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主题引领·五段互动”卷入式培训模式的基本理念
教师专业化是教师教育领域的核心问题,开展教师培训是推动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但是,目前我国的中小学教师培训在很多时候却不如人意。不少中小学教师反映,实践性、操作性强的培训,如带班、课堂教学示范,看起来容易模仿,但是真正运用到自身的教育实践时,却总感觉“形似而神不似”。而纯粹的理论培训,往往又过于高深,云里雾里地让教师们听完后只余“隔岸观火”“隔靴搔痒”的感觉。
教师培训实践中的这种矛盾,实质上反映的是两种不同的培训理念——技术主义和反思主义的冲突。前者以科学主义为哲学基础,认为教师发展就是教师对学科内容和教育学、心理学的原理与技术的合理应用,乃至走向成熟的过程。因此,教师培训时主要侧重于对教学程序、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的培训。后者以人本主义为哲学基础,认为教师实践的对象是人,教师发展就是其对人性、对社会、对教育理解和感悟的过程,故而教师培训多侧重于理论方面的深化和拓展。技术派鄙薄理论,反思派轻视技术,两派各执一端,都有失偏颇。因此,从教师培训的发展趋势来看,惟有将技术与思想融合起来的培训,才是有效、高效的。
那么,如何有效整合技术与思想,使培训既超越经验主义,操作主义的局限,又避免“雾里看花”,越看越糊涂的困境,这是我们校本培训面临的问题。
基于以上思考,我们南京育英第二外国语学校受《小学语文教师》“辩课进校园”的启发,在培训实践中逐渐探索、总结出了一种新型的教师培训模式——“主题引领·五段互动”培训模式,该模式分为“主题讲座——课例实践——辩课互动——点评提升——研修反思”五个环节。其指导思想是在培训中要将技术与思想整合起来,真正实现培训的优质化、高效化;培训初衷是搭建教育思想与教育行为融合、互通的平台,既让教师感受思想的冲击力,形成自身的教育信念,又能学会处理各种教育教学问题的技能和策略,实现学用结合,从而克服传统教师培训中理论与实践脱节的弊端。模式的基本思路大致可以表述为:思想引领——实践研修——形成教师个人教育信念和行为。
二、“主题引领·五段互动”卷入式培训模式的基本操作程序与策略
根据技术与思想融合的培训理念,在具体设计培训模式时,我们既注重形式,更注重内容。在形式上,增加了专家与教师、授课者与教师、教师与教师之间的互动环节,着力让全体参训教师都动起来,真正实现从教育理念到教育行为的转换和内化。在内容上,我们既考虑到要有理论冲击力,又考虑到要有实践的观照,还应有教师个人的研究反思。具体操作程序如下:
主题讲座——每次培训由学科专家或骨干教师结合新课程改革以及教育教学实际,针对目前课改中出现的热点、重点、难点、焦点问题,进行理论引领。其目的是在探索有效课堂教学的方法和手段的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研究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把问题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寻找理论依据,用理论指导行动。在专家的讲座中,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体现新课程理念,在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中起到专业引领的作用。
课例实践——由一名教师,根据主题讲座的理念与观点进行课堂教学探索,为受训者提供一套思想和教学方法。其目的在于利用课程团队的力量,加快教师的专业发展,为打造名师提供一个舞台,探索一条培养教师的新路子。基本思路是利用青年教师所在学科组的力量、利用课程培训团队的力量,围绕培训专题的理念,帮助教师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既体现个人风格,又体现学校教研水平与课程团队的实力,更体现培训专题的理念,实现四者融合,为参训者提供可借鉴、可操作的行之有效的教学行为。
辩课互动——“辩课互动”的核心是个“辩”,它实际上是一种以课例为“靶子”的辩论式评课,这是“主题引领·五段互动”培训模式的一个亮点。其目的在于用辩课的形式,努力创设民主开放的研讨氛围,给参训教师提供一个独立思考,充分发表自己见解的时空与平台,激发参训教师敏锐地发现问题、勇敢地正视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使与会教师对专家讲座的理念、观点理解得更透彻、更深入。辩课过程中,正反双方围绕主题讲座,结合具体课例,就是否体现主题讲座精神,各抒己见,展开针锋相对的辩论。它给受训教师发出的信息是:我们不仅仅在倾听,我们还要思考;我们不仅仅在思考,我们还要发出自己的声音。这里,组织者利用现代媒体技术,建立QQ(微信)互动群,让所有的与会老师都参与进来,都动起来。