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交通拥堵”问题已成为我国社会发展过程中影响人民生活幸福指数的“城市病”。本文立足实际,在对现代交通管理基本理论进行梳理的基础上,指出了当前交通管理面临的困惑和现代社会发展给交通管理工作带来的新课题。并尝试提出了完善交通管理的思路,从公安机关,政府部门,交通参与者等多个主体角度提出了完善交通管理的对策。
关键词:城市交通;交通拥堵;交通治理
城市交通拥堵的问题一直被公认为世界性的难题,与此同时,交通的拥堵也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难题之一,破解这一城市发展难题,需要多措并举,共同努力。
1 当前城市交通拥堵治理主要采取的措施
交通是一座城市的命脉,给城市发展带来源源不断的动力和活力。因此高效的交通是城市管理者追求的目标,也是提高广大市民生活质量的迫切需要。
当前调整交通出行结构措施主要有“诱导型措施”和“限制型措施”,诱导型措施主要是由政府主导倡议,鼓励社会各方,引导大众改变现有的一些出行习惯或者工作习惯;限制型措施主要是通过行政命令或者经济刺激等方式,对小汽车出行需求有所抑制。由于限制型措施是约束性措施,效果明显,因此被作为一种普遍采用的措施来控制道路上机动车交通总量、缓解交通拥堵。主要有以下三种方式:
一是限制车辆拥有,即运用行政和经济手段,控制新车数量增长。具体方式大多为设定一年的发放牌照总量,再按一定比例分配出每个月的发放量,或者通过缴纳一次性费用购买车辆拥有证。最典型的为北京的摇号和上海牌照拍卖。
二是限制车辆出行,即采取行政命令或者經济刺激等方式,促进市民优化出行时间、出行方式和出行路线,合理控制道路上机动车交通总量,引导理智使用道路交通资源,缓解有限的道路资源同不断增长的交通需求之间的矛盾。
三是限制车辆停放,即通过经济手段或行政手段、执法手段来实现停车入库、停车入位、停车有序,从而减少车辆停放对土地资源的占用和交通环境的干扰。
2 导致城市交通拥堵的主要原因
2.1 交通组织规划人才稀缺,规划前瞻性不足,交通组织管理难以有预见
相关部门缺少专门负责城市规划建设的高素质人才,具有交通组织规划知识的高素质人才更是一将难求,因此,实施交通规划时难免前瞻性不足,很难对影响城区交通及其管理的宏观要素来进行细致的研究与把握,导致在道路规划建设交付使用后,交通组织实施起来因规划设计存在缺陷而衍生许多的问题。
2.2 交通组织基础设施滞后,功能不完善,交通组织管理难以组织并见成效
一是道路少、利用率低。我国城市人均道路面积约为6.6平方米,远远低于国家标准(7-15平方米)。同时,占道经营、吞食道路的现象普遍存在,这就使得原本有限的道路利用效率大大降低。二是道路构成不合理。由于城市规模用地有限, 城市交通容量的空间性发展因此受到限制。三是停车场地结构不合理。由于停车结构不合理,导致车位需求缺口较大,是造成交通拥堵的主要原因之一。当前,我国车位的设置主要以配建为主,其次路内停车位作为辅助,但公共停车位十分短缺,导致大部分车停在路边停车位,过多侵占了路面,降低了车流速度,从而影响整个交通运行效率。
2.3 交通流量迅猛增长,城市交通需求膨胀,交通组织管理难以适应变化之需求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在显著提升, 再加上汽车购买门槛的降低, 私家车拥有量快速增长。据不完全统计, 中国城市家庭汽车拥有率已达到65%。另外,为了出行方便,两轮摩托车、电动车和燃油助力车拥有数量惊人。不戴安全头盔,违法载人,超速行驶,酒后驾驶,超员,闯红灯等违法行为也给城区交通秩序管理带来影响。
2.4 城市结构与交通结构不合理,交通组织管理难以解决因不合理导致的交通压力
近年来,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但由于历史和地理等各个方面的原因,很多城市采取摊大饼式的城市发展模式,普遍存在土地的利用不合理和城市中心区域超强度开发的现象,导致人口、就业岗位向城市中心聚集,造成了城市中心过度拥挤,车流密度过大,居民出行方式选择不合理等一系列问题。
