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目的:探讨颈性眩晕的中医药治疗方法,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新思路。方法:统计近十年文献600余篇,主要分针灸、手法、中药三大方面或几种方法的综合治疗。
关键词 颈性眩晕 CSA 中医药治疗
颈性眩晕,主要指的是椎动脉型颈椎病(CervicalSpondylopathy of Vertebral Artery,CSA),是中老年人多发病常见病之一。近年来随着社会人口老龄化、劳动方式改变、屈颈机遇增加及交通事故增多等使本病发病率越来越高。据调查,40-50岁左右的人有25%罹患颈椎病,60~70岁的发病率达到50%以上,而CSA在各型颈椎病中占20~25%,是仅次于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第二多发颈椎病。
1 中医对本病的认识
根据本病的病因病机和临床表现,属“眩晕”的范畴。《内经》认为本证的病因为外邪、肝风及体虚。《素问·至真要大论》则说:“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灵枢·大惑论》指出:“故邪之中于项,因逢其身之虚,其入深,则随目系,以入于脑。人脑则脑转,脑转则引目系急,目系急则目眩以转矣”。而《灵枢·卫气论》、《灵枢·海论篇》又分别指出“上虚则眩”、“髓海不足”是引起眩晕的病因病理。自《内经》以来,亦有医家以风、火、痰、饮立论者。如张仲景以痰饮立论,元·朱丹溪强调因痰致病,《丹溪治法心要·头眩》指出:“此证属痰者多,无痰则不能作眩,痰因火动,又有湿痰者,有火痰者”。刘河间在《索问玄机原病式·五运主病》认为本病的发生是由于风火,有“风火皆属阳,多为兼化,阳主乎动,两阳相搏,则为之旋转”等论述;明·张介宾则认为本病以虚为主。《景岳全书·眩运》篇指出:“眩运一证,虚者避其八、九,而兼火、兼痰者不过十一、二耳”。强调无虚不作眩,在治疗上当以治虚为主。《临证指南医案·眩晕》华岫云按:“所患眩晕者,非外来之邪,乃肝胆之风阳上冒耳,甚则有昏厥跌仆之虞。其症有挟痰、挟火、中虚、下虚、治胆、治胃、治肝之分”。并对火盛者、痰多者、中虚者、下虚者运用理、方、法、药进行具体分析治疗。陈修园在《医学从众录·眩晕》里综合各家学说,认为本病之病根属虚,病象属实。
2 中医药治疗
中医药治疗CSA有独特优势,疗效好且方法多样。统计近十年文献600余篇,主要分类举例如下。
2,1 药物治疗 范汉淮运用中医辨证治疗本病44例,其中肝阳上扰型6例,气血亏虚型12例,肾精不足型16例,痰淤交阻型10例。肝阳上扰型选用天麻钩藤饮加减;气血亏虚型选用八珍汤加减;肾精不足型选用左归丸加减;痰瘀交阻型选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合通窍活血汤加减。同时配合外治法(用煎剂的药渣加白醋50g湿敷颈椎患处,然后再将药渣加生姜、食盐加水煮开后,局部外洗),总有效率肝阳上扰型为66.69%,气血亏虚型为83.39%;肾精不足型为93.75%;痰瘀交阻型为70%。张汉庆等以丹参注射液静滴加葛根钩藤汤治疗58例CSA,治愈29例,好转27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6.55%,优于单纯以丹参注射液静滴组(有效率72.5%)。赵聚凯等认为CSA发生与“血瘀”有关,选用活血化瘀中药制成颈椎通胶囊(由川芎、当归、生地黄、桃仁、红花、黄芪等11味药组成),治愈CSA407例,随访60例,结果显示半年复发5例,1年内复发6例,93.1%的患者疗效巩固。程珠炉等用参芎眩晕丸治疗CSA56例,结果显效23例,好转30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4.6%。邱德华等应用石仰山椎脉回春汤用于补肾助气化、活血化瘀滞,治疗CSA162例,有效率达93.2%。
