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24-0-01
语文是门博大精深的学科,其深厚的底蕴、丰富的内涵、较高的素养,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阅读的数量和质量。《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明确要求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在教学建议中也提到“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的要求。近几年来,伴随课程改革,语文教学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也积累了许多宝贵的教学经验。但也存在阅读课堂语文味不浓,应试性、功利性较强,学生也没有从内心深处去欣赏优秀的文学作品等问题。为使孩子们爱上阅读,爱上文学,更好地提升学生们的文学修养,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应切实提高我们的阅读教学的能力,进一步提高我们的阅读教学质量。
一、从兴趣入手,营建学生主动阅读的良好氛围
1、教师应发挥榜样作用,用实际行动给力。陶行知先生说:“想有好学的学生,须有好学的先生。”读书是教师尤其是语文教师文化品位和学科素养不断提高的主要途径。“要用阳光照亮孩子的心灵,自己心里要先有阳光。”光源在哪里?在书中。新课程要求老师扩大自己的阅读量,了解更多非本专业及众多边缘学科的常识,这样的老师在课堂上才能做到旁征博引、左右逢源,激发学生求知兴趣,使学生不知不觉地进入丰富多彩的文学世界。因此,要想让学生对阅读感兴趣,教师首先自己要有兴趣,博览群书。当学生发现自己的老师喜欢阅读时,往往会被老师所感染。榜样的力量在于行动,行动比语言更能说服人、教育人、启示人。
2、整合优势资源,营造阅读的氛围。应在现有语文课程的基础上拓展开来,从课本中走出去,从《三字经》到《论语》,从《百家讲坛》到《子午书简》、《走进科学》,将众多的影像资料和课外读物有机的结合起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扩大学生的阅读范畴。可以定期组织开展读书故事会、佳作欣赏会、朗诵演讲等活动,让学生介绍在课外阅读中所了解的故事、要闻、风俗、奇闻,交流学习体会;在课外还可以布置学生办手抄报、板报、墙报等,选择《青年文摘》、《读者》、《美文阅读》等一些适合学生阅读的杂志在班级图书角,通过这些途径向学生传递阅读信息,方便学生随时可以阅读到自己感兴趣的内容,促使学生由“要我读”实现到“我要读”的转变,进一步稳定和保持学生被激发的课外阅读兴趣。
二、从行为入手,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1、培养学生的查阅习惯。不管是课内的阅读,还是课外的阅读,学生经常会遇到一些不认识、不理解的字、词,这时,学生习惯于把老师、家长当作“活字典”。在这种情况下,老师不应该直接告诉学生答案,而应该引导学生自己去拜访更忠实、更可靠的老师——字典、词典,并且还要告诉学生遇到问题首先必须得自己想办法解决,只有在自己想了很多办法仍解决不了时才找别人帮忙,这样的学习效果令人铭记于心。另外,还应要求每位学生随身带一本词典,逐步养成随手查阅字典、词典释疑的习惯。这样,将会让学生一生受益无穷。
2、指导学生养成每天至少半小时的阅读习惯。阅读时间是阅读质量的保证。很多学生普遍反映没有时间读书。初中阶段的孩子正处在活泼好动的少年时期,然而一天的安排,无非就是上课,然后完成老师和家长们布置的作业,他们为理想在奋斗着。剩下的几近可怜的时间,对他们来说,可能更愿意与小伙伴们一起出去玩耍,打游戏,或是看电视等等。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我们尽量帮助孩子们合理安排阅读时间,保障他们阅读精力的同时,也保证阅读的数量和质量,让他们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3、指导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在学问上卓有成就的人都有做读书笔记的习惯。古人读书强调眉批,留下了大量的评点古籍的宝贵遗产。鲁迅写作《中国小说史略》所使用的笔记卡片就达5000多张。读书必须学会圈点勾画,学会做读书笔记,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它还有助于帮助学生培养勤于思考的习惯,提高思维的条理性和深刻性,有助于加深对读物的理解、记忆。“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不仅是提高阅读效率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途径。
4、指导学生养成“读说写结合”的习惯。课外阅读会让学生养成读书的好习惯,作为语文老师应趁此机会指导学生摘抄好词好句、生活常识等,以丰富语言、增长知识、启迪思维、陶冶情操。在读过一本书或一个故事之后,让学生把其中的重点或基本内容写下来,掌握读物的内容及作者的思路,从中学习表达事物的方法。读完一本书后,还可让学生就某个问题谈谈自己的认识、感想、体会,提高自己分析事物的能力。也可让学生把从课外阅读中得到的知识迁移到写作和练笔之中,哪怕只用到一个精彩的词或一句生动的话,这对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都很有帮助。此外,也可让学生续编故事、改写故事,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培养他们的创造力。
