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构建自我导向式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彰显阅读教学主体为高年级学生,强调教师“退后”和“内隐”,发挥辅助作用,引导学生展开导向“我”的阅读。自我导向式阅读教学的构建,依据自我导向式理论,尊重学生“我”的知识经验、情感体验、实践学习,体现出学生阅读过程中的自主学习,自我存在,自我效能,自我认同等重要价值和意义。
关键词:自我导向式阅读;阅读思路;阅读途径
基于学生识字量的提高,课外阅读量的积累,进入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已经能独立自主地阅读语文课文内容。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始终保持学习语文的兴致与激情,获得语文水平的提高与语文能力的生长呢?笔者在小学语文高年级课堂中进行了多年的自我导向式阅读的探究与实践。
自我导向式阅读的教学并非一蹴而就,需要教师逐步地有意识的培养,逐步引导学生进入自我导向阅读的理想状态。教师可以从营造一种有益的阅读氛围,确定阅读需求,形成阅读目标,选择适合的阅读策略,对阅读结果实施评价这几个方面进行帮助学生养成自我导向式阅读的习惯。自我导向式阅读是依据阅读教材和阅读主体(小学高年级学生)的知识经验,所以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自我导向学习。阅读内容与阅读能力将会被学习者自觉主动掌握,而不是被动地传递,强制地记忆。小学语文高年级自我导向式阅读将从下面三个步骤进行尝试,期待学生逐步地建构自我导向式阅读。
一、 在“说”与“思”之间建立联结——建立自我导向阅读思路
文章的思想内容由语言形式转化而来,不同的表达方法常常使表达的对象具有不同的内涵、意蕴,使之富于不同的韵味,传递不同的信息,产生不同的效果。对于高年级学生来说,识字能力有了极大地提高,一篇篇两三千字的文章都能通过自我阅读明白“写什么”。那么,小学高年级的语文课到底应该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导向式的阅读,读懂作者的深意呢?
对于学生来说,语文课文能读明白文章写了什么,这仅仅是精读课文的第一步,为了提高语文水平、培养语文能力,高年级学生学习语文更应该侧重于理解、领悟它为什么这样写,这样写的好处。
苏教版小学语文五上《20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一文第一自然段中有这样一句文字的描述:“经过20多年的奋斗,6次修改,谈迁终于在50多岁时完成了一部400多万字的明朝编年史——《国榷》。”
从“写什么”的角度看,学生一读就明白,谈迁写《国榷》花费的时间多,精力大。然而,细细地琢磨“怎么写”,我们就会发现,在这篇记叙文中,作者运用了一组数字:“一点史料、一百多里、20多年、6次修改、50多岁、400多万字”说明谈迁编写《国榷》的不易,这组数字起到了具体化的效果,具有强烈的说服力。
同时,数字的背后还有情感与温度。数据背后是怎样的情感和温度呢?又怎么能触摸到呢?我们顺着学生思维的生长角度“搭架子”,引导学生建立自我导向式的阅读思路。
出示第一自然段。
师:仔细读读这段文字,你发现这段话有什么特别之处吗?
生:很多数字。
师:这不是一组普普通通的数字,请你们用心读读,透过数字,你读出了什么?
生:20多年的奋斗。我发现他撰写《国榷》特别辛苦。
生:他花了一生的心血来撰写《国榷》,6次修改,每次修改400多万字。
师:谈迁6次修改不容易,每次修改400多万字也不容易。你更不容易,能找到这些数字之间的内在联系,结合起来谈!了不起!
生:为了抄一点史料就走了一百多里,一部《国榷》有400多万字,他要走多少路啊!
生:他编写《国榷》花了20多年,到现在已经是50多岁的老人了。他把自己一生的心血都花费在上面了!
师:老师还要告诉你们,这些数字还可以上下联系着,比较着去读。谁来试试?
生:抄一点史料就要走一百多里,那么,400多万字的国榷,谈迁需要查找多少資料,走多少路啊!
