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提问是一种教学方法,也是一门艺术,它是教师教学的重要手段和教学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课堂上富有技巧的提问,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率。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谈到问的重要性时,曾风趣地说:“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可见,在教学中,问很重要,也要有艺术。
一、课堂教学中问的类型
1.设问。教师提出问题,暂不作解释,也不让学生立即回答,而是师生带着这些问题去进行探索。设问一般用在研究某个知识点的开头或一节课的开头,有时也用在一堂课的结尾处。设问用得巧妙,可唤起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听课的积极性,使学生直入“佳境”。例如,讲述生态平衡时,我先设问:为什么武松打虎成为英雄,而现在打虎将受到法律制裁?这样的设问一下就引起了学生的强烈兴趣,课堂气氛顿时活跃,学生的思维被启动了。
2.提问。其一,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然后指定某个学生回答。这是课堂教学中使用最普遍、最广泛的一种发问形式。提问对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综合思维、语言表达等各方面的能力,对于帮助学生真正理解知识、消化知识,促进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其二,由学生提问,大家思考,新课标提倡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领悟科学探究的过程,因此提问应面向全体学生,创设学生之间、师生之间更多的交流机会,可在适当的时机让学生读完相关知识或材料后,适时引导学生提出一些问题,这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各项基本技能。
3.集答式发问。教师提出问题让全体学生共同回答,教师没有必要指名道姓地让某个学生回答。这种发问如果问得好,同样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利于把全班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但这种发问启发价值不大,不宜多用。
4.书面式发问。教材中有些问题比较复杂,问题较多,且较长或联系到图表,不便口头叙述,可以写在小黑板上,让学生阅读后回答。课堂习题亦可归入此列。
二、课堂教学中锤炼提问的语言
问题语言的准备乃至千锤百炼是一名教师应重视的事,教师课堂提问的技巧,反映着教师教学的功底、知识的深广和修养水平。
1.注意用语的科学性,语言表述要准确。这要求教师设置的问题立意明确,严谨规范,富有逻辑性。有位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水螅刺细胞在捕食中的作用时,这样提问:“水螅为什么能捕食活动的水蚤?”结果学生分别答出:“有触手”、“有刺细胞”、“有神经网”……若从诱导学生的发散思维看,这个提问具有一定作用。但教师提问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刺细胞的作用,由于问题的语言不严谨、指代不清,使语言模棱两可缺乏科学性,因此,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其实,只需要将问题的范围缩小些,目的再明确些,提出:“水螅触手上有什么特殊细胞在其捕食中起重要作用?”“刺细胞怎样进行捕食?”等这类问题,就能取得较好的效果。问题的用语要做到有科学性,教师除了应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外,还必须深钻教材,在备课时精心设计问题,才能办到。
2.注意问话的针对性,问题不能漫无边际。提问的内容通常是所学知识的重难点和关键点,常常体现在新旧知识的衔接处和容易产生疑惑的地方,同时提出的问题也要有新颖性。教师不能拘泥于教材的内容,要善于收集、总结和运用鲜明的材料与问题相衔接,有讨论的余地,使学生有发挥个性思维的空间。经验丰富的教师有时根据学生表现,随机提出一两个问题,恰到好处,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但对于经验不足的教师来说,如果备课时不设计问题,运用问题无计划,在课堂凭一时灵感,想到哪就问到哪,想问什么就问什么,则这种盲目、随意、无针对性的问话常常会造成不良后果,有时造成教学的漏洞,有时偏离大纲的要求,甚至出现不应有的错误。因此,教师应尽量避免上无准备的课,提无准备的问题。教师所设置的问题只有准备得当,问题的用语巧妙有趣,问话难而有度,课堂气氛才会活跃,学生才会一次次获得成功的愉悦,从而激发探索的主动性。
