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国的高等教育长期以来注重知识的传授,忽视智力、能力的开发;重视课堂教学,轻视实践活动。在教育教學过程中大多是教师讲,学生听,即使启发式教育,也是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学生在课堂上主动提问的甚少。本文通过分析曾任哈佛大学校长的埃利奥特(Charles W. Eliot)提出的“高等学校要给学生三个法宝”,提出适合目前高等教育改革的相关措施,以期为提高高等教育教学质量提供有益的思考。
关键词:高等教育创新教育教育改革三个法宝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0)11(b)-0000-00
高校单一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和拔尖人才的脱颖而出;过死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成为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僵硬的考试方法、死板的考试内容,使得学生读死书、死读书。学生的学习活动缺乏主动性、积极性,导致许多大学生“上课记笔记,下课看笔记,考试背笔记,考后全忘记”的学习现象。曾任美国哈佛大学校长的埃利奥特(Charles W. Eliot)强调高等学校要给学生三个法宝:
1 给学生学习上选择的自由
要实现“给学生学习上选择的自由”就必须从原来计划式教育体制转变为自由选择式教育体制,也就是学分制教学管理制度。哈佛大学早在1841年便开始实行学分制教学制度,是世界上最早实行学分制教学的高等学校。而在我国,推行学分制改革虽然已有数十年,但是由于对学分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认识不够,改革收效极微。很多学校在进行学分制改革时只是局限于原有的学年制大框架内修修补补,减少一些公共课,增加一些选修课,开设双学位、辅修专业等,以弥补现有学分制的不足。因此,我国许多学校的学分制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全面的、彻底的学分制,名为学分,实为学年。
高校实行学分制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使学生想学习、会学习、创新学习,由被动地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吸取知识营养,这是因为:
第一,实行学分制可以照顾学生能力的差异。学分制不强调修业年限,其标准是修满一个事先规定的下限学分即可毕业。因此,学习能力强、学习效率高的学生可以在一学期内多选一些课程,用少于四年的时间提前毕业或者用四年毕业但可获取更多的知识。而对学习能力差、基础较差的学生可以在一学期内少修一些课程,而且考试不及格允许重修,这样就极大地减轻了他们的学习压力。
第二,在学分制下,学生可以根据社会需要、就业需要及个人发展需要来选择专业和课程,这不仅有利于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而且能较好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为社会培养各类型人才。
第三,在学分制下,学生修满规定的学分,达到专业培养规格,允许其提前毕业,提前报考研究生。这样就使一些学生加快了学习进度,不仅缩短了在校学习年限,而且有助于早出人才,快出人才。
第四,学分制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在学科、专业及课程设置上界限分明、壁垒森严的弊端。它允许学生跨系、跨专业甚至跨学校选课。有利于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拓宽专业口径,扩大知识面。
第五,在学分制下,开设的众多选修课便于把科学研究的最新成果迅速充实到课程中去。
第六,实行学分制有利有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课程体系在学分制下是全校开放的,面向全校打破了院系界限,学生可以主动选择课程、教师。这给教师也增加了压力,从而积极投身教育教学活动。
2 使学生在所擅长的学科上有施展才能的机会
我国高校扩招以来,高校的办学形式呈现多样化,在校大学生成倍增加,大学教育已不只是精英教育, 而逐步走向精英与通才相结合的教育。考进大学后,大多学生年轻好学, 但也存在很多的差异, 如学习基础不同、生长环境不同、个性不同、爱好不同、智力类型与智力开发状况不同、未来的发展方向等不同。面对这些不同, 使本来就发展相对滞后的高校教学难以承受, 高校教改势在必行。为高校学生提供施展才能的机会,使学生在所擅长的学科上有更一步的提高,是为国家,为社会培养各类高、新、尖人才的举措。
建立优异生培养制度,在注重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基础上,按一定比例选拔部分成绩优异的本科学生,为其配备导师,从课程学习到科学研究的方法养成等方面进行个性化指导;优异生在本科高年级阶段就像研究生一样,充当教师的科研助手,多方面培养其科学实践与创新能力。优异生培养不仅能给受教育者提供成为出类拔萃人才的机会,而且能促使其他学生为争做优异生而发奋学习。
3 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教育的目的不是灌输已有的知识,而是教会学生如何学习知识,并成为学习的主人,除了在教学管理制度上改革以外还要在教学过程中,在课堂上进行创新改革。教师要启发式的教育学生,培养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并把这种精神渗透到日常教学的一切环节中去。
3.1 营造宽松的、富有活力的课堂教学气氛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做到:创设良好的教学情景,鼓励学生多提问题;尊重学生提出的古怪问题;尊重学生的想象力甚至别出心裁的念头。
3.2 问题解决式教学
教师应为学生设计多种近乎实际的情景,激发学生独立提出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问题,启发学生根据不同条件,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思考问题,采用多种思路去解决同一个问题。如果学生的思维活动和思维成果越出了教师设计的期望和轨道时,不要强行将学生的思维过程纳入教师的轨道,应该给予学生极大的鼓励,使他们看到自己的聪明才智,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3.3 互动式教学
互动式教学不是在课堂简单设问、提问、答辩,更不是课堂教学之余留下十分钟等待学员提问题、教师释疑解难,而是从根本上确立形式开放、教学相长、激活思路、讲究艺术、提高效果的教学新观念。
3.4 启发式教学
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任务和学习的客观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用多种方式,启发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促使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因此教师必须研究学生内心想法和需求,从学生的知识水平、能力水平、动机水平的实际出发,采用风趣讲解,设疑引思,模拟演示等有效措施,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每一个学生都有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应有的进步。
