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说“看款”

来源 :收藏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i19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看款”,是指在书画鉴赏中对作品款题的审视,其内容包括款题文字和印章。鉴赏书画只有在审视了作品上的款题,才能按款、印来鉴别作品的名实是否相符,从而作出真伪判断。因此,如果是无款作品,那么也就不存在真伪鉴别,但可以明是非,断时代。题款的书法风貌特征、文字内容,也是鉴别真伪的重要依据。因此,可以说“看款”在书画鉴别中的作用至关重要。
  画上的款题可分为本人的题款和他人的题识(如观款、题首跋尾等)。内容包括记事、纪年、姓名字号等等。书画作伪造假,题款为其重要内容,如作伪伎俩中的“加款”、“改款”等,花样实亦不少。因此,在“看款”时必须做到精审细察,不能放过任何蛛丝马迹。除了鉴辨款字的书法风貌特征之外,对所题文字、内容都要有清楚的认识和正确的理解。遇到疑难,要认真思考、分析,或作考辨,还要结合实际尽可能多掌握和了解相关作者(书画家)的生卒年月、艺能、师承、艺历、交游等情况,作为考察款题内容和鉴别书画真伪的依据。为能具体地说明“看款”的重要性和应该注意的一些方法,笔者将近年来在书画拍卖市场中出现的一些实例列述如下,聊资书画收藏爱好者参考。
  
  一、“看款”正误
  
  徐邦达《松溪高逸图》(图1)。
  
  以下为拍卖公司对该图的注解:立轴。设色纸本。43.5×44.5厘米。估价:RMB 30,000-50,000元。款识:“季迁近得王叔明妙迹,背拟得此,殊为(笔者按:应系“有”字的草体)神会,爰为识之。徐邦达。”钤印:徐邦达(白文);鉴藏印:王季迁(朱白文)。
  其实,读了这件拍品上的款题文字,正确理解了款题内容,便可知道这件《松溪高逸图》(图1)的图画作者应该是王季迁,而非徐邦达。对此,把纠误的依据和理由说一下。
  1.从徐邦达的题识中可知《松溪高逸图》,是因为友人王季迁获得了王叔明(蒙)的一件画迹后,背临而得。而题识者(徐邦达)则是在观赏这件友人尚未题款的作品后认为,此作虽然是“背拟”(背临),但从中可以看出作者对王蒙山水画妙诣的心领神会而自有所得,于是把观感题识在友人的这件作品上。这便是徐题的缘由和题识内容的本意。
  2.有关“鉴藏印:王季迁(朱白文)”。对此可以试想,如果《松溪高逸图》的作者是徐邦达,王季迁系收藏者的话。那么,作为大名鼎鼎的书画鉴藏家的王季迁岂会把自己的姓名印章“王季迁”钤于友人的作品上,而不钤用如“季迁心赏”之类的鉴藏章?鉴此,这方“王季迁”姓名印章,恰好可作为证明王季迁确是《松溪高逸图》作者的依据。
  3.从书画鉴定的主要依据,即画笔的风貌特征来看,《松溪高逸图》的画笔难合徐邦达画笔的“轻松秀润”,而与王季迁画笔相对“厚重苍润”的风格正堪相合。故通过以上对照、比较,便可进一步证明拍品《松溪高逸图》的作者确是王季迁,而徐邦达则是题识者。
  诸健秋《花鸟》图轴(图2)。纸本;95×39厘米。说明:钱松题。估价:RMB 28,000-38,000元。
  其实,只须审视了这件拍品左上方诸健秋的一则题识(图右下方另有胡汀鹭学生画家钱松的题识),便可知道这件作品的作者应该是胡汀鹭(振),而非诸健秋。兹先将诸健秋的题识全文录出,以供读者明鉴。诸氏题曰:
  
