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宗李熙,动摇中走向末路

来源 :环球人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ainbow8207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他起初一心尊奉清朝,对清廷失望后,在列强夹缝中艰难求存
  蜜月难长久,人如此,国家也如是。19世纪中期,清朝开始衰落,与西方列强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这对长期以天朝上国自居的中国来说,对长期奉中国为至尊的朝鲜来说,都是强烈的冲击。如何调整中朝关系、面对外部世界,成为两国当政者面临的大问题。恰在此时,李鸿章和李熙分别走上了各自国家的权力中心。

松动的宗藩关系


  1870年,李鸿章被任命为直隶总督,不久之后又兼任北洋大臣,这一职务将他推向了海防和外交第一线,直接主导对朝政策。几乎与此同时,朝鲜政局也发生了变化。1864年,12岁的王室旁支李熙在其父大院君的运作下,登上王位,便是后来的朝鲜高宗。李熙即位之初,大院君独揽大权。他给儿子物色了一门亲事,新娘是来自李熙母亲家族的闵妃,也就是日后为人熟知的明成皇后。大院君以为闵妃性格温顺,又出身自己妻子家族,容易控制。但他没想到,闵妃权力欲很强。1873年,她鼓动李熙亲政,还发动政变将大院君逼出了京城。政变虽然成功了,但李熙生性懦弱,亲政后对闵妃言听计从。
  朝鲜发生的一切,李鸿章看在眼里。由于清朝一直有不轻易干涉藩属国内政的传统,李熙亲政后也未改变对清朝的态度,李鸿章便没有干涉朝鲜政局。但他深知朝鲜的重要性——不仅是最主要的藩属国,还是清朝的北方屏障。因此,他对朝鲜遭到的外部压力非常警惕。
  其实,朝鲜一直奉行锁国政策。除了与中国保持密切关系、与日本偶有往来外,同西方国家毫无接触。1866年,法国借口法籍神父遭到迫害,派军舰来到朝鲜。大院君强硬地推行“攘夷”政策,法军被迫撤离。此后,西方国家多次试图与朝鲜通商,均遭拒绝。
  真正的威胁来自日本。19世纪60年代,日本开始明治维新,迅速走上强国之路。清朝衰落使日本感到染指朝鲜的机会来了。明治维新之初,日本就派特使抵朝,试探朝鲜的态度。在文书中,日本表示与朝鲜“以归永好,万世不渝,是我皇上之诚意也”。这封看似语气诚恳的文书惹怒了朝鲜王室:我们只认清朝皇帝,除此之外再无“皇上”。朝鲜拒绝接受文书,也没有接待来使。不久,日本又派来特使,希望两国通商,依然遭到冷遇。
  对于日本,李鸿章起初抱着欣赏的态度,称赞日本“欲强以御辱”,并在1871年主持签订了《中日修好条规》,规定“两国所属邦土……不可稍有侵越”。在李鸿章看来,这是“隐为朝鲜等国欲留地步”,就是告诉日本,朝鲜是清朝的藩属国,不能侵犯。不过,短短3年后,日本出兵台湾,最终以清朝支付赔款收场。看到清朝软弱,日本于第二年派军舰前往朝鲜挑衅。闵妃迫于日本的压力,也担心大院君借机再起,便准备与日本议和。
  日本深知要解决与朝鲜的问题,绕不开清朝。1876年初,日本派特使拜会李鸿章。李鸿章说明了朝鲜在内治外交上的自主,但又强调朝鲜是中国的藩属国。得到李鸿章的答复后,日本与朝鲜签订了《江华条约》,第一款就写道:“朝鲜国乃自主之邦,保有与日本国平等之权。”这实际上是告诉清朝,在日本眼中,清朝与朝鲜的宗藩关系已经作废。但李鸿章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仍认为清朝的宗主国地位不可动摇。梁启超后来在《李鸿章传》中提到此事时,痛心疾首地说:“中日之战,起于朝鲜,推原祸始,不得不谓李鸿章外交遗恨也。”

