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儿童计算机技能训练主要是让儿童了解和掌握计算机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培养儿童解决问题的基本思维方式,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针对儿童计算机技能教学过程中出现的这些问题,笔者尝试将自我效能理论引入课堂,以期提高儿童计算机技能学习的自我效能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调动儿童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内在的学习
计算机技能训练中的程序设计课程枯燥乏味、难以理解,若只从编程技能这一角度去单一教学,儿童很容易失去学习的动力和兴趣,特别是那些本来对计算机程序设计有恐惧心理的儿童。因此,在低年级儿童的WINLOGO程序设计教学中,笔者结合社会热点,如“绿色奥运”、“科技奥运”等活动主题,以活动为载体开展编程技能和知识学习,让儿童争“小建筑设计师”章、“奥运小健将”章、“规划小能手”章,以此调动儿童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他们内在的学习动机,提高他们的自我效能感。活动运用短小的程序绘画基本图形,在反复调用中改变位置、大小,并填上不同的色彩。简单易学,且变化无穷,制作过程短,作品呈现快捷,儿童的学习兴趣在短时间内被激发起来。
教学活动案例——《小建筑设计师》
教学目标:
结合儿童的奥运热情,引导儿童了解奥运场馆的设计,运用简单的程序语句进行设计,争做北京奥运的小小建筑设计师。
教学过程:
(1)引导儿童在网上搜索奥运场馆设计图,总结奥运场馆平面图大多是由直线、曲线、弧线等多种线段组成,并将对应的程序语句教授给儿童。
(2)以奥运场馆的设计为任务,开展编程技能的教学(儿童接受这一任务后,觉得特别有意义,都非常感兴趣,也相信自己经过努力后会取得成功,自我效能感自然增强了)。
(3]儿童分头设计各具特色的奥运场馆,并进行合理规划和环境美化。
(4)教师把儿童完成的作品收集起来,引导儿童从建筑的外观、建筑的可行性、建筑的设计感、建筑的实用性等角度,结合所使用的程序语句来评价同伴的作品,并给自己喜欢的作品加盖“小建筑设计师”的印章。
(5)选择部分作品进行集体分享,并分别请作者和点评者表达自己的想法,教师及时进行补充总结和点评(发挥替代性经验和言语说服的作用,增强儿童的自我效能感)。
教学反思:
“小建筑设计师”一课,由于采用了儿童感兴趣的活动内容,儿童不仅顺利掌握了相关编程技能和知识,还调动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了他们内在的学习动机,大大提高了他们的自我效能感。
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分层设置学习目标,在分工协作中增加儿童个体的成功经验和同伴群体的替代性经验
在对自我效能信息源的研究中,发现与个体相近的同伴的替代性经验对个体自我效能感形成具有促进作用,对那些自我判断相对较低的儿童则更有激励效应。针对这一点,笔者在技能训练的教学中,运用合作学习的方式,让不同水平的孩子在分工合作中取长补短,既发挥个体的长处,也吸取同伴的长处,发挥“正 正”效应,让每个儿童都能够获得自己的成功经验和同伴群体的替代性经验。比如,在学习程序设计中比较难理解的“递归”时,笔者就让儿童结合“奥运颁奖台”的设计,进行分组合作学习,并有意将不同水平和特长的儿童分在一个合作小组,在观看了历届奥运颁奖过程的视频后,引导儿童观察其程序设计中的递归运用,剖析递归命令的运行过程及编程思路,然后让儿童分组合作进行自己的“奥运颁奖台”设计。每个小组的成员擅长各异,有的善于绘画、有的善于网络搜索,有的善于程序设计。这样,每个小组最终设计完成自己的作品,发挥了每个孩子的优势,强化了他们个体的成功经验和替代性经验。
此外,在教学中针对儿童技能水平的差异,设计了分层教学的方法。对单一的学习目标进行分解,制定不同层次、递进的学习目标。然后,根据儿童的知识水平和技能操作能力,选取相应的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并在学习中逐步提高目标的难度。对于技能水平低的儿童,分解后的目标能够让他们一步步掌握相应的知识点,对于技能水平相对高的儿童,则可以跨过低层,从更适应的层次去选择学习起点;对于个别特长儿童,则尝试“挑战性”的拓展内容,不仅让不同层次儿童的技能水平得到提高,而且也让他们都能获得个体的成功经验。
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综合多种评价方式,引导儿童对自己技能学习的能力进行积极的归因
对于儿童来说,及时地对他们技能学习的能力进行有效的激励和评价,也是提高他们自我效能感的重要方法。特别是对那些内向、自信心不足的儿童,教师进行及时的、有针对性的评价和反馈,有助于他们对自己的一时失败进行积极归因,而不至于产生挫败感,丧失进一步学习的信心。在这个过程中,笔者尝试设定一些具体标准,引导儿童正确看待自己的能力水平和作品的难易程度,找出自己成功和失败的原因,给自己的技能学习能力一个恰如其分的评价。在笔者创设的小组评价与教师评价相结合的“争章日志”、“演讲擂台”、“作品展播”活动中,注重挖掘每个儿童的闪光点,创造机会让他们表现自己,并在过程中及时评价和激励他们的每一个进步和与众不同的创意,这样不仅让自我效能感低的儿童一步步获得自信,而且让全班学员都能够获得替代性经验。
