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小学生阅读之我见

来源 :阅读与鉴赏·学术版下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yattw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著名儿童作家曹文轩在《新人文读本》序中写到:在一些家长和老师看来会耽搁正常学习的阅读,非但没有影响学生的正常学习,反而促进了他们的正常学习。博大无边的人文世界,以及优美的语言、优美的风景、优美的情趣酿造而成的审美境界,使学生得到了精神的升华、情操的陶冶、思维的强化、性格的锤炼,同时也舒缓了那种弓在弦上的紧张与无边无际的巨大压力。
  
  一、作为新世纪的小学生应该阅读什么书
  
  向小学生推荐书目,必须考虑小学生阅读的年龄特点,选择适合小学生阅读的书籍。教育学家的研究表明,人在18岁之前,其性格、气质、价值观等受阅读的影响很大,18岁以后,人格和价值观逐渐定型,受阅读的影响逐渐减小。小学生这一时期的世界观还没有定型,心灵处于逐渐丰富的阶段。由于受到理解力的限制,小学生辨别是非和善恶的能力较弱。从这两点来说,向小学生推荐优秀读物,完善他们的心灵和人格,引导他们走上正确的人生道路,是非常必要和有益的。推荐书目应该选取健康、积极向上的著作,展示人类生活的美好前景,鼓励小学生热爱生活,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以此奠定其在人生道路上的知识和情感的基础。
  
  二、引导小学生阅读,让其快乐成长
  
  1.让学生养成自主读书的习惯。古人云:“文贵自得,书忌耳传。”只有经常利用一定时间进行课外阅读,才有助于阅读能力的培养和阅读习惯的养成,从而在增长知识、提高阅读能力的同时也享受到无尽的乐趣和快乐。著名文学诗人郁达夫青年时每天在阅览室看五个小时以上的书,这在他以后的文学创作上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指导阅读。“读书”两字,关键在于“读”,书的价值也在“读”中体现,指导学生学会读书,是阅读教学的目的所在。
  ①上好阅读课。阅读课的教学内容主要是阅读指导课、自由阅读课、读书汇报课等。特别是阅读指导课,我根据语文教学大纲和学生年龄特点,拟订内容,有如何查工具书、如何学会提问、如何学会圈点评注等,帮助学生学会阅读,提高阅读效率。
  ②做好读书笔记。“记”是读的强化,读的深化。我指导学生用好学校特制的两本读书笔记,一本是摘录优美词句和百科小知识,一本是写读后感和“好书推荐稿”。实践表明,这样做既培养了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又帮助其完成了知识的积累和消化。
  ③建好阅读反馈表。学生到学校图书室或班级图书橱借阅一本书,就发一张“阅读反馈表”,学生读完后必须填写好反馈表,方可再借一本书。反馈表上要填写书籍作者、主要内容、精彩片段、百科小知识等,督促学生借了书就得认真看,不要借书时兴致勃勃,借完后就不再过问。
  ④抓好经典诵读。中华民族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给子孙后代留下了宝贵的精神遗产,其中积淀着智慧的结晶、映射着理性光辉的言论著作,浓缩着丰富情感、蕴涵着优美意象的诗词曲赋,就像灿烂的星河,熠熠生辉。这些古诗文经典,对于治学修身、陶冶性情、引导价值判断、提升审美品位以及培养语文能力等,具有不可替代的功能和作用。
  