李鸿章接连失算


  李鸿章疏忽了,李熙和闵妃也没有想到《江华条约》包藏的隐患。日本进入朝鲜后势力发展很快,北方的沙俄更对朝鲜抱有极大野心,这引起了李熙的恐慌。从1876年开始,朝鲜元老李裕元多次向李鸿章呈递信函,寻求指点。5年间,双方往来信函多达17封。信函虽以李裕元的名义呈递,但多数回信都会送到李熙手中。此外,李熙还经常派使臣直接到天津或保定面见李鸿章。
  接见朝鲜使者时,李鸿章总是关心日本在朝鲜的动向。他想到了一个办法:以西方国家牵制日本和沙俄。1879年,李鸿章奉清廷之令“委婉开导”朝鲜,希望李熙与西方立约通商。
朝鲜高宗李熙(1852年—1919年)

  起初,李熙顾虑重重,不愿扩大开放,但最终还是接受了李鸿章的“劝导”。1882年,李鸿章促成朝鲜与美国签订《朝美修好通商条约》。此后,清朝又促成朝鲜与英、法等国签订类似条约,朝鲜向西方国家打开了国门。李鸿章还建议朝鲜派人来华学习制造近代武器,并赠送新式装备。闵妃一心想要废除大院君时代的所有政策,积极表示要“开化自强”,效仿清朝的洋务运动进行改革。
  不过,李鸿章失算了:开放政策没能遏制日俄,还激化了朝鲜国内矛盾。1882年7月,部分朝鲜军人因反感日本人在朝训练新式军队而哗变,史称“壬午兵变”。军人起事后,城市贫民加入其中,“兵变”转化为“民变”。赋闲多年的大院君趁乱将矛头引向闵妃。民众很快冲进王宫,闵妃装扮成宫女出逃。此外,朝鲜军民围攻日本使馆,日本公使仓皇逃走。李熙无奈之下将大院君召回王宫,收拾乱局。大院君很快恢复了锁国政策。
  失势的闵妃希望清朝“派兵船前往观变”。清廷紧急召回了回乡奔丧的李鸿章,最终派淮军将领吴长庆等人率兵赴朝。吴长庆进入汉城,大院君被诱捕,押往天津,后被软禁在保定。此后,清军留驻朝鲜。
  然而,清朝武装镇压“壬午兵变”引起了朝鲜“开化派”的反感。1884年,“开化派”发动“甲申政变”,引起骚乱,趁机要求李熙请日军前来保护。日本公使以此为由,带领日军来到王宫。此时,袁世凯负责留驻朝鲜的清军。起初,他考虑到王宫中有日军,不敢擅自行动。不久,在“开化派”刀下逃生的大臣跑到清军大营,痛哭流涕地要求清军出兵。袁世凯这才下定决心,率兵入宫镇压“开化派”,击败日军,救出李熙。   事件平息后,日本找到清朝交涉。当时,清朝忙于和法国的战争,采取了息事宁人的态度。1885年,清朝与日本签订协议,相约各自撤回驻朝军队,日后朝鲜有变,一方派兵要先通知对方。这等于确认了日本和清朝在朝鲜有同等地位,中朝宗藩关系彻底动摇了。然而,李鸿章依然乐观地认为,日军已撤,清军也没有必要留在朝鲜。事实证明,李鸿章又失算了。中国独享的宗主国权利,变成了中日两国分享。正如论者所言:“甲午战争的情况已在这时约定了。”