三、从“授渔”入手,教给学生良好的阅读方法
选择科学的阅读方法,能有效提高阅读速度和阅读能力:第一种是信息式阅读法。这类阅读的目的只是为了了解情况,俗称一目十行。第二种是文学作品阅读法。文学作品除了内容之外,还有修辞和韵律上的意义。因此阅读时应该非常缓慢,自己能听到其中每一个词的声音。第三种是经典著作阅读法,这种方法用来阅读哲学、经济、军事和古典著作。阅读这些著作要像读文学作品一样的慢,但读者的眼睛经常离开书本,对书中的一字一句都细加思索,捕捉作者的真正的用意。第四种阅读方法是麻醉性的阅读法。如同服用麻醉品那样使读者忘却了自己的存在,飘飘然于无限的幻想之中。
在教学中,我们还应指导学生在阅读中抓住特点,掌握规律。自然界的万事万物均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如记叙文主要有写人、记事、写景物三种不同内容,它们的特点、规律,就可迅速完成其它内容、要求的阅读;阅读写人的记叙文,就应把握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的刻画,进而理解文中人物的品质;记事的记叙文,可先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再理解一(些)事情所反映的意义;写景状物的记叙文,先抓住所写景物的特点,再体会作者表达的真情实感。
四、从素质入手,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效益
教学观念是教学行为的先导,任何教学行为都是在一定的教学观念的指导下进行的,没有符合新课改要求的教学观念,也就没有符合新课改的教学方式、方法。《语文课程标准》的教学建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体现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主动的有机统一。要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新性,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应正面回应学生的发现、质疑、思考、探究与合作,就必须要求教师有新的教育理念和创新意识。
总之,让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走出困境并非易事,语文教师要加强自身学习,与时俱进,不断提高自己文学修养、文化底蕴,把自己修练成一个儒雅的、书香味十足的语文老师,让学生从你身上感受书香的魅力,让阅读教学走向孩子们的日常生活,让人生成为学生阅读永不枯竭的源泉。让我们一起从初中教育的实际出发,锐意进取,大胆创新,努力挖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闪光点,使语文阅读教学之花永远璀璨夺目。
语文是门博大精深的学科,其深厚的底蕴、丰富的内涵、较高的素养,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阅读的数量和质量。《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明确要求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在教学建议中也提到“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的要求。近几年来,伴随课程改革,语文教学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也积累了许多宝贵的教学经验。但也存在阅读课堂语文味不浓,应试性、功利性较强,学生也没有从内心深处去欣赏优秀的文学作品等问题。为使孩子们爱上阅读,爱上文学,更好地提升学生们的文学修养,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应切实提高我们的阅读教学的能力,进一步提高我们的阅读教学质量。
一、从兴趣入手,营建学生主动阅读的良好氛围
1、教师应发挥榜样作用,用实际行动给力。陶行知先生说:“想有好学的学生,须有好学的先生。”读书是教师尤其是语文教师文化品位和学科素养不断提高的主要途径。“要用阳光照亮孩子的心灵,自己心里要先有阳光。”光源在哪里?在书中。新课程要求老师扩大自己的阅读量,了解更多非本专业及众多边缘学科的常识,这样的老师在课堂上才能做到旁征博引、左右逢源,激发学生求知兴趣,使学生不知不觉地进入丰富多彩的文学世界。因此,要想让学生对阅读感兴趣,教师首先自己要有兴趣,博览群书。当学生发现自己的老师喜欢阅读时,往往会被老师所感染。榜样的力量在于行动,行动比语言更能说服人、教育人、启示人。
2、整合优势资源,营造阅读的氛围。应在现有语文课程的基础上拓展开来,从课本中走出去,从《三字经》到《论语》,从《百家讲坛》到《子午书简》、《走进科学》,将众多的影像资料和课外读物有机的结合起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扩大学生的阅读范畴。可以定期组织开展读书故事会、佳作欣赏会、朗诵演讲等活动,让学生介绍在课外阅读中所了解的故事、要闻、风俗、奇闻,交流学习体会;在课外还可以布置学生办手抄报、板报、墙报等,选择《青年文摘》、《读者》、《美文阅读》等一些适合学生阅读的杂志在班级图书角,通过这些途径向学生传递阅读信息,方便学生随时可以阅读到自己感兴趣的内容,促使学生由“要我读”实现到“我要读”的转变,进一步稳定和保持学生被激发的课外阅读兴趣。