2,2 手法治疗 牛彦平等应用旋转手法治疗CSA40例,对比康复前、后的TCD检查结果:治疗后椎动脉血流速度加快,椎动脉血液供应明显改善。李沛等以“隆、厚、痛”诊断三字秘诀明确错缝定位,运用李氏家传合缝手法,治疗CSA患者58例,高效者39例、显效15例、有效4例,总有效率达100%。李飞跃等采用魏氏伤科手法配合中药,临床总有效率为88.5%,其手法以正骨理筋,疏通经络为主。丁益群运用综合手法治疗CSA180例,痊愈71例。好转102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96.1%。
2,3 针刺治疗 赵惠馨等以针刺风池、百会、颈椎夹脊穴治疗本病102例,总有效率为88.7%。肖伟等采用针刺合刺五加静脉滴注治疗,针刺组取颈部夹脊、肾俞、脾俞为主。肝肾不足加肝俞、三阴交、太溪;气血不足加心俞、隔俞、足三里;痰湿阻络加胃俞、足三里、丰隆。另以5%葡萄糖液500ml加刺五加注射液20ml静脉滴注,每日1次。结果针刺组有效率为66.7%,针药并用组为89.58%。
2,4 综合疗法 目前研究公认该法比单一疗法效果好。陈鸿儒等用高流量吸氧为主,配合中西药物、颈围固定等治疗CSA182例,总有效率达92.9%。陈月桂等将CSA患者随机分为药物治疗组和综合治疗组,结果:综合治疗组治愈显效率78.4%,药物组为34.2%。常伟等综合治疗CSA58例,应用静脉滴注脉络宁、小针刀剥离和针灸、推拿、牵引等方法,治愈39例,好转19例,总有效率为100%。陈虹等睬用自拟通颈活血汤配合手法治疗CSA85例,总有效率92.9%。黄美珍旧采用补肾键脾、益气活血、除湿化痰、通络类中药配合药枕治疗CSA58例,结果显示显效29例,好转24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91.3%。弓利风等采用腹针结合颈椎松动术治疗CSA51例,总有效率观察组为98%,对照组为72%,观察组治愈时间平均12.5d。对照为平均25.6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张杰等采用高压氧加颈部牵引、理疗及静脉注射前列地尔注射液、丹参等方法综合治疗38例本病老年患者,对照组30例,对照组除不采用高压氧治疗外,余与治疗组相同。结果:治疗组优良率86%,对照组优良率70%。甘浩成等采用综合疗法治疗本病168例,综合疗法包括手法、中药内服、中药栓植入,急性期时加用西药。结果临床治愈106例,好转60例,无效2例。刘素芬采用针灸、手法加牵引的综合疗法治疗本病112例,另选30例作为对照组。对照组静滴低分子右旋糖苷和复方丹参注射液,并口服眩晕停、维生素、颈复康等。结果:综合组有效率98.21%,对照组有效率93.33%,治疗组治愈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郭礼跃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本病75例,治疗方法包括静滴丹参注射液、颈部枕颌带牵引、颈部中药热敷,眩晕较重者配合西比灵10mg,头痛明显者配服芬必得或撒力痛治疗。结果:痊愈34例,显效21例,有效13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90.6%;1年后对68例患者进行追踪随访,共有19例复发,复发率为28%。
综上所述,CSA是颈椎、肌肉、韧带、血管等不同组织病变综合作用的结果。采用单一的治疗方法往往只能针对其病变的某一个环节,其疗效常不理想,运用综合疗法是提高临床治疗水平的必须途径。但由于目前CSA辨证不规范,尚无行业公认的评价体系,也缺少应用临床流行病学/DME方法开展的中医药治疗CSA的临床研究,使得目前CSA中医药治疗疗效未能得到普遍的认同,可重复性差,大大阻碍了CSA的学术水平发展和临床疗效的进一步提高。