生:从一个年轻力壮的青年,到一位体弱多病的老人,他把自己最美好的时光都花费在了这部《国榷》中了,所以这部国榷是他的心血。
师小结:透过这些数字,让我们感到了《国榷》的来之不易,为了《国榷》,谈迁熬红了双眼,熬白了头发,整整奋斗了二十多年。把我们的感悟读出来!齐读句子。
“你更不容易,能找到这些数字之间的内在联系,结合起来谈!了不起!”顺着学生无意识的运用两个数字谈自我的感悟,教师巧妙地引导学生注意数字与数字之间的联系。用这样的方法,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找到了作者“怎么写”的关键写作方法:列数据。教师抓住了“怎么写”,就“点燃”了学生的思维火花,思维之火也可以“燎原”,在生生之间的互相交流,互相补充之下,谈迁的人物形象一下子就“丰满”了起来。语文课堂上,学生的思考角度有了新的拓展点,回答问题也有了一定的深度。
在教师这样具有深度的提问的引导下,学生进行自我导向式阅读找到了方法,在课内课外进行优秀文学作品的阅读也找到了“支点”,简单文字背后的深度阅读为学生撬动了文学的“宝库”。
二、 在“语言”与“形式”之间打开空间——铺设自我导向阅读路径
引导学生进行质疑是自我导向式阅读的一个重要步骤。引导质疑并非简单地鼓励质疑,并不是意味着教师在课堂上给学生阅读材料,让学生完全自由地去对文章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受到学生阅读能力的制约,自我导向式阅读如果教师不加引导,很容易变成学生对文章进行浮光掠影式的阅读与质疑。语文教学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引导学生读懂写作技巧,并进而探讨作者写作技巧使用的好处、作用。学生从自我需要的角度出发,能愉悦地接受并掌握课文独特的写作方法与技巧。
例如:教学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一册《19 钱学森》的第一个自然段的叙述方法就很有特色,是一篇典型的倒叙开头的文章。 教师出示第一自然段:看,这是他乘船回国的一个镜头,对于钱学森来说这是难忘的一刻,是來之不易的归途。
师:这个“镜头”本应该放在文末,可现在是放在文章开头,你有疑问吗?
生:我知道,这是一种特殊的写法,叫倒叙。
师:你说的很正确,请大家记载书上。这篇文章用上了倒叙,有什么好处呢?请大家再好好读读文章。
生:这样的写法能加深我们阅读的印象。
生:这个时刻是钱学森日夜盼望着的时刻,多难忘啊!放在开头好!
生:通过对钱学森在甲板上眺望魂牵梦绕的祖国,归国心切的描写,让我们有急于往下了解钱学森的欲望。
……
师:把钱学森生命中最重要的时刻放在开篇的位置,很有力量,令读者印象深刻,激发我们要往下读的兴趣。这就是作者采用倒叙的用意啊!
在这个片段的教学中,我们可以看到,学生是主体,他们在亲历的阅读过程中自己对于自己的模糊概念倒叙进行了深度质疑。倒叙是“怎么写”的,学生根据已有经验是能做出正确的判断的。但是对于到底为何“这样写”,“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学生是模糊的,不清晰的,或者是概念化的。大家可以看到当学生讨论倒叙的好处时,第一个学生的回答非常书面化,概念化:“加深读者的阅读印象。”其实他并没有真正掌握倒叙的作用。通过其他学生对于上下文内容的补充,钱学森三次说的话的理解,最后真正了解了倒叙的作用,什么是加深阅读印象,什么是激发阅读兴趣。
所以,在学生自我导向式阅读的过程中,学生既是教材的学习者,又是教材内容的生成者。学生在自我需求,自我研究,伙伴补充,教师引导的过程中,体验到了自我导向式阅读的快乐,这种快乐来自于内源驱动力的学习,是伴随着整个学习阅读活动过程的,不断地体悟与感受,不断地借着“梯子”,一步一步地摘到不同高度的果子。
三、 在“读”与“写”之间搭桥——实现自我导向阅读
描红是书法学习的重要方法,是为学生学习书法的“梯子”。现行教材中所选的课文大都是极为优秀的文本资源,每一篇课文就是一篇篇优秀的习作“描红”范本,提供了许多写作好资源,是写作的范例,教师要善于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学着写”。
每一堂语文课都应该成为学生学习语文的一个生长节点。所谓“节点”是指通信传送网络中的交叉连接点,业务分插交汇点,网络管理系统的切入点,信号功率的放大点和传输中的数字信号的再生点。如果每一节语文课堂都能成为学生学习语文的一个生长节点,这样的课堂必定是有效的,生长的。课后练习中隐含着的语文能力是需要一个反复训练、不断强化的过程。
小学高年级学生的自我导向式阅读,教师必须清醒的认识到我们教学的对象仅仅是小学生,面对陌生的,不了解的知识,他们是无法进行独立的自我导向式学习。这时候教师的辅助作用就无可替代了,教师的助力作用就尤为明显。
当高年级小学生在进行自我导向式阅读地引领下,兴致勃勃地对文本进行解读,并能由此产生思考,把对文本语言敏锐地感悟能力内化为自我的语言,运用到自己对世间万事万物的描述中时,也就产生了自我导向式阅读的“我要飞得更高”境界。
参考文献:
[1]王荣生.语文教学内容重构.上海教育出版社,2014.
[2](奥地利)阿尔弗雷德·阿德勒.儿童教育心理学.南海出版社,2015.
