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教育:把舞台交给学生

来源 :教师·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ll471813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真正的教育是启发自我教育的教育。”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推进,越来越多的教育者意识到德育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而要使德育落到实处,单纯地依靠强制和监督手段是那样苍白无力。长期有效的德育离不开学生的自我接纳、自我思考、自我奋进,教育学家曾经说过:“只有激励学生的自我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正是基于这样的思考,湖南省武冈市新东中心小学(以下简称“我校”)近年来努力创新德育教育机制,解放思想、大胆创新,开展学生“自治自理式”德育教育实践活动,开创了我校德育工作的崭新局面。
  我们的基本做法是:
  一、让学生管理学校
  你要问新东中心小学最大的“官”是谁?是校长吗?不是,因为校长只会给老师发奖金,从未给教师定罚款。
  那么谁给教师开了罚单?学生会干部,尤其是学生会纪检部部长和卫生部部长,她们才是我校最大的“官”。
  时代早已进入21世纪,办学条件已是今非昔比,教学手段也早已实现智能化。可是不管办学条件怎么改善,现实的问题依然是那么现实,那就是:地还得有人扫,扫了还得有人检查,晨读还得有人带班,班级还得有人监督,集会还得有人管理……这些现实的问题,丝毫没有因为有了所谓的智能化办公条件而稍稍有所解脱。
  那么,这些管理上的细枝末节,让谁来料理最合适?校长、副校长、政教主任,好像都合适,似乎又都不合适。
  于是,我们想到了魏书生。著名教育改革专家魏书生最成功的经验就在于:让每个学生都当“官”,都管事,都代替他管理,所以他才能数十年来既当班主任,又兼任两个班的语文教学,还是校长。近年来担任辽宁省盘锦市教育局局长了,仍然教一个班级的语文。更不可思议的是:他每年有超过三分之二的时间是在外地讲学、开会或举行公开教学,但他却从未落下一节课,班里的成绩一直遥遥领先。如果说,一次是偶然,两次也许还是偶然,那么十次呢?十年呢?几十年呢?
  我们学习魏书生的治校经验,让学生会全程管理学校。
  学生会下辖三个部,分别是纪检部、卫生部、宣传部,共计学生会干部120余人。
  纪检部负责检查全校纪律:包括教师是否按时到堂带班,学生中是否有追吵打闹、攀爬高处、打架斗殴、践踏花草等不良行为。
  卫生部负责检查全校卫生:包括各班公共区域及教室卫生是否清扫干净,学生中有无乱扔果皮纸屑、随地吐痰、乱倒剩饭等行为。
  宣传部负责宣布当天各部检查结果、报道当日身边的新人新事及重大国际国内新闻。
  所有检查结果一律计入班级管理评价体系,与班主任绩效工资直接挂钩。
  班级管理评比结果实行一周一公布,一月一评比,一期一总评。根据总评名次,确定各年级的第一二名的班级为优秀班集体,这些班级的班主任为优秀班主任,发给证书和奖金。
  如此这般,我们通过学生会的检查机制。不仅客观公正地评价了班主任教师,更重要的是规范了学生的行为,有力地促进了良好校风的形成。
  二、让孩子教育孩子
  有人问:一个孩子懂得什么?他本身就是受教育的对象。
  是呀!孩子本身就是受教育的对象,天经地义,毋容置疑!问题是,由谁教育?用什么方式去教育,最能为孩子所接受?最能打动孩子?
  仍然回到上述问题:一个孩子能干什么!