3.注意问话的启发性。启发式教学作为教学的一个原则,是对各学科教学的基本要求。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注意思路的诱导,必须使问题具有思考的余地和思考的价值,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目的,能引导学生到思维“王国”去探究,让他们跳起来摘桃子。例如,在讲述人类神经调节的特征时,教师可先设问:“人们谈及酸梅时,唾液的分泌也会增多,这是为什么?”从而引出课题:(1)引起这种条件反射的刺激是什么?(是语言)(2)语言和文字属于什么刺激?是具体刺激还是抽象刺激?(是抽象刺激)(3)从人类大脑皮层的神经中枢看,人类这种条件反射与什么中枢有关?(与大脑皮层的语言中枢有关)(4)动物能否对语言文字形成条件反射?为什么?(对语言文字所发生的条件反射是人类特有的,动物不能对抽象刺激发生反应,因为动物大脑皮层中无语言中枢)当然,教师要提出有启发性的问题,必须对教材内容有较深刻的理解,同时还必须懂得学生的认识规律。
三、课堂教学中创设提问的氛围,控制提问的频率
心理学家研究证明,良好的课堂气氛能使学生的思维处于最佳状态,因此教师要善于制造和谐良好的课堂氛围。提问时教师说一声“请”,学生回答时教师面带微笑,并热情鼓励,对回答正确的学生教师及时加以表扬和肯定,对回答错误的学生也礼貌相待不加以喝斥……这样能使学生产生一种惬意的顺向心理,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得知识,从而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
课堂提问还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水平做到频率适中、难易适度。有的教师有这样一种偏见,认为课堂提问越多越好,越多就越能体现启发式教学。其实这是与学生的认识规律相违背的。因为一堂课中问题提得太多,知识密度必然过大,学生思维活动频率就太高,就会造成学生负荷过重,影响掌握知识的质量。问题不能太多,也不可过少。问题的设置,难易要适度,过于容易的问题,学生如不加以思考便能回答出来,思维就得不到发展。在教学中,教师应不断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一堂课中有较长的有意注意时间。如在讲述两栖纲时,提出:青蛙既能生活在水中,又能生活在陆地,因此称它是两栖动物,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提问时多问几个“为什么”,给学生留出思维空间,培养思维能力,这样便能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教学中的“问”是一门艺术,广大教师都应积极探索这门艺术,使教学水平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把握好“问”的艺术,使每次提问处理的恰到好处,激发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和探究动机,及时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进而不断地落实新课程理念,使教学水平得到逐步提高。
一、课堂教学中问的类型
1.设问。教师提出问题,暂不作解释,也不让学生立即回答,而是师生带着这些问题去进行探索。设问一般用在研究某个知识点的开头或一节课的开头,有时也用在一堂课的结尾处。设问用得巧妙,可唤起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听课的积极性,使学生直入“佳境”。例如,讲述生态平衡时,我先设问:为什么武松打虎成为英雄,而现在打虎将受到法律制裁?这样的设问一下就引起了学生的强烈兴趣,课堂气氛顿时活跃,学生的思维被启动了。
2.提问。其一,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然后指定某个学生回答。这是课堂教学中使用最普遍、最广泛的一种发问形式。提问对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综合思维、语言表达等各方面的能力,对于帮助学生真正理解知识、消化知识,促进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其二,由学生提问,大家思考,新课标提倡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领悟科学探究的过程,因此提问应面向全体学生,创设学生之间、师生之间更多的交流机会,可在适当的时机让学生读完相关知识或材料后,适时引导学生提出一些问题,这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各项基本技能。
3.集答式发问。教师提出问题让全体学生共同回答,教师没有必要指名道姓地让某个学生回答。这种发问如果问得好,同样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利于把全班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但这种发问启发价值不大,不宜多用。
4.书面式发问。教材中有些问题比较复杂,问题较多,且较长或联系到图表,不便口头叙述,可以写在小黑板上,让学生阅读后回答。课堂习题亦可归入此列。
二、课堂教学中锤炼提问的语言
问题语言的准备乃至千锤百炼是一名教师应重视的事,教师课堂提问的技巧,反映着教师教学的功底、知识的深广和修养水平。
