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讨论教学设计摭谈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obert6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讨论法是一种常用的教学方法,它是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一种常态。讨论法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全班或小组成员围绕某一中心问题而进行探讨、辨明是非真伪以获取知识的一种方法,是由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师生之间的交流共同组成。
  讨论课可以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有助于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然而当前语文讨论课的现状是许多教师爱用但不善于用,讨论设计粗糙,效果不佳,往往留于形式,达不到预期目的。
  语文讨论课的教学设计可以根据讨论进行的时间顺序,划分为课堂讨论的准备、课堂讨论的过程、课堂讨论的总结三个环节。
  
  一、课堂讨论准备的设计。第一,讨论前要根据教学目的来确定讨论的内容。讨论问题要有吸引力,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讨论的问题应简明,题目必须明确具体,用词恰当,不能模棱两可意思含混;讨论题目有一定的典型性、代表性,有讨论、钻研的价值,题目应该是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或具有不确定性和不一致性的问题,否则讨论既费了时间又无多大意义。例如苏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口浯交际”,讨论问题的焦点为:如何正确认识和对待“流行音乐”,这个话题学生感兴趣,对学生来说很有现实意义。课堂讨论的题目不可过多,一至二个即可;题目应该深浅适当,难易适度,面向大多数学生,题目过易,学生会觉得无话可谈,过难,则摸不着头脑,也谈不起来。例如《孔乙己》这篇课文可设置这样的讨论题目:孔乙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造成孔乙己悲剧的社会原因是什么?第二,要在学生独立钻研、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指导学生预习课文和阅读参考书,要求学生按题目进行有目的、有系统的阅读,在阅读中认真思考,善于发现问题,按题目的要求写出发言提纲,在此基础上进行讨论,学生才可能有所收获。第三,要有便于讨论的组织形式。讨论可以分组进行,也可全班进行;可以用整个课时,也可以是教学的某个环节。讨论小组通常以五至七人为好;著讲议结合,最好以前后左右四人为一组,便于分和合。讨论还应有中心发言人(主持人)、记时员、记录员等,分工明确,责任具体,这有助于问题的深入研究,也不至于讨论“冷场”。
  
  二、课堂讨论过程的设计。先要考虑在讨论开始时应对讨论的目的、要解决的问题、要掌握的重点进行说明,以便学生能围绕中心进行发言。讨论过程中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鼓励大家普遍发言,而教师只提供最必要的信息,给学生背景知识,要善于把问题扔给学生,不要过多地发言将讨论封住。教师要有民主态度,要充分发扬民主,对争论中的问题,要让各方充分发表意见,不能生硬的下结论,特别是对学生的正确意见要充分肯定,对有创见的看法要充分尊重。善于在讨论中对学生进行启发引导,启发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勇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积极引导讨论向纵深发展,研究关键问题,以便使问题得到解决。为使讨论能围绕中心,一是应用适当的方式制止夸夸其谈的发言以及对枝节问题的争论不休,而阻碍实质问题的探讨;二是教师要善于发现争论的焦点,随时点拨。使问题明朗化,或提出争论的“引子,以激起争论并正确引导争论。教师可重点参加一组的讨论,注意倾听和发现典型的、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并有重点地记载学生发言的优缺点,以便更好地引导学生的讨论,也便于有生动、充实的内容进行总结。教师要根据主要问题辨明的程度,控制好“火候”,及时决定讨论的结束和延续。
  