针对儿童计算机技能教学过程中出现的这些问题,笔者尝试将自我效能理论引入课堂,以期提高儿童计算机技能学习的自我效能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调动儿童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内在的学习
计算机技能训练中的程序设计课程枯燥乏味、难以理解,若只从编程技能这一角度去单一教学,儿童很容易失去学习的动力和兴趣,特别是那些本来对计算机程序设计有恐惧心理的儿童。因此,在低年级儿童的WINLOGO程序设计教学中,笔者结合社会热点,如“绿色奥运”、“科技奥运”等活动主题,以活动为载体开展编程技能和知识学习,让儿童争“小建筑设计师”章、“奥运小健将”章、“规划小能手”章,以此调动儿童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他们内在的学习动机,提高他们的自我效能感。活动运用短小的程序绘画基本图形,在反复调用中改变位置、大小,并填上不同的色彩。简单易学,且变化无穷,制作过程短,作品呈现快捷,儿童的学习兴趣在短时间内被激发起来。
教学活动案例——《小建筑设计师》
教学目标:
结合儿童的奥运热情,引导儿童了解奥运场馆的设计,运用简单的程序语句进行设计,争做北京奥运的小小建筑设计师。
教学过程:
(1)引导儿童在网上搜索奥运场馆设计图,总结奥运场馆平面图大多是由直线、曲线、弧线等多种线段组成,并将对应的程序语句教授给儿童。
(2)以奥运场馆的设计为任务,开展编程技能的教学(儿童接受这一任务后,觉得特别有意义,都非常感兴趣,也相信自己经过努力后会取得成功,自我效能感自然增强了)。
(3]儿童分头设计各具特色的奥运场馆,并进行合理规划和环境美化。
(4)教师把儿童完成的作品收集起来,引导儿童从建筑的外观、建筑的可行性、建筑的设计感、建筑的实用性等角度,结合所使用的程序语句来评价同伴的作品,并给自己喜欢的作品加盖“小建筑设计师”的印章。
(5)选择部分作品进行集体分享,并分别请作者和点评者表达自己的想法,教师及时进行补充总结和点评(发挥替代性经验和言语说服的作用,增强儿童的自我效能感)。
教学反思:
“小建筑设计师”一课,由于采用了儿童感兴趣的活动内容,儿童不仅顺利掌握了相关编程技能和知识,还调动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了他们内在的学习动机,大大提高了他们的自我效能感。
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分层设置学习目标,在分工协作中增加儿童个体的成功经验和同伴群体的替代性经验
在对自我效能信息源的研究中,发现与个体相近的同伴的替代性经验对个体自我效能感形成具有促进作用,对那些自我判断相对较低的儿童则更有激励效应。针对这一点,笔者在技能训练的教学中,运用合作学习的方式,让不同水平的孩子在分工合作中取长补短,既发挥个体的长处,也吸取同伴的长处,发挥“正 正”效应,让每个儿童都能够获得自己的成功经验和同伴群体的替代性经验。比如,在学习程序设计中比较难理解的“递归”时,笔者就让儿童结合“奥运颁奖台”的设计,进行分组合作学习,并有意将不同水平和特长的儿童分在一个合作小组,在观看了历届奥运颁奖过程的视频后,引导儿童观察其程序设计中的递归运用,剖析递归命令的运行过程及编程思路,然后让儿童分组合作进行自己的“奥运颁奖台”设计。每个小组的成员擅长各异,有的善于绘画、有的善于网络搜索,有的善于程序设计。这样,每个小组最终设计完成自己的作品,发挥了每个孩子的优势,强化了他们个体的成功经验和替代性经验。
此外,在教学中针对儿童技能水平的差异,设计了分层教学的方法。对单一的学习目标进行分解,制定不同层次、递进的学习目标。然后,根据儿童的知识水平和技能操作能力,选取相应的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并在学习中逐步提高目标的难度。对于技能水平低的儿童,分解后的目标能够让他们一步步掌握相应的知识点,对于技能水平相对高的儿童,则可以跨过低层,从更适应的层次去选择学习起点;对于个别特长儿童,则尝试“挑战性”的拓展内容,不仅让不同层次儿童的技能水平得到提高,而且也让他们都能获得个体的成功经验。
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综合多种评价方式,引导儿童对自己技能学习的能力进行积极的归因
对于儿童来说,及时地对他们技能学习的能力进行有效的激励和评价,也是提高他们自我效能感的重要方法。特别是对那些内向、自信心不足的儿童,教师进行及时的、有针对性的评价和反馈,有助于他们对自己的一时失败进行积极归因,而不至于产生挫败感,丧失进一步学习的信心。在这个过程中,笔者尝试设定一些具体标准,引导儿童正确看待自己的能力水平和作品的难易程度,找出自己成功和失败的原因,给自己的技能学习能力一个恰如其分的评价。在笔者创设的小组评价与教师评价相结合的“争章日志”、“演讲擂台”、“作品展播”活动中,注重挖掘每个儿童的闪光点,创造机会让他们表现自己,并在过程中及时评价和激励他们的每一个进步和与众不同的创意,这样不仅让自我效能感低的儿童一步步获得自信,而且让全班学员都能够获得替代性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