李熙和闵妃的末路


  袁世凯平息“甲申政变”,让李鸿章喜出望外。1885年,袁世凯奉李鸿章之命,护送被扣押的大院君返回朝鲜,并被任命为驻朝鲜“总理交涉通商事宜大臣”。再次来到朝鲜后,袁世凯察觉到了朝鲜王室态度的微妙变化——李熙和闵妃对清朝很失望,对日本很惧怕。表面上,李熙仍然依赖清朝,暗地里却将目光投向了沙俄,希望借沙俄平衡各国在朝鲜的势力。1885年和1886年,朝鲜两次试图与沙俄签订密约,求得保护。
  李鸿章得知朝鲜“背华自主”的倾向,便去信质问李熙。李熙只得百般辩解道,密约之事是一些小人背着自己所为。李熙还表示,朝鲜200多年来“世蒙天朝恩庇,覆载高厚,山海崇深;至如近年以来,尤被恩造敝邦宗社几危复安者数矣”,怎会暗地里背离清朝呢?
  李鸿章知道这是狡辩,但并未戳穿李熙。他只是提醒,朝鲜世代受大清恩德,万不可背离。在李鸿章眼里,李熙是“暗弱长厚”之人,他希望李熙自省:“贵国三年之中两遭大变,殿下惩前毖后,思所以致乱之由与所以靖难之功,则感激圣恩,痛戒党私,慎交与国。”
  劝诫之余,李鸿章言辞婉转地以武力威慑李熙。朝鲜第二次秘密接触沙俄后,李鸿章在给李熙的信里开篇就说“水陆军将竟请为渡辽之师”,但自己不相信国王你有二心。这封信意味着李鸿章觉察到了中朝宗藩关系存在裂痕。为此,李鸿章授意袁世凯加强对李熙的控制。袁世凯很快就大体控制了朝鲜的宫廷事务。然而,袁世凯的一些高压和过激手段引起朝鲜王室反感。
  中朝关系在暗流涌动中走到了1894年。那一年,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王室无力镇压,无奈之下,再次向清朝求援。李鸿章认为,朝鲜归清朝保护,“其内乱不能自我了结,求中国代其戡乱,自为上国体面”。在清军入朝后,日本也派兵入朝,并在起义平息后拒不撤军。
  李熙对日本的恐惧已成惯性。1894年7月,日军突袭朝鲜王宫,挟持李熙。随后,日本在朝鲜丰岛海域袭击清军运兵船,甲午战争爆发。第二年,清朝战败,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承认日本对朝鲜的控制,清朝势力完全退出朝鲜,中朝延续几个世纪的宗藩关系正式终结。
闵妃(1851年—
1895年)的画
像,她死后被追
谥为明成皇后。

