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新课程中教师角色定位及其实现途径的思考

来源 :阅读与鉴赏·学术版上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t_wa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何做一名学生喜欢的教师,这是许多教师特别是刚踏上讲台的年轻教师经常思考的问题。能让学生喜欢也成为了许多教师的职业理想,它会带给教师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职业的特点决定了社会、家长、学生对教师这一角色的高期望,特别是在高度信息化的当今社会,知识的学习已不仅仅是对书本知识的掌握,知识的获得也不再局限于教师在课堂上的传授,而变得更加开放,自主。因此,要想成为一名受学生欢迎的教师,首先就要将这种期望作为自己角色的预定参数,重新定位教师这一角色。
  (一)全面了解学生。全面了解学生是教师工作的认知前提和基础。这里的全面有两层意义:一是面向所有学生,即对每一位学生都要了解;二是每个学生的所有方面,诸如性格特征、家庭教育方式、与父母关系、人际交往等。只有全面了解以上几方面的教育才会有较强的针对性,真正作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记得刚去公园路中学任教时,所教班级有一男生,刚上早自习就打盹,上课更是精神不振,接连几天都是如此。我终于按捺不住怒火,狠狠地批评了他,并要求他书面认错。他在“检查”中说,这几天他爸爸晚上总是和朋友在家里喝酒,影响他休息。看后我觉得有些对不住那位同学,于是为自己不了解情况就批评他的行为向他表示歉意,并和他的家长取得联系说明了情况。从那以后,这个学生学习直线上升,现已跃居全班第二名,在全年级也名列前茅。
  (二)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关心爱护学生是教师工作的情感基础。新课程标准设置了三维教学目标,其中认知目标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价值观是一种较稳定的心理倾向性,但情感目标具有较强的情境性。在教学中,教师如果能充分利用这种不稳定性,与学生建立情感共鸣,则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而关心、爱护学生便是沟通师生情感的桥梁,特别是对那些缺少爱的学生来说更是如此。在我初为人师不久,就遇到过这样一件事:有一个同学,父母不在了,他在别人家里生活。家庭生活比较困难,上学总是迟到,作业又脏又乱,批评教育多次总不见效。那年冬天,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将一双捡来的手套给了他。本来是个不经意的举动,却出现了奇迹,自那以后,那个孩子非常听我的话,作业逐渐变得整洁,并且很少迟到,当我为此纳闷时,他的一篇作文揭开了这个“谜”。他在作文中写道:“谢谢你,老师!也许对你来说,那是不经意的,但我不会再让你操心。”看罢,我顿生愧意,但心中有了一个信念:为人师,要爱他们,关心他们。
  (三)树立共同合作的团队意识。当今世界倡导在合作中共赢,作为教师也要学会合作,一方面,通过合作可以增强教育的效果;另一方面,教师的合作精神也将影响学生如何做人。可以说团结合作是现代社会的一项重要生存技能,也是教师工作的人际条件。
  (四)严格要求学生。严格要求学生是教师工作的重要保障。
  (五)确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提高自己驾驭教育教学管理的能力。社会在进步,旧知识在不断更新,新知识在不断涌现,思维方式也在发生着变换,作为教师要认识到1+1有时也不等于二的道理。要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素养,提高自己认识世界的水平;改善自己的认知结构;丰富自己的教育教学经验,提高自己驾驭课堂教学与管理的能力。
  (六)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结构,塑造高尚的师德形象,以高尚的人格感染人。教育是一门科学,教师要有为科学锲而不舍的探索精神;教育是一项事业,教师要有为事业无私奉献的精神;教育是一门艺术,教师要有为艺术而不断创新的品质。
其他文献
“学会表现”是全体师生共同追求的一种境界和目标,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客观要求,是培养开朗、乐观、活泼的现代人的需要。表现是知识内化和展示新知的桥梁,能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知识的理解和吸收是学生表现的源泉。学生的发展,首先是内化过程;其次,也是一个释放、展露的过程,即外化过程。内化就是接受知识并把知识转化为能力的过程。外化就是知识的回忆及能力表现的过程。而学习过程本身就是新旧知识、能力的重新连接
摘 要:《新课程标准》认为:教师是与学生平等的对话者,也是课堂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语文课堂不仅是老师传授知识和技能的舞台,更是学生知识和技能、情感和价值观生长的平台。课堂提问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师生双方共同提出问题和解答问题的过程,是让学生思维不再缺席的重要手段,是达到师生互动课堂教学的效果的重要途径。当前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提问依然存在低效甚至无效的现象,这种现象严重影响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