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镜海:一份观察与记录

来源 :时代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dzj9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福斯特与水平线观察法
   普鲁斯特是深蕴现实又超越既定现实的现实主义大师,他几乎穷尽了过往年代作家对现实描述的生活百态与细微心理,他把实际的时间转化为心理时间,循环往复,在一次次往日重现的尝试里去逼近那个想象中的全在场景,由此完成了自己一生的“散文化追忆”。在我看来,他把回到往事的路径分为两条:一条是人们试图借助记忆,通过档案、卷宗等文件和感触证据来重建过去;另外一种,则是通过现实性的感触与某件往事之间的偶然碰撞,而启动一场不由自主的漫游式回忆、幻想、梦境连缀而起的廊道,时间顺序交错而颠倒,时空蒙太奇的镜子迭现着今昔……他投射而来的精神气韵历久弥新,又悄然改变了他劳作的畛域版图,一部《追忆似水年华》使他成了小说的大师与散文的大师。
   写作是必须依赖回忆的。写作是对回忆的反刍、提纯与“再回忆”。我们面临的很多情况在于,某一天的阴与晴让我们回到曾经经过的地方,但已绝不能再重现那些岁月里的香气与眼泪,因为我们不是位于固定的空间而是处于流动的时间。经过时间的不断洗淘与筛选,我们丢掉了曾经的幼稚与勇敢,留下了在现实中的成熟,甚至麻木。
   而一个作家面对个人、历史的在场情绪、现实感受,甚至追忆与遐想式漫漶的提取技能,往往成为写作成败的又一关键。
   我注意到,幽深、渊笃之物,从不发光。奋力追逐闪电的人,总是萤火虫的学生。
   我的夜晚总是在大面积的静谧覆盖下悄然劳作着,就像犁铧的刃口聚集散漫着夜色深处的光。我有时是在各种资料中、考据中推敲斟酌,而更多的时候,则是任由思绪游荡,不由自主地回忆起那些峭拔而起的往事。我在回忆的斜坡上漫游出很远,回忆带走了我的夜晚。整个人像是在对时间进行一场挥霍,然而我却沉醉于这种悠然,安然于这种享受,感受着由它带来的一个良宵。
   习惯在暗中辨认往事和即将发生的事情,长此以往,我就容易找到归乡的路。多年来我逐渐形成了一个奇怪的习惯,那就是梦中观察与记录:不是似睡非睡,而是“黑日梦”一直在演绎“白日梦”没有完成的排演与起承转合。一个一个的场景因为变慢,我得以无休无止地观察,一个一个的句型,异常清楚地出现,甚至白天我根本想不出来的造句,在梦里开始渐次闪烁。我梦到的那些文字,就是自己用一支铅笔在复印纸上写出来的,甚至还有错别字和大量涂鸦。有时书写太快了,甚至还按断了铅笔芯,我不得不停下来重新削笔。我削铅笔的技术是一流的……就是说,梦不但没有提供一个时间的斜坡以供我俯冲加速而飞升起来,反而将梦的天庭压得很低,防止我因快速升高而出现缺氧症状,最终一步蹈虚。
   这表明:梦,一直关爱我。
   英国作家E·M·福斯特在《备忘录》中第133则,记录了自己一次乘坐夜车从利物浦到剑桥的感受,他“在一等车厢,看着过道,试图衡量一下我所见到的水平线。很难,我所零星记下的部分,是我现在无法理解的”景象:
   1.车厢里的食物;
   2.它们在走道玻璃上的投影;
   3.玻璃外能看到的事物;
   不是偷懒而不再列举,而是我不能完全做到观察或分别其类别——至少它们可以分为六种。问题是,当我和它们处在同一水平线时,便不能按照我的预想来排列它们,它们让我眼花缭乱,我看到的是一个新的世界。毫不奇怪,画家、后印象主义者和其他画家,一直在想办法捕捉它,嘲笑他们只是表明我们看不到。我差不多也能看到。科学家却不能,因为一当他解释起它们为什么能呈现出不同反映时,他就不能看清它们了。我只能看清我所适应的事物,我对它采取的行动就好像它适应我一样。
