因为3Com早于思科5年诞生,而且思科成立后的前5年因内斗而困顿;如果2003年3Com与华为成立合资公司H3C后,将重心东移,也许现在仍能享受中国网络市场高速增长带去的幸福,因为对于这次合资,当时华为对3Com更迫切……
  可惜这些只是“如果”。
  “始终如一是想象力贫乏者的最后避难所。”爱尔兰剧作家、诗人奥斯卡·王尔德说。
  钱伯斯的思科还算有想象力,但明显不如梅特卡夫的3Com 那样想象力丰富。可钱伯斯在“始终如一”上可谓一度极有定力,有这样的定力在上世纪90年代的互联网泡沫期尤为不易,因为除了3Com,凯创也落入机遇迷宫中的陷阱。而思科咬定企业级网络硬件市场不松口,虽然他采取了疯狂的并购,但基本上离自己的核心业务不远。
  美国管理学者罗伯特·海勒(Robert Heller)曾说过,“企业家除了自己的雄心之外没有边界。”但实现宏伟目标需要一步步来,需要坚守核心,然后从核心扩张。
其他文献
近几年,在国家拉动内需、规模基建等利好政策的带动下,全国各地数据中心的建设如火如荼,因此促进了机房相关设备的采购。从机房设备供应商的角度看,提供端到端的机房解决方案是大势所趋。对于以前专注于UPS产品的厂商来说,引入服务器机柜产品线不仅填补了原有产品线的不足,而且成了一个新的业务增长点。  2009年底,日本日东工业株式会社海外事业本部长竹内正友把公司最先进的产品带到了发展最快的中国市场,他表示:
以往,人们一提到信息安全软件,就一定会想到严肃、谨慎等词汇,很少会跟Web2.0、社交等词汇搭上边。不过,如今社交网络、微博火透了半边天,几乎所有跟IT沾边的企业都希望能跟Web2.0搭上边,安全厂商也不例外。  Web2.0时代的信息安全  如今,Web2.0取得了巨大成功,但一向以严肃的形象示人的安全管理系统却固守着Web1.0的模式,“孤单地在角落里收集那点可怜的日志。”甚至一些安全产品与互
目前,国内领先的视频技术提供商北京梦之窗数码科技有限公司(CC视频)获得了迪士尼旗下思伟投资领投,IDG、江苏高科技投资集团跟投的2000万美元的投资。  B2B模式独辟蹊径  避免了大量烧钱和对盗版内容的依赖,向着产业纵深、垂直领域发展,成为早期视频产业混战中CC视频的优势。目前,在众多视频门户烧钱仍等不到赢利机会的时候,CC视频的商业模式却在2010年就已经赢利数千万元。  “CC视频为企业级
多样性在移动终端操作系统领域体现得很明显——iOS、Android、Symbian、Windows Phone、Blackberry等争奇斗艳,而每年全球销售到用户手中的移动终端数以十亿计,用户在使用不同种类的设备后,会发现有很多需求是共通的,如办公系统的操作——根据AgreeYaMobility的调查,全球76%的企业在通过各种设备使用微软SharePoint。因此,在不同操作系统的设备间实现互
2010年10月19日,由中国电子商务协会信息化应用中心主办、中企动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企动力)承办的成长型企业信息化应用研讨会在北京好苑建国酒店召开,由中企动力倡导并发起的成长型企业信息化服务工程也正式启动。  成长型企业信息化服务工程也称“1234”工程,即通过此工程建立一大批服务网站,培养两万名电子商务应用人才,培训3万家企业,开展超过400场的免费电子商务培训。  中国国际贸易促
从十年前挨家挨户给中小企业推广建站,到现在利用业界最热的SaaS(软件即服务)为中小企业提供信息化服务,中企动力这家企业使用过最土和最潮的方法,但是做的都是同一件事——为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  SaaS,一个讨论很热但运营很苦的领域,虽然被业界认为是大势所趋,但是有的企业达不到预期,有的企业试水即出,更多的企业则一直持观望态度。然而,中企动力却率先选择了SaaS,而且还做得不错。如今,中企动力已经
2011年度  中国网络教育行业信息化  最佳解决方案奖  爱迪科森终身学习运营平台(www.lllnet.net)是一套专门针对社区教育研发的终身学习门户网络运营系统。平台采用分布式部署技术,将海量用户和资源进行分级管理,依托先进的多媒体技术,打造不受时空限制的“空中课堂”。    爱迪科森终身学习运营平台(www.lllnet.net)是一套专门针对社区教育研发的终身学习门户网络运营系统,收录
各个组织在网络安全建设上投资不小,但这些安全建设完全基于“内部人行为可信赖”这一假设。这样一来,网络内部安全必然疏于防范,信息暴露于内部人面前。假如这些信息有可利用的价值,就可能被内部人员截获并获取非法利益,而一旦泄密事故出现,不仅损失惨重,还很难追查到泄密人员。    内部网络常见的安全事件    内部安全涉及以下几方面:内部网络被病毒攻击或黑客攻击、内部数据被非法搜集或保密数据被非法拷贝、内部
当前我国已经有足够的财力来实施一些重大工程,但我国的高等工程教育却与工程实际工作严重脱节,甚至有些一流大学的有些教师对工程教育公开表示不屑,这令人忧心,也促成笔者对工程教育系列思考。  ——本报记者 马文方    驚闻我国应用光学和光学工程主要奠基人之一、两院院士、光学家王大珩先生于7月21日不幸辞世,默哀。  1986年3月,邓小平同志在由王大珩与陈芳允商议并联合王淦昌、杨嘉墀共同提出的《关于跟
“云计算的许多并购还停留在基础设施的底层并购,在应用方面,有些厂商重视不够。”针对近来国内外IT厂商纷纷通过并购的方式提升云计算业务技术能力的做法,用友软件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用友)执行总裁李友6月21日接受《中国计算机报》记者独家专访时表示,云计算的根本在于应用,如果没有应用,只是概念炒作,那云计算就是空中楼阁。    云服务:ISV的第二次战役    成立于1988年的用友,是中國最大的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