  “汀鹭先生笔致沈雄,有白阳气息。往日谈诗论艺,昕夕相从。每当夕阳在山,斗兰(笔者注:斗,指品茗;兰,系茶室名,在今无锡市城中公园内),抵掌剧谈古今事,三十年如一日。今先生作古人,披图相对,不禁泫然。癸未(1943年)重九节后三日。诸健秋识于归砚斋。”
  从上引文字中可知,这件《花鸟》图应系诸氏画友胡汀鹭遗作。因原本无款,由于“今先生作古人,披图相对,不禁泫然”,诸氏遂为之题识如上。
  为了进一步证明拍品《花鸟》的作者是胡汀鹭,下面把诸、胡二人的交谊和题识的背景简略地加以介绍。
  诸健秋(1891-1965年),江苏无锡人。曾师从吴观岱学画。画善人物、山水,间作花卉(折枝)蔬果,兼擅书法。1925年襄助执教于由胡汀鹭创办的私立无锡美术专科学校。1935年,邑人组织“云林书画社”,胡汀鹭被公推为该社社长,诸氏为副社长与社友共研艺事。
  胡汀鹭(1884-1943年),名振,江苏无锡人。画善山水、花鸟,兼善指墨。“花卉(鸟)初学张熊、任颐,上追徐渭、陈淳,参以写生,浑厚秀逸,兼而有之。”(《中国美术辞典》)历任省立第三师范(钱松早年拜胡氏为师即在此期间)、南京美专、上海昌明艺专等校教职。1925年创办私立无锡美术专科学校。1943年秋,因患急诊病殁在是年农历癸未八月二十七日。留有不少未竟画作(大多为未加款题),后均由其生前友好、学生题识。在此选取胡氏《桃柳八哥图》遗作(图3,原系无款,1984年由胡氏生前友好画家王个题识),以用与拍品《花鸟》图从画笔上加以比较。通过以上对照、比较,便可益证拍品《花鸟》图的作者确为胡汀鹭无疑。
  
  上述两例,尽管与“误定时代、作者(多以说近为古,小名家定为大名家来渔利)”(徐邦达《古书画鉴定概论》)的情况有所不同,但它足以反映由于在鉴阅书画时“看款”只看名款,又缺乏相关的专业知识而产生的错误。
  
  二、“看款”辨伪
  
  吕凤子《四阿罗汉图》(图4)。以下为拍卖公司对该图的注解:镜心。设色纸本。作者:吕凤子。尺寸:76×134厘米。估价:RMB 50,000-80,000元。款识:“四阿罗汉。甲卯(笔者按:无此纪年,盖系“甲申”之误)造像。凤先生辟心。”钤印:江南凤(文)、大品寿主(白文)。
  
  观看了以上拍品图片上的题款文字和字迹,以及标注的款识后,只需对画家吕凤子的从艺经历,及其《四阿罗汉图》的创作背景有所了解,便可知这件所谓“吕凤子《四阿罗汉图》”的拍品必伪无疑。故在下面把吕凤子《四阿罗汉图》的创作背景简要地加以介绍。
  吕凤子的《四阿罗汉图》作于1942年。1937年“七·七”事变后,作者率正则学校部分师生员工自江苏丹阳辗转西迁四川,亲自体验到国破家亡的苦难遭遇,激起他抗战救国的爱国热情,也给他的艺术创作增添了新的题材和内容,为他的人物画创作开辟了新的途径。在此期间,他作为艺术家以画笔来反映中华民族在日寇铁蹄下遭受的灾难,人民大众因战争而逃亡的苦难,或借佛教人物故事来嘲讽、抨击时弊,为民众呼喊……作品有《流亡图》、《敌机又来矣》、《纤夫》、《逃难》(前两图于1939年由教育部选送苏联参加展出,作者被誉为“人民艺术家”)等。最为著名的便是《四阿罗汉图》(该图曾在重庆举行的第3届全国美展中获得一等奖,这是战时唯一的最高美术奖励),作品借取佛学中悲天悯人的故事,以四阿罗汉喜、怒、悲、愤的情态来嘲讽战时当局政事的腐败和不恤民意。他作为艺术教育家,1938年在四川璧山县重建私立江苏省正则职业学校。1940年,受教育部委派出任国立艺术专科学校校长。1941年病倒入重庆歌乐山中央医院。1942年,经教育部批准,在璧山创办正规艺术专科学校。故在同年创作的《四阿罗汉图》的题款中有“三十一年(1942年)十月凤先生病起辟(璧)山”之语。这些便是吕凤子《四阿罗汉图》创作的大致背景。
  
