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产儿脐静脉导管相关性肝损伤的临床分析

来源 :中华新生儿科杂志中英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ohua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早产儿脐静脉导管(UVC)相关性肝损伤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预后及可能危险因素。

方法

选择2012年12月至2015年11月我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行UVC置管术早产儿并发肝损伤的临床资料。对其性别、胎龄、出生体重、UVC留置时间、置管深度、管端位置、辅助检查结果、治疗、随访及预后进行分析。

结果

研究期间行UVC置管早产儿共322例,发生UVC相关性肝损伤10例(3.1%),9例为液体外渗肝实质,1例为肝血肿。10例患儿胎龄(28.5±1.7)周,出生体重(1 184±207)g,X线检查UVC管端位于T 9~T 11,9例管端位置低于右侧膈肌水平。10例均经UVC输注肠外营养液。发生肝损伤的中位时间为生后6.0 d。有临床表现6例,无临床表现4例。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腹胀(5例)、肠鸣音减弱(5例)和肝肿大(4例)。1例肝血肿患儿出现进行性血红蛋白下降(最低34 g/L)及休克。肝损伤超声表现为不规则混杂回声区,边界清,内部为液性暗区或低回声区,周围为窄的高回声带。9例液体外渗肝实质的患儿拔除UVC后1周内临床症状好转,1例肝血肿患儿生后9 d死亡。肝脏超声随诊8例于生后52 d~3.5个月恢复正常,1例于生后9个月仍遗留钙化点。

结论

早产儿UVC置管后可能并发肝损伤,正确的管端位置有利于减少此类并发症。液体外渗肝实质患儿若早期识别、及时行超声检查并积极治疗,预后较好。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热休克蛋白70(HSP 70)对新生儿窒息的诊断价值及其与不同窒息程度新生儿NBNA评分的关系。方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16年5月本院产科出生的足月窒息新生儿,根据其窒息程度分为轻度窒息组和重度窒息组;另随机选取Apgar评分正常的足月新生儿为对照组。所有入选新生儿生后立即抽取脐动脉血检测血气,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各组新生儿脐血中HSP 70的表达水平,并在生后第7、1
目的探讨尿道下裂术后残余阴茎下弯的原因及处理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9年1月间,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信息管理系统中,因尿道下裂术后残余下弯再手术入院患儿的临床资料;共纳入115例,其中,既往于我院行尿道下裂手术患儿28例,年龄为2岁6个月至8岁3个月,中位年龄为35个月;残余下弯为30°~80°,平均为45°;除残余下弯外,17例合并尿瘘,3例合并尿道口退缩,1例合并尿道狭窄,3例合
目的探讨3日龄未成熟大鼠缺血性脑损伤后脑组织病理表现、生理发育、神经行为和运动发育情况。方法选取3日龄雄性SD新生大鼠96只,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仅切开颈部皮肤;实验组结扎双侧颈总动脉。记录两组大鼠从术后1 d起至生后3周体重,对比其生理发育情况,并对眼睑反射、竖耳、门齿萌出等感觉反射进行评估,对其四肢放置、抓握反射、翻正反射、负向趋地性等运动反射进行评价。取两组大鼠术后24 h及生后3
目的分析新生儿胃肠穿孔的疾病种类、诊疗情况及转归,为临床提供诊治思路。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7月至2014年6月我院新生儿内科和新生儿外科收治的胃肠穿孔患儿的临床资料,包括性别、胎龄、体重、日龄、是否双胎、症状、体征、术前检查、术中所见、手术方式、病理结果及预后等,比较早产儿与足月儿穿孔的特点,以及不同穿孔位置、不同穿孔病因的特点。结果共纳入206例胃肠穿孔新生儿,胃穿孔46例(22.3%),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