同时还存在管理体制不健全、交通管理科技化水平不高,以及一些城市交通参与者的整体素质较低等问题。
3 有效治理交通拥堵的对策建议
3.1 公安机关方面
(1)科学组织单向交通或科学渠化路口。根据道路和路段条件、道路和路网条件、交通流条件、交叉口条件、环境条件等在道路密度比较大同时平均的路幅较窄的路网中,组织单向交通,可以大大的减少交叉口和路段上的交通冲突,大大降低交叉口的复杂性。
由于机动车和非机动车在同一条道路上双向行驶和混合行驶时,导致路面交通秩序的普遍混乱,大大降低了交通的安全系数,导致交通流量、阻塞增加。因此,在符合条件的道路口尽可能车道渠化,会有效缓解交通拥堵问题。
(2)增设交通信号灯、优化信号灯配时。设置交通信号灯是管理部门均衡路网交通负荷的重要手段。首先是要在流量和事故达到有关标准的路口路段增设信号灯,如将城市圆盘改为红绿灯信号灯;另外要优化交通信号配时,按不同日期、时段制定多时段配时方案,尽可能采取多相位控制,为了提高路口的通行能力,应依据交通的流量流向的特性,设置早断或迟启。
(3)科学组织掉头交通。科学组织掉头交通,可大大减少路网的无效交通流,车辆绕行,这样可以减少整个路网的交通总量,提高路网通行的效能。首先要设置允许掉头标志在允许掉头的流向上,并且在下方应该加上辅助标志说明,以说明允许掉头的条件;其次要科学组织远引交叉掉头左转,充分利用中心隔离带的开口组织专向掉头,这一步在设置有中心隔离带的道路上,这样可以减轻路口的交通压力。远引交叉左转弯可以有效地减少路口内的交叉冲突点,大大提高路口的通行能力,这样做绕行距离近,驾驶人员也比容易接受这种方式。 另外,还可采取加强完善城市道路临时停车管理、建立或完善交通诱导提示等措施缓解交通拥堵压力。
3.2 政府部门方面
(1)大力提高公共交通设施的服务水平。转变思路,将注重“量”的供应转向“质”的服务上来。在治理城市交通拥堵时,人们往往首先想到的是交通设施供不应求,因此常常采用增加交通设施的方式,事实证明,这种方式对缓解交通压力效果甚微,甚至还会带来相反的作用,造成了资源的严重浪费。事实上,公共交通设施品质和服务水平却对城市居民的出行方式选择有着决定性影响。优质的交通设施及服务水平会吸引更多人选择乘坐。政府资金和政策应该更加注重在公共交通设施(轨道、公交等)、智能化设施、停车换乘设施、慢行交通设施等建设上来,提高人们的出行体验。
(2)进一步优化城市规划功能布局。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城市建设突飞猛进,但作为城市最重要功能之一的交通系统并没有随着时代的发展、交通工具的更迭同步跟进,因此出现了许多许多新问题和新挑战,影响了城市的健康发展和人们的幸福指数。因此要做好城市建设规划,合理控制中心城區的建设强度,控制中心城区的容积率、建筑密度和人口密度。防止优质资源在城中心过度扎堆发展,要通过优质资源转移扩散,引导城市建设向多中心布局发展;要充分运用互联网技术解决城市交通拥堵问题,可采用手机APP、蓝牙、微信小程序、二维码、人脸识别、指纹识别等多重手段, 并借助移动互联、云计算、大数据分析等技术来使公共交通出行更加便利化, 从而起到缓解交通压力的作用。
3.3 交通参与者方面
(1)凝聚绿色出行共识。“绿色交通”在于改变居民的交通消费观念,鼓励居民在出行距离较短时选择绿色出行方式,比如步行、骑自行车或者乘坐公共交通等方式,缓解交通拥堵压力。目前,绿色出行理念仍然处于倡导阶段,属于市民休闲健身的生活方式,市民还不习惯选择“绿色交通”作为日常通勤的出行方式。今后可通过每年组织策划多项徒步、自行车赛活动,宣传绿色出行的理念,凝聚共识,真正把绿色出行意识转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从而从整体上推动城市交通出行结构的改善,为人们创造一个良好的出行环境。
