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晋南洪涧县霍山南麓霍泉之滨,坐落着一处古寺——广胜寺。这里是1986版《西游记·扫塔辨奇冤》的取景之地:上个世纪30年代梁思成、林徽因等人曾专程到此考察古建筑,评价甚高,而且国家图书馆镇馆之宝、国宝级文物《赵城金藏》曾经收藏于此长达数百年,却不为人所知。以前我游览过广胜寺、大槐树、苏三监狱等洪洞名胜,奈何当时年幼少知,只是走马观花,不甚了了。借着这次假期,我决定细细地游览一番,好好欣赏一下这座古寺名刹。
坐在大巴车里,远远地就能望到霍山之巅广胜寺的标志性建筑——飞虹塔。这座古寺历史实在太悠久了,它始建于东汉桓帝建和元年(147年),是中华大地上最早建成的寺院之一,相较于白马寺(69年)只晚了79年,其寺原名俱庐舍寺,亦称阿育王塔院。要知道,凡历史上曾被称为阿育王塔院的寺院,都曾在隋代供奉过佛骨舍利,其在宗教文化领域的地位非同一般,可以说是佛国圣地。直至汾阳王郭子仪上书,唐代宗下令取“广大于天,名胜于世”之意,赐额“大唐广胜之寺”,至此才有了“广胜寺”之名。
这座拥有一千八百余年历史的古刹,可谓是多灾多难,不仅“三武一宗”四次“灭佛”行动,次次都损毁严重,宋金时期的兵火频扰,还有元明时期几次大地震,使得寺院倾颓、破坏严重。现在所能见到的寺院建筑大多为元代古迹,上寺的飞虹塔和大雄宝殿更是明代才重修的。不过也不能因此小看这些现存的建筑,毕竟古建筑专家梁思成、林徽因在考察过广胜寺的建筑后,在其著作《晋汾古建筑预查纪略》中对广胜寺建的梁架结构等做出了极高的评价。在考察中两人甚至坚持睡在大殿里,就是为了醒来能够望见纵横的斗拱。
这件事被当时所刻的《重修广胜下寺佛庙记》碑文完整记载:“山下佛庙建筑,日久倾塌不堪,远近游者不免触景伤情。邑人频欲修葺,辄因巨资莫筹而止。去岁有远客至,言佛殿壁绘,博古者雅好之,价可值千余金,僧人贞达即邀士绅估价出售,众议以为修庙无资,多年之憾,舍此不图,势必墙倾像毁,同归于尽。与顾客再三商榷,售得银洋一干六百元,不足以募金补助之。”彩绘壁画与佛殿建筑就此揖别,天各一方。
听到耳边其他游客低声地咒骂着贞达僧,我不由地感到有些悲哀,此人与敦煌莫高窟的王道士何其相似!同样是维修庙宇,同样是愚鲁无知的看守人,同样是不负责任的地方官员,同样是狡诈贪婪的文物贩子,同样是流失海外!说到底,文物的流失,不能单纯的归因于个人,那是历史对整个中国的嘲讽,我们不能以一个保卫文物的战士的标准去奢求一个平凡的和尚,唯有一声无奈的叹息留给这碑文。
带着几分压抑,我来到了与下寺一墙之隔的水神庙。水神庙是祀奉霍泉水神明应王的风俗性祭祀神庙,因庙内供奉的是明应王,所以也被称为明应王殿。梁思成、林微因在《晋汾古建筑预查纪略》文末专门提到:“寺旁明应殿的壁画,为壁画不以佛道为题材的唯一孤例。”
走进这座殿堂,虽然光线有些昏暗,但依旧能看到色彩饱满的壁画,其内容丰富多彩,人物刻画惟妙惟肖。这些壁画有13幅之多,描绘的是宫廷生活与市井百态,大多为民俗故事,真实地反映了元明时代的社会生活,尤为可贵。壁画内容有:《祈雨图》《打球图》《对弈图》《降雨图》《卖鱼图》《尚食图》《司宝图》《杂剧图》《梳妆图》《古广胜寺上寺寺景图》《玉渊亭图》《兴修兴唐寺图》《唐太宗千里行径图》,这其中我最喜欢的是《卖鱼图》。《卖鱼图》易看易懂,却讽刺辛辣,画面左侧绘一方案,陈列着坛、罐、盆、碗、酒具,桌下置一方斗,斗中盛有瓜果梨桃,五位貌似官员的食客似乎在准备宴席。面对一个卖鱼的老翁,他们却生怕吃了亏,于是乎,一位官员亲自吊秤,另外几个人目不转睛地死盯着秤杆,再看那位吊秤的官员,他的右手小指竟然在秤杆上作鬼。画面中,官员都衣着光鲜,肥头大耳,渔翁则衣着简陋,脚穿草鞋,瘦骨嶙峋。最让人叫绝的是老渔翁手伸两指,强作笑容,一副哀求的表情,似乎发出了凄凄的乞求声。画家把当时这类常见的社会现象,描绘在自己的笔下,如此淋漓尽致的剖析,假若作者没有细致的观察和深厚的生活底子,绝难画出这样极富生活气息的画作。
见到飞虹塔后,我满脑子只有“华美”二字,威武雄壮的力士,云烟萦绕的楼阁,慈眉善目的佛祖,肃穆端庄的菩萨……其他的游客都饶有兴趣地研究着塔的形制与故事,只有我绕着宝塔一圈一圈地转着,单纯为它的美而倾倒。一款一式的精雕细琢,我只能用如梦似幻来形容这种感觉。难怪《西游记》剧组要在这里取外景,把这飞虹塔当做金光舍利塔,毕竟飞虹塔就是放在神话故事的楼阁当中也毫不逊色!
