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小高考地理复习的“点、线、面”立体策略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hpz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点、线、面”这种立体策略的复习方法能引导学生在地理复习中提高效率,摒弃以做题为形式的单一模式,为学生提供演练和自我评判和完善、改进学习方法与技巧的平台,有助于学生不断完善自主构建学科体系,掌握答题技巧,提高学习能力。
  关键词: 小高考地理复习 “点” “线” “面”
  在江苏学业水平测试俗称“小高考”,是高考前的热身和前站,为引导学生如何学习提供一个契机,也为学生提供一个演练和自我评判和完善、改进学习方法与技巧的一个驿站。“点、线、面”这种立体策略的复习方法有助于学生不断完善自主构建学科体系,掌握答题技巧,提高学习能力。
  一、明确“点、线、面”策略的基础是考试说明与课程标准
  1.把握复习深度。
  江苏省普通高中地理学业水平测试的命题指导思想是这样阐述的:地理(必修科目)学业水平测试旨在测试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必备的地理素养,注重测试学生对高中地理必修课程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以及学生初步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技能与形成的地理观念,分析地理问题,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地理(必修科目)学业水平测试的命题力求做到与学生学习高中地理必修课程必须达到的基本要求相一致,充分体现必修科目学业水平测试的功能价值和地理课程的学科特点;力求突出科学性、基础性、时代性、公平性,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社会实际,引导学生培养综合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明确测试范围。
  测试范围为必修1、必修2、和必修3,要求为:(1)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能够从试题的文字表述和地理图表中获取有关地理信息;能够比较准确地理解、判读和分析所获取的地理信息。(2)掌握和运用地理基本知识与地理基本技能。能够初步掌握和运用所学的地理概念、地理事物的主要特征及分布、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等知识;能够初步掌握和运用地理基本技能,如判读、填绘地理图表及进行相关的地理计算等。
  3.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基本规律。
  能够在规定的时间内,用比较准确、简洁的文字、图表等表达方式描述地理概念,地理事物的主要特征、分布和发展变化,地理基本原理与基本规律的要点;能够结合有关地理事实材料,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通过比较、推理、判断和分析,简要阐释地理基本原理与基本规律。
  4.发现和探究地理问题。
  能够尝试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能够尝试运用正确的地理观念,探究并评价现实中的地理问题,初步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要搞清楚测试的要求,对相关知识的要求是“知道”“了解”“理解”还是“结合实例,分析”,必须认真研读、揣摩,讲解到位。
  二、以“点”连“线”、以“线”成“面”形成三位一体
  1.“点”。
  所谓点,是指对小高考来说的考点,只要做到每个考点都熟练掌握,得A就有了坚实的基础。考点知识要逐个掌握,尤其对后进生更要要求到位。要想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关好记忆关,确保学生熟悉所有考点,并人人过关。对于教师来说,主要是通过课堂提问、背诵或是到黑板上默写等方式检查和督促学生有效记忆。对于一些重点、难点、不容易记忆和高频考点,可以在课堂上采用分组竞赛或是小组内互相提背的形式进行消化和加强。通过这些简单可行的方式可以查缺补漏,最大限度地让每一个学生加强记忆,从而为下面的复习和最终的小高考打下坚实的基础。这一点还可以用学生的“记”与“背”概括。在地理复习中,要特别注意让学生看书,让学生自己梳理知识,熟悉每个要考的知识个体——知识点,即要突出主干知识点等重点内容,但是边缘知识点也不能留死角。在教师的带领下,学生要意识到,并且自己整理,而不是看教辅资料已经整理好的而简单地背默。
  另外,由于地理学科的特殊性,很多地理知识是以一定的地图或图表为载体的,因此这里的知识点也包括考试说明与课程标准上都有的地图或图表。在复习中,我们必须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两者不可偏废。
  2.“线”。
  所谓线,是指在记忆每个考点知识点的情况下,要明确相关考点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也可以说这种上推、下推的联系可以训练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从而为考点知识形成框架、实现“单线联系”打好基础。在课堂上教师可就某个考点知识为点要求学生对相关知识点进行联系。比如:货币的本质,除了知道货币的本质以外,你还能想到什么呢?学生就会想到很多相关的知识点,如货币的职能、货币的定义等。教师可以以学生所想到的为点,根据知识体系的逻辑关系进行梳理,从而为学生理一个清晰的知识思路。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考点知识的记忆,更重要的是可以无形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分析能力,从而为主观题的解答拓宽思路,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一点的实现可以概括为教师的“讲”与“引”。
  3.“体”。
  所谓体,是指在知晓各个考点与相关知识点逻辑关系的基础上,构建学科的知识体系。这一点要想最终实现,除了以上两点的必要基础外,在这一阶段上主要通过练习巩固与实現。这就要求教师进行精心筛选,重新设计相关题目和收集材料,对所选的每一题、每一则材料,都要去伪存真、去粗存精,从而保证高效利用有限复习时间。还要引导学生认真研究分析这些精选、精编的题目和材料,主要是从材料到答案的思路分析与提示,使学生一旦掌握,则不仅对小高考冲A目标的实现有利,更重要的是对其整个学习过程中学习方法、学习技巧的锤炼有许多好处。
其他文献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给了学生动手动脑的好机会。物理实验是最具活力与创造力的测试题型,是高考物理的热点内容。我通过对近五年江苏高考物理试题电学实验的分析,谈谈高考物理电学实验命题的特点及近一步探究物理电学实验复习的策略。  一、近五年高考电学实验题的内容及要求  1.江苏高考物理自独立命题以来,一直是一道电学一力学实验的命题形式。第10题(8分)、第11题(10分),近五年来只有201
名词性从句一直是高考考查的热点,近几年的高考题主要考察在具体语境中对what和that的辨析,此外,也要求学生对定语从句和名词性从句有清晰的辨认。因为高考的阅读量呈上升趋势,对考生解题的效率提出新的要求,所以解题的技巧对于考生来讲极为重要,它能帮助考生缩短解题时间。  在高考中主要涉及连接词的选择,首先我们要判断它是哪个名词性从句。名词性从句是主句的一部分,可以充当主语、宾语、表语、同位语。就是说
以上方法逻辑性强、计算量大、耗时多,令众多考生望而生畏,有的甚至放棄.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期刊
一、原题呈现  本题的第(1)问中,如图点D、E、A在同一条直线上,且以这三个点为顶点的角为直角,于是△ABE∽△DEF,这是一个典型的相似基本图形“K”字型.有了这个基本图形,在解决一些较难的中考题时就可以将这种图形构造出来使问题迎刃而解.下面分别以函数、动点、折叠三种类型的中考题为例看看“K”字型相似在其中发挥怎样的作用.  二、例题呈现  分析:动点问题解决途径是“动中找静”,也就是说在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