  我们的答案是:这要看是多大的孩子。
  如果他是6岁的孩子,在我们学校,他能主动弯腰拾起教室走廊上的一片垃圾,尽管那片垃圾压根儿就不是他扔的;他能主动拧紧正在滴水的笼头,尽管这笼头不是他打开的……
  如果他是一个11岁的孩子,在我们学校,他能自编自演课本剧《一棵大树》《生命的感动》《渔夫和金鱼的故事》《小萝卜头》《就义诗》等,让孩子们感动不已,让家长们叹为观止,让评委们赞叹不绝。
  我们尽量开放和提供孩子们展现自我的平台,让他们在展现自我的同时感动自己也感动他人。
  我们常常为孩子们开放这样的平台:
  ⒈升旗活动:国旗下的讲话——我的成长故事
  升旗活动,几乎所有的学校都在进行,但究竟哪种形式最切实可行,又卓有成效?我们当然不能指望能与天安门广场上国旗班的战士媲美,但我们让孩子们感受到每一次升旗活动,就是一次心灵的洗礼,一次情感的升华。
  多少次升旗活动,让孩子们刻骨铭心?多少个“我的成长故事”让孩子们眼含泪水,已记不清楚。
  只记得李潇潇小朋友说,她妈妈用麦当劳与肯德基鼓励她学画画,而妈妈自己却是一位摆地摊卖凉水的大妈。风里来,雨里去,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三八”节那天,她妈妈依然送她去学画画,送完她后又去摆地摊了。老师让他们画幅画作为礼物给妈妈,她画了一朵花,她认为,这是她学画画以来最满意的作品,也是送给母亲最好的礼物。可当她兴致勃勃地拎起自己的“礼物”送到妈妈身边时,妈妈却永远地闭上了眼睛,原来,妈妈在送她之后返回的途中,遭遇车祸,不幸去世了……
  全场死一般的寂静,2000多名师生全都眼含泪水,李潇潇小朋友,早已泣不成声,话不成语。
  ⒉播音室:孩子们最期盼的新闻——《我身边的最美少年》
  周一至周五,每天中午,是学生会宣传部干部最忙的时候。记者组、编审组、播音组分头行动,学生、老师、校长、 主任,在此时段,谁都有可能受到采访,谁都有可能成为新闻人物。
  在众多新闻中,孩子们最期盼的是能听到孩子们的新闻,特别是自己班里同学的新闻,尤其是有关自己的新闻。
  孩子们端着饭碗,或静坐教室,或漫步走廊,收听着广播。
  我不知道哪个故事最能打动读者,我更不知道哪个故事最能感动观众,我只知道,我们记载着武冈市新东中心小学一个个真实的故事。你听广播里又在播放新闻:《我身边的最美少年》。
  蒋小红同学,母亲早年因和父亲吵架,含恨饮毒身亡,她和年幼弟弟相依为命,白天,在学校上学,回到家里,还得为劳累了一天的父亲生火做饭,可是,没有干柴,只有湿草,她一把柴草,一把眼泪……
  广播里响起了《世上只有妈妈好》的旋律……
  家境贫寒、身体残疾的王小美同学因为平时受到老师和同学太多的帮助和关爱,无以回报。在“六一”儿童节那天起了个大早,第一个来到学校,将事先织好的千纸鹤悄悄地放在每个同学的座位上,送给每位同学一句不同的祝福。
  没有谁规定他们一定要收听广播,没有谁规定他们一定要放慢脚步,但每到播音时,孩子们都会静候在广播旁,静静地听着、静静地思考,让他们从小就懂得珍惜今天,把握未来。
  三、让孩子感染社会
  生活中,人们常常发出这样的感叹,当今的社会太复杂,社会就像大染缸,学生在这个鱼龙混杂的社会里怎能不变坏呢?
  但我们却在想,既然社会在感染孩子,而我们为什么不能让孩子去感染社会呢?如果我们试着用孩子身上所散发出来的纯情、天真、善良、诚实、正直、文明等正能量去感染和影响他身边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叔伯阿姨,那将是一个怎样的情景?
  请看下面德育活动掠影:
  掠影1:小手拉大手——争做文明小市民
  孩子和父亲一同过马路,孩子拉住不走斑马线的父亲:“爸,为什么不走斑马线?”父亲回答:“斑马线是给斑马走的,我们不是斑马。”“爸,你骗人,我们老师不是这么说的!”父亲拗不过孩子,陪同孩子一起走斑马线过马路。
  这不是在写小说,这仅仅是我校开展小手拉大手,争做文明小市民系列活动中的一个例子。
  学校通过召开家长会,开展小手拉大手,共创卫生城市倡仪活动,用孩子的纯真和善良影响家长,取得了明显成效。
  李小朋的妈妈以前整天沉溺于玩麻将,无所事事、生活空虚,如今主动到一家超市上班,虽然工资不多,但她觉得很快乐。
  江小慧同学说她爸爸不再酗酒闹事,每天下午陪她写作业,晚餐后带她到广场散步。
  掠影2:感恩教育——“我是爸妈的乖孩子”
  我们请来全体家长,让家长抱着孩子一起召开家长会,进行亲子互动活动,我们借助音乐的魅力,借助演讲专家的魅力,让孩子们亲手抚摸母亲不再年轻的脸蛋,触摸爷爷布满老茧的双手,寻找爸爸头上的白发,感受岁月的沧桑,体验长辈的辛劳,反省自己的任性和顽皮,发出发自内心的呐喊:“爸爸妈妈,儿女知道错了,你们辛苦了,我不再任性了,不再顽皮了。”
  江珊珊小朋友的妈妈把珊珊姐妹俩拥在怀里,母女三人哭成一团,母亲含泪对大家说:“我的孩子虽然成绩不好,但她们依然是我这个母亲的骄傲,她们很懂事、很乖,有一次,我负伤住院了,孩子日夜守在我的病床前,不愿离去……”母亲已经说不下去了……
  是呀!作为母亲,还有什么比儿女的孝顺更珍贵?
  作为教师,还有什么比学生的明理更自豪!
