绽放创造之花,芬芳劳技课堂

来源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war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小学劳技课堂中常用的传统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过程则是以课堂为中心的,课堂中的教学活动又以教师单方面的讲解为中心,而教师的讲解则以教材为中心,讲解的内容就更加单纯的以应付考试或考查为中心。传统的劳动与技术教学模式中,教师往往是让学生先观察思考,然后师生交流制作方法,最后进行动手制作。但在学生的凭空思考中,怎么能顺利地解决问题和发现有价值的问题呢?这样的教学过程显然是不利于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和发展创造思维能力的。它在很大程度上制约或忽视了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甚至压制了学生的创造激情,进而阻碍了小学劳动与技术教育教学效果的提高,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由于思维缺乏创造性而表现出依赖性、随意性和简单性等。
  爱因斯坦曾说过:“我们所创造的世界,是我们思维的产物,不改变我们的思维,就无法改变我们的世界。”小学劳动与技术教学中是以学生的思维发展为核心的,教师应努力体现为学生的思维发展而教这一理念,让学生在掌握知识和发展技能的基础上,使思维得到真正的发展。这是小学生顺利健康成长的必然要求,也是小学劳动与技术教学取得实效的要求。下面笔者将基于前文的分析从三个方面来简单谈一谈在小学劳动与技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一、 在“问”中思“新”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想要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落到实处,就要高度重视和强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问题意识通常表现为学生面临需要解决的问题时的一种清醒和自觉,并伴之以强烈的困惑和疑虑,他们想要急切地去探究的一种内心状态。正是这种特殊的内心状态驱使着学生去积极地思考,从而不断产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提出新的问题。在现今的课堂教学中,我们所追求的真正的劳动与技术课堂就应该是活动丰富的、学生愿意主动参与实践的课堂,那样才能让学生在真实的感受中不断提出有趣、新奇的问题,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进而推动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
  例如,在《我喜爱的蔬果》一课的教学中,传统的教法是教师教和学生学:教师先提供一些蔬果的实物、图片以及泥塑范作,让学生观察,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模仿制作。这样的教法之下,课堂效率一般较高,学生也能较轻松地完成任务,但学生的动手是“行动”而非“创造”。想要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能够有所创造,那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逐步地培养学生学会提出问题。对于一些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有意或无意生成的、意想不到的见解,教师应及时发挥教学机智,善于捕捉课堂中动态生成的各种有价值的信息,把这些信息作为活的教育资源,努力创造条件去支持和栽培,让学生创造思维的花朵在劳动与技术课堂上芬芳绽放。又如,仍是在《我喜爱的蔬果》一课中,当学生制作了教材所示的苹果和蒜头之后,有学生对于如何制作胡萝卜并让它看起来更加逼真提出了新的问题。但教师并没有直接回答他的问题,而是将问题抛还给学生,让他们集思广益共同解决这一问题。最后,学生通过对胡萝卜表面进行细节纹理的刻划解决了问题,在此过程中,学生的灵动思维就成了发展学生创造的源泉。我想,这种充满创造的课才是让学生受益终身的课,这也必将在学生的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二、在“疑”中思“变”
  在劳动与技术的教学中,让学生学会提出问题很重要,但敢于质疑却更重要。因为学生质疑的过程往往是学生思维积极发展的过程,更是学生在进行深层次的思维后才激发出来的创造灵感。而我们所熟知的创造性思维就是一种灵活的、发散的、多通道的思维方式,它活泼生动地体现着创造的无尽魅力。在小学劳动与技术教学中,教师倘若能重视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勇气,能够引导学生在“疑”中思“变”,就能打开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拓展学生的认知视角,打通学生的探究渠道,提升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例如,在《木蜻蜓》一课中,教师在让学生认识了木蜻蜓之后,让学生分组观察木蜻蜓,并说说它的组成和工作原理,说说它为什么能升上天空。在学生相互分享关于木蜻蜓的资料后,再一起动手做一个木蜻蜓。这样的教学过程似乎是约定俗成的,但教师要引导学生敢于质疑,可以先行提问:“木蜻蜓是否只能是木头来制作呢?”教师的提问有助于学生打开思路,他们在此基础上也将演绎出更多的精彩,在笔者的课堂中就曾有学生提出这样的质疑:木蜻蜓难道只能用双手搓动起飞吗?能不能采用其他的方法使它飞起来?这样,在学生质疑的基础上,教师再来引导学生设计新的木蜻蜓,并尝试新的起飞方式,以实现在“疑”中思“变”,促使学生的创造思维变得更加灵动。
  三、在“常”中思“异”
  牛顿对“苹果落地”这样一个平常的现象产生疑问,并最终促使他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这就是“常”中思“异”的有力证据,更是思维独特性的表现。独特性是创造思维的核心,更是源泉。思维的独特性是对思维深度的评价,指思维发散成果的新颖和独特程度。小学生通常都有强烈的好奇心,接受新知识、新事物的能力也较强,思维往往较为敏捷。在劳动与技术教学中,让学生在“常”中思“异”,是训练学生创造思维独特性的教学,更能使学生的认知富有鲜明的创造性。
  例如,在《中国结——吉祥结》一课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先观察吉祥结结构,同时分析吉祥结的构造特征,以此为下面制作环节作好铺垫。课堂中教师为学生提供了编织学习单作为基石,让学生有条理地尝试编织。在尝试的过程中,学生有了自己完整的思考过程和小组内的思维碰撞,对于遇到的问题,相互之间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认知。在此基础上,教师再进行适时的点拨和引导就显得恰到好处,因为在学生遇到问题而无法解决的时候,他们的注意力是最集中的,思维是最活跃的,此时教师适当的点拨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在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基础上,教师再切合实际地引导学生拓展:如何美化自己的吉祥结?是否能将吉祥结与前一课编织的鞭炮结组合起来?怎样将吉祥结有创意地应用于生活中……诸如此类的拓展活动,都可以训练学生在“常”中思“异”,开阔学生的创造思维,培养他们的创造思维能力。
  学生思维能力的高度决定了他们付诸行动的力度,学生创造的独特程度决定了他们在将来的成长速度。综合前文所述,在小学劳动与技术教学中,教师更应注重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真正做到教学是为了学生思维的发展而教。同时,培养与训练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也是为了让学生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全方位挖掘自己的创造潜能,更是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劳动与技术水平和综合能力素质,让学生们心中的创造之花在课堂之中散发芬芳!