活动中与会老师只要扫一扫二维码,动一动头脑与手指,就可在群中围绕研修模式、主题讲座、辩课观点、课例实践,发表自己的观点……可点赞,可批评……或支持正方,或力挺反方,或提出质疑,或给出建议……在此期间,线上线下,有线无线,短信微信,文字语音,均可频繁互动,没有旁观者,没有局外人,有的是积极的思考,智慧的火花。互动从活动开始起步到活动结束停止,真正体现了全员“卷入”、全程“卷入”的“卷入式”校本研修理念。可谓场上有风采,场下有精彩。需要注意的是:辩课互动应坚持“和而不同,同而不和”的原则,正反双方在阐明本方立场、反驳对方观点的同时,能忘其所属,追求真理,从不同角度张扬优点,指出缺点,该肯定的肯定,该否定的否定,发现问题,提出体现讲座主题的有效解决策略,寻找、探讨教学的真谛,使辩课从“对立”走向“趋同”,真正达到“以辩促研”的目的。而不能为了辩个输赢,争个对错,拿真理当谬论;更不能把“辩课”当“贬课”,历数课堂教学的不是,且夸大其辞,一棍子打死。因为辩课的价值,不在于输赢,而在于用辩论这一束阳光,照亮思维的盲区,照亮我们思维的死角,让思想更加敞亮。
辩课发言时,应注意可控性。一是内容可控,必须紧扣主题与矛盾的主要方面,不能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是哪里;二是时间可控,限定每人次的发言时间,让更多的人表达观点;三是结论可控,正反双方最后陈词时,观点应该基本“趋同”,使老师们越辩越清,越听越明。
点评提升——由于我们在辩前有意安排了正方反方,容易像大学生辩论赛那样,各自顽强地坚持己方观点,容易形成哪一方辩手水平高,哪一方就占上风,而不是谁的观点正确谁占上风。容易使受训教师不听倒明白,越听越糊涂,云山雾罩,不知方向在哪里,亦易导致教师对正确的理念、教学策略产生怀疑。此时,由一位既有理论权威,又有实践经验,能让老师们信之服之的名师(如没有这样的名师,可在“辩课互动”后安排一个中场休息,几位能者议一议,达成共识,形成正确的评价导向,然后再由一位代表发言)及时地根据讲座理念、听课与辩课感受,现场对课堂教学行为与辩课情况进行归纳、评价、提升,进行适时的专业引领,拨“乱”反正,提出方向性的意见和看法,则能使受训教师更进一步地领会专家讲座精髓,更有效地吸取课堂教学所提供的可借鉴的好经验、好方法,更有利于把培训中发现的问题作为一种可供开发的资源进行更有意义的反思与建构。如此,受训老师则方向明,目标清,培训效益更大;如此,辩者将把辩论当做一种享受,当做历练自己思想的武器,且辩且思,且辩且行!
教师专业化是教师教育领域的核心问题,开展教师培训是推动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但是,目前我国的中小学教师培训在很多时候却不如人意。不少中小学教师反映,实践性、操作性强的培训,如带班、课堂教学示范,看起来容易模仿,但是真正运用到自身的教育实践时,却总感觉“形似而神不似”。而纯粹的理论培训,往往又过于高深,云里雾里地让教师们听完后只余“隔岸观火”“隔靴搔痒”的感觉。
教师培训实践中的这种矛盾,实质上反映的是两种不同的培训理念——技术主义和反思主义的冲突。前者以科学主义为哲学基础,认为教师发展就是教师对学科内容和教育学、心理学的原理与技术的合理应用,乃至走向成熟的过程。因此,教师培训时主要侧重于对教学程序、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的培训。后者以人本主义为哲学基础,认为教师实践的对象是人,教师发展就是其对人性、对社会、对教育理解和感悟的过程,故而教师培训多侧重于理论方面的深化和拓展。技术派鄙薄理论,反思派轻视技术,两派各执一端,都有失偏颇。因此,从教师培训的发展趋势来看,惟有将技术与思想融合起来的培训,才是有效、高效的。
那么,如何有效整合技术与思想,使培训既超越经验主义,操作主义的局限,又避免“雾里看花”,越看越糊涂的困境,这是我们校本培训面临的问题。
基于以上思考,我们南京育英第二外国语学校受《小学语文教师》“辩课进校园”的启发,在培训实践中逐渐探索、总结出了一种新型的教师培训模式——“主题引领·五段互动”培训模式,该模式分为“主题讲座——课例实践——辩课互动——点评提升——研修反思”五个环节。其指导思想是在培训中要将技术与思想整合起来,真正实现培训的优质化、高效化;培训初衷是搭建教育思想与教育行为融合、互通的平台,既让教师感受思想的冲击力,形成自身的教育信念,又能学会处理各种教育教学问题的技能和策略,实现学用结合,从而克服传统教师培训中理论与实践脱节的弊端。模式的基本思路大致可以表述为:思想引领——实践研修——形成教师个人教育信念和行为。
二、“主题引领·五段互动”卷入式培训模式的基本操作程序与策略
根据技术与思想融合的培训理念,在具体设计培训模式时,我们既注重形式,更注重内容。在形式上,增加了专家与教师、授课者与教师、教师与教师之间的互动环节,着力让全体参训教师都动起来,真正实现从教育理念到教育行为的转换和内化。在内容上,我们既考虑到要有理论冲击力,又考虑到要有实践的观照,还应有教师个人的研究反思。具体操作程序如下:
