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中华大典.文学典》

来源 :中国图书评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anyitiji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国几千年的文化长河中,文学是一条重要的支流。《中华大典·文学典》是这条支流里的巨舟,它载着读者在这条支流里研究欣赏着那跌荡不羁、灿烂绚丽的美妙景色。
  且看它有多大的规模。文学典从1989年9月12日《隋唐五代文学分典》开始试点编纂,到2008年12月《文学理论分典》编完,全部结束,恰好20年。《文学典》的主编是程千帆先生,分6个分典:董治安先生主编的《先秦两汉文学分典》、黄进德先生主编的《魏晋南北朝文学分典》、卞孝萱先生主编的《隋唐五代文学分典》、曾枣庄先生主编的《宋辽金元文学分典》、吴志达先生主编的《明清文学分典》、张伯伟先生主编的《文学理论分典》。总目录一册。洋洋大观23册,5400万字。这是全国280位专家学者、出版家、编辑家奋斗20年所取得的巨大文化成果,这不值得祝贺和颂扬吗!
  《文学典》是一座文学史料的宝库。它整理了从先秦到1911年全部有关文学的古文献史料,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涵盖中国古代文学的各个方面。从全书中可以看出中国几千年文学的发展面貌和每个朝代、每一时期文学发展的不同内容、不同特点。它不仅总结了继承了中国几千年文学的精华,也为将来中国文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借鉴。这是前人所未做,具有重要开创意义的文化盛事。
  从这里可以看出《文学典》是具有宝贵的学术价值。主编程千帆先生在序言中概括了中国文学的文化特征,说它具有鲜明的人文色彩和理性精神,具有强烈的教化色彩,其最重要的功能是抒情,最重要的表现手法是写意。中国文学是中华民族的心灵记录,在总体上具有情思婉转,意味隽永的艺术特征,在形式上具有独特之美。文学批评也有鲜明的民族特征,真像一首诗。《文学典》用丰富的文献资料,充分展现了这些特征,体现了中国文学几千年发展的脉络,显示了各种文学流派的学术观点和各种文学体裁的特色,它的学术价值是无可比拟的。
  你慢慢地欣赏吧!《文学典》整理了中国文学史上的“总集”、“体类”,应该说这是很大的贡献。从先秦开始,“总集”汇集有288种,对每种“总集”均有论述,从浩瀚的古籍中梳理,加以确认和选出,没有相当的学术修养和文献知识,是难以做到的。同样,整理“体类”部分,也有相当的难度。《文学典》共选“体类”207种。这207种“体类”,真是五光十色、流光溢彩。以汉代“柏梁体”为例,什么是“柏梁体”,一般认为“柏梁体”是指汉武帝元鼎二年起柏梁台,元封三年诏群臣赴柏梁宴,并赋诗,武帝作“日月星辰和四时”七言诗,梁王以下和者25人,每人一句,此后,人们认为七言诗自此始,称此为“柏梁体”。但有人并不以为然。《泊水斋文钞》称:“昔人以七言始于柏梁,谬矣。‘夜如何其夜未央’,此与‘江有香草目以兰’何如?余谓屈宋七言,真绝千古,后人作者,无稪措手。”《闻见瓣香录》说:“高帝《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将名之为大风体乎。《易水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稪还。’将名之为易水体乎。”《麈史》说,在此以前已有七言诗。以此否定“柏梁体”。关于“柏梁体”的史料还很多,是很使研究者开眼界的。清代文学“体类”中的“广陵派”,则是指作品“巧於言情,精于取境”。两种“体类”,含义各不相同。可见“体类”的内容是十分丰富的。至于有不同的意见,允许共存。