[3]王尚文.人文·语感·对话.上海教育出版社,2010.
[4][美] 戴维·L.华生,夏普.自我导向行为(第9版).2009.
关键词:自我导向式阅读;阅读思路;阅读途径
基于学生识字量的提高,课外阅读量的积累,进入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已经能独立自主地阅读语文课文内容。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始终保持学习语文的兴致与激情,获得语文水平的提高与语文能力的生长呢?笔者在小学语文高年级课堂中进行了多年的自我导向式阅读的探究与实践。
自我导向式阅读的教学并非一蹴而就,需要教师逐步地有意识的培养,逐步引导学生进入自我导向阅读的理想状态。教师可以从营造一种有益的阅读氛围,确定阅读需求,形成阅读目标,选择适合的阅读策略,对阅读结果实施评价这几个方面进行帮助学生养成自我导向式阅读的习惯。自我导向式阅读是依据阅读教材和阅读主体(小学高年级学生)的知识经验,所以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自我导向学习。阅读内容与阅读能力将会被学习者自觉主动掌握,而不是被动地传递,强制地记忆。小学语文高年级自我导向式阅读将从下面三个步骤进行尝试,期待学生逐步地建构自我导向式阅读。
一、 在“说”与“思”之间建立联结——建立自我导向阅读思路
文章的思想内容由语言形式转化而来,不同的表达方法常常使表达的对象具有不同的内涵、意蕴,使之富于不同的韵味,传递不同的信息,产生不同的效果。对于高年级学生来说,识字能力有了极大地提高,一篇篇两三千字的文章都能通过自我阅读明白“写什么”。那么,小学高年级的语文课到底应该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导向式的阅读,读懂作者的深意呢?
对于学生来说,语文课文能读明白文章写了什么,这仅仅是精读课文的第一步,为了提高语文水平、培养语文能力,高年级学生学习语文更应该侧重于理解、领悟它为什么这样写,这样写的好处。
苏教版小学语文五上《20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一文第一自然段中有这样一句文字的描述:“经过20多年的奋斗,6次修改,谈迁终于在50多岁时完成了一部400多万字的明朝编年史——《国榷》。”
从“写什么”的角度看,学生一读就明白,谈迁写《国榷》花费的时间多,精力大。然而,细细地琢磨“怎么写”,我们就会发现,在这篇记叙文中,作者运用了一组数字:“一点史料、一百多里、20多年、6次修改、50多岁、400多万字”说明谈迁编写《国榷》的不易,这组数字起到了具体化的效果,具有强烈的说服力。
同时,数字的背后还有情感与温度。数据背后是怎样的情感和温度呢?又怎么能触摸到呢?我们顺着学生思维的生长角度“搭架子”,引导学生建立自我导向式的阅读思路。
出示第一自然段。
师:仔细读读这段文字,你发现这段话有什么特别之处吗?
生:很多数字。
师:这不是一组普普通通的数字,请你们用心读读,透过数字,你读出了什么?
生:20多年的奋斗。我发现他撰写《国榷》特别辛苦。
生:他花了一生的心血来撰写《国榷》,6次修改,每次修改400多万字。
师:谈迁6次修改不容易,每次修改400多万字也不容易。你更不容易,能找到这些数字之间的内在联系,结合起来谈!了不起!
生:为了抄一点史料就走了一百多里,一部《国榷》有400多万字,他要走多少路啊!
生:他编写《国榷》花了20多年,到现在已经是50多岁的老人了。他把自己一生的心血都花费在上面了!
师:老师还要告诉你们,这些数字还可以上下联系着,比较着去读。谁来试试?
生:抄一点史料就要走一百多里,那么,400多万字的国榷,谈迁需要查找多少資料,走多少路啊!