其他文献
一、让学生明确读书的重要性,创设良好读书氛围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能力”、“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阅读是人们走进知识世界的必要途径。多读书,可以拓宽学生们的知识面,帮助他们了解历史,展
优美的童话曾经滋润了一代又一代儿童的心田。从我们祖先口头编织的精灵、仙女的故事,到安徒生、格林兄弟、豪夫等许多童话大师所创作的童话作品,启蒙了无数儿童的心灵,仿佛五彩缤纷、琳琅满目的瑰宝巨库,又像姹紫嫣红、风光旖旎的百花之园,凝聚了世界文化的精华。  童话世界充满美善的颂歌,它们往往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夸张来塑造人和物的奇妙形象,来反映现实生活的方方面面,是儿童喜闻乐见的文学体裁。幻想是童话的灵魂。从
《燕子专列》是一篇精读课文,讲述的是人们关爱、保护燕子的故事。这个故事感人至深,表现了人类对鸟儿的博大爱心,呼吁人们要保护动物,与动物和睦相处。本篇课文短小精悍、文字浅显、内容平实,字里行间洋溢着一种浓浓的关爱之情。教学本课,主要是要引导学生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领会人们为保护燕子所表现出来的博大爱心。为此,我以读为主线,把读贯穿于整个阅读教学中,通过“尝试读(感知课文内容)一变序读(揣
山东省青岛台六教育集团是岛城第一所实施集团化办学的学校。2011年,市北区教育局高瞻谋略,成立了台六教育集团,集团现有青岛台东六路小学、青岛海逸学校、青岛洮南路小学和青岛徐家东山小学(在建)四个成员校,共有213名专任教师,66个教学班,2300名学生。台六教育集团采取联邦制运作模式,以项目管理为抓手创造性开展工作,成立了“台六教育集团管委会”,管委会主任由集团书记担任,下设“师资管理”“教学研究
前段时间有句电视剧台词爆红,不管是在网络,还是在某台的综艺节目上,我们常常会看到或听到:“元芳,你怎么看?”看多了听多了,这个句子就在脑海里有了一个鲜明的印象。这次有幸参加江苏省第十四届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观摩活动。学习的场地由学生们熟悉的教室搬到了镁光灯照耀的舞台上,但看起来,他们并无压力与紧张感,我不禁为学生们的风采暗自喝彩。来自江苏各地的14位骨干教师用他们最虔诚的姿态,为我们带来的不仅仅是精彩
即刻护肤  Quick and Efficient  简单高效,是现代快节奏生活中最有魔力的四个字,也是摆在研发人员面前的挑战。护肤科技的发展和高新成分的层出不穷,让慢慢等待护肤品起效成为过去,成分党产品的兴起满足了年轻一代即刻护肤的期待。刷酸、焕肤、美白、去皱,针对每一个护肤需求,以最简单高效的成分,快速起效就不是问题。  护肤:Alaenist赋活睡眠胶原蛋白睡眠霜、Face Symbol寡肽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操作活动是必不可少的。但很多教师并不能有效利用操作,而是将操作当作一个课堂上的花样,看起来好看,但实际上缺乏思维含量,因而也就不能收到实际效果。那么,该如何展开有效的思维活动呢?笔者现以苏教版数学六年级《圆锥体的体积》的教学为例,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初步教学,凸显操作问题  《圆锥体的体积》是苏教版六年级的教学内容,教学中笔者安排了操作活动,让学生动手探索圆锥的体积计算公
沈阳铁路实验小学是和平区老牌名校。学校秉承着“治学臻和,至行达远”的办学理念,着眼于师生共同发展,着力于数字化与人本化的有效融合,将信息技术的应用上升到学校文化建设层面,渗透在各项工作中,形成了滋养学校进步和发展的“超越教育”。  一、超越教育——学校进步发展的核心文化  超越是一种积极进取的态度,也是一种挑战自我的勇气和战胜自我的精神。学校将“超越教育”作为学校精神文化的核心,将“超越”定位于自
课堂交流是学生数学活动的主要形式之一,它对于提高学生对数学的理解,激发学生主动积极探索,提高学生的评价与反思能力,充分发挥学习过程中学生的互补作用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有效的交流能增加学生学习的信心,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初步估算一下,一节课的教学有百分之八十都是在交流中进行的。也就是说,师生之间心灵的沟通、知识的建构、思维的碰撞,都是通过教学交流来实现的。  那么,怎样的交流才是有价值、有实效的课
在学校开展的苏州市级《从“关注效度”走向“关注人本”:构建幸福课堂的实践研究》课题中发现,目前音乐课程改革呼唤关注人本,同时教师专业发展也要求教师能自觉追求教学特色。因此,教师应自觉树立“专业发展”和“教学特色化”意识,并把二者有机结合,实现特色化发展的课堂教学,以主动适应音乐基础教育发展与改革需要,让音乐教育职业成为彰显自身生命价值和艺术追求的舞台,让音乐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笔者试从通过特色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