  三、开展各种有趣的活动,培养小学生阅读兴趣
  
  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既希望读有所得,又希望收获明显,得到老师、家长和同学的认可和赞许,从而满足自己的成就感。针对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可组织开展读书心得交流会、朗诵比赛、讲故事、猜谜语、读书经验交流会等活动,让学生有施展才能的机会。
  1.老师范读,激发学生阅读兴趣。语文是靠语言文字来表达感情的,作者将炽热丰富的感情寓于生动优美的语句中。每讲授一篇新课文,老师要先范读一遍全文,范读时注重全身心地投入,把自己融入课文之中,时而激情澎湃,时而低诉音弦,做到声情并茂,学生就会有如痴如醉的感觉,感情就会很快地投入到课文的情境中来。学生特别崇拜老师,加上模仿性强,可塑性大,他们听到老师读得那么有滋有味,就会跃跃欲试,模仿着读。模仿是儿童的天性,在模仿老师的范读中学生就有了阅读的兴趣。
  2.用激励性评价,激发学生兴趣。叶圣陶先生说:“语文老师是引导学生读书、看书的,而不是给学生讲书的。”所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以一个引导者、合作者的身份出现,由扶到放,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意识。比如,教《特别的作业》一课时,我以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以读代讲,安排了不同层次的读,层层推进,分步到位,让学生在读中明理,在读中感悟,并不断变换方式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在“自由读”的过程中,我让学生自己体会自己读得怎么样?读得好的自己表扬一下自己(棒棒棒,我真棒!)。读得一般的同学也鼓励一下自己(努力!努力!继续努力!)。这样做不仅使每个同学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也把学生带入到了神奇美妙的语文世界。在“指名读”的过程中,我让全班学生来评价,感觉他读得怎么样?谁还比他读得好?同学们纷纷举起手,想和他比试比试。于是,课堂朗读兴趣十分高涨,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还能锻炼学生的阅读能力,更能激发学生自觉学习、主动探索的积极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语文的探索者、实践者。
  总之,“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语文是读出来的,老师再条理、再系统、再精确地分析也替代不了学生的阅读。所以,我们必须坚持《新课程标准》,真正做到以读为本的课改理念。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读中生情、读中明理,这样学生才能感受到作者火一样的激情,才能更好地领会作品的深刻主题。
其他文献
“生活处处有语文”,“生活有多广阔,语文就有多么广阔”等成了近年来许多语文教育工作者乐于接受的观点。的确,精神世界是物质世界的反应,有了生活的丰富多彩才有语文的绚丽多姿。从结绳记事到今天的信息社会,生活总是在不断地丰富着语文的内容。回首历史,正是屈原“虽九死其犹未悔”的执著,才会有流芳千古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震撼华夏子孙心灵的吟唱。正是文天祥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铮铮气节,才会有惊天地
二十一世纪的社会是知识竞争的社会,二十一世纪的教育是创新的教育。现代社会,多数家庭只有一个孩子,是家中的小皇帝。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几乎成了所有父母最大的心愿,在这种心态的驱使下,人们对教育的关注视线也正在转移,越来越注重基础教育——幼儿教育已成为被关注的焦点,抓好幼儿时期教育已成为人们的共识。  俗话说:“要想学会做事,首先学会做人!”多年的幼教实践告诉我,要想教有所获、学有所成,关键的基础和前提
马克思立足于实践活动从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人与其精神的关系揭示了人的本质特征,强调人是“能动的自然存在物”、人是“社会存在物”、人是“有意识的类存在
中国是诗的国度。从《诗经》源始,诗歌的触角延伸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诗歌中的形象包括人物、自然景物、环境等形象,但无论是什么形象往往又要通过意境来丰富它的生动性和具体可感性,从而达到艺术形象的艺术境界和艺术价值。特别是抒情性作品的意境,往往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因此。在创作时要经常用意境去丰富创作的对象。  意境是文艺作品中作者的思想感情与客观现实的事物和谐融洽而产生的文学艺术形象的境界。“意”是指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直接决定着语文教学质量的高低。《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
大陆法系精神损害赔偿制度起源于古罗马,后经中世纪和近代法时期,在《德国民法典》中渐趋完善。随立法技术水平的提高,《瑞士民法典》对精神损害赔偿制度作了较科学的规定。大陆
通过对数学专业部分本科生学习态度、学习兴趣、学习焦虑、投入动机等非智力因素与数学考试成绩关系的问卷调查、统计和分析,其结果为:男、女生成绩和学习经验差异明显,女生优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