主题讲座——每次培训由学科专家或骨干教师结合新课程改革以及教育教学实际,针对目前课改中出现的热点、重点、难点、焦点问题,进行理论引领。其目的是在探索有效课堂教学的方法和手段的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研究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把问题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寻找理论依据,用理论指导行动。在专家的讲座中,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体现新课程理念,在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中起到专业引领的作用。
课例实践——由一名教师,根据主题讲座的理念与观点进行课堂教学探索,为受训者提供一套思想和教学方法。其目的在于利用课程团队的力量,加快教师的专业发展,为打造名师提供一个舞台,探索一条培养教师的新路子。基本思路是利用青年教师所在学科组的力量、利用课程培训团队的力量,围绕培训专题的理念,帮助教师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既体现个人风格,又体现学校教研水平与课程团队的实力,更体现培训专题的理念,实现四者融合,为参训者提供可借鉴、可操作的行之有效的教学行为。
辩课互动——“辩课互动”的核心是个“辩”,它实际上是一种以课例为“靶子”的辩论式评课,这是“主题引领·五段互动”培训模式的一个亮点。其目的在于用辩课的形式,努力创设民主开放的研讨氛围,给参训教师提供一个独立思考,充分发表自己见解的时空与平台,激发参训教师敏锐地发现问题、勇敢地正视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使与会教师对专家讲座的理念、观点理解得更透彻、更深入。辩课过程中,正反双方围绕主题讲座,结合具体课例,就是否体现主题讲座精神,各抒己见,展开针锋相对的辩论。它给受训教师发出的信息是:我们不仅仅在倾听,我们还要思考;我们不仅仅在思考,我们还要发出自己的声音。这里,组织者利用现代媒体技术,建立QQ(微信)互动群,让所有的与会老师都参与进来,都动起来。活动中与会老师只要扫一扫二维码,动一动头脑与手指,就可在群中围绕研修模式、主题讲座、辩课观点、课例实践,发表自己的观点……可点赞,可批评……或支持正方,或力挺反方,或提出质疑,或给出建议……在此期间,线上线下,有线无线,短信微信,文字语音,均可频繁互动,没有旁观者,没有局外人,有的是积极的思考,智慧的火花。互动从活动开始起步到活动结束停止,真正体现了全员“卷入”、全程“卷入”的“卷入式”校本研修理念。可谓场上有风采,场下有精彩。需要注意的是:辩课互动应坚持“和而不同,同而不和”的原则,正反双方在阐明本方立场、反驳对方观点的同时,能忘其所属,追求真理,从不同角度张扬优点,指出缺点,该肯定的肯定,该否定的否定,发现问题,提出体现讲座主题的有效解决策略,寻找、探讨教学的真谛,使辩课从“对立”走向“趋同”,真正达到“以辩促研”的目的。而不能为了辩个输赢,争个对错,拿真理当谬论;更不能把“辩课”当“贬课”,历数课堂教学的不是,且夸大其辞,一棍子打死。因为辩课的价值,不在于输赢,而在于用辩论这一束阳光,照亮思维的盲区,照亮我们思维的死角,让思想更加敞亮。
辩课发言时,应注意可控性。一是内容可控,必须紧扣主题与矛盾的主要方面,不能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是哪里;二是时间可控,限定每人次的发言时间,让更多的人表达观点;三是结论可控,正反双方最后陈词时,观点应该基本“趋同”,使老师们越辩越清,越听越明。
点评提升——由于我们在辩前有意安排了正方反方,容易像大学生辩论赛那样,各自顽强地坚持己方观点,容易形成哪一方辩手水平高,哪一方就占上风,而不是谁的观点正确谁占上风。容易使受训教师不听倒明白,越听越糊涂,云山雾罩,不知方向在哪里,亦易导致教师对正确的理念、教学策略产生怀疑。此时,由一位既有理论权威,又有实践经验,能让老师们信之服之的名师(如没有这样的名师,可在“辩课互动”后安排一个中场休息,几位能者议一议,达成共识,形成正确的评价导向,然后再由一位代表发言)及时地根据讲座理念、听课与辩课感受,现场对课堂教学行为与辩课情况进行归纳、评价、提升,进行适时的专业引领,拨“乱”反正,提出方向性的意见和看法,则能使受训教师更进一步地领会专家讲座精髓,更有效地吸取课堂教学所提供的可借鉴的好经验、好方法,更有利于把培训中发现的问题作为一种可供开发的资源进行更有意义的反思与建构。如此,受训老师则方向明,目标清,培训效益更大;如此,辩者将把辩论当做一种享受,当做历练自己思想的武器,且辩且思,且辩且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