(2)形成有序出行思维。在很多情况下由于存在信息不对称,导致人们对路况不清楚,所以在这种不确定的环境中,人们往往会采取使自己利益最大化的出行方式,相互博弈,互不相让,人为造成交通拥堵现象经常发生。因此,只有掌握精确的路况信息,人们才能够选择出高效的出行方式。当前,随着“大数据”技术的不断成熟,这种技术已经被广泛运用到各个领域和各个行业。通过对信息的收集、筛选、计算等过程,大大提高了决策的科学性和针对性。因此,把这种技术运用到交通领域,通过对交通信息的动态追踪,实时传递交通信息,能够有效的引导人们做出正确的出行决策,使人们逐渐养成合作共赢、相互礼让的出行思维。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人为因素导致的交通拥堵,缓解交通压力,提高出行效率。
(3)提高文明出行意识。城市交通治理,不仅需要交通管理相关部门制定有效的方案措施,更需要培养交通参与者的文明出行意识。这种文明出行意识包括参与意识、公共意识、责任意识和法律意识。文明出行意识的培育和提高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开始要借助外力推动,比如通过法律和责任手段等强制措施,约束和规范人们的出行行为,从而促使人们提高自律意识,使思维和行动相统一,才能最终形成人们文明出行的的自觉行动,推动整个城市交通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蓉.浅谈城市规划因素的交通拥堵成因及对策[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8(24).
[2] 张伟.智能公交车站[J].智能城市,2016(11).
[3] 石飞.可持续的城市机动性——公交导向与创新出行[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3.
[4] 乔思源.“互联网+”背景下我国城市交通拥堵新思考[J].美与时代(城市版),2018(11).
(作者单位:中共淮北市委党校)
关键词:城市交通;交通拥堵;交通治理
城市交通拥堵的问题一直被公认为世界性的难题,与此同时,交通的拥堵也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难题之一,破解这一城市发展难题,需要多措并举,共同努力。
1 当前城市交通拥堵治理主要采取的措施
交通是一座城市的命脉,给城市发展带来源源不断的动力和活力。因此高效的交通是城市管理者追求的目标,也是提高广大市民生活质量的迫切需要。
当前调整交通出行结构措施主要有“诱导型措施”和“限制型措施”,诱导型措施主要是由政府主导倡议,鼓励社会各方,引导大众改变现有的一些出行习惯或者工作习惯;限制型措施主要是通过行政命令或者经济刺激等方式,对小汽车出行需求有所抑制。由于限制型措施是约束性措施,效果明显,因此被作为一种普遍采用的措施来控制道路上机动车交通总量、缓解交通拥堵。主要有以下三种方式:
一是限制车辆拥有,即运用行政和经济手段,控制新车数量增长。具体方式大多为设定一年的发放牌照总量,再按一定比例分配出每个月的发放量,或者通过缴纳一次性费用购买车辆拥有证。最典型的为北京的摇号和上海牌照拍卖。
二是限制车辆出行,即采取行政命令或者經济刺激等方式,促进市民优化出行时间、出行方式和出行路线,合理控制道路上机动车交通总量,引导理智使用道路交通资源,缓解有限的道路资源同不断增长的交通需求之间的矛盾。
三是限制车辆停放,即通过经济手段或行政手段、执法手段来实现停车入库、停车入位、停车有序,从而减少车辆停放对土地资源的占用和交通环境的干扰。
2 导致城市交通拥堵的主要原因
2.1 交通组织规划人才稀缺,规划前瞻性不足,交通组织管理难以有预见
