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新是指突破原有事实框架,对事物的现象和本质进行分析、综合、推理、想象,激发出新的灵感,发现新的规律,从而提出新的知识,新的方法,创造出新产品、新工艺、新成果.创新教育就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价值取向的教育.培养创造型人才是学校教育的奋斗目标.
这一目标的实现有赖于学校各学科教育教学活动中,推行创造性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和创造实践能力,使他们想创新、敢创新、会创新.
一、营造宽松气氛,培养创新意识
营造一个宽松的教学氛围,也就是创造一个自然、和谐、平等的教学环境.在这个环境里,允许学生对教师的观点提出异议,允许学生相互讨论.这样,有利于消除课堂过于拘谨的场面,有利于缩短师生之间的感情距离.在这个氛围里,学生勇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渴求解决问题,他们的创新意识就自然而然地得到培养和发展.
例如,在讲“分子”时,演示酒精与水混合总体积的实验,并分析证明分子之间有空隙的时候,就有学生提出是不是所有两种液体混合总体积都缩小呢?有没有增大的呢?这个问题的提出,使我感觉到这个学生有着强烈的创新意识,并孕育着可贵的创新精神.我赞扬了这个学生敢于怀疑、敢于探索的精神,号召其他学生向他学习.虽然他提出这个问题不利于分子有空隙的解释,但不能制止学生提出看起来不相关的问题,因为这样就遏制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我们要营造宽松的环境,保护活跃的气氛,驾驭其中,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不断滋长.
在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联系生活和生产实际,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从而引起学生的探究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二、优化课堂提问,培养创新思维
提问应是师生在课堂上交流信息的重要途径.通过提问,教师不仅可以了解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给予肯定或否定;还可以深入了解学生对这类问题的思维过程,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问题.
因此,教师新颖独到、富有启发性的提问,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敏感的问题意识.通过探因求果、正反对比、逆向思维、突破定式等方法,提出具有创新性的问题,有利于学生领会巩固和应用知识,发展创新思维.
三、创设多样情景,培养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就是在创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那种自觉的、勤奋的、实事求是的、不折不挠的敢于冒险的精神.
在教学中,教师可根据课本的相关内容设置一些科学家发明创造的故事,引进化学今天的新发明、新进展,介绍当今世界化学科学研究前沿所面临的困难,以及化学在工业、农业、国防、医疗、环保、日常生活等的应用.
例如,诺贝尔历经自己被炸伤的多次失败后发明了炸药,现代家具业所使用的高密度纤维板,“氢是未来理想能源材料”等结合教材加以介绍,增强学生为人类的进步献身科学的责任心和勇于创新的顽强意志.
四、利用设计性和探究性实验,培养创新能力
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化学实验对于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具有重要意义.设计性和探究性实验在激发学生创新欲望、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等方面所具有的作用是其他常规实验无法取代的.
例如,在讲“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时,教学的难点是制备二氧化碳的化学反应原理.为了突破难点,教师可提供碳酸钠和碳酸钙两种固体,稀盐酸和稀硫酸两种酸,让学生自己通过实验得出结论,并设计如下表格.
结论:实验室选用大理石或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制二氧化碳,并引导学生写出化学反应方程式.
这样,整个教学过程是在教师诱导下,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活动,结合一定的实验方法独立完成.学生始终处于认识客观、获得自身发展的主体地位,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得到了培养.
总之,创新是这个时代对我们提出的要求.不创新,科学技术就不能发展;不创新,社会就不能进步;不创新,国家就没有前途.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应该成为教学的主旋律.
这一目标的实现有赖于学校各学科教育教学活动中,推行创造性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和创造实践能力,使他们想创新、敢创新、会创新.
一、营造宽松气氛,培养创新意识
营造一个宽松的教学氛围,也就是创造一个自然、和谐、平等的教学环境.在这个环境里,允许学生对教师的观点提出异议,允许学生相互讨论.这样,有利于消除课堂过于拘谨的场面,有利于缩短师生之间的感情距离.在这个氛围里,学生勇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渴求解决问题,他们的创新意识就自然而然地得到培养和发展.
例如,在讲“分子”时,演示酒精与水混合总体积的实验,并分析证明分子之间有空隙的时候,就有学生提出是不是所有两种液体混合总体积都缩小呢?有没有增大的呢?这个问题的提出,使我感觉到这个学生有着强烈的创新意识,并孕育着可贵的创新精神.我赞扬了这个学生敢于怀疑、敢于探索的精神,号召其他学生向他学习.虽然他提出这个问题不利于分子有空隙的解释,但不能制止学生提出看起来不相关的问题,因为这样就遏制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我们要营造宽松的环境,保护活跃的气氛,驾驭其中,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不断滋长.
在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联系生活和生产实际,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从而引起学生的探究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二、优化课堂提问,培养创新思维
提问应是师生在课堂上交流信息的重要途径.通过提问,教师不仅可以了解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给予肯定或否定;还可以深入了解学生对这类问题的思维过程,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问题.
因此,教师新颖独到、富有启发性的提问,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敏感的问题意识.通过探因求果、正反对比、逆向思维、突破定式等方法,提出具有创新性的问题,有利于学生领会巩固和应用知识,发展创新思维.
三、创设多样情景,培养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就是在创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那种自觉的、勤奋的、实事求是的、不折不挠的敢于冒险的精神.
在教学中,教师可根据课本的相关内容设置一些科学家发明创造的故事,引进化学今天的新发明、新进展,介绍当今世界化学科学研究前沿所面临的困难,以及化学在工业、农业、国防、医疗、环保、日常生活等的应用.
例如,诺贝尔历经自己被炸伤的多次失败后发明了炸药,现代家具业所使用的高密度纤维板,“氢是未来理想能源材料”等结合教材加以介绍,增强学生为人类的进步献身科学的责任心和勇于创新的顽强意志.
四、利用设计性和探究性实验,培养创新能力
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化学实验对于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具有重要意义.设计性和探究性实验在激发学生创新欲望、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等方面所具有的作用是其他常规实验无法取代的.
例如,在讲“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时,教学的难点是制备二氧化碳的化学反应原理.为了突破难点,教师可提供碳酸钠和碳酸钙两种固体,稀盐酸和稀硫酸两种酸,让学生自己通过实验得出结论,并设计如下表格.
结论:实验室选用大理石或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制二氧化碳,并引导学生写出化学反应方程式.
这样,整个教学过程是在教师诱导下,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活动,结合一定的实验方法独立完成.学生始终处于认识客观、获得自身发展的主体地位,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得到了培养.
总之,创新是这个时代对我们提出的要求.不创新,科学技术就不能发展;不创新,社会就不能进步;不创新,国家就没有前途.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应该成为教学的主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