关键词 颈性眩晕 CSA 中医药治疗
颈性眩晕,主要指的是椎动脉型颈椎病(CervicalSpondylopathy of Vertebral Artery,CSA),是中老年人多发病常见病之一。近年来随着社会人口老龄化、劳动方式改变、屈颈机遇增加及交通事故增多等使本病发病率越来越高。据调查,40-50岁左右的人有25%罹患颈椎病,60~70岁的发病率达到50%以上,而CSA在各型颈椎病中占20~25%,是仅次于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第二多发颈椎病。
1 中医对本病的认识
根据本病的病因病机和临床表现,属“眩晕”的范畴。《内经》认为本证的病因为外邪、肝风及体虚。《素问·至真要大论》则说:“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灵枢·大惑论》指出:“故邪之中于项,因逢其身之虚,其入深,则随目系,以入于脑。人脑则脑转,脑转则引目系急,目系急则目眩以转矣”。而《灵枢·卫气论》、《灵枢·海论篇》又分别指出“上虚则眩”、“髓海不足”是引起眩晕的病因病理。自《内经》以来,亦有医家以风、火、痰、饮立论者。如张仲景以痰饮立论,元·朱丹溪强调因痰致病,《丹溪治法心要·头眩》指出:“此证属痰者多,无痰则不能作眩,痰因火动,又有湿痰者,有火痰者”。刘河间在《索问玄机原病式·五运主病》认为本病的发生是由于风火,有“风火皆属阳,多为兼化,阳主乎动,两阳相搏,则为之旋转”等论述;明·张介宾则认为本病以虚为主。《景岳全书·眩运》篇指出:“眩运一证,虚者避其八、九,而兼火、兼痰者不过十一、二耳”。强调无虚不作眩,在治疗上当以治虚为主。《临证指南医案·眩晕》华岫云按:“所患眩晕者,非外来之邪,乃肝胆之风阳上冒耳,甚则有昏厥跌仆之虞。其症有挟痰、挟火、中虚、下虚、治胆、治胃、治肝之分”。并对火盛者、痰多者、中虚者、下虚者运用理、方、法、药进行具体分析治疗。陈修园在《医学从众录·眩晕》里综合各家学说,认为本病之病根属虚,病象属实。
2 中医药治疗
中医药治疗CSA有独特优势,疗效好且方法多样。统计近十年文献600余篇,主要分类举例如下。
2,1 药物治疗 范汉淮运用中医辨证治疗本病44例,其中肝阳上扰型6例,气血亏虚型12例,肾精不足型16例,痰淤交阻型10例。肝阳上扰型选用天麻钩藤饮加减;气血亏虚型选用八珍汤加减;肾精不足型选用左归丸加减;痰瘀交阻型选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合通窍活血汤加减。同时配合外治法(用煎剂的药渣加白醋50g湿敷颈椎患处,然后再将药渣加生姜、食盐加水煮开后,局部外洗),总有效率肝阳上扰型为66.69%,气血亏虚型为83.39%;肾精不足型为93.75%;痰瘀交阻型为70%。张汉庆等以丹参注射液静滴加葛根钩藤汤治疗58例CSA,治愈29例,好转27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6.55%,优于单纯以丹参注射液静滴组(有效率72.5%)。赵聚凯等认为CSA发生与“血瘀”有关,选用活血化瘀中药制成颈椎通胶囊(由川芎、当归、生地黄、桃仁、红花、黄芪等11味药组成),治愈CSA407例,随访60例,结果显示半年复发5例,1年内复发6例,93.1%的患者疗效巩固。程珠炉等用参芎眩晕丸治疗CSA56例,结果显效23例,好转30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4.6%。邱德华等应用石仰山椎脉回春汤用于补肾助气化、活血化瘀滞,治疗CSA162例,有效率达93.2%。