  然而,由于作伪者昧于对上述背景的了解,加上于书画尚未入门道,所以对吕凤子独具风神的“凤体”草篆书法的款字也就实难摹写了。遂将原指地名的“辟(璧)山”,竟误作为“辟心”。因此,按此一字之错,便可断此拍品必伪无疑了。
  其实,吕凤子先生的《四阿罗汉图》现藏于江苏美术馆。该图系纸本、设色,纵76.5厘米,横105厘米。曾于2001年9月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行的“百年中国画展”中展出,又曾被收入多种画册出版。
  汤贻汾《鱼西水榭图》(图5)。以下是拍卖公司对该图的注解:纸本设色。横披。钤印:雨生画印、雨生词翰。款识:“鱼西水榭图,拟董思翁为叔明三兄属画,雨生汤贻汾。”引首:“鱼西水榭图,道光丁未仲夏,叔明光生属子毅何绍业员。”钤印:何绍业、子毅、龙山琴隐。跋:“泉唐叔美钱杜。”33×300厘米。估价:RMB 22,000-28,000。
  从这件拍品的尺幅以及图前有何绍业用篆书题写图名的引首,在图后(拖尾)有汤贻汾、钱杜书跋来看,以书画形制而言,应系手卷而非“横披”。审视了拍品中的引首、跋尾上所题的文字、内容,就不能不使人对这件拍品书画手迹的真实性大加置疑。在此笔者把考察到的情况择要略说如下:
  1.图前引首由何绍业篆书“鱼西水榭图”,以行书题款“道光丁未仲夏,叔明先生属。子毅何绍业”。对此,从落款“道光丁未仲夏”来看,显然可知这件引首的书写时间应该在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即农历丁未年五月(仲夏)。然而,《中国美术家人名辞典》(俞剑华编)、《宋元明清书画家年表》(郭味蕖编),以及近年出版的《中国近现代人物名号大辞典(续编)》(陈玉堂编,浙江古籍出版社2001年12月第1版)等多种辞书均记载:“何绍业(子毅)公元1799年(嘉庆四年,己未)与兄绍基(子贞)为孪生;卒于公元1839年(道光十九年,己亥),年四十一”。据此来看,拍品引首上的书迹竟然是何绍业(子毅)下世后八年所题,对此怎能不令人置疑称奇?
  2.在图后有汤贻汾书跋,其中略云:“道光丁未初秋,叔明渡江而来,过访白门。适鱼西水榭落成,友人多载酒称贺,余偕叔明亦至斯处,同人集流连……次晨天气放晴,浮岚积翠,野鸟相逐,秋色争妍。得此佳趣,爰对景画之,即赠叔明三兄雅鉴。贻汾草记时年七十”。从中可了解汤氏绘《鱼西水榭图》的缘起,并可知该图(款题中无年款)绘于道光丁未(1847年)初秋。由此联系上述,可知拍品中由何绍业题写图名的引首题写在前(道光丁未仲夏),而汤贻汾的绘画在后(道光丁未初秋)。此种情况鉴于前述汤氏书跋中所述及的绘图缘起来看,也难以合乎情理。而更为值得注意的是,在随汤跋之后同纸上,另有“泉唐叔美钱杜”所题诗跋一则,在款题中有“时道光丁未秋”之语,故堪证钱杜的诗跋作于道光丁未(1847年)之秋。然而,查检在上述提到的多种辞书中均记载画家钱杜(叔美)的生卒年为:“1763-1844年,一作1764-1845年”。那么,据此看来拍品卷末钱杜的诗跋竟然也是在他亡故至少两年后所书,与上述何绍业题写图名引首的情况如出一辙。考察至此,显而易见拍品中何绍业所题引首,钱杜的书跋均是伪作。至于拍品中“汤贻汾《鱼西水榭图》”画迹,及其书跋的名实是否相符?对此有必要再略为说一下。
