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温胁迫下龙须草越冬伤害与保护酶活性的变化

来源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xhus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通过对龙须草田间越冬存活率、低温半致死温度、2℃和7℃下叶绿素含量及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等保护酶活性的研究,探讨龙须草在低温胁迫下的生理生化变化.结果表明,12月至翌年1月刈割龙须草的安全越冬率不低于95%,显著高于11月刈割的;3~10cm的刈割高度对龙须草越冬没有影响;龙须草叶片细胞膜相对电导率随温度的下降而增加,低温半致死临界温度约为-3.5℃;与常温相比,叶绿素含量在7℃下变化不明显,2℃处理48h后显著下降,减少了53.0%.2℃处理24h的龙须草
其他文献
社会转型背景下,我国自上而下的政府主导的社会管理模式已经无法适应社区发展需要,基层社会管理创新势在必行。本文首先从社会资本这一概念入手,构建了以社会资本为中介的基层社会管理创新与社区发展之间存在互动关系的理论框架;然后以成都市高新区肖家河街道为例,结合实地调研、问卷和访谈等方法,从社会资本角度,分析了肖家河街道以院落自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管理创新得以顺利开展并取得成效的原因。研究发现:社会资本现状决
将拮抗菌2-Q-9的1个抑菌相关基因BCCodY连接至遗传转化载体并转化烟草品种K326。PCR结果表明,该基因被成功转化。反转录PCR结果表明,BCCodY基因在K326中被转录成mRNA,说明该
对江淮分水岭区域观测的8种农作物冠层光谱进行数据重采样和植被指数计算,分析了4种常用指数和6种常用传感器对农作物的识别能力,同时采用识别效率最高的数据变换形式构建了BP神经网络模型。结果表明:8种农作物的反射光谱曲线存在较大差异;6种传感器对农作物的识别能力由大到小依次为ETM+、QUICKBIRD、IKONOS、MODIS、ASTER、HRG;模拟得到的ETM+和QUICKBIRD的近红外与红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