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与思想教育的相互融合分析

来源 :课外语文·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fh996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思想教育不断发展过程中,对语文教学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而加强两者之间的融合与渗透,对于语文教学的顺利开展更是发挥着不可比拟的作用和优势。加强语文教学与思想教育之间的融合,可以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确保思想教育工作水平的稳步提升。本文主要通过自己在多年的语文教学中对学生渗透思想教育的一些点滴,对语文教学与思想教育的相互融合展开分析。
  【关键词】语文教学;思想教育;融合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目前,在语文教学中,加强思想教育的渗透是当务之急,赋予了语文教学全新的使命,已经成了提高语文教学水平的重要途径。语文作为重要的学科之一,带有较强的学科性质,在培养学生的人生观和道德观时,必须要提高对思想教育的高度重视,将语文教学与思想教育有机融合在一起,使之成为协调统一的有机整体,进而为语文教学的顺利开展保驾护航。
  一、语文教学与思想教育之间融合的必要性分析
  (一)可以实现借物抒情的教学目标
  语文教学注重“借物抒情”,思想教育的方法要将其归结为“借题发挥”,基于语文课文的作者视角,作者的写作目的性比较强,是表达情感和传递思想的重要工具,所以需要正确掌握汉字背后的真正内涵,满足语文学习的内在需求。在小学语文学习中,语文的学习是比较简单的,仅仅需要学习生字、生词等,而要想真正领会语文精神,就必须要对其中蕴藏的内涵进行充分了解。思想教育善于引用一些案例,以案例的形式来对主人公的行为进行深入分析,进而引导学生要严格规范自身的行为表现。语文教学和思想教育虽然没有直接进行表达,但是都润物细无声地呈现了出来。
  (二)引发思想共鸣,加强自我思考
  在语文学习中,文字是抒发情感的重要条件,学生必须要通过使用文字来将自身的感情抒发出来,而对于思想教育来说,可以有效指导自己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对于学生掌握的语文知识,大都是语文教师传授出来的,然而很难代替学生去阅读文章,而且部分知识点很难从字面上理解透彻。而思想教育也是如此,如果对一些行为道德了解不深入,也没有影响到自身的处世方式,很难发挥出思想教育的积极作用。所以语文教学和思想教育,都需要产生情感共鸣。
  语文教学和思想教育都需要学生自己进行感悟与思考,并将其进行内化,进而满足学习的目的。
  二、语文教学与思想教育融合的具体措施
  (一)挖掘语文教育中的素材
  在语文教学中,对于语文知识的学习、语文思维辨识能力等都与思想教育是离不开的,两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所以要将语文教材中的思想教育因素充分挖掘出来,加强思想教育的渗透,进而确保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日常语文教学工作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多多阅读一些文学散文,感受我国的秀丽河山,体会文化传统的魅力,更好地理解语文教材中的相关文学作品蕴含的思想,加深对作品的感悟与理解,实现思想教育与语文教学的紧密融合,进而为学生思想素质的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积极开展实践活动,联系实际生活
  对于实践活动的开展,可以巩固学生的思想教育内容,增强自我认同感。首先,语文教师要积极开展实践活动,并与思想教育的目的相契合。比如要积极开展不同主题的校园实践活动,如“传递爱心”“爱护环境”等,也可以举办“我爱写作”的实践作文活动,这样可以便于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挖掘可以写作的素材、资料等,实现思想教育的渗透。其次,还可以举办“爱国主义”学习周,学生要收集爱国的故事和文章等,并在主题班会中进行讲述,进而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教材,加强对学生的正面引导,学生也要结合自身实际,将内心真正的想法表达出来,使学生在课文中有所感悟。
  例如在《我的弟弟“小萝卜头”》课文中,我引导学生联系实际,并让学生把自己与“小萝卜头”进行对比。在课文中,小萝卜头的生活条件是非常艰苦的,产生对身处牢狱中的小萝卜头同情之感。通过对这篇文章的深入领会,可以激发学生对国民党反动派的痛恨之情,更告知学生要珍惜现在所拥有的幸福生活,将其渗透到自己的思想行为中。
  (三)观察插图,深化思想教育
  加強课文插图的应用,可以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对于小学生来说,思想尚未成熟,而既有图片、也有文字这种形式更能吸引学生的兴趣。所以,语文教师要指导学生善于观察插图,对其中蕴含的内涵进行深入分析,将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形成正确的思想认知,进而达到思想教育的渗透目标。
  三、结语
  综上所述,加强语文教学与思想教育之间的融合是至关重要的,是提高语文教学水平的重要途径,是增强学生的思想教育观念,实现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效方法,这对于学生未来健全人格的塑造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刘清菊.刍议语文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相互融合[J].语文建设,2015(18).