  在中国文学史上有多少作家,流传的关于他们的文献史料和作品是否准确,《文学典》作了认真细致精确的梳理。其广度、深度、准确度、可信度都堪称一流。全典搜集了7000多位作家的文献资料,这是比较系统全面的,是历史上所没有的。所收史料广泛而准确。比如汉代有位名史岺的作家,历史上有将其作为两人,也有将其混为一者。《文学典》考证了《东观汉记》、《史通》、《通志》、《后汉书》、《博物志》、《山堂肆考》、《义门说书记》、《隋书》、《旧唐书》、《玉海》、《补后汉书》、《文章流别派》、《文心雕龙》、《文选》、《山谷集》、《法帖刊误》、《弇州四部稿》、《弇州四部续稿》、《清河书画舫》、《书法正传》、《淳化秘阁法帖考正》等20种古籍,将所有记载比较,20种古籍记载各异,有些相互矛盾。经过比较,原来东汉有两个史岺,都是作家:一个字子孝,是沛国人,“王莾时为谒者”,著有《复神》、《说疾》;一个字孝山,“当何熹之时,作《出师颂》、《邓太后颂》”。两人生活的时代相距百年。《后汉书》记载将两人混为一人,以致以讹传讹,实在是大错特错了。这一订正,恢复了两个史岺在中国文学史上的本来面目。如果说史岺是一朵花,经考证,变成了两朵并蒂莲。《文学典》功不可没。
  《文学典》还有一个重要特点,它广泛地对作品进行了评论。全典设有“分论”专栏,“分论”就是专门评论作品的。将文学史上曾经被评论过的作家作品及有关文章全部集中,共搜集1200多名作家的单篇作品,有诗赋及有关文章32700多篇。内容十分广泛,丰富多彩。有政治见解,有仕途生活、个人遭遇、旅游经历、亲朋聚散,是一幅上千年的广阔的社会图景,既包括自然风光,也包括人生历程的展示。诸多评论者对其内容广泛地进行了评论。将这些诗作揉碎辨析,使之花香万里,读它们不是享受吗!评论者多是有影响的作家及专门的评论家。由于评论者所处的环境不同,遭遇、经历有别,文学修养、思想观念、政治见解、仕途地位有别,对生活的体会不同,结合自己的创作经验评论,所以,所评角度不一,对某一作家作品的看法往往也相异,同一作品看法不同,甚至相反。这就形成了对各类作品,各抒己见,百家争鸣,百花齐放。这也是各种文学流派形成的重要原因。比如对《昭明文选》,历来称颂很多,甚至以它为范本,但是苏东坡在《答刘沔都书曹》中说:“梁肖统集《文选》世以为工。以轼观之,拙于文而陋于识者,莫统若也。”他不同意通行的看法。不仅是对《文选》如此,还有对许多其他人的作品也莫不如此。这是另有一家之言,也使人很开眼界。“分论”的内容也为我们了解当时的文艺发展状况,提供了重要资料。
  280位专家学者的辛劳,为我们展现了这一幅画卷。他们的功勋,使我们,也使后人永远铭记。评
其他文献
做书要比摔胶泥复杂得多,把节奏放慢一些,多摔打几遍,也许是一个明智的选择。    暑期做了一件很重要的事——为一家美术出版社审读一部古代书法家的全集。这部书稿拿来的时候,责任编辑对我说:“请抓紧,因为要赶在订货会前印出来。”  本来,书稿已经由出版社完成了三审,经过了三校,一般情况下,不会有太多的问题。但是,当我翻开校样的时候,还是发现了不少问题,感到这部书“打磨”得还不够,火候还不到。  对于一
期刊
□作者关于晚清时期西学对中国普通知识分子的影响这一问题的探讨,作出了可贵的努力,应该给予充分的肯定。□作者对一些重要概念显然存在理解上的误区。□由于该书在选用史料方面的局限性,导致了其可读性的下降。□作者在行文上亦多有欠斟酌之处。    19世纪晚期中国民间知识分子的思想——以上海格致书院为例  郝秉键、李志军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日前逛书店,见一装帧素雅大方的新书,名曰《19世
期刊
《剑桥医学史》,[美]罗伊·波特著,张大庆等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   《医学史》,[意]卡斯蒂廖尼著,程之范主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再造“病人”——中西医冲突下的空间政治(1832~1985)》,杨念群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剑桥世界人类疾病史》,肯尼思·基普尔主编,张大庆主译,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7   《医学史》,[美]洛伊斯·玛格纳著,刘学礼主
