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课堂教学中“问”的艺术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bcttf20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提问是一种教学方法,也是一门艺术,它是教师教学的重要手段和教学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课堂上富有技巧的提问,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率。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谈到问的重要性时,曾风趣地说:“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可见,在教学中,问很重要,也要有艺术。
  一、课堂教学中问的类型
  1.设问。教师提出问题,暂不作解释,也不让学生立即回答,而是师生带着这些问题去进行探索。设问一般用在研究某个知识点的开头或一节课的开头,有时也用在一堂课的结尾处。设问用得巧妙,可唤起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听课的积极性,使学生直入“佳境”。例如,讲述生态平衡时,我先设问:为什么武松打虎成为英雄,而现在打虎将受到法律制裁?这样的设问一下就引起了学生的强烈兴趣,课堂气氛顿时活跃,学生的思维被启动了。
  2.提问。其一,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然后指定某个学生回答。这是课堂教学中使用最普遍、最广泛的一种发问形式。提问对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综合思维、语言表达等各方面的能力,对于帮助学生真正理解知识、消化知识,促进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其二,由学生提问,大家思考,新课标提倡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领悟科学探究的过程,因此提问应面向全体学生,创设学生之间、师生之间更多的交流机会,可在适当的时机让学生读完相关知识或材料后,适时引导学生提出一些问题,这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各项基本技能。
  3.集答式发问。教师提出问题让全体学生共同回答,教师没有必要指名道姓地让某个学生回答。这种发问如果问得好,同样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利于把全班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但这种发问启发价值不大,不宜多用。
  4.书面式发问。教材中有些问题比较复杂,问题较多,且较长或联系到图表,不便口头叙述,可以写在小黑板上,让学生阅读后回答。课堂习题亦可归入此列。
  二、课堂教学中锤炼提问的语言
  问题语言的准备乃至千锤百炼是一名教师应重视的事,教师课堂提问的技巧,反映着教师教学的功底、知识的深广和修养水平。
  1.注意用语的科学性,语言表述要准确。这要求教师设置的问题立意明确,严谨规范,富有逻辑性。有位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水螅刺细胞在捕食中的作用时,这样提问:“水螅为什么能捕食活动的水蚤?”结果学生分别答出:“有触手”、“有刺细胞”、“有神经网”……若从诱导学生的发散思维看,这个提问具有一定作用。但教师提问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刺细胞的作用,由于问题的语言不严谨、指代不清,使语言模棱两可缺乏科学性,因此,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其实,只需要将问题的范围缩小些,目的再明确些,提出:“水螅触手上有什么特殊细胞在其捕食中起重要作用?”“刺细胞怎样进行捕食?”等这类问题,就能取得较好的效果。问题的用语要做到有科学性,教师除了应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外,还必须深钻教材,在备课时精心设计问题,才能办到。
  2.注意问话的针对性,问题不能漫无边际。提问的内容通常是所学知识的重难点和关键点,常常体现在新旧知识的衔接处和容易产生疑惑的地方,同时提出的问题也要有新颖性。教师不能拘泥于教材的内容,要善于收集、总结和运用鲜明的材料与问题相衔接,有讨论的余地,使学生有发挥个性思维的空间。经验丰富的教师有时根据学生表现,随机提出一两个问题,恰到好处,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但对于经验不足的教师来说,如果备课时不设计问题,运用问题无计划,在课堂凭一时灵感,想到哪就问到哪,想问什么就问什么,则这种盲目、随意、无针对性的问话常常会造成不良后果,有时造成教学的漏洞,有时偏离大纲的要求,甚至出现不应有的错误。因此,教师应尽量避免上无准备的课,提无准备的问题。教师所设置的问题只有准备得当,问题的用语巧妙有趣,问话难而有度,课堂气氛才会活跃,学生才会一次次获得成功的愉悦,从而激发探索的主动性。
  3.注意问话的启发性。启发式教学作为教学的一个原则,是对各学科教学的基本要求。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注意思路的诱导,必须使问题具有思考的余地和思考的价值,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目的,能引导学生到思维“王国”去探究,让他们跳起来摘桃子。例如,在讲述人类神经调节的特征时,教师可先设问:“人们谈及酸梅时,唾液的分泌也会增多,这是为什么?”从而引出课题:(1)引起这种条件反射的刺激是什么?(是语言)(2)语言和文字属于什么刺激?是具体刺激还是抽象刺激?(是抽象刺激)(3)从人类大脑皮层的神经中枢看,人类这种条件反射与什么中枢有关?(与大脑皮层的语言中枢有关)(4)动物能否对语言文字形成条件反射?为什么?(对语言文字所发生的条件反射是人类特有的,动物不能对抽象刺激发生反应,因为动物大脑皮层中无语言中枢)当然,教师要提出有启发性的问题,必须对教材内容有较深刻的理解,同时还必须懂得学生的认识规律。
  三、课堂教学中创设提问的氛围,控制提问的频率