   按照福斯特的叙述,我盲人摸象,试着补全他省略掉的六種观察:
   1. 车厢里的食物;
   2. 食物投射在左侧窗户的影子;
   3. 食物投射在右侧窗户的影子;
   4. 左侧窗外的景色;
   5. 右侧窗外的景色;
   6. 窗外景色与食物相互镶嵌、龌龊;
   7. 左侧窗外的水塘反射的灯光,其倒影透过窗户与右侧窗外的一堆篝火,发生叠合。这时刚好,一个女人在福斯特对面坐下来,点了一份烤乳鸽……
   8. 当然,我们还可以继续想象。
   这是作家对于车厢左右环顾的观察。按照福斯特的语境,我姑且称之为“水平线观察法”。
   这一观察法对于写作的功用,福斯特在他唯一的文学批评专著《小说面面观》里已经翻出了底牌:“故事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叙述事件的……情节也要叙述事件,但特别强调因果关系。国王死了,不久王后也死去,这是故事;国王死了,不久王后也因伤心而死,则是情节。虽然情节中也有时间顺序,但却被因果关系所掩盖。”这不但是对于小说家具有实用价值的区分,而且对于散文家来说,也是一个富有深意的、超越故事写作的情节厘定。
   一篇完整的散文,不但是具有情节开端、中间和结尾的完美的整体,而且应该具有对情节的反刍、提纯与重铸。
   其实,当代散文早已经不再满足那种线性叙事与线性时间结构了,散文已经进入到具有相对简洁化的小说结构的领域。我固执地认为,巴乌斯托夫斯基的《一生的故事》、巴别尔《骑兵军》等,也是明显倾向、倚重散文的叙事。对此,我在十几年前的《陈子庄的断代史》《褴褛时代的火焰凌霄》《穿过镜头的马群披光而去》等文里,已经采用了小说的侧重陌生化的布局,而且这绝非虚构。近年在《夹金山下的玫瑰》《大匠何夕瑞》当中,进一步强化了其情节结构与散文文体学的关系。
   对于倡导经验为主导的散文,其布局,我的一个比喻是,散文中作家因为描述事件而引发的观点、感情,与描述的对象之间,就像两个训练有素的狙击手,彼此都在无限的干渴、危险、寂寞中去捕捉发现对手。这是一场近乎虚无的恋爱。一个人在观察对手的过程里忘记时间与空间,是幸福的迷狂,是孤独中最大的自适。但如果要把这样的寻找视为一种折磨,比如实在忍耐不住了,那个提早起身脱下伪装者,注定就是最早领便当的人。问题是,剩下的狙击手未必就是胜利者。他宣告胜利的舌头,也可能被另外一颗蓄谋已久的子弹洞穿……    散文犹如生活,固然充满经验,但也充斥掌控之外的意外。
  垂直观察法
   写到这里,我联想到了2017年秋季我在九寨沟看到的一个水面镜像。我走到了一棵冷杉树下,多少忘记的往事迎面扑来,簌簌而落。也许那是一场20年前的冷雨,终于落在了我的额头上。
   著名的风景点“镜海”,就是一面完美的镜子:那里有钴蓝色的天空,雪一样的白云迅疾变为怒狮,阳光又为云层镶出一道花边蕾丝……
   举起单反相机,在镜头的散射作用下,会出现一串七彩光圈,重叠成一根光柱。
   “镜海”水面之下有已经钙化的池底,已经倒伏的大树、树根、石块、水草、高山无鳞鱼,完全与天空的构造一致。
   我眼前的境况是:水下的和空中的景物,毫不失真地复制到了水面。当晨曦初露,朝霞染红东方天际之时,“镜海”平如透镜,蓝天、白云、雪山悉数被映放在海面,呈现出“鱼在云中游,鸟在水中飞”的奇观。
   那么,我如何通过这一面水体之镜,去区分来自水底的、天上的景象?
   如何去甄别梦与现实、梦与过去?
   如何去分别过去、现在、未来的投影?