期刊
□“被压抑的现代性”这一建立在多年文学批评基础上的文学史观,对“压抑者”缺乏必要的分析,没有令人信服地解释现代性是如何被压抑的,只是将它作为一个不证自明的前提,没有意识到文学批评和文学史之间的张力关系。□“伤痕”变成一种文学隐喻,成为中国在追寻现代性过程中被不断撕裂的标识。1949年之后,政治地理学上的国家分裂,强化了这一伤痕表述。    一九四九:伤痕书写与国家文学  王德威著,香港:三联书店,
期刊
科普期刊的突围有战略方案,也有战术技巧,有内容改版的旨向,也有商业模式变革的谋划,但是,有一个大势必须把握,那就是遵循现代传播学推动科普内涵的丰富与转型。    毫无疑问,科普期刊是科普工作的传播媒介,传统观点认为,科普期刊的兴衰是科普工作的晴雨表、风向标。在多媒体纷争割据的今天,人们接受科普信息和知识的渠道更加多元,衡量科普传播效应的指标理应有所变化,即便如此,科普期刊依然是重要的渠道和工具。关
期刊
“感时忧国”所生发出的中国“现代性”主题成为顾氏《文学史》纵横捭阖的叙事核心。而作者本人也在努力探索一条超越文学的文学史书写之路。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借文学这个模型去写一部20世纪思想史”。    真正开始关注顾彬,当然始于他对中国当代文学的抨击。对于顾彬的观点,中国学界普遍采取了强烈反弹的态度,这情形不免让人想起鲁迅的《立论》。其实,对当代文学的尖锐批评由来已久,顾彬也并不是第一家;而被批评
期刊
“从杰出人物的生命经验中加以学习,所能获得的喜悦与视野的扩展,世界上没有几件事可以与之相比。理解这些人的生命,对我们自身有着很深的影响,可以帮助我们想象生活在不同的社会及历史情境下,生命是何种模样;也可以让我们对于生命的运转产生新的领悟;并且或许可以提供我们一个参考架构,让我们重新评估自身的经验、命运以及存在的各种可能。”      生命的河流可以因一个人的性格而改道。如果米提亚底斯在马拉松逃跑,
期刊
丁韪良始终关注着中国的现代化进程。直到他晚年,面对清廷开始着手教育和政府的改革,他写道:“所有的改革与新式教育息息相关,中国已无回头的余地了。学校校长透过铁路、电报、报纸之助,得以消弭偏远地区的闭塞顿滞之气,为他们拓展更宽广的天地,启迪他们更高的思想境界。中国人受科学和真正宗教激励,不出几代人,便能跻身于世界强国之林。”    丁韪良于1850年来到中国,在华生活了近60年,经历了清王朝和民国两个
期刊
□于永军  价值之光的闪耀  ——《军营理论热点怎么看2009》的价值视点    从世界观和历史观的高度看,人在世界上的一切进步活动,都不仅仅是追求真理,更重要的是通过掌握真理去创造价值,实现人类自己及其生活的不断丰富和发展。总政治部宣传部编写的《军营理论热点怎么看2009》,正是彰显着这种价值力量的一部优秀理论读物。该书对当前军队建设上的重大问题和部队官兵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
期刊
经历了百年的西方文化压抑后,儒家的哲学、美学、道德以及文艺理想,正在伴随着中国和平崛起而走向世界。国人对待传统的态度也从激进主义的审父到收视反听的审己。□从费正清到列文森,美国汉学界的研究范式也有了些微变化:从社会史过渡到思想史;从历史问题进入文化艺术问题;从百科全书式的研究进入专史研究。    欧洲专业汉学的出现始于1814年,以法兰西学院设立第一个汉学教授席位为标志,从雷慕沙再到于连、伯希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