  [2]疏勤.刍议语文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相互融合[J].语文建设,2014(11).
  (编辑:马梦杰)
其他文献
【摘要】很多学者认为“子见夫子乎”(出自《论语·微子》)中的“夫子”指孔子,我们认为这种看法值得商榷。本文根据事理  逻辑,认为“子见夫子乎”中的“夫子”指“可称‘夫子’(或属‘夫子’)的人”。  【关键词】论语;夫子;不定指  【中图分类号】G652 【文献标识码】A  本文所讨论的“子见夫子乎”中的“夫子”,这句话出自《论语·微子》“子路从而后”章。该章经常被教材及各种著作引用。全文如下:  
【摘要】《马说》的思想意义,绝不仅仅是发泄韩愈个人的牢骚和怨恨。在封建社会里,压抑人才、埋没志士是普遍的现象。因此,它客观上为封建社会中怀才不遇、有志难伸的知识分子表达了愤懑和不平,是对整个封建社会“伯乐不常有”的黑暗的揭露和批判,是对不能知人善任的昏庸的统治阶级的嘲讽和鞭挞。韩愈的《马说》除了艺术技巧的精湛以外,更有典型、深刻的思想意义:为英才不被埋没呐喊。  【关键词】《马说》;韩愈;思想意义
【摘要】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山东省职业教育教材编写组编著,山东省职业教育教材审定委员会审定,中等职业教育规划教材《语文》第一册《劝学》一文中虚词“而”使用频繁,多达十六处。准确掌握“而”字用法和含义,对于理解荀况在文中阐述的道理大有裨益。现将文中十六处“而”的用法和含义逐一释之,以助准确理解《劝学》之意。  【关键词】《劝学》;“而”;含义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劝学》的
【摘要】笔者根据学生的学习规律和学习兴趣,有意识地为孩子们设计丰富有趣的识字场景,让孩子在游戏中识字。  【关键词】《池上》;导学案设计;教学目标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当识字对儿童来说变成一种鲜明的、激动人心的生活情景,里面充满了活生生的形象、声音、旋律的时候,读写教学的过程才能比较轻松。”因此,在教学本课时,我根据学生的学习规律和学习兴趣,有意识地
【摘要】陶渊明与罗伯特·弗罗斯特都以田园为基础,语言平淡却富有意境美和对现实的思索。但由于国别及语言文化上的差异,二者虽同创作田园诗,但在创作观念和表现手法上都有很大不同。因此对二者进行对比研究不仅可以了解相同题材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异同,也有利于不同文化语境之间的交流学习。  【关键词】陶渊明;罗伯特·弗罗斯特;田园诗歌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一、“殊途同归”的诗路  陶渊
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I/RI)是心血管病中一个重要的病理生理过程。它涉及许多临床常见疾病和情况,包括冠状动脉痉挛、心肌梗死(Myocardial infa
【摘要】要引导和帮助孩子们提前过好说话写话关。从培养兴趣、积累语言、寻找规律、不断训练、自由展示、积极评价等方面多  管齐下,一定会使孩子们的说话写话水平进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关键词】低年级;说话写话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对于“怕”写作文的孩子来说,缺乏的不是表达的愿望,而是表达的能力。教师要做的,就是引导和帮助孩子们提前过好说话写话关,拥有表达的能力。具体来说,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