1.注意用语的科学性,语言表述要准确。这要求教师设置的问题立意明确,严谨规范,富有逻辑性。有位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水螅刺细胞在捕食中的作用时,这样提问:“水螅为什么能捕食活动的水蚤?”结果学生分别答出:“有触手”、“有刺细胞”、“有神经网”……若从诱导学生的发散思维看,这个提问具有一定作用。但教师提问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刺细胞的作用,由于问题的语言不严谨、指代不清,使语言模棱两可缺乏科学性,因此,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其实,只需要将问题的范围缩小些,目的再明确些,提出:“水螅触手上有什么特殊细胞在其捕食中起重要作用?”“刺细胞怎样进行捕食?”等这类问题,就能取得较好的效果。问题的用语要做到有科学性,教师除了应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外,还必须深钻教材,在备课时精心设计问题,才能办到。
2.注意问话的针对性,问题不能漫无边际。提问的内容通常是所学知识的重难点和关键点,常常体现在新旧知识的衔接处和容易产生疑惑的地方,同时提出的问题也要有新颖性。教师不能拘泥于教材的内容,要善于收集、总结和运用鲜明的材料与问题相衔接,有讨论的余地,使学生有发挥个性思维的空间。经验丰富的教师有时根据学生表现,随机提出一两个问题,恰到好处,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但对于经验不足的教师来说,如果备课时不设计问题,运用问题无计划,在课堂凭一时灵感,想到哪就问到哪,想问什么就问什么,则这种盲目、随意、无针对性的问话常常会造成不良后果,有时造成教学的漏洞,有时偏离大纲的要求,甚至出现不应有的错误。因此,教师应尽量避免上无准备的课,提无准备的问题。教师所设置的问题只有准备得当,问题的用语巧妙有趣,问话难而有度,课堂气氛才会活跃,学生才会一次次获得成功的愉悦,从而激发探索的主动性。
3.注意问话的启发性。启发式教学作为教学的一个原则,是对各学科教学的基本要求。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注意思路的诱导,必须使问题具有思考的余地和思考的价值,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目的,能引导学生到思维“王国”去探究,让他们跳起来摘桃子。例如,在讲述人类神经调节的特征时,教师可先设问:“人们谈及酸梅时,唾液的分泌也会增多,这是为什么?”从而引出课题:(1)引起这种条件反射的刺激是什么?(是语言)(2)语言和文字属于什么刺激?是具体刺激还是抽象刺激?(是抽象刺激)(3)从人类大脑皮层的神经中枢看,人类这种条件反射与什么中枢有关?(与大脑皮层的语言中枢有关)(4)动物能否对语言文字形成条件反射?为什么?(对语言文字所发生的条件反射是人类特有的,动物不能对抽象刺激发生反应,因为动物大脑皮层中无语言中枢)当然,教师要提出有启发性的问题,必须对教材内容有较深刻的理解,同时还必须懂得学生的认识规律。
三、课堂教学中创设提问的氛围,控制提问的频率
心理学家研究证明,良好的课堂气氛能使学生的思维处于最佳状态,因此教师要善于制造和谐良好的课堂氛围。提问时教师说一声“请”,学生回答时教师面带微笑,并热情鼓励,对回答正确的学生教师及时加以表扬和肯定,对回答错误的学生也礼貌相待不加以喝斥……这样能使学生产生一种惬意的顺向心理,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得知识,从而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
课堂提问还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水平做到频率适中、难易适度。有的教师有这样一种偏见,认为课堂提问越多越好,越多就越能体现启发式教学。其实这是与学生的认识规律相违背的。因为一堂课中问题提得太多,知识密度必然过大,学生思维活动频率就太高,就会造成学生负荷过重,影响掌握知识的质量。问题不能太多,也不可过少。问题的设置,难易要适度,过于容易的问题,学生如不加以思考便能回答出来,思维就得不到发展。在教学中,教师应不断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一堂课中有较长的有意注意时间。如在讲述两栖纲时,提出:青蛙既能生活在水中,又能生活在陆地,因此称它是两栖动物,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提问时多问几个“为什么”,给学生留出思维空间,培养思维能力,这样便能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教学中的“问”是一门艺术,广大教师都应积极探索这门艺术,使教学水平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把握好“问”的艺术,使每次提问处理的恰到好处,激发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和探究动机,及时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进而不断地落实新课程理念,使教学水平得到逐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