  心理学家研究证明,良好的课堂气氛能使学生的思维处于最佳状态,因此教师要善于制造和谐良好的课堂氛围。提问时教师说一声“请”,学生回答时教师面带微笑,并热情鼓励,对回答正确的学生教师及时加以表扬和肯定,对回答错误的学生也礼貌相待不加以喝斥……这样能使学生产生一种惬意的顺向心理,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得知识,从而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
  课堂提问还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水平做到频率适中、难易适度。有的教师有这样一种偏见,认为课堂提问越多越好,越多就越能体现启发式教学。其实这是与学生的认识规律相违背的。因为一堂课中问题提得太多,知识密度必然过大,学生思维活动频率就太高,就会造成学生负荷过重,影响掌握知识的质量。问题不能太多,也不可过少。问题的设置,难易要适度,过于容易的问题,学生如不加以思考便能回答出来,思维就得不到发展。在教学中,教师应不断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一堂课中有较长的有意注意时间。如在讲述两栖纲时,提出:青蛙既能生活在水中,又能生活在陆地,因此称它是两栖动物,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提问时多问几个“为什么”,给学生留出思维空间,培养思维能力,这样便能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教学中的“问”是一门艺术,广大教师都应积极探索这门艺术,使教学水平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把握好“问”的艺术,使每次提问处理的恰到好处,激发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和探究动机,及时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进而不断地落实新课程理念,使教学水平得到逐步提高。
其他文献
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新课程的一种理念。教育部2001年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提出“充分利用现有的课程资源,因地制宜,多渠道、多方式地开发新的课程资源”的理念,并且指出这是创造精彩课堂、切实提高教学效率、促进课程改革实施的重要途径。我国著名的物理学家、教育家朱正元先生说过,物理教学要“坛坛罐罐当仪器,拼拼凑凑做实验”。虽然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教育经费投入的增加,使得各校
物理学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创新的历史,物理学的发展过程中每前进一步都是一种创新活动。许多重要规律的发现,既包含着物理学家探索知识的坎坷经历、深入思考和仔细研究,又显示出物理学家们非凡的创造思维和科学的研究方式。只要我们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角度去认识、去思考,就能发现、领悟教材中蕴含着许多能够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内容。  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重要标志之一,也是当今教育教学创新的方向,那么在中
探究性学习是指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以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参与性为前提,以个人或小组探究活动为主要形式的一种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获得科学、人文等多方面知识及能力的学习方式,也是学生体验科学过程、理解科学本质、领悟科学精神、发展科学方法观、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主要学习模式。教学过程是一个不断地提出并解决问题来获得新知识的问题性思维过程。下面以高中物理实验教学
氧化性与还原性,以及非金属性与金属性是两组重要的概念,在中学化学中,这两组概念的均是从得失电子的角度去理解。  氧化性、还原性是指物质(单质和化合物)得失电子的能力,而非金属性与金属性则是指元素的原子得失电子的能力,原子得电子的能力体现其所属元素的非金属性,而原子失电子的能力则体现其所属元素的金属性。如果不仔细甄别,两组概念似乎一样,都是描述得失电子的能力,故学生往往会将金属性与还原性、氧化性与非
摘 要: 遗传进化是高中生物学教学的必修模块,本文作者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在生物学教学中通过采取课内外结合的方式,在生物学教学中渗透STS教育,促进学生理解生物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关系,增强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培养学生的生物学科学素养。  关键词: 高中生物 遗传与进化 STS教育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STS的理念和教育模式作为科学教育领域内的一种新的尝试得到了世界众多国家的认同
探究性教学改变了单纯以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法,构建了以学生为学习主体、重过程、重体验的学习方式,对有效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那么,如何在教学中作好科学探究呢?是不是做做实验,搞些活动,就是探究学习了呢?在教学实践中,我深刻体会到:科学探究应该是扎扎实实、充满乐趣的过程,而不是热热闹闹,走走过场。那么在生物教学中,怎样才能将探究学习真正落实到位?下面我就在探究教学过
摘 要: 终身教育是现代社会新的教育理念。建立终身教育理念和体系,成人教育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成人高等教育的发展应该根据社会发展的需求,调整办学思路,提高教学质量,丰富教学模式,适应社会对成人高等教育的不同需求。  关键词: 终身教育理念 成人高等教育 现状 发展    当前,随着终身教育思潮和学习型社会的到来,社会经济发展和中国人才市场需求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对中国成人高等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