中国的高等教育改革迫在眉睫,却又任重道远。浩歌曾在《中国高等教育》上写到:“改到深处是教学,改到真处是教学,改到难处是教学,改到痛处是教学。”要是教育改革没能达到深处、真处、难处、痛处,那只能是徒有虚名的改革。
关键词:高等教育创新教育教育改革三个法宝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0)11(b)-0000-00
高校单一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和拔尖人才的脱颖而出;过死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成为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僵硬的考试方法、死板的考试内容,使得学生读死书、死读书。学生的学习活动缺乏主动性、积极性,导致许多大学生“上课记笔记,下课看笔记,考试背笔记,考后全忘记”的学习现象。曾任美国哈佛大学校长的埃利奥特(Charles W. Eliot)强调高等学校要给学生三个法宝:
1 给学生学习上选择的自由
要实现“给学生学习上选择的自由”就必须从原来计划式教育体制转变为自由选择式教育体制,也就是学分制教学管理制度。哈佛大学早在1841年便开始实行学分制教学制度,是世界上最早实行学分制教学的高等学校。而在我国,推行学分制改革虽然已有数十年,但是由于对学分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认识不够,改革收效极微。很多学校在进行学分制改革时只是局限于原有的学年制大框架内修修补补,减少一些公共课,增加一些选修课,开设双学位、辅修专业等,以弥补现有学分制的不足。因此,我国许多学校的学分制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全面的、彻底的学分制,名为学分,实为学年。
高校实行学分制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使学生想学习、会学习、创新学习,由被动地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吸取知识营养,这是因为:
第一,实行学分制可以照顾学生能力的差异。学分制不强调修业年限,其标准是修满一个事先规定的下限学分即可毕业。因此,学习能力强、学习效率高的学生可以在一学期内多选一些课程,用少于四年的时间提前毕业或者用四年毕业但可获取更多的知识。而对学习能力差、基础较差的学生可以在一学期内少修一些课程,而且考试不及格允许重修,这样就极大地减轻了他们的学习压力。
第二,在学分制下,学生可以根据社会需要、就业需要及个人发展需要来选择专业和课程,这不仅有利于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而且能较好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为社会培养各类型人才。
第三,在学分制下,学生修满规定的学分,达到专业培养规格,允许其提前毕业,提前报考研究生。这样就使一些学生加快了学习进度,不仅缩短了在校学习年限,而且有助于早出人才,快出人才。
第四,学分制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在学科、专业及课程设置上界限分明、壁垒森严的弊端。它允许学生跨系、跨专业甚至跨学校选课。有利于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拓宽专业口径,扩大知识面。
第五,在学分制下,开设的众多选修课便于把科学研究的最新成果迅速充实到课程中去。
第六,实行学分制有利有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课程体系在学分制下是全校开放的,面向全校打破了院系界限,学生可以主动选择课程、教师。这给教师也增加了压力,从而积极投身教育教学活动。
2 使学生在所擅长的学科上有施展才能的机会
我国高校扩招以来,高校的办学形式呈现多样化,在校大学生成倍增加,大学教育已不只是精英教育, 而逐步走向精英与通才相结合的教育。考进大学后,大多学生年轻好学, 但也存在很多的差异, 如学习基础不同、生长环境不同、个性不同、爱好不同、智力类型与智力开发状况不同、未来的发展方向等不同。面对这些不同, 使本来就发展相对滞后的高校教学难以承受, 高校教改势在必行。为高校学生提供施展才能的机会,使学生在所擅长的学科上有更一步的提高,是为国家,为社会培养各类高、新、尖人才的举措。
建立优异生培养制度,在注重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基础上,按一定比例选拔部分成绩优异的本科学生,为其配备导师,从课程学习到科学研究的方法养成等方面进行个性化指导;优异生在本科高年级阶段就像研究生一样,充当教师的科研助手,多方面培养其科学实践与创新能力。优异生培养不仅能给受教育者提供成为出类拔萃人才的机会,而且能促使其他学生为争做优异生而发奋学习。
3 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教育的目的不是灌输已有的知识,而是教会学生如何学习知识,并成为学习的主人,除了在教学管理制度上改革以外还要在教学过程中,在课堂上进行创新改革。教师要启发式的教育学生,培养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并把这种精神渗透到日常教学的一切环节中去。
3.1 营造宽松的、富有活力的课堂教学气氛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做到:创设良好的教学情景,鼓励学生多提问题;尊重学生提出的古怪问题;尊重学生的想象力甚至别出心裁的念头。
3.2 问题解决式教学
教师应为学生设计多种近乎实际的情景,激发学生独立提出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问题,启发学生根据不同条件,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思考问题,采用多种思路去解决同一个问题。如果学生的思维活动和思维成果越出了教师设计的期望和轨道时,不要强行将学生的思维过程纳入教师的轨道,应该给予学生极大的鼓励,使他们看到自己的聪明才智,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3.3 互动式教学
互动式教学不是在课堂简单设问、提问、答辩,更不是课堂教学之余留下十分钟等待学员提问题、教师释疑解难,而是从根本上确立形式开放、教学相长、激活思路、讲究艺术、提高效果的教学新观念。
3.4 启发式教学
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任务和学习的客观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用多种方式,启发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促使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因此教师必须研究学生内心想法和需求,从学生的知识水平、能力水平、动机水平的实际出发,采用风趣讲解,设疑引思,模拟演示等有效措施,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每一个学生都有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应有的进步。
中国的高等教育改革迫在眉睫,却又任重道远。浩歌曾在《中国高等教育》上写到:“改到深处是教学,改到真处是教学,改到难处是教学,改到痛处是教学。”要是教育改革没能达到深处、真处、难处、痛处,那只能是徒有虚名的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