依依不舍地离开了飞虹塔,来到了塔后正对的弥陀殿。弥陀殿中主像阿弥陀佛两侧的观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是元代泥塑中的佳作。他们身体前倾、体态婀娜,面庞丰满,衣带飘洒,明显地带有岁月的痕迹。
在弥陀殿的左侧,有一排不起眼的大柜子,千万不要小看它们,要知道闻名中外的国宝《赵城金藏》就曾经存放在这些柜子里。《赵城金藏》的故事甚至被央视《探索发现》栏目连续拍了两期节目出来,这里就不再赘言了。倒是《赵城金藏》故事中的关键人物——力空和尚是个传奇人物,同时也是位保卫国宝的英雄。
力空和尚俗家名为任重远,赵城许村人,出家前曾是一位学识渊博、经历丰富的官员。任重远为官期间,由于政绩卓著,民众拥戴,深得上峰器重,一路做到了县长,但是谁也想不到这位看起来颇有前途的县长会在他42岁时,挂冠出家。任重遠厌恶军阀混战,官场腐败,作为一个清高正派的知识分子,苦于寻找不到出路,加之对释家教义颇有好感,遂遁入空门。任重远出家的消息震动省城,太原各大报纸纷纷报道,许多亲朋故友极力劝阻,有的修书相劝,有的拦车阻挡,然任重远百折不回,毅然在双塔寺塔院唐建塔下由妙舫法师剃度,并赐法名昌意,法号力空。不少人都为这样一位有才有识之士遁入空门而深感惋借。
此后,力空住持意识到经藏已经不能继续存放在弥陀殿了,于是他一方面与僧人们一起把五六千卷经卷全部转移到飞虹塔内,并用砖石将上塔通道砌死封存,以战乱为由,宣布飞虹塔不能再登塔参观了;另一方面,放出消息,声称《赵城金藏》已于1937年9月被李默庵的十四军转运到了西安。1938年2月,日军侵占到了洪洞,广胜寺沦为日占区,不死心的日军多次前来逼问,均被以上说法应付了过去。
时间到了1942年4月中旬,日本政府派遣的“东方文化考察团”在晋南一带活动。不久,距广胜寺仅两公里的道觉村日军据点通知,日军要在农历三月十八(公历5月2日)庙会期间登塔参观。力空接到通知,心急如焚,在日军据点的眼皮底下,仅凭寺内的少量僧人,连将经藏重新隐藏都难以办到。于是他当机立断,绕过鬼子的封锁线,走了十几里山路,找他的好友、八路军抗日政府县长杨泽生求援。杨泽生感到事关重大,立即上报,然后这个消息就被迅速上报至延安。
不久,中央来电批准抢救《赵城金藏》,要求严格保密,限期完成。经过周密的计划,1942年4月27日夜,八路军二百余名指战员,趁夜进入广胜寺,扒开砖石,取出经卷,包入包袱,一个包袱包起几十个经卷,一人背起一个包袱,二百余名指战员就这样带着五六干卷经卷,迅速地融入了夜色之中。整个过程寂静无声,两公里外的日军炮楼毫无察觉。与此同时,为配合这次行动,军分区基干营、各县游击队、民兵、群众共计动员了上万人,共同行动,以防万一。
寺中的钟声响起,打断了我的回忆。看着四周的人群都沉浸在新年欢乐的气氛里,到处都是欢声笑语,寺院里再也见不到日军侵略时,人们用鲜血与生命保卫文物的苦难……一股暖暖的春意在心头升起。
恋恋不舍地告别了广胜寺。回头望去,耸入云霄的玲珑宝塔,在晚霞映照中放射出奇光异彩,格外秀美。我想,它就是壮丽绚烂的中华文明最好的象征。

多灾多难广胜寺
坐在大巴车里,远远地就能望到霍山之巅广胜寺的标志性建筑——飞虹塔。这座古寺历史实在太悠久了,它始建于东汉桓帝建和元年(147年),是中华大地上最早建成的寺院之一,相较于白马寺(69年)只晚了79年,其寺原名俱庐舍寺,亦称阿育王塔院。要知道,凡历史上曾被称为阿育王塔院的寺院,都曾在隋代供奉过佛骨舍利,其在宗教文化领域的地位非同一般,可以说是佛国圣地。直至汾阳王郭子仪上书,唐代宗下令取“广大于天,名胜于世”之意,赐额“大唐广胜之寺”,至此才有了“广胜寺”之名。