   相互镶嵌、彼此焊合的水体镜像,具有一种相互发挥、相互发明、相互生辉的“对撞生成”之术。
   这就意味着,福斯特是采用了“水平线观察法”将故事演绎为情节,而我在九寨沟触及的,是如何去区分(激发)现实与梦境、流水与眼泪、实体与影子的合谋。这是我解决历史散文写作的一个入口,或者说,是一个立场。
   这是一种“垂直的观察法”。
   我意识到,镜像和影像是不能区分的,物理的镜子因为影子而存在,影子因为镜子的托举而获得了生命。镜就是影,影就是镜。虽不可分,但二者又不完全是一回事。这与我眼前的山与石、林与木、水和波、云和雾,道理相同。
   我的梦不但是一面镜子,而且是“双重镜像”:一方面,镜像呈现了天上的全部秘密,一些仅有谜面,一些提供谜底,供我取舍和判断;另外一方面,镜子还把水面之下的世界构造,也予以放大。因为水的散射作用,经常会把一个庸者放大成大人物。这样,我游弋于双面镜像之间,水下的奔马与天上的游鱼互为因果,豺狼必与绵羊羔同居,豹子与山羊羔同卧。我逐渐厘清自己的过去与未来,以及事物的勃兴与沉落,我会把事体的阴影与影响捡拾起来,逐一披到它们的肩头。
   这一情景,是我在九寨沟景区看到“镜海”时的思考,思考的触媒是E·M·福斯特的话。
   在我近年的散文寫作里,往往还有一些突然性的修辞拐弯,甚至是连续拐弯,强力扭转着文体的走向,这——就像“镜海”的折射作用。比如我会写,一个女人不断从危险中侧身出走,将自己交给另外一个男人。他们在短暂的交换中达到忘怀的峰巅。当女人背后传来危险的嚣叫,女人不得不滑落下来,赶紧恢复一本正经的表情,也学着上班族那样,抱怨上班的种种劳累……那个男人一直在峰巅等她回来,像风暴中的一棵旗树那样,等着。
   一个人突然被一个句型照亮,被一个句子点燃,直到自己也成为这个句子的组成部分,成为灰烬的主要部分。而一句话,从灰烬中起身,从容起舞。灰烬将这个句型擦出金属的本色。发光,但不燃烧。
   在镜中之物、镜中之镜、镜中之像的厘定与漫漶过程中,我想起了大诗人柯勒律治说过的一段话:象征的特征是“在个性中半透明式地反映着特殊种类的特性,或者在特殊种类的特性中反映着一般种类的特性……最后,通过短暂,并在短暂中半透明式地反映着永恒”。
   半透明!
   也许能够窥见这个世界的事体在镜像里出现“半透明”,已多么不容易。
  “从天的另一边降临”的启示
   置身于事件碎片酝酿的迷宫,我的确没有恐惧——这一点,我比博尔赫斯要幸运。
   在波诡云谲的变异中寻找和谐,在永恒中寻找瞬间,在对立当中寻找放弃,在孤独的深处寻找释然,在云顶的光里寻找眼泪。
   其实,我并不是完全需要这些。真的!在云朵与地下的洞穴里,那些藏匿在幻彩金边、钙化地表之外的,也许是虚空,也许是虚无,那才是应该装满我的想象的所在。
   西蒙娜·薇依在《重负与神恩》中讲过一段话,似乎就是对我的耳提面命:“区分开上面的状况和下面的状况的东西,正是在上面的状况中,并存着数个重叠的层面。”
   这样,我就不敢再轻易相信我看到的东西了。也许上面的东西,既不是它的反照,也不一定是地下的东西。
   那是什么?敢于置身于双重镜像之间,我至少要成为一个没有影子的人。只有如此,我才能去拾取事物的影子。
   西蒙娜·薇依还说:“只有永恒不受时间影响。为使一个艺术作品能永久被人们欣赏,为使爱、友谊能持续整个一生(甚至纯洁地持续一整天),为使人类条件的观念历经沧桑、经过万千体验仍保持不变,必须要有从天的另一边降临的启示。”
   我过于平庸,我的梦也是平庸的。薇依关注永恒,我只能关心瞬间,但却是来自永恒的瞬间。记住:“要有从天的另一边降临的启示”。
   但是,当双面镜像中的我,对于一面镜像多看一眼,往往会遭到另一面镜像的嫉妒,它不耐烦了,会变乱自己的背景,让我迷失参照物。写作的中途,我就只好停顿下来,就像面对两个情人,她们结拜为姐妹,我只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有一次,我从梦里抽身出来,才发现已经写完的手稿,被一面镜像偷走了,我不得不在下一个梦里去哀求她……但下一个梦中,她彻底忘记了上一个梦的不快。
   “要有从天的另一边降临的启示”,我是否可以置身于双重镜像之外,在白日梦里观察黑日梦逐渐褪色的晨曦与夕照?