  德育教育——把舞台交给学生,你会觉得,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
其他文献
摘要:池莉小说描写的琐碎繁杂的日常婚姻生活,笼罩着一种灰暗庸俗的基调,消解了日常生活的精神向度与诗意化色彩,而在其烦闷不堪的生活状态的背后,却蕴涵着深层审美意义,体现了一种达观而平静的美,体现了时代的“民族性格”,重构了一种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关键词:世俗;爱情;婚姻;审美意义;民族性格    在池莉的小说中,缠绵悱恻、花前月下、山盟海誓、志同道合等理想主义的爱情话语成为被消解的对象,神圣而浪漫
笔者从事高中美术特长班教学多年,每当学生专业考试结束,总有一种如释负重的感觉,总想说点心里感受,写点教学体会,也算是对一年来工作的一份总结。高中美术特长生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一部分,它既要体现教育的整体性、基础性、又要体现学科教学的适应性、现实性和超前性,以特长促进全面,在提高美术高考升学率的同时,真正地把素质教育引向一个新高度。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重新认识“教”与“学”的关系。目前,建立合乎规律
摘要:高校辅导员作为高校的特殊职务,担负广大学生各方面的教育、指导的责任,其本身也应该提高综合素质和能力。本文从校本培训的角度来分析、阐述推进高校辅导员校本培训的重要性,进而探索新的育人途径。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校本培训;重要性    在欧美一些发达国家的推动下,校本培训迅速在全世界风行起来。校本培训内涵的基点:一是以校为本,即以学校为培训组织的基本单位,培训的场所也主要在校内;二是以学校实
“原生态”是一种存在于民间原始的形态。数学教学提倡“简约的教学方式”,还原课堂的“原生态”。新课程改革出来后很多教师流于表面形式,我认为要洗去新课程表面的铅华,以真实的面容来面对,提倡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真实性,只有原汁原味,才能品出教学中的酸、甜、苦、辣。    一、花开的声音  花开的声音,只有在静心等待中才能听到,而在这节课中我似乎听到了花开的声音。上了《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圆》后布置了三个字
有一节公开课是讲《记承天寺夜游》,课是这样安排的:由咏月诗引出,简介背景,师范读、生齐读,疏通文意,由本课的表达方式引出本课结构。老师把重点放在本课结构上,通过概括明确本课结构:①叙夜游之事。②描庭下之景。③议淡泊之志。  课一贯而下,层次清晰明了,似乎十分完美。可细一思考,总觉得有较大遗憾。这篇文章短小而精悍,出自文学大家苏轼之手,自古以来就为人所称道。难道仅仅因为这篇文章的结构精巧、写法独特吗
以学生自身生活经验为基础,采集、选取学生生活中与教学活动密切相关的人和事展开教学,学生可以在观察生活、体验生活的过程中进行有意义的学习。然而学生接触到的生活资源是零碎分散、杂乱无章的,教师应对生活资源信息进行必要的筛选、控制和加工,在此基础上进行课程开发,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一、有效控制生活资源的运用,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  随着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和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市场营销的观
摘 要:在《〈论语〉选读》这种文化经典的教学中,教师要构建平等对话的课堂,营建多重对话系统,激发学生的对话热情,引领学生深入文本,并在多角度的对话中生成《论语》的现实意义和文化意义。  关键词:对话教学;文化经典;《〈论语〉选读》  《论语》以多元化的角度展示了孔子在文化、经济、政治、教育、修身、哲学等方面的独到见解,对民族素质和民族特性的形成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但《论语》离我们已久远,对它的理
一、让导入新课成为语言学习的热身活动  1.创设语境,激发语感式  如《荷花》一课的导入,教师可以先创设语境,让学生用四字短语来形容荷花,再课件呈现荷花图并伴随背景音乐,学生欣赏荷花,教师随机教学部分生字新词。学生在赏花中进入了美妙的荷花世界,沉醉其中。  2.语言积累,丰富形象式  如教学古诗《咏柳》,可以这样导入,先让学生交流课前收集到的描写柳树的优美句子或段落,再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语句读出自己
谁都知道,中国的基础教育稳打稳扎,令国外学子汗颜,这是多么骄傲的功劳;而中国学生门门精通,学成后,其创造力、其成果远远不及国外,这是多么尴尬的境地。  多年来,教育人士一直在寻找其中的症结。特别在高中阶段,实施了大胆的探索,“研究性学习”“新课程改革”一波又一波地大力推进,却难以收到期望的效果。原因何在呢?  “学非所用”应该是我们课程设置的最大障碍。杜威的“实用主义”哲学,曾经在中国思想界和教育
摘 要:我国传统的教学方式往往是老师提问、学生回答,学生很少主动提出问题,这样学生往往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之中。杨振宁博士曾评价:中国学生与美国学生的最大区别就在于中国学生不喜欢提问题,不愿意提问题。为了教学效果的更好实现,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创设问题生成的情景,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本文中笔者结合自己的体会谈一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关键词:科学;教学;问题    亚里士多德曾说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