生:从一个年轻力壮的青年,到一位体弱多病的老人,他把自己最美好的时光都花费在了这部《国榷》中了,所以这部国榷是他的心血。
师小结:透过这些数字,让我们感到了《国榷》的来之不易,为了《国榷》,谈迁熬红了双眼,熬白了头发,整整奋斗了二十多年。把我们的感悟读出来!齐读句子。
“你更不容易,能找到这些数字之间的内在联系,结合起来谈!了不起!”顺着学生无意识的运用两个数字谈自我的感悟,教师巧妙地引导学生注意数字与数字之间的联系。用这样的方法,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找到了作者“怎么写”的关键写作方法:列数据。教师抓住了“怎么写”,就“点燃”了学生的思维火花,思维之火也可以“燎原”,在生生之间的互相交流,互相补充之下,谈迁的人物形象一下子就“丰满”了起来。语文课堂上,学生的思考角度有了新的拓展点,回答问题也有了一定的深度。
在教师这样具有深度的提问的引导下,学生进行自我导向式阅读找到了方法,在课内课外进行优秀文学作品的阅读也找到了“支点”,简单文字背后的深度阅读为学生撬动了文学的“宝库”。
二、 在“语言”与“形式”之间打开空间——铺设自我导向阅读路径
引导学生进行质疑是自我导向式阅读的一个重要步骤。引导质疑并非简单地鼓励质疑,并不是意味着教师在课堂上给学生阅读材料,让学生完全自由地去对文章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受到学生阅读能力的制约,自我导向式阅读如果教师不加引导,很容易变成学生对文章进行浮光掠影式的阅读与质疑。语文教学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引导学生读懂写作技巧,并进而探讨作者写作技巧使用的好处、作用。学生从自我需要的角度出发,能愉悦地接受并掌握课文独特的写作方法与技巧。
例如:教学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一册《19 钱学森》的第一个自然段的叙述方法就很有特色,是一篇典型的倒叙开头的文章。 教师出示第一自然段:看,这是他乘船回国的一个镜头,对于钱学森来说这是难忘的一刻,是來之不易的归途。
师:这个“镜头”本应该放在文末,可现在是放在文章开头,你有疑问吗?
生:我知道,这是一种特殊的写法,叫倒叙。
师:你说的很正确,请大家记载书上。这篇文章用上了倒叙,有什么好处呢?请大家再好好读读文章。
生:这样的写法能加深我们阅读的印象。
生:这个时刻是钱学森日夜盼望着的时刻,多难忘啊!放在开头好!
生:通过对钱学森在甲板上眺望魂牵梦绕的祖国,归国心切的描写,让我们有急于往下了解钱学森的欲望。
……
师:把钱学森生命中最重要的时刻放在开篇的位置,很有力量,令读者印象深刻,激发我们要往下读的兴趣。这就是作者采用倒叙的用意啊!
在这个片段的教学中,我们可以看到,学生是主体,他们在亲历的阅读过程中自己对于自己的模糊概念倒叙进行了深度质疑。倒叙是“怎么写”的,学生根据已有经验是能做出正确的判断的。但是对于到底为何“这样写”,“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学生是模糊的,不清晰的,或者是概念化的。大家可以看到当学生讨论倒叙的好处时,第一个学生的回答非常书面化,概念化:“加深读者的阅读印象。”其实他并没有真正掌握倒叙的作用。通过其他学生对于上下文内容的补充,钱学森三次说的话的理解,最后真正了解了倒叙的作用,什么是加深阅读印象,什么是激发阅读兴趣。
所以,在学生自我导向式阅读的过程中,学生既是教材的学习者,又是教材内容的生成者。学生在自我需求,自我研究,伙伴补充,教师引导的过程中,体验到了自我导向式阅读的快乐,这种快乐来自于内源驱动力的学习,是伴随着整个学习阅读活动过程的,不断地体悟与感受,不断地借着“梯子”,一步一步地摘到不同高度的果子。
三、 在“读”与“写”之间搭桥——实现自我导向阅读
描红是书法学习的重要方法,是为学生学习书法的“梯子”。现行教材中所选的课文大都是极为优秀的文本资源,每一篇课文就是一篇篇优秀的习作“描红”范本,提供了许多写作好资源,是写作的范例,教师要善于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学着写”。
每一堂语文课都应该成为学生学习语文的一个生长节点。所谓“节点”是指通信传送网络中的交叉连接点,业务分插交汇点,网络管理系统的切入点,信号功率的放大点和传输中的数字信号的再生点。如果每一节语文课堂都能成为学生学习语文的一个生长节点,这样的课堂必定是有效的,生长的。课后练习中隐含着的语文能力是需要一个反复训练、不断强化的过程。
小学高年级学生的自我导向式阅读,教师必须清醒的认识到我们教学的对象仅仅是小学生,面对陌生的,不了解的知识,他们是无法进行独立的自我导向式学习。这时候教师的辅助作用就无可替代了,教师的助力作用就尤为明显。
当高年级小学生在进行自我导向式阅读地引领下,兴致勃勃地对文本进行解读,并能由此产生思考,把对文本语言敏锐地感悟能力内化为自我的语言,运用到自己对世间万事万物的描述中时,也就产生了自我导向式阅读的“我要飞得更高”境界。
参考文献:
[1]王荣生.语文教学内容重构.上海教育出版社,2014.
[2](奥地利)阿尔弗雷德·阿德勒.儿童教育心理学.南海出版社,2015.
[3]王尚文.人文·语感·对话.上海教育出版社,2010.
[4][美] 戴维·L.华生,夏普.自我导向行为(第9版).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