   这些来自梦中的启示,我基本上都加入到了我的散文、我的随笔、我的非虚构写作当中,证明了我的在场,由旁观者变成了参与者,以及历史与我对撞生成的心灵史、新性史、心态史。    2021年1月16日在成都一苇书坊,见到墙上的一句话,一查,是马克·吐温所言:“有时候现实比小说更加荒诞,因为虚构是在一定逻辑下进行的,而现实往往毫无逻辑可言。”
   现实其实是具有惯性的,在机遇的排列组合当中,又深蕴一种“坏,只能更坏”的铁血逻辑。就是俗话所言:没有最坏,只有更坏。
   而从写作角度来看,在真实(非虚构)的地界尽头,必须动用想象的高架桥,才能让这一地界直起身体走向远方,与更遥远的畛域融为一体。逻辑与非逻辑于龌龊与扭捏当中圆凿方枘,彼此互嵌直至卯合,消融在天际线深处。
   苏轼诗云:“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的确,历史能够保留一些人的名字和气味、踪迹已属万分侥幸,历史不再为之记下任何溢美之词。如像张献忠、洪秀全、石达开、骆秉章、丁宝桢、王闿运等人,如果说他们本就是历史上的“箭垛式人物”, 由原型到多元演化,总是引致不同时空的多层面观照的话,那么我们的写作,则是举高这些箭垛到无蔽处。所以,他们偶尔也会被如像我这样跑偏的箭头“歪打正着”,撞出一连串火星。火星不足以自明,火星只是为了勾勒出那个箭垛的大丰收盛况。自然,他们的生命原本不会像我等一样毫无用处,他们更非插满了利箭的“箭垛式”的稻草人,他们是用脚下不断涌出的血谱写出了“血的踪迹”,其作用不能勾勒生活、自由的姿容,它只表明伦理与权力需要更多的无辜者的血去浇筑地盘,最后锈死板结成了历史与现实。
   但是,由此我们方能体察到,每一个夜晚的自适与自由,是多么珍贵。
  虚构空间与想象畛域
   我的散文涉及历史与现实写作的转型问题:重视历史逻辑但又不拘于史料细节;忠实于文学想象但又不为历史琐碎细部所掣肘。历史地基上修筑的是文学空间,它不能扭过身来适应地表的起伏而成为危房。所以,想象力不是拿来浇筑历史模子的填料。
   我有多年的文学田野考察经历,比如我曾有一个常识:大凡有古人活动、动植物繁多之地,那里必须有盐的来源,有容易获取的金属!而有野生豹子出没的高地,就有寺庙!有雪豹的地方,就有黄金。
   散文要以真和美为前提,这固然准确。但是,散文中未必只有真才是美的(也可能是丑的),未必只有真才是可愛的(你认为不可爱,但别人可能相反)。散文的最高律法是真实,但真实不是眼见为实。所谓艺术的真实性,来自真实感,从属于真理;所谓生活的真实,只能从属于有常和无常的生活。
   因为没有绝对的真理,真理也只是相对的。不存在绝对的真相,历史的真相不过是事物露出地表之际恰好被人目睹的一瞬。严格地说,这也是相对的、不全面的真相。
   也许并不存在完全的真相。而真相往往是作家打捞出来的,是写出来的。所以有一位作家对我说:“历史是‘写’出来的。”
   我曾经说过,一个优秀的散文家,应该竭力成为真实与真相、历史与文学的福尔摩斯。可以用一个比喻来阐释我的散文认识论——我们面对的过往历史与情感,像是面对一地的碎片,我们并不知道碎片原初的制形,被哪些“温暖的大手”紧握,或者被哪一双玉指点染。甚至,它就是庄子语境里井边的一只粗心大意的瓦器,玉碎之际,竟然发出了雷鸣之声。
   但是,碎片的弧度与缺口,乃至藏匿在断口间的光,逐渐都在指向一个形式,一个统摄碎片的气场。我的手指捡起的每一块事件碎片,都是缺一不可的,我会根据碎片与碎片之间的划痕,让它们逐一归位。我的手指不断在凹陷之处,分泌虚拟的美学硅胶,直到硅胶在空气里定型为现实主义的托举,以便于我的手从一袭丰腴的削背向下滑动时,能够在腰线处触及腰窝,奇迹一般蜂起的凸凹叙事,蜷缩于此。