相关部门缺少专门负责城市规划建设的高素质人才,具有交通组织规划知识的高素质人才更是一将难求,因此,实施交通规划时难免前瞻性不足,很难对影响城区交通及其管理的宏观要素来进行细致的研究与把握,导致在道路规划建设交付使用后,交通组织实施起来因规划设计存在缺陷而衍生许多的问题。
2.2 交通组织基础设施滞后,功能不完善,交通组织管理难以组织并见成效
一是道路少、利用率低。我国城市人均道路面积约为6.6平方米,远远低于国家标准(7-15平方米)。同时,占道经营、吞食道路的现象普遍存在,这就使得原本有限的道路利用效率大大降低。二是道路构成不合理。由于城市规模用地有限, 城市交通容量的空间性发展因此受到限制。三是停车场地结构不合理。由于停车结构不合理,导致车位需求缺口较大,是造成交通拥堵的主要原因之一。当前,我国车位的设置主要以配建为主,其次路内停车位作为辅助,但公共停车位十分短缺,导致大部分车停在路边停车位,过多侵占了路面,降低了车流速度,从而影响整个交通运行效率。
2.3 交通流量迅猛增长,城市交通需求膨胀,交通组织管理难以适应变化之需求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在显著提升, 再加上汽车购买门槛的降低, 私家车拥有量快速增长。据不完全统计, 中国城市家庭汽车拥有率已达到65%。另外,为了出行方便,两轮摩托车、电动车和燃油助力车拥有数量惊人。不戴安全头盔,违法载人,超速行驶,酒后驾驶,超员,闯红灯等违法行为也给城区交通秩序管理带来影响。
2.4 城市结构与交通结构不合理,交通组织管理难以解决因不合理导致的交通压力
近年来,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但由于历史和地理等各个方面的原因,很多城市采取摊大饼式的城市发展模式,普遍存在土地的利用不合理和城市中心区域超强度开发的现象,导致人口、就业岗位向城市中心聚集,造成了城市中心过度拥挤,车流密度过大,居民出行方式选择不合理等一系列问题。
同时还存在管理体制不健全、交通管理科技化水平不高,以及一些城市交通参与者的整体素质较低等问题。
3 有效治理交通拥堵的对策建议
3.1 公安机关方面
(1)科学组织单向交通或科学渠化路口。根据道路和路段条件、道路和路网条件、交通流条件、交叉口条件、环境条件等在道路密度比较大同时平均的路幅较窄的路网中,组织单向交通,可以大大的减少交叉口和路段上的交通冲突,大大降低交叉口的复杂性。
由于机动车和非机动车在同一条道路上双向行驶和混合行驶时,导致路面交通秩序的普遍混乱,大大降低了交通的安全系数,导致交通流量、阻塞增加。因此,在符合条件的道路口尽可能车道渠化,会有效缓解交通拥堵问题。
(2)增设交通信号灯、优化信号灯配时。设置交通信号灯是管理部门均衡路网交通负荷的重要手段。首先是要在流量和事故达到有关标准的路口路段增设信号灯,如将城市圆盘改为红绿灯信号灯;另外要优化交通信号配时,按不同日期、时段制定多时段配时方案,尽可能采取多相位控制,为了提高路口的通行能力,应依据交通的流量流向的特性,设置早断或迟启。
(3)科学组织掉头交通。科学组织掉头交通,可大大减少路网的无效交通流,车辆绕行,这样可以减少整个路网的交通总量,提高路网通行的效能。首先要设置允许掉头标志在允许掉头的流向上,并且在下方应该加上辅助标志说明,以说明允许掉头的条件;其次要科学组织远引交叉掉头左转,充分利用中心隔离带的开口组织专向掉头,这一步在设置有中心隔离带的道路上,这样可以减轻路口的交通压力。远引交叉左转弯可以有效地减少路口内的交叉冲突点,大大提高路口的通行能力,这样做绕行距离近,驾驶人员也比容易接受这种方式。 另外,还可采取加强完善城市道路临时停车管理、建立或完善交通诱导提示等措施缓解交通拥堵压力。
3.2 政府部门方面
(1)大力提高公共交通设施的服务水平。转变思路,将注重“量”的供应转向“质”的服务上来。在治理城市交通拥堵时,人们往往首先想到的是交通设施供不应求,因此常常采用增加交通设施的方式,事实证明,这种方式对缓解交通压力效果甚微,甚至还会带来相反的作用,造成了资源的严重浪费。事实上,公共交通设施品质和服务水平却对城市居民的出行方式选择有着决定性影响。优质的交通设施及服务水平会吸引更多人选择乘坐。政府资金和政策应该更加注重在公共交通设施(轨道、公交等)、智能化设施、停车换乘设施、慢行交通设施等建设上来,提高人们的出行体验。