  鉴于拍品上的书画作者共有三人,依次为何绍业、汤贻汾、钱杜。三人的艺事活动主要在清嘉庆、道光时期。以三人当时的社会地位和在艺苑中的名望而言,汤贻汾声名最著。了解了这些,再以书画作伪造假伎俩中只有利用小名家的绘画真迹,配上伪造大名家的题跋,以此来抬高身价牟利,绝无在大名家的真迹上加配伪造小名家的题跋的情况。除此之外,最多的便是画本身是伪作,加配的题跋同样出于伪造。按照这些情况来看,如果拍品中汤贻汾的《鱼西水榭图》确是真迹的话,那么不论出于何种目的(为收藏自赏或者惑人牟利),都不会把伪造的何绍业题引首,托名钱杜的书跋加配在汤氏画迹的前后。通过以上辨析,再结合汤氏在画上款题中有“拟董思翁(董其昌)”所明示的作画师法来看,图中的笔墨构成难见董其昌山水的面貌。而汤贻汾书画俱学董其昌,可以说其画笔的“韵致疏秀”,即从董其昌而来。再从图中山石的皴笔,树木形式来看,倒是略参黄公望遗范,故与画迹上所明示的“拟董思翁”也不能相合。鉴于上述便可进一步说明,这件拍品事实上是一件作伪造假的产物。
   (责编:唐陌楚)
其他文献
在我国的民俗钱中,有种祝颂家庭的民俗钱。这类钱,多以“平安兴旺”、“子孙贤孝”、“合家欢喜”等吉语祝颂家庭美好吉祥。  近日,笔者获得一枚异形民俗钱(如图)。钱径6厘米,双面钱文。正书“诗书教子、忠孝传家”;背书“积金非宝、壹艺遗业”,钱文楷体。此钱铜质精良,铸工讲究,呈八边八角形状,约清末民初制品。  这枚异形民俗钱,与早期民俗钱不同之点有三:  1. 祝词有新意。明清以前的民俗钱,在祝颂家庭、
期刊
“崇祯通宝”背十二两试样大钱    公元1644年,也就是大明王朝思宗崇  祯十七年,这一年堪称中国历史上最混乱、最悲惨、最传奇的一年。因为一年之内,北京紫禁城的龙椅上先后曾坐过了三个皇帝。这三个皇帝分别是:思宗崇祯、大顺李自成、大清顺治。  这个史无前例的“经典之作”便是一怒为红颜而名扬四海的吴三桂一年之内易三主造就而成的传奇历史。有趣的是,紫禁城龙椅上一年坐过了三个皇帝,而吴三桂一年却换了三个
期刊
明代永乐、宣德时期景德镇瓷业兴旺,青花瓷器成为主要品种,御窑厂的产品胎质细腻洁白,釉层肥润光莹,青花色调浓翠明艳,造型多样丰富,纹样精致秀美,在陶瓷史上久负盛名。但是人物图装饰极为稀少,未引起学术界的关注,本文试从装饰艺术方面作初步探讨。    一、永乐青花人物图的艺术特征    (一)永乐青花乐舞人物图扁瓶(图1,土耳其托普卡普·沙赖博物馆藏),图画通景式布局于瓶壁,描绘五个西域地区的民族人物在
期刊
笔者到旧城改造的拆迁工地收集藏品,在一位老爷爷的家中,发现了一件清代铜双鱼挂饰(见图)。据老爷爷介绍,这件铜双鱼挂饰,是他自儿时起,就看见祖父在开的杂货店的大门旁,每天都必须悬挂的一件吉祥装饰物,直到他父亲接管杂货店被公私合营后,才从大门旁摘了下来,收藏至今。  由于鱼与“余”同音,所以,自古以来鱼就被人们看作是吉祥物。早在夏商时期,就已经有了鱼形玉饰。举世闻名的“妇好墓”中,作为陪葬的玉器,就有