  三、课堂讨论的总结。讨论结束后教师要做好讨论小结,有明确的结论。一是教师应简要概括讨论的情况,引导学生获得正确的观点和系统的知识,纠正错误、片面或模糊的认识。二是课堂讨论的总结主要针对学生讨论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讲解,把学生理解不深刻、不正确的问题给予补充、纠正与深化,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三是要能够从众多的发言中发掘问题的本质,准确地找出论证中的要害,进行有理有据的、令人信服的驳斥或论证。例如“市场经济中要不要讲诚信”这个话题教师可以这样总结:在市场经济中,竞争是生存的重要条件,要战胜竞争对手有时确实是“不择手段”,但这不等于说我们就可以忘了为人的基本道德标准——“诚信”,同时必须指出竞争的一个重要原则是合理合法,任何违法的竞争都是不可取的。在合法的条件下,讲究竟争策略,并不违背“诚信”原则。
  运用讨论法还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初中生尚处于心理开放期,表现在课堂上勇于发言,不怕失误。教师要在内容和技巧方面引导他们向高层次发展。高中生进入心理封锁期,表现在课堂上发言慎重,教师要了解和掌握这种心理发展的特点,要在较高的智力发展水平上来组织发言和讨论。讨论中教师还要通过学生发言的声音、表情、动作等,来观察学生的心理活动。如缄默是不愿发言,声音小是胆怯,环顾同学是寻求支持等。
其他文献
按照课程标准的解说,语文教学的特点,一是人文性,二是实践性,三是民族性。语文的实践性特点,决定这门课程应该从实践中学习,让学生接触丰富的语文学习资源,重视各种语文学习实践机会。或许是因了浪漫的缘故,或许是因了语文的浪漫特征,拿到初二语文课本的第一天,我在书的首页默默地写下了以下几行字:“以青春之心灵,携青春之少年,唱青春之语文。”正是这朴素的几行字启迪着我在一年的教学中,面对着亦生亦友的青春灿烂的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指出:“生活是教育的中心”;“从定义上说,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然而,长期以来语文教学脱离生活实际,以知识为本,忽视了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课堂教学多是老师讲,学生听,学生的语文能力没有得到有效的提高,语文课堂缺乏应有的生机和活力。
文言文学习是初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可是由于学生与古人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上存在距离,因此在交流上有着一定的陌生感。所以文言文教学中,学生不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不到文章本身的魅力所在,文言文教学成了简单的疏通文意。如果这样就失去了学习文言文的价值。那么面对这样的情况,文言文教学又应该何去何从呢?    一、文言文教学中要努力升华自我    《语文课程标准》 “阅读与鉴赏”目标中第八条规定:“学
有活力,才有魅力,语文课堂教学也是如此。让语文课充满活力,不仅是激发学生兴趣的需要,同时也是由语文学科的内容和性质决定的。语文课堂教学的“活”,我认为至少有以下几种策略。  一.设计情境,体悟语言之美,想象之妙,思辨之趣  设计情境是一种加诸学习者感性材料而推之于理性领域的教学积极化策略。它有两种方式和类型:一是再现型,二是再造型。依据课文内容特点和风格,结合教师、学生的兴趣、优势和习惯,运用语言
“举一反三”出于《论语·述而》:“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但韩军先生认为,语言(言语)的学习规律,并非“举一反三”,恰恰是“举三反一”。人类语言的学习,是在“巨大数量”的语言(言语)的“例子”的反复撞击、反复刺激下,才点点滴滴“说出”,成年累月的数量在无限量地加大后,才“奔涌而出”。  自韩军一声棒喝之后,“举三”说得到大多数语文教育者的首肯,意见颇有一边倒的倾向。笔者看了相关文章,觉得当代
如果将刘庆邦的短篇小说分为酷烈与柔美两大系列的话,《皂之白》无疑应当归为柔美一系。单纯而不单调的线索,细微却不琐碎的笔致,醒目而不呆滞的色彩,层层勾画出一个黑白交织、由黑入白、大黑大白的煤炭工人肖像,既延续了他一贯关注底层、体恤矿工的叙事伦理,也流露出作者在后工业社会里对和谐自然的乡土社会及由之衍生出的纯正人格操守的怀想与眷恋。作者凭借其深厚的生活积累,犹如描绘一幅工笔画,层层敷色渲染,细致入微地
多年来,高考作文都倡导“文体自选”。面对不同出题类型的作文,广大学生可以在写作要求里看到“自选文体”,从而自由地选用文体,这完全挣脱了以前写作中对文体的写作限制,学生体现出个性化文体写作:记叙文、议论文、散文各显神通,论坛、寓言、文言文、报告等文体也陆续登场!这本是好事,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尤其是近几年,高考作文“文体自选”的负面影响逐渐显现。  一.作文文体不分的现状与语体教学的欠缺  很多学生误
“互文”,又称“互辞”、“互言”、“互用”、“互见”、“互体’’或“互文见义”。它是指古诗文中前后词语在意义上互相交错,互相渗透,互相补充,结合起来表示一个完整意思的一种修辞手法。常见的表现形式是单句互见和对句互见。  单句互见,即一个句子里某些词语的互见。例如:  ①“心折骨惊。”(江淹《别赋》)  “心”、“骨”是互文,即“心骨折,心骨惊。”  ②“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杜牧《泊
一次偶然的机会,在网上看到北京八十中语文特级教师宁鸿彬老师上《皇帝的新装》的课堂实录,再一次叹服于宁老师精到而朴素的课堂设计。第一课时,只有三步,第一是“打开书”“准备读课文”,于是抽几位学生接起来把全文朗读一遍;第二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一个……的皇帝?”把省略号部分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来;第三步再有选择性地读,请学生用一个字概括全文的故事情节。整堂课在反复的朗读中圆满完成了教学任务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教益学生时曾引用过伊斯兰教穆罕默德的一句话:假如你有两块面包,你得用一块去换一朵水仙花。我认为学语文是一种生存的需要,一种诗意生活的需要。  语文老师叫文人,以“书”为生命,以“文”为符号,屹立三尺讲台,耸立做人的骨气和文人的精神;为人师表,一生平凡,诚然卑微如蚁也要美如神,诗意地栖居在语文的土地上。“一指粉笔任平生,两袖清风照古今”,在古朴厚重的先秦文字里,在美丽典雅的汉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