   这就是想象修复真相的手法。
   如果你要把一地碎片理解为是天堂碎裂的拱顶,那是虚构。而这个世界上,最为沉重的东西不是真相,不是痛苦与绝望,而是飞驰而来的想象。想象会捣碎它降临的场域与欢迎的人群与鲜花,连同飞荡而起的垃圾,重新去铸造一个可能的事物。比如,我在成都街头看到一枝冷得簌簌发抖的海棠花,这是侧身向阳用力过猛而产生了趔趄。
   但是,我们注定会遭遇缺失,遭遇缺席,遭遇出走。
   在事态演绎的中途,我只能目测、推测缺失的碎片制形,以及它承担本职工作的轻与重,我的想象性碎片修复,必须尊重它的邻居们的同意。我们不能把那个愁眉苦脸的杜甫,打扮成一步三摇的登徒子。
   但是,达到圆融语境的散文,已经难以区别想象与虚构的边界,早已经被它的笔触带往神游地带,所以我们不会去考虑这些技术。这并非意味着,散文真实写作的空间拓展技术的逼仄。这就意味着,碎片必须符合历史语境的语法,回到真实。但我使用的黏合剂,里面的确有我赋予碎片弧度、制形应该具有的情感与语态。也就是说,我的文学语境,必须是在从属历史语境的前提下,才来做文学叙事所固有的,去圆润干燥的、干瘪的史料的美育工程。这就是复原、修葺出来的真相。
   历史追求真实,就是碎片到整体的过程;而散文写作追求的,是碎片拼合起来的整体以及制造这个整体的人心,这就决定了我们已经赋予了碎片以美的和谐。这才是散文写作的终极。
其他文献
手机响起,一看是侄子的电话号码,我预感到可能是因为老家房子的事。  电话那头传来的是大哥的声音,大哥说,老屋已经不行了,看来撑不過这个雨季,想让兄弟几个都回去看看,商量个办法。大哥已经年近七十岁,话语里有种历尽沧桑的平静,在我听来却带着一丝哀伤,像是在说一位老人不幸的消息。  这让我想起了昨晚的那个噩梦。狂风大作,暴雨如注,被风雨撕裂的暗夜发出愤怒的咆哮,土坯房在狂风暴雨中摇晃。一声炸雷响过,房子
摘要:为了改变生产者在保护地蔬菜种植上施用化肥的盲目性、随意性和轻视有机肥的现象,解决因保护地土壤退化、养分比例失调而造成的土壤养分供应障碍,生理性病害普遍发生的问题,采用大田试验方法,于2005—2007年在连作番茄8年以上温室内,开展了生产上普遍应用的习惯施肥与全部用化肥、化肥 有机肥平衡施肥3种施肥方法对番茄的影响对比试验研究。结果表明,2种平衡施肥处理较习惯施肥,可显著改善植株生物学性状,
2011年1月9-11日,由国家西甜瓜产业技术研发中心、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西甜瓜种传细菌性果斑病综合防治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办公室联合主办,国家西甜瓜产业技术体系栽培与耕作研究室、华中农业大学园艺林学学院承办,武汉综合试验站、武汉洪北种苗有限公司、武汉维尔福种苗有限公司等单位协办的“全国西瓜甜瓜嫁接育苗集约化生产观摩与研讨会”在华中农业大学国际学术交流会议中心举行。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
1 品种特征特性    特大新抗9号(郑抗9号改良型)系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最近培育出的中熟、大果型新品种。该品种具植株生长势强,分枝性中等,坐果力强,瓤色大红,含糖量高,品质优。产量高,果皮韧,耐贮运,中抗枯萎病等特点。我国大部分地区均可栽培,特别适宜于黄淮海和西北地区栽培。多年试验和生产栽培表明,特大新抗9号品种采用自根或嫁接育苗,地膜覆盖或双膜覆盖栽培,整枝压蔓,67 m2栽植密度7