这座拥有一千八百余年历史的古刹,可谓是多灾多难,不仅“三武一宗”四次“灭佛”行动,次次都损毁严重,宋金时期的兵火频扰,还有元明时期几次大地震,使得寺院倾颓、破坏严重。现在所能见到的寺院建筑大多为元代古迹,上寺的飞虹塔和大雄宝殿更是明代才重修的。不过也不能因此小看这些现存的建筑,毕竟古建筑专家梁思成、林徽因在考察过广胜寺的建筑后,在其著作《晋汾古建筑预查纪略》中对广胜寺建的梁架结构等做出了极高的评价。在考察中两人甚至坚持睡在大殿里,就是为了醒来能够望见纵横的斗拱。

这件事被当时所刻的《重修广胜下寺佛庙记》碑文完整记载:“山下佛庙建筑,日久倾塌不堪,远近游者不免触景伤情。邑人频欲修葺,辄因巨资莫筹而止。去岁有远客至,言佛殿壁绘,博古者雅好之,价可值千余金,僧人贞达即邀士绅估价出售,众议以为修庙无资,多年之憾,舍此不图,势必墙倾像毁,同归于尽。与顾客再三商榷,售得银洋一干六百元,不足以募金补助之。”彩绘壁画与佛殿建筑就此揖别,天各一方。
听到耳边其他游客低声地咒骂着贞达僧,我不由地感到有些悲哀,此人与敦煌莫高窟的王道士何其相似!同样是维修庙宇,同样是愚鲁无知的看守人,同样是不负责任的地方官员,同样是狡诈贪婪的文物贩子,同样是流失海外!说到底,文物的流失,不能单纯的归因于个人,那是历史对整个中国的嘲讽,我们不能以一个保卫文物的战士的标准去奢求一个平凡的和尚,唯有一声无奈的叹息留给这碑文。

丰富多彩的水神庙壁画
带着几分压抑,我来到了与下寺一墙之隔的水神庙。水神庙是祀奉霍泉水神明应王的风俗性祭祀神庙,因庙内供奉的是明应王,所以也被称为明应王殿。梁思成、林微因在《晋汾古建筑预查纪略》文末专门提到:“寺旁明应殿的壁画,为壁画不以佛道为题材的唯一孤例。”
走进这座殿堂,虽然光线有些昏暗,但依旧能看到色彩饱满的壁画,其内容丰富多彩,人物刻画惟妙惟肖。这些壁画有13幅之多,描绘的是宫廷生活与市井百态,大多为民俗故事,真实地反映了元明时代的社会生活,尤为可贵。壁画内容有:《祈雨图》《打球图》《对弈图》《降雨图》《卖鱼图》《尚食图》《司宝图》《杂剧图》《梳妆图》《古广胜寺上寺寺景图》《玉渊亭图》《兴修兴唐寺图》《唐太宗千里行径图》,这其中我最喜欢的是《卖鱼图》。《卖鱼图》易看易懂,却讽刺辛辣,画面左侧绘一方案,陈列着坛、罐、盆、碗、酒具,桌下置一方斗,斗中盛有瓜果梨桃,五位貌似官员的食客似乎在准备宴席。面对一个卖鱼的老翁,他们却生怕吃了亏,于是乎,一位官员亲自吊秤,另外几个人目不转睛地死盯着秤杆,再看那位吊秤的官员,他的右手小指竟然在秤杆上作鬼。画面中,官员都衣着光鲜,肥头大耳,渔翁则衣着简陋,脚穿草鞋,瘦骨嶙峋。最让人叫绝的是老渔翁手伸两指,强作笑容,一副哀求的表情,似乎发出了凄凄的乞求声。画家把当时这类常见的社会现象,描绘在自己的笔下,如此淋漓尽致的剖析,假若作者没有细致的观察和深厚的生活底子,绝难画出这样极富生活气息的画作。

见到飞虹塔后,我满脑子只有“华美”二字,威武雄壮的力士,云烟萦绕的楼阁,慈眉善目的佛祖,肃穆端庄的菩萨……其他的游客都饶有兴趣地研究着塔的形制与故事,只有我绕着宝塔一圈一圈地转着,单纯为它的美而倾倒。一款一式的精雕细琢,我只能用如梦似幻来形容这种感觉。难怪《西游记》剧组要在这里取外景,把这飞虹塔当做金光舍利塔,毕竟飞虹塔就是放在神话故事的楼阁当中也毫不逊色!