(2)进一步优化城市规划功能布局。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城市建设突飞猛进,但作为城市最重要功能之一的交通系统并没有随着时代的发展、交通工具的更迭同步跟进,因此出现了许多许多新问题和新挑战,影响了城市的健康发展和人们的幸福指数。因此要做好城市建设规划,合理控制中心城區的建设强度,控制中心城区的容积率、建筑密度和人口密度。防止优质资源在城中心过度扎堆发展,要通过优质资源转移扩散,引导城市建设向多中心布局发展;要充分运用互联网技术解决城市交通拥堵问题,可采用手机APP、蓝牙、微信小程序、二维码、人脸识别、指纹识别等多重手段, 并借助移动互联、云计算、大数据分析等技术来使公共交通出行更加便利化, 从而起到缓解交通压力的作用。
3.3 交通参与者方面
(1)凝聚绿色出行共识。“绿色交通”在于改变居民的交通消费观念,鼓励居民在出行距离较短时选择绿色出行方式,比如步行、骑自行车或者乘坐公共交通等方式,缓解交通拥堵压力。目前,绿色出行理念仍然处于倡导阶段,属于市民休闲健身的生活方式,市民还不习惯选择“绿色交通”作为日常通勤的出行方式。今后可通过每年组织策划多项徒步、自行车赛活动,宣传绿色出行的理念,凝聚共识,真正把绿色出行意识转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从而从整体上推动城市交通出行结构的改善,为人们创造一个良好的出行环境。
(2)形成有序出行思维。在很多情况下由于存在信息不对称,导致人们对路况不清楚,所以在这种不确定的环境中,人们往往会采取使自己利益最大化的出行方式,相互博弈,互不相让,人为造成交通拥堵现象经常发生。因此,只有掌握精确的路况信息,人们才能够选择出高效的出行方式。当前,随着“大数据”技术的不断成熟,这种技术已经被广泛运用到各个领域和各个行业。通过对信息的收集、筛选、计算等过程,大大提高了决策的科学性和针对性。因此,把这种技术运用到交通领域,通过对交通信息的动态追踪,实时传递交通信息,能够有效的引导人们做出正确的出行决策,使人们逐渐养成合作共赢、相互礼让的出行思维。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人为因素导致的交通拥堵,缓解交通压力,提高出行效率。
(3)提高文明出行意识。城市交通治理,不仅需要交通管理相关部门制定有效的方案措施,更需要培养交通参与者的文明出行意识。这种文明出行意识包括参与意识、公共意识、责任意识和法律意识。文明出行意识的培育和提高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开始要借助外力推动,比如通过法律和责任手段等强制措施,约束和规范人们的出行行为,从而促使人们提高自律意识,使思维和行动相统一,才能最终形成人们文明出行的的自觉行动,推动整个城市交通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蓉.浅谈城市规划因素的交通拥堵成因及对策[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8(24).
[2] 张伟.智能公交车站[J].智能城市,2016(11).
[3] 石飞.可持续的城市机动性——公交导向与创新出行[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3.
[4] 乔思源.“互联网+”背景下我国城市交通拥堵新思考[J].美与时代(城市版),2018(11).
(作者单位:中共淮北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