1  阳光喝得大醉,摇摇晃晃  惊醒于城市高楼的屋顶  枯萎的黄叶挽起绿叶的手迎风起舞  死亡与新生并行,在生命的树上  2  几只野鸽子嬉戏于草地,衔着  自己的影子散步,偶尔乜斜一眼人  它们徘徊,思考:这些庞然大物  怎么都把自己囚禁在水泥牢房里  3  大树的血管裸露着,与泥土泪眼相望  要把泥土的爱与伤痛一道掩藏  草地与阳光落下的影子摇曳  站立在同一根生命的树枝上  4  秋天,这位
摘要:为了分析西瓜果实中番茄红素含量与栽培环境的关系,培育更具市场竞争力的优质西瓜品种,将80份西瓜材料的种子均分为2份,分别在河南新乡和新疆昌吉种植,待果实成熟后取果肉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番茄红素含量。结果显示,80份西瓜材料在河南新乡、新疆昌吉种植的平均番茄红素质量分数分别是20.84、28.53 mg·kg-1;总体水平上,新疆昌吉栽培条件下番茄红素含量高于河南新乡;不同材料间番
本技术针对嫁接苗集约化生产过程中病虫害发生的特点,提出了综合防控技术体系,为嫁接苗集约化生产提供了可靠技术保障。  1 技术操作要点  1.1 育苗设施准备  育苗温室或大棚配备加温、保温设施。育苗器具用40% 甲醛50倍液喷雾消毒。购买商品育苗基质或自行配制,每m3基质加入5 g绿亨2号或30%恶霉灵水剂 100 g消毒。  1.2 砧穗品种确定  适合西瓜的嫁接砧木有葫芦、南瓜、野生西瓜。适合
当前日益恶化的环境形势使得政府和社会公众等利益相关者对环境保护问题愈发重视,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逐步成为研究的热点问题。本文拟对内部控制对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影响进行探析,并提出强化内部控制对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正向影响的措施。  一、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必要性  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是企业展示其环境绩效的重要窗口,也是社会公众、投资者等利益相关者了解企业环境保护现状的主要渠道。近年来,企业环境污染事件屡见不
张显,男,1961年9月生,陕西省扶风县人。1987年获西北农业大学园艺系农学硕士学位,2004年获农学博士学位。1996年3月至1997年3月赴美国克里木森(Clemson)大学及奥本(Auburn)大学进修及合作研究,1998年任副研究员,2000年起任硕士生导师。2002年任研究员,后转为教授。2002年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2003年获陕西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2004年入选陕西省
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张晓伟研究员带领的课题组从大白菜游离小孢子培养的基础理论研究入手, 历经16 年的系统研究, 成功地创建了大白菜游离小孢子高效培养技术体系。依据小孢子发育的细胞形态学变化特点, 提出了选择合适培养材料的可靠方法。对影响培养效果的关键因素进行对比分析, 优化了技术方法, 接种基因型527 个, 诱导成功基因型431 个。共诱导胚状体34 000 枚, 再生植株20 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