2,2 手法治疗 牛彦平等应用旋转手法治疗CSA40例,对比康复前、后的TCD检查结果:治疗后椎动脉血流速度加快,椎动脉血液供应明显改善。李沛等以“隆、厚、痛”诊断三字秘诀明确错缝定位,运用李氏家传合缝手法,治疗CSA患者58例,高效者39例、显效15例、有效4例,总有效率达100%。李飞跃等采用魏氏伤科手法配合中药,临床总有效率为88.5%,其手法以正骨理筋,疏通经络为主。丁益群运用综合手法治疗CSA180例,痊愈71例。好转102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96.1%。
2,3 针刺治疗 赵惠馨等以针刺风池、百会、颈椎夹脊穴治疗本病102例,总有效率为88.7%。肖伟等采用针刺合刺五加静脉滴注治疗,针刺组取颈部夹脊、肾俞、脾俞为主。肝肾不足加肝俞、三阴交、太溪;气血不足加心俞、隔俞、足三里;痰湿阻络加胃俞、足三里、丰隆。另以5%葡萄糖液500ml加刺五加注射液20ml静脉滴注,每日1次。结果针刺组有效率为66.7%,针药并用组为89.58%。
2,4 综合疗法 目前研究公认该法比单一疗法效果好。陈鸿儒等用高流量吸氧为主,配合中西药物、颈围固定等治疗CSA182例,总有效率达92.9%。陈月桂等将CSA患者随机分为药物治疗组和综合治疗组,结果:综合治疗组治愈显效率78.4%,药物组为34.2%。常伟等综合治疗CSA58例,应用静脉滴注脉络宁、小针刀剥离和针灸、推拿、牵引等方法,治愈39例,好转19例,总有效率为100%。陈虹等睬用自拟通颈活血汤配合手法治疗CSA85例,总有效率92.9%。黄美珍旧采用补肾键脾、益气活血、除湿化痰、通络类中药配合药枕治疗CSA58例,结果显示显效29例,好转24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91.3%。弓利风等采用腹针结合颈椎松动术治疗CSA51例,总有效率观察组为98%,对照组为72%,观察组治愈时间平均12.5d。对照为平均25.6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张杰等采用高压氧加颈部牵引、理疗及静脉注射前列地尔注射液、丹参等方法综合治疗38例本病老年患者,对照组30例,对照组除不采用高压氧治疗外,余与治疗组相同。结果:治疗组优良率86%,对照组优良率70%。甘浩成等采用综合疗法治疗本病168例,综合疗法包括手法、中药内服、中药栓植入,急性期时加用西药。结果临床治愈106例,好转60例,无效2例。刘素芬采用针灸、手法加牵引的综合疗法治疗本病112例,另选30例作为对照组。对照组静滴低分子右旋糖苷和复方丹参注射液,并口服眩晕停、维生素、颈复康等。结果:综合组有效率98.21%,对照组有效率93.33%,治疗组治愈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郭礼跃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本病75例,治疗方法包括静滴丹参注射液、颈部枕颌带牵引、颈部中药热敷,眩晕较重者配合西比灵10mg,头痛明显者配服芬必得或撒力痛治疗。结果:痊愈34例,显效21例,有效13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90.6%;1年后对68例患者进行追踪随访,共有19例复发,复发率为28%。
综上所述,CSA是颈椎、肌肉、韧带、血管等不同组织病变综合作用的结果。采用单一的治疗方法往往只能针对其病变的某一个环节,其疗效常不理想,运用综合疗法是提高临床治疗水平的必须途径。但由于目前CSA辨证不规范,尚无行业公认的评价体系,也缺少应用临床流行病学/DME方法开展的中医药治疗CSA的临床研究,使得目前CSA中医药治疗疗效未能得到普遍的认同,可重复性差,大大阻碍了CSA的学术水平发展和临床疗效的进一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