  甲午战争之后,中国跌入谷底,李熙沦为日本的傀儡。闵妃在《马关条约》签订后,希望借助沙俄,对抗日本。1895年,日本浪人冲进王宫,将闵妃杀害。1897年,李熙改国号为“大韩帝国”,自己称帝,同时追谥闵妃为明成皇后。1907年,日本逼迫李熙退位,3年后,日本吞并朝鲜,朝鲜亡国。1919年,李熙在抑郁中去逝,民间则传言他是被日本人毒死的。
  日本吞并朝鲜后,朝鲜独立运动从未间断,中国成了朝鲜独立运动的大本营。他们或在国民政府的支持下,成立大韩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光复军;或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东北抗日联军的一部分,金日成便是其中一员。全面抗战爆发后,朝鲜义勇军活跃在八路军、新四军中,与中国军民共同战斗。最终,抗战结束,朝鲜迎来光复,却被一条“三八线”分隔成了两个国家。
其他文献
郑贞铭,摄于2015年1月。  人物简介  郑贞铭,1936年生于福建闽侯,1942年赴台湾,台湾政治大学文学学士、法学硕士。曾任台湾中国文化大学新闻系所教授、主任、所长、社会科学院长,台湾“中央社”常驻监察人,《香港时报》董事长等职,被誉为台湾“新闻教父”。  郑贞铭先生衣着总是整洁优雅,衬着一头花白头发,透出儒雅的学者风范。年初,这位台湾“新闻教父”推出力作《百年大师》,讲述上世纪对中国社会产
2015,反战之夏  自从众议院强行通过《新安保法案》,讓日本成为“可以作战的国家”后,民众就展开了各种抗议活动。随之而来的广岛、长崎原子弹爆炸70周年纪念日,政府宣布筹划重启核电站建设,引发了一场更大规模的游行示威。“反对战争”“反对重启核电站”的标语随处可见。70年前的战争创伤与4年前大地震、大海啸、核泄漏的创伤紧紧叠加,不安全的感觉笼罩了这个夏天。当日本妈妈们推着婴儿车走在抗议队伍中时,安倍
20岁成为美国公民,60岁当上首位女国务卿  她是世界外交舞台上的名人,又格外喜爱胸针,甚至说过“我让装饰胸针业重现生机”;她20岁才成为美国公民,60岁当上了美国首位女国务卿;在克林顿当总统时,她为他的外交政策满世界奔走,当希拉里冲击白宫时,她又成了铁杆支持者。  她,就是马德琳·科贝尔·奥尔布赖特。她的名言是:“我不相信好事是偶然发生的,我相信你赢得了它们。”“胖是因为我皮太厚”  奥尔布赖特
年轻干部刚刚走上工作岗位,要迈好人生第一步,实现健康成长,关键是做到七个方面。一要摆正心态。从学校走进机关,由学生转变为公务员,在这个过程中,首先要正确看待自己。年轻干部在学校表现优秀,工作后要学会归零,从头做起。其次要正确看待工作。把工作看作生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是最高境界;把工作当作事业,勤奋敬业,积极进取,这是崇高境界;把工作当作职业,按部就班,循序渐进,这是最基本的要求。既然选择了公
3月29日,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的国葬仪式在连绵阴雨中举行。据悉,有超过144万人前往新加坡国会大厦等处向李光耀告别。当日,韩国总统朴槿惠、日本首相安倍、印度总理莫迪等23位外国领导人及代表,以及多位李光耀生前友好出席葬礼。习近平主席特使、中国国家副主席李源潮专程赴新加坡出席葬礼。极尽哀荣的国葬,让“葬礼外交”又一次成为各国媒体上的热词。高规格体现中国真情  在新加坡,李源潮再次展示了中国人民对李光
人物简介:沈腾,1979年生于黑龙江齐齐哈尔。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2003年出演开心麻花剧团第一部舞台剧,之后成为开心麻花的台柱之一。2012年起,连续4年登上央视春晚舞台,参加综艺节目《欢乐喜剧人》等,并出演多部电视剧。  听《环球人物》记者说要和他聊聊喜剧,沈腾反倒一时语塞了:“这个话题太大,该如何谈起呢?”他说,长期浸淫在这个领域里,很多东西都已潜移默化融入了身体之中,就像给他一个刺激,他
董鹏华开发了全球第一个旅游真人在线服务APP  董鹏华的公司欧思贝的新址在北京鼎好大厦19层,可俯瞰整个中关村。向西不远,就是眼下最火爆的中关村创业大街,不久前李克强总理刚在这里喝过咖啡。自从“全民创业,万众创新”的热潮席卷全国,董鹏华就觉得好像所有人都在往互联网行业里涌,但人才的性价比却在往下跌。他对《环球人物》记者说:“现在招人是个很大的瓶颈,热钱大量涌入,程序员的招聘成本跟两年前相比将近翻了
3年又3个月,金正恩未踏出朝鲜国门一步。即便对素来不轻易出访的朝鲜领导人而言,这也是少见的,并引发了一系列议论。但2015年,国际社会似乎看来有机会等到金正恩的“国际首秀”——2月22日,印度尼西亚邀请金正恩出席4月举行的万隆会议60周年纪念活动;一个月前,俄罗斯已经邀请金正恩参加5月举行的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活动。如今,人们的问题已变成“哪里才是金正恩出访的第一站,莫斯科还是雅加达”? 
在欧美电影界,有几个可以被公认为是“劳模”的影星。比如克里斯蒂安·贝尔,为拍摄《机械师》减掉了将近30公斤的重量,之后为了演超级英雄蝙蝠侠,又马上胖了回来;马特·达蒙为了演《生死豪情》,减重将近20公斤;马修·麦康纳为了演一个艾滋病患者,也愣是从一个风度翩翩的帅哥熬成了骨瘦如柴的濒死之人……迈克尔·法斯宾德也在这个名单之列,在《斯巴达300》中,他是一身肌肉的勇士;到了《饥饿》中,他又是瘦骨嶙峋的
7月9日,周黎明接受本刊专访。(本刊记者 傅聪摄)  人物简介:周黎明,1962年生,浙江人,撰写电影评论10多年。中山大学硕士,后在美国加州伯克利大学就读并获MBA,同时进修影视制作和研究。已出版的作品有《学会“肤浅”》《好莱坞启示录》《四面楚歌》等。  周黎明很久没写影评了。顶着“大陆第一影评人”的称号,他的最近一篇关于中国电影的评论还停留在去年10月份上映的《黄金时代》。  美国《洛杉矶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