《赵城金藏》的故事
依依不舍地离开了飞虹塔,来到了塔后正对的弥陀殿。弥陀殿中主像阿弥陀佛两侧的观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是元代泥塑中的佳作。他们身体前倾、体态婀娜,面庞丰满,衣带飘洒,明显地带有岁月的痕迹。
在弥陀殿的左侧,有一排不起眼的大柜子,千万不要小看它们,要知道闻名中外的国宝《赵城金藏》就曾经存放在这些柜子里。《赵城金藏》的故事甚至被央视《探索发现》栏目连续拍了两期节目出来,这里就不再赘言了。倒是《赵城金藏》故事中的关键人物——力空和尚是个传奇人物,同时也是位保卫国宝的英雄。
力空和尚俗家名为任重远,赵城许村人,出家前曾是一位学识渊博、经历丰富的官员。任重远为官期间,由于政绩卓著,民众拥戴,深得上峰器重,一路做到了县长,但是谁也想不到这位看起来颇有前途的县长会在他42岁时,挂冠出家。任重遠厌恶军阀混战,官场腐败,作为一个清高正派的知识分子,苦于寻找不到出路,加之对释家教义颇有好感,遂遁入空门。任重远出家的消息震动省城,太原各大报纸纷纷报道,许多亲朋故友极力劝阻,有的修书相劝,有的拦车阻挡,然任重远百折不回,毅然在双塔寺塔院唐建塔下由妙舫法师剃度,并赐法名昌意,法号力空。不少人都为这样一位有才有识之士遁入空门而深感惋借。

此后,力空住持意识到经藏已经不能继续存放在弥陀殿了,于是他一方面与僧人们一起把五六千卷经卷全部转移到飞虹塔内,并用砖石将上塔通道砌死封存,以战乱为由,宣布飞虹塔不能再登塔参观了;另一方面,放出消息,声称《赵城金藏》已于1937年9月被李默庵的十四军转运到了西安。1938年2月,日军侵占到了洪洞,广胜寺沦为日占区,不死心的日军多次前来逼问,均被以上说法应付了过去。
时间到了1942年4月中旬,日本政府派遣的“东方文化考察团”在晋南一带活动。不久,距广胜寺仅两公里的道觉村日军据点通知,日军要在农历三月十八(公历5月2日)庙会期间登塔参观。力空接到通知,心急如焚,在日军据点的眼皮底下,仅凭寺内的少量僧人,连将经藏重新隐藏都难以办到。于是他当机立断,绕过鬼子的封锁线,走了十几里山路,找他的好友、八路军抗日政府县长杨泽生求援。杨泽生感到事关重大,立即上报,然后这个消息就被迅速上报至延安。
不久,中央来电批准抢救《赵城金藏》,要求严格保密,限期完成。经过周密的计划,1942年4月27日夜,八路军二百余名指战员,趁夜进入广胜寺,扒开砖石,取出经卷,包入包袱,一个包袱包起几十个经卷,一人背起一个包袱,二百余名指战员就这样带着五六干卷经卷,迅速地融入了夜色之中。整个过程寂静无声,两公里外的日军炮楼毫无察觉。与此同时,为配合这次行动,军分区基干营、各县游击队、民兵、群众共计动员了上万人,共同行动,以防万一。

寺中的钟声响起,打断了我的回忆。看着四周的人群都沉浸在新年欢乐的气氛里,到处都是欢声笑语,寺院里再也见不到日军侵略时,人们用鲜血与生命保卫文物的苦难……一股暖暖的春意在心头升起。
恋恋不舍地告别了广胜寺。回头望去,耸入云霄的玲珑宝塔,在晚霞映照中放射出奇光异彩,格外秀美。我想,它就是壮丽绚烂的中华文明最好的象征。