二、从行为入手,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1、培养学生的查阅习惯。不管是课内的阅读,还是课外的阅读,学生经常会遇到一些不认识、不理解的字、词,这时,学生习惯于把老师、家长当作“活字典”。在这种情况下,老师不应该直接告诉学生答案,而应该引导学生自己去拜访更忠实、更可靠的老师——字典、词典,并且还要告诉学生遇到问题首先必须得自己想办法解决,只有在自己想了很多办法仍解决不了时才找别人帮忙,这样的学习效果令人铭记于心。另外,还应要求每位学生随身带一本词典,逐步养成随手查阅字典、词典释疑的习惯。这样,将会让学生一生受益无穷。
2、指导学生养成每天至少半小时的阅读习惯。阅读时间是阅读质量的保证。很多学生普遍反映没有时间读书。初中阶段的孩子正处在活泼好动的少年时期,然而一天的安排,无非就是上课,然后完成老师和家长们布置的作业,他们为理想在奋斗着。剩下的几近可怜的时间,对他们来说,可能更愿意与小伙伴们一起出去玩耍,打游戏,或是看电视等等。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我们尽量帮助孩子们合理安排阅读时间,保障他们阅读精力的同时,也保证阅读的数量和质量,让他们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3、指导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在学问上卓有成就的人都有做读书笔记的习惯。古人读书强调眉批,留下了大量的评点古籍的宝贵遗产。鲁迅写作《中国小说史略》所使用的笔记卡片就达5000多张。读书必须学会圈点勾画,学会做读书笔记,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它还有助于帮助学生培养勤于思考的习惯,提高思维的条理性和深刻性,有助于加深对读物的理解、记忆。“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不仅是提高阅读效率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途径。
4、指导学生养成“读说写结合”的习惯。课外阅读会让学生养成读书的好习惯,作为语文老师应趁此机会指导学生摘抄好词好句、生活常识等,以丰富语言、增长知识、启迪思维、陶冶情操。在读过一本书或一个故事之后,让学生把其中的重点或基本内容写下来,掌握读物的内容及作者的思路,从中学习表达事物的方法。读完一本书后,还可让学生就某个问题谈谈自己的认识、感想、体会,提高自己分析事物的能力。也可让学生把从课外阅读中得到的知识迁移到写作和练笔之中,哪怕只用到一个精彩的词或一句生动的话,这对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都很有帮助。此外,也可让学生续编故事、改写故事,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培养他们的创造力。
三、从“授渔”入手,教给学生良好的阅读方法
选择科学的阅读方法,能有效提高阅读速度和阅读能力:第一种是信息式阅读法。这类阅读的目的只是为了了解情况,俗称一目十行。第二种是文学作品阅读法。文学作品除了内容之外,还有修辞和韵律上的意义。因此阅读时应该非常缓慢,自己能听到其中每一个词的声音。第三种是经典著作阅读法,这种方法用来阅读哲学、经济、军事和古典著作。阅读这些著作要像读文学作品一样的慢,但读者的眼睛经常离开书本,对书中的一字一句都细加思索,捕捉作者的真正的用意。第四种阅读方法是麻醉性的阅读法。如同服用麻醉品那样使读者忘却了自己的存在,飘飘然于无限的幻想之中。
在教学中,我们还应指导学生在阅读中抓住特点,掌握规律。自然界的万事万物均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如记叙文主要有写人、记事、写景物三种不同内容,它们的特点、规律,就可迅速完成其它内容、要求的阅读;阅读写人的记叙文,就应把握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的刻画,进而理解文中人物的品质;记事的记叙文,可先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再理解一(些)事情所反映的意义;写景状物的记叙文,先抓住所写景物的特点,再体会作者表达的真情实感。
四、从素质入手,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效益
教学观念是教学行为的先导,任何教学行为都是在一定的教学观念的指导下进行的,没有符合新课改要求的教学观念,也就没有符合新课改的教学方式、方法。《语文课程标准》的教学建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体现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主动的有机统一。要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新性,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应正面回应学生的发现、质疑、思考、探究与合作,就必须要求教师有新的教育理念和创新意识。
总之,让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走出困境并非易事,语文教师要加强自身学习,与时俱进,不断提高自己文学修养、文化底蕴,把自己修练成一个儒雅的、书香味十足的语文老师,让学生从你身上感受书香的魅力,让阅读教学走向孩子们的日常生活,让人生成为学生阅读永不枯竭的源泉。让我们一起从初中教育的实际出发,锐意进取,大胆创新,努力挖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闪光点,使语文阅读教学之花永远璀璨夺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