期刊
古徽州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你信步走进一个村庄,就会翻起一页历史;随处踩动一块石头,就会触动一个时代。古石雕就是富有特定生命意义的艺术形式,是凝固的精神符号,为众多的有识之士提供了寻梦觅宝的平台。现介绍三对徽州石雕作品,以供石雕爱好者欣赏。  1.清代“岁寒三友”(即松、竹、梅)绣墩一对(图1),尺寸为28×19厘米。石雕构图简洁明快,严谨对称,采用镂雕工艺,景物恬雅,雕工简练,线条粗犷有力,系徽州民
期刊
1991年3月,在三门峡上村岭地区发现了大型且保存完好的邦国墓地,出土了大量的文物,尤其是九号墓出土文物更是其中的精品,有关专家根据出土文物的特征认为此墓葬的年代为西周晚期周宣王时期。九号墓出土文物在质地上有铜、铅、玉石、料、陶、骨、牙、皮革、麻布、竹、木等十余类各种饰物,其种类之多,学术价值之大,在中国两周考古上实属罕见,因而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高度重视。  玉器是九号墓出土众多珍贵文物中很具特色
期刊
拜读了贵刊2007年6期上海王家年君《对二南雅化的补充》文章,受益匪浅。文中说光绪开炉钱一套十枚背字都是“宝泉”,但笔者的一枚“孔府大修”,其背文却是“天下太平”,并非“宝泉”。现简介如下:    直径4.46厘米,穿径1.20厘米,厚0.30厘米;重29克。  (责编:丁丑)  注:此钱背文“天下太平”钱文为对读,面文如按对读则不顺,意亦不对,故需商榷。
期刊
所谓罗教,是明朝罗梦鸿创建的一种民间宗教。弟子将其言论陆续记录为宝卷“五部六册”,于明正德四年(1509年)刻版印行。以后,明清两朝多次翻刻,但由于岁月推移,执政者严禁私习罗教,加以“五部六册”分为六本,容易散落,致使留存人间的稀似晨星。据《中国古籍善本书目》记载,仅复旦大学藏三本、北京图书馆藏两本、山西文物局藏一本。当年,郑振铎先生刻意搜求民间通俗文学刻本,于罗教宝卷也仅收得两本。最近,我在浙江
期刊
作为活跃在中国画坛上的中青年美术家,孔维克的作品以较高的文化品位与较强的文化内涵,引起美术界的广泛关注。从以下刊登的部分评论家和美术家的评论中,我们对画家的艺术成就及特色、审美境界及创作,以及作品的发展会有一个更深入地了解。    刘文西(西安美术学院教授、著名人物画家)一个真正的艺术家应该是善于在生活中提炼艺术、在艺术中融入生活的人;是勇于探索、勇于创造新的艺术语汇的人;是不断提供新的视觉图式而
期刊
杨之光先生是第二代人物画革新的代表性人物之一。他与方增先、刘文西、黄胄先生等在不同的艺术方位推进着中国人物画的发展,代表了上世纪80年代前的人物画发展的水平。孔维克作为当代人物画的传统与现代、承继与融合较为典范的代表性人物之一,颇受当代画坛的注目。2007年10月4日孔维克在广州美术学院与杨之光先生会面并作艺术对话,本刊摘要刊登以飨读者。    1. 关于人